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术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觉。
应会:认识该课中介绍的四位画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作品进行初步分析,并写出短文,以表达对画而的认识与感觉。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
(2)感觉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四季的色彩,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觉。
难点:用写短文的方法,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觉。
三、课前准备
l教师设计《四季的色彩》课件,音像结合,图文并茂。
2学生搜集在不同季节拍摄的照片或相关资料,并和家人聊一聊对不同季节的感觉。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
1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四季图片)
2问题:
(1)你看到了什么?
(2)听到了什么?
(3)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回答)
3自学:打开书第2页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试着用“这是季,是的季节。”来形容它。
4全班交流:你对最喜欢的季节有哪些美好的记忆或感觉?
5出示课题:四季的色彩
(二)新授
1、欣赏。
(2)出示教材中的四幅画。
(3)问题:说说四幅作品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组活动。
(1)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由组长带领分组欣赏。
(2)学生根据要求,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反馈。(以小组形式)
(1)《早春之路》(日本画)东山魁夷(日本)
①画面体现了什么绘画风格?(写实性、装饰性)
②画家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表现春天?
③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什么?(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④你还想了解什么?
(2)《夏》列维坦(俄国)
①画家运用了怎样的笔触来表现画面?(细碎、完整)
小知识:笔触是画家在再现或表现自然和生活时运用的各种笔痕。
②画面主要使用了哪些颜色?
③用短文表达欣赏这幅作品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3)《金秋》(中国画)林风眠
①画面用色有什么特点?(淡雅、浓重)
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什么色彩’
③给你带来哪些秋天的'感觉?试用短文表达。(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4)《冬猎》(油画)勃鲁盖尔(尼德兰)
①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风景、人物、动物、植物)说一说。
②观察作品的色彩,你有哪些体会?
③你能感觉到哪些冬天特有的美丽?用一篇短文表达出来。(请参考书上第3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3、拓展
教师总结:虽然冬季将一切事物归于沉寂,但是却预示着春天的来到。四季的色彩是丰富的,有无限象征意义,四季的更替又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是互相孕育、不断积累、循环往复的。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艺术的服光和美术的语言来观察、表达艺术作品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觉。
美术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石头有着天然的纹理、奇异的形状,为很多人喜爱、观赏和收藏。不少民间艺术家更是就地取材,将石头进行巧妙的加工和描绘,创造然朴拙、耐人寻味的艺术品。形状各异的小石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时就是孩子们做游戏的好“玩具”。如果运用美术的手法把它们进行拼摆组合或用其他媒材对石头进行创造性的装饰加工,就会塑造出形式多样的小工艺品。
本课教材中的作品是从适形造型和拼摆组合两个角度去呈现的。适形造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让他们在造型活动中去体验原形与表现物之间的关系,切莫专业化地讲解。在进行拼摆造型时,要注意区别于《拼拼摆摆真有趣》一课,注意教学的坡度,在活动中,更强调选用形状适合的石块组合拼摆出一件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
教学目标1.利用石头进行适形造型活动,体验石材的自然美感。
2.从中体会形与色的结合,知道关注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若干小石头,水彩,毛笔。
教学过程
一、童话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同学们,请听谁在哭呀?
学生:小石头在哭。
教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石头为什么哭呀?(激发兴趣)
小石头说:“我想去参加春节晚会,能帮我这个忙吗?”可我不知道怎样打扮自己,你们
教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灵巧的手帮小石头这个忙呢?
二、欣赏优美画面,学生感知认识。
(放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画面,感受自然石材的美,使学生发现平凡的石头经过造型创作后,也会变得如此的美丽神奇。(引发创作欲望)
三、采用游戏方式观察触摸实物,亲自创作
寻宝游戏(教室的角落里放一堆沙子,沙子里有很多各种形状的石头)教师启发学生在教室里寻找宝贝。
学生找到后教师提问。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拣到的宝贝告诉我,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有多重?
学生动手摸一摸,掂一掂,然后畅所欲言。(增加学生对石头的情感)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你手里的宝贝像什么?如果我们把它加工装饰后适合做成什么?
