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的教案

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3-03-19 12:46:0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的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数学的教案汇编15篇

关于数学的教案1

  一、学期计划

  1、学习7以内的数字,知道数字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的形成。

  2、学习数量守恒,正确判断7以内物品的数量,初步感知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3、认识长方形和半圆形,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4、学习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层次分类

  5、会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

  6、能理解简单的'集合概念,知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能区分时间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8、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及它们所在的空间方位等。

  9、会按操作规则进行活动,学习讲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并能按要求整理操作材料。

  二、学情分析

  1、我班有三十五名幼儿,其中男生二十一名,女生一十四名。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与幼儿的交往及和家长交谈了解到我班幼儿有以下特点:

  2、大部分幼儿聪明伶俐、举止大方,活泼好动,习惯良好。

  3、多数幼儿都坚持几分钟认真听老师讲课,也有几名幼儿非常爱动,如,马腾飞、张晓阳、丘剑锋三名幼儿很难听完老师讲完一句完整的话。

  4、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这就使一些幼儿显得非常娇气,自己做错事也不许别人说个不字,这就给幼儿教育增加了难度。

  5、有个别幼儿爱吃零食。

  三、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1、深入了解幼儿,做到因人适教,因材施教。

  2、加强学习,多读与幼儿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多与我的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他人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与幼儿多接触,和幼儿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

关于数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35÷5 52÷13 33÷3 56÷7 99÷3

  45÷9 66÷11 24÷8 36÷12 125÷5

  2.投影出示下列各题,学生自由回答.

  (1)说出能被2、3、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

  (2)说出下面每组两个数的公约数.

  18和 24 12和 30 9和 72

  (3)指出下面哪两个数是互质数.

  3和8 12和8 5和2 7和4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你的根据.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例1.把 化简.

  1.启发学生思考化简的实际含义.

  教师提问:看到例题1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把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变小.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把 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2.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将 化简?

  (1)分母24、分子18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

  (2)9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

  4.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5.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二)教学例2.

  例2.把 约分.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师生共同小结:在约分时要把分子、分母的公约数记在脑子里,直接口算,通常要

  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一次约分比较简便.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回答.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

  约数3?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六、板书设计

关于数学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能说出总数。

  2、初步学习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按物数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兔子、猫、狗图片、点子卡小红旗(两面点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数量不等)若干、小红花等。

  活动过程

  1、学习按序点数的方法

  (1)学习从左到右按物数数

  师:今天,教师请了很多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有哪些小动物。(分别演示猫、狗、兔的图片。)

  师: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呀?

  幼: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兔。

  师(一边指着图一边说):对,是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兔。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呀?

  幼:三只。(有的幼儿伸出三根手指头)

  师: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从哪边开始数呢?

  师(边说边伸出右手指向小猫):我们数数时一般先伸出右手,小动物横着排队时,我们可以从左到右数。(请小朋友举起右手,从左到右一起数。。当幼儿数到3时,教师可围着三个小动物画一个大圆圈,并大声说:“一共有3只小动物。”

  (2)学习从上到下按物数数

  师:小动物们觉得小朋友本领学得很快,它们决定回去请更多的小伙伴来和大家一起学本领。

  师:喵喵,谁先来了?(教师出示4只小猫的图)

  师:它们是横着排队还竖着排队的?

  师:我们该从哪边数呢?

  师:小动物竖着排队时,我们可以从上到下数一数。举起我们的?(教师略带迟凝地晃动着双,等待幼儿接着说。)

  师:好,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在图的右上方演示从上往下的箭头标记。)

  (3)巩固练习数数方法

  师:汪汪汪,猜猜我是谁?(演示小狗图)

  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你们猜是谁?(演示小兔图)

  师:小狗、小兔排着不一样的队伍来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数小狗有几只、小兔有几只?请小朋友想一想,再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看点卡数数,巩固数数方法

  师(演示点子卡):点子朋友也知道小朋友爱动脑筋了,它们也赶来了。有的点子是横着排的,有的是竖着排的.,它们都藏在小红旗里。(出示学具)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呢,每个小朋友拿一面红旗(学具),先把反两面都看一看,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数,想好后,可以数给教师看,也可数给客人教师看,数得好,说得对的,教师还会奖励小红花呢。