学生大胆联想,积极发现,全班交流。
教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手里是创作好的石头造型}
它像什么?和你手里的.宝贝哪儿不一样?那儿一样?
学生先观察思考后回答。(使学生了解适形造型的一般方法)
学生开始创作,四人一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先看—看手里的石头像什么再开始造型。
学生创作时,教师要灵活掌握,不可千一律。要让学生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教师指导。
学生创作完毕后,师生举办“石艺展”,大家一块品评优缺点。
四、情感升华、音乐中结束
同学们,你们都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美术源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吧!(放歌曲《雨化石》)
课后:
这节课是结合石头的好玩性,并以此为依托围绕适形造型展开教学活动。整节课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适形造型带来的欢乐和成功。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让幼儿了解长颈鹿的生活习惯,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创造性。
教学要点:突出长颈鹿的特征。
教学准备:长颈鹿图片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头小四腿长,脖子高过房,身穿花皮袄,不声又不响。猜一猜,这说的是什么?噢,原来是长颈鹿。你们能画出它的样子来吗?
2认知启蒙:长颈鹿的个子很高。它长着小小的'头、长长的腿和长长的脖子,抬起头来比房子还高。长颈鹿然很高,可是许多动物还是想和它比一比高矮。小猴爬上了树,小兔子在月亮上荡秋千,它们都比长颈鹿高了许多。小朋友,想想看,你能变得比长颈鹿高吗?
讲评作业:
教学反馈: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发展创造力和对美的感受,体验合作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和动手能力,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 知识目标:用对称的方法尝试表现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孩子不懂得合作
活动准备:
1. 教师制作好的风筝面若干。
2. 人手一个剪刀、胶水。
3. 每组放有各种彩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几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1. 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教师引导语:“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
2. 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如有幼儿提到喜欢风筝对称的话,就请他在集体面前说说,可直接引出下一个环节)
教师引导语: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那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过渡语: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筝,高老师这里也有一只我喜欢的风筝。
1. 出示一只图案对称的风筝。
教师引导语: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 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呢?一样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的',或教师直接说出)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风筝面。
教师引导语: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也来做一只漂亮的风筝好吗?
1. 教师出示制作好的几只风筝面,请幼儿比较怎样装饰可能最好看。
教师引导语:
(1)你最喜欢哪只风筝?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三只风筝的优点和缺点)
(2)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四、幼儿制作风筝面。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彩纸剪出各种漂亮的图形把风筝装饰的最漂亮。
1.可以三四人合作
2.幼儿做到一半时,教师可请几位能力强一点的幼儿,用铅笔画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剪贴。
3.做的快的幼儿可以帮助做的慢的幼儿。
五、集中交流,分享快乐,体验成功
师:你刚才做了什么?是独立完成的吗?还是和同伴完成的?
你把风筝装扮成什么样子?
在装扮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1. 幼儿自我评价,介绍自己的作品。
2. 幼儿相互评价,夸夸它好在哪里?
3. 教师对幼儿合作及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美术教案 篇5
总课时
第 06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第3课 画“说”空间
共 3 课时 第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以及引发丰富联想的本质特征。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出表现空间感的両,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情感与态度目标:大胆尝试运用错视原理进行空间创意。
教学
重难 点
物体的.体积感以及画面的空间感。
处理画面的空间感觉
教法学法
欣赏、分析、归纳、表现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题
体积本身具有空间感。多媒体展示。
二、讲授
1、形成体积的方法:运用面的转折、阴影、纹理能够表现体积感。
2、利用阴影或纹理可以使平面图形凸起和凹进,形成体积。
3、体积之间形成位置、距离、重叠等关系,构成了深度空间。层叠遮挡、明暗变化、透视变化是远近变化的重要规律,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的常用手法。
三、练习:
尝试将一个平面图形改画为立体造型。
提示:
1、太空失重环境确定了悬浮物体的表现。
2、表现素材:星球、空间站、航天器等。
3、提供参考图片或视频,启发学生在科幻美术或电影中找到灵感。
4、参照《色彩构成A》和《桥》等作品,置换其中造型,创作表现空间关系的绘画。
四、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欣赏、观察、感受。
1、学生观察、听讲、领会。
2、学生听讲、领会。
3、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情况、观察、听讲、体会。
学生尝试练习。
修改、补充、完善自己的画面。
美术教案 篇6
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油菜花的主要特征。
2、学习分工合作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春天油菜花金灿灿的美景。
准备:
1、油菜花实物若干,供幼儿实际观察。
2、春游时的照片,让幼儿感知油菜花漫山遍野金黄色的美景。
3、教师画好油菜花枝干的画纸若干(每桌一张),水彩笔、油画棒
过程:
1、导入:
师:上次我们春游时,在野外看到了一种金黄色的花,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来看看它叫什么名字?(油菜花)
2、观察油菜花的外形。
1)观察花的外形。
师:请你们来看看它有几个花瓣?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油菜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油菜花是怎么排列在肢干上的?像什么?