  3、游戏“找朋友”,巩固5以内数量的感知

  师:今天我们做游戏老师有个要求,我说2个朋友拉拉手,你们就2个朋友拉拉手,我说3个朋友拉拉手你们就3个朋友拉拉手,看看谁最能干会找对朋友好不好?(教师说数字幼儿玩游戏)一遍游戏后停下来检查找对了没有,再继续游戏。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数学它逻辑性强,能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敏锐,还可以帮孩子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用问题,也可以孩子增加孩子的严谨性,让孩子的大脑更加聪明。

关于数学的教案4

  《数学乐园》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活动课,+教师本着实践活动课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本节课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在玩中学、玩中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在实际体验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形式将教材提供的'内容活动化,如投篮游戏、走迷官等,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2、把握灵活的教学内容要求。

  教师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较好地处理了教材,把序数、计算、统计等学习内容融于各项活动之中,在统计上要求学生自己或他人帮助能记,会看懂谁几个;在走迷宫中初步感受到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同时指导学生要有序地思考一些问题。由于要求简单,把教学任务融于数学活动中,既能完成教学用书上所有的教学要求,又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渗透数学思想。

  3、感受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意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这节课中设计的各项活动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关于数学的教案5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3=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3=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块)

  方法2:×3=++====(块)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3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的和是多少?

  ++====,用分子2乘3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四、归纳、概括:

  (一)结合=×3=和++=×3=,说一说一个分数乘整数表示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巩固、发展

  (一)巩固意义

  1.改写算式

  +++=()×()

  +++++++=()×()

  2.只列式不计算: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二)巩固法则

  1.计算(说一说怎样算)

  ×4×6×21×4×8

  思考:为什么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应用题

  (1)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品盒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2)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5张画是边长米的正方形的,如果为这几幅画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三)对比练习

  1.一条路,每天修千米,4天修多少千米?

  2.一条路,每天修全路的,4天修全路的几分之几?

  六、课后作业

  (一)的3倍是多少?的10倍是多少?

  (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一种大豆每千克约含油千克,100千克大豆约含油多少千克?1吨大豆呢?

  七、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3=++====(块)

  答:3人一共吃了块.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学设计点评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2、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关于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估测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软尺、学生尺、铅笔、1分的硬币等

  课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用手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铅笔)

  1、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支铅笔的长度,并说一说猜测的原因。

  2、学生说一说。

  活动一:认识1分米的长度以及厘米和分米的'关系。

  1、学生利用尺子测量铅笔的长度。(10厘米)

  2、教师讲解:10厘米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新的名字:1分米,那么1分米是多少厘米呢?

  3、引导学生写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式:1分米=10厘米(板书)

  4、师讲解上面的这个关系式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dm=10cm(板书)

  活动二:体验1分米的长度

  1、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并且指给同桌看一看。

  2、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条1分米的线段。

  3、看一看自己所画的1分米线段,然后用手比划一下,并且在尺子上进行验证。

  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

  活动三: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1、请同学们在一条长1米的软尺上找到1分米,并指给同桌看看。

  2、在软尺上面找一找有多少个1分米。

  得出:1米=10分米。(板书)

  3、引导学生利用字母表示上面的关系式1m=10dm(板书)

  活动四:认识毫米

  1、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

  2、际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不到1厘米)

  教师讲解:不到1厘米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来表示。

  活动五: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观察尺子上的小格,看看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2、学生观察并进行汇报,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并和同学们一起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4、引导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这个关系式:1cm=10mm(板书)

  活动六: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教师利用1分的硬币演示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抽出硬币,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

  2、学生自己实验。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毫米。(VCD光碟的厚度,图钉的厚度等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请同学们课后量一量,看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比较接近1分米、1毫米,好吗?

  附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

  1dm=10cm1m=10dm1cm=10mm

关于数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特殊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②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观察,思考得出等边三角形判定

  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学习知道特殊等腰三角形转变为等边三角形,并且能利用特殊三角形解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情感和态度:

  通过利用实物渗透得出结论,要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有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角边的关系

  难点:

  两定理的应用

  课前准备:

  一对30°的`三角板,小黑板

  教学设计

关于数学的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数轴?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你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吗?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吗?

  二、学习重点:

  会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学习难点: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本,回答问题:

  1、像这样规定了、和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与温度计作类比,真像一个平放的________+3用数轴上位于原点___边___个单位的点表示,-4用数轴上位于原点___边___个单位的点表示,原点右边个单位的点表示____,原点左边1.5个单位的点表示_____.

  (二)精讲点拨

  1、完成例1

  2、请画一条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4,-1/2,1/2,-1.25,-4,0。

  3、完成第10页第1、2题.

  (三)、寻找规律,探究新知

  1.观察以上数轴,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2.在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表示-1/2与1/2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由此你又有什么发现?

  3.什么是绝对值?绝对值怎么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1页练习1、2、3两题

  2.在数轴上,表示数-3、2.6、+2、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3.与原点距离等于4的点有个?其表示的数是。

  4.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5和2,则线段AB的长度是。

  5.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A.-5,B.-4C.-3D.-2

  6.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五、谈谈你这堂课的学习体会

  六、课后作业:

  1、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位于原点的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个

  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与点A相距两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3、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5的点有___个,表示的数是___。

  4、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出发,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再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则点C表示的数

  是____。

  5、数轴上的点A表示-3,将点A先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

  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个单位长度

  6、在数轴上P点表示2,现在将P点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后再向左移

  动5个单位长度,这时P点必须向___移动___个单位到达表

  示-3的点

  7.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等于()

  A、2B、-2C、±2D、4

  8.请画一条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3,-4,-3.5,-1.25,2,0。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中>初二>数学>初二数学教案

  正数与负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正负数?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

  2.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负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

  三.学习过程

  (一)、自学课本1--5页,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正数和负数概念,写法及读法?

  2.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生活中具有意义的量。例如,又如。

  3.0这个数特别吗?为什么?

  4.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第1题的1、2、3小题。

  5.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第2题的1、2小题

  6.飞机上升以正数表示,下降以负数表示,若飞机在1200米高空两次记录升降情况是+300米,-600米,这时飞机实际高度是米。

  (二)、精讲点拨。

  1、完成例1

  交流你能举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例吗?

  2、思考:

  有理数

  3、完成例2

关于数学的教案9

  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3页,数学教案-《节约能源》。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对生活实际的分析,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携手共创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意识。

  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五、 教学设想:

  新课程改革要求义务教育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并把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所以在本课各个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生活实际展开的,让学生把学习的小数的知识运用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水费发票单认识并学会算水电费,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都尽量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节约能源》》。拉近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距离。在教学中联系节约用电、用水的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更近一步的贴近了我们的生活,并用一首优美的乐曲结束全课,激励学生的情感态度,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和责任感,又使教学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

  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计算的同时提高收集、分析、比较大小、处理信息能力,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利用小数知识。

  六、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联系实际,体验数学。

  (三)汇总数据,分析比较。

  1、导入。

  2、小组合作填写汇总表,统计整理数据。

  3、反馈。

  (四)计算分析,感受水浪费的巨大。

  1、由学校的水电费导入。

  2、水龙头滴水计算。

  3、学生汇报。

  4、对比信息。

  5、小结。

  (五)交流节约用水、用电的方法。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师小结。

  (六)设计口号,宣传环保。

关于数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入问题情境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学习新课

  1.例1 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4米=4毫米)

  (2)师移动0.004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4米=4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4米=400毫米,原数扩大1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4米=4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板书:……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在同学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反馈:初步应用规律具体说明小数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左)移动而变化的.

  完成105页“做一做”及106页上面的“做一做”.

  下面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72(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37.2(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缩小100倍) 0.506(缩小1000倍) 50.6(缩小10倍)0.0506(缩小10000倍)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1000倍……

  4.引导初步解决问题.

  应用上面的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可以了.

  (1)试把0.65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启发学生得出:把0.654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6.54;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65.4;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654.

  (2)同理把43.9缩小10倍,10O倍各得多少?

  43.9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4.39;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0.439.