你还见过什么花?油菜花和那些花一样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总结:油菜花是金黄色的,有四个花瓣,花瓣是椭圆形的。
2)观察枝干及菜叶。
师:油菜花的枝干是一根还是有很多根?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油菜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怎样排列生长在枝干上的?
幼儿观察后回答。
3、幼儿合作绘画。
师:今天我们就把油菜花画出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1)幼儿自主商量分工。
师:前些日子,我们画过美丽的台布,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台布我们是怎样画的呀?
幼儿回忆上次合作绘画的场景。
“今天我们也想画台布一样画油菜花,现在请每桌小朋友自己商量一下,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花瓣,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叶子。”
幼儿学习自己分工,分好后向大家作介绍,让大家听一听合不合理。
2)幼儿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画好后再添画一些别的事物。
4、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
1)请每桌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内容,并说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提问: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表扬分工合理、绘画有创意的绘画小组(共坐一桌的幼儿)。
大班美术活动:我设计的花车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
2、与我们平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幼儿设计草图
1、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平时见到的车辆。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讲评
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介绍自己设计的“花车”。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美术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本课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作品体现的不 同思想内涵。
2、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作品体现的思想内涵。
2、如何表达欣赏作品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教科书是否带齐。
二、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音乐
提问:请同学们听听看,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哎哟嘿~~~(纤夫在拉纤时发出的声音)
2、在音乐中是通过这种节奏来表现劳动的,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
表现劳动场面的,怎样表达劳动情感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教授新课
(一)提出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二)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在激流中前进》
提问: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三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饶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和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2、请同学们再看书上另一幅也是表现劳动人民在船上的画面《清明上河图》
(1)提问: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的是三段,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满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的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的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下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的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组件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2)出示《清明上河图》全图
老师讲解:
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出示作品,用作品《在激流中前进》与《清明上河图》作比较
学生讨论:1、从画面描写的环境,人物的动作表情上来比较,这两幅作品 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否相同?
2、从画面的安排与表现手法来比较这两幅画分别是怎样来表现 主题的?
教师归纳,补充
(三)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牛耕》
思考:这幅作品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劳动?给你留下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作品,出示作品《捣练图》
老师讲解《捣练图》全图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制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秒下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连拉直,另一妇女再用熨斗熨平,在她对面有一女孩拉着正在被熨平的白练。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个小
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
3、出示作品《捣练图》与《牛耕》作比较
学生讨论:1、这两幅作品中的人物是否属于同一阶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两幅作品所用的手法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师归纳,并补充砖画的作用
《牛耕》: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好。再如,画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捣练图》:既符合生活的真实,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而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墓砖画:就是在墓碑前用颜料在砖头上面画画,再经过烧制后,它就不容易褪色了,它的作用是用来陪葬的。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流行在墓碑前画一些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墓主是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
四、复习巩固
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我们都知道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劳动。那老师要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作品《钢水 汗水》和照片,最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五、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对比,你觉得这堂课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美术作品是在现实基础上加以提炼,加入画家的主观情感表现而成。那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美术教案美术中班教案01-07
《美术》教案02-17
美术教案01-26
经典美术教案03-05
美术的教案06-20
经典美术教案02-23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11-19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12-30
《大树》美术教案03-27
《爱心》美术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