  5.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填空.(投影)

  (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得( ).

  (2)把8.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 ),这个数就比原来( )倍.

  (3)把142.5缩小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2.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

  0.8 1.25 4.036 8.73

  3.下面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7.3 5.94 0.248 125.6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也是按照十进制计数的,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数值的大小也不一样.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决定的,因此小数点移动,必然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会运用.

  本课首先通过复习几个小数大小的比较,看出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到底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从而引出新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教学例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由于思维方向明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第二层,同一个例题,逆向思考,观察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原数的变化规律,是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而后归纳出小数点左移的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整地归纳出移动规律.

  第三层,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不包括补0的问题)

关于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

  目的要求:使同学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同学安排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假如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同学想一想,写出两道动身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同学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

  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关于数学的教案12

  材料设计:

  在数学区提供若干个放面霜的正方体空盒子,把空盒子的六面涂成红色或绿色,在空盒子的六面分别贴上10以内数字或10以内物体的图案也可以贴上10以内的点子,记录单若干份,记录笔。

  玩法提示:

  让幼儿选择两只相同图案的绿色骰子任意掷骰子,看看面朝上的是几和几,合起来是几,讲讲、说说、再算算然后在记录纸上列加法算式。

  让幼儿选择一只绿骰子和一只红骰子,任意掷骰子,看看面朝上的是几和几,比比谁多谁少,讲讲、说说、再算算然后在记录纸上列减法算式。

  指导要点:

  1、活动刚开始时,可由两位幼儿各持一骰子进行投掷,再共同观察、讲述,待熟悉后可由一位幼儿独立操作并记录。

  2、鼓励幼儿选择多种骰子进行投掷活动。

  3、在操作中,如果遇到不能确定的现象可向老师或同伴请教。

  价值取向:

  利用放面霜的正方体空盒子制作骰子,投放到数学区域中,供孩子们投掷,观察、讲述。发展幼儿目测、投准的能力,提高手部的'精细动作。能根据画面列10以内的加减算式,寓教寓乐,使孩子们在玩乐的过程中对数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于数学的教案13

  一、知识点:

  1、圆的定义: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圆内、在圆上、在圆外(由点和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大小来确定)

  3、弦、直径、孤、弓形、半圆、同心圆、等圆、等孤等概念

  等弧一定要强调要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圆不包括直径。

  4、过三点的圆(三角形的外心)

  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三角形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是三条边中垂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直角三角形外心在斜边上、锐角三角心外心在三角形内、钝角三角形外心在三角形外。

  5、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及推论1:直线过圆心、垂直弦、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这五要素中用其中两个要素做条件就能推导出其它三个要素都成立。若用过圆心、平分弦做条件时要强调被平分的弦不是直径。

  推论2: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6、圆心角、弦、弦心距、弧的关系: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相等关系必须要在同圆或等圆中才能成立;

  弧的度数就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度数。

  7、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圆周角的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

  圆周角的定理: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它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直径和半圆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度,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所对的弧是半圆。

  推论3、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一边的一半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圆内接四边形:

  定义:四个顶点都在圆上的四边形。

  定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推论: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9、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相切、相离(由公共点个数或圆心到直线距离和圆的半径大小来确定)

  10、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定义: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

  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性质定理:经过切点的半径必垂直于切线。

  推论1: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推论2: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1、三角形内切圆:

  定义: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三角形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叫三角形内心。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

  12、切线长定理:

  定理:圆外一点到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这个点与圆心的连线要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圆内切四边形对边相加相等)

  13、弦切角:

  定义:一条边是圆的切线,顶点是切点,另一条边与圆相交的角;

  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对的圆周角。

  推论: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这两个弦切角相等。

  14、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相交弦定理及推论、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二、练习及例题讲评:

  复习试卷几何之二、三

关于数学的教案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中数学教案之公式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示例一——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二——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xx页x、x、x第xx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xx页xx组x

关于数学的教案15

  设计背景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案01-02

数学教案09-28

数学大班教案10-24

教案数学反思01-17

数学优质教案11-05

数学观察的教案01-09

数学公开教案02-03

数学广角教案03-18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关于数学的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