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明确: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在/天街/闲游:,
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分析、解读全诗。
(一)讲解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节,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
明确:“好像”后加—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明确: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讲解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明确: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
3.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明确: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明确: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明确: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 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第三节诗;
1,请—位同学朗渎第三节。
2,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明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明确: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这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明确: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蹬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
4.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朵”
5.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明确:“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五)总结分析全诗: :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明确: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一街市—物品—人一生活。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3.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明确: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静夜
六、指导朗读。
1.这首诗和前—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请同学们先试读,试着划分节奏和重音。
2.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举,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七、分析、讲解全诗。
1.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下,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
明确: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2.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下全诗的意境。
明确: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3.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明确: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
4.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但两首诗还是有些区别的,请同学们细心感受一下,两首诗中哪首流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点?
明确:前一首诗。这从两首诗所用的不同神话传说就可以看出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践谈话导入。
二、初读诗歌,随文识字。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要求:标出小节;画出生字词,想方法认会它。
2.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检查。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词采用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
三、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1.指名读,其它同学闭目听:在你的脑海里会形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生举手发言(在此尽量让学生多说)
3.放映课件,创设情景激趣。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试着让同学们背下来。
6.分角色表演课文。
四、指导难字练习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难写的字,教师指导重点字。
3.学生练习书写,同学之间互评。
五、实践活动
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小约翰每天到“我”工作的店里,只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很想却从不多花钱买两根香肠。后来我发现他每天给人送报纸挣钱,并不是他家经济情况不好,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约翰父母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才这样做,并认为这样更利于他成长。
【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自身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健康成长,最后成才,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这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成长》,看看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读音。(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检查。)
4.分析个别难写字的字形,如“诞”等。
5.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恍然大悟:恍然,突然清醒的样了;悟,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漫不经心: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嘀咕:小声说,私下里说。
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穿戴:穿的和戴的(衣帽、首饰等)。
听:英文tin的音译。马口铁罐。也用作马口铁罐装物品的`量名。如:一听香烟、一听饼干。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
2.快速默读,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自然段):写一个叫约翰的意大利小孩儿,每天都到“我”干活的面包店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我”以为父母不喜欢他,或是他家的经济情况不好。
第二部分(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我”在一个大雪天看到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并知道他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第三部分(第十四自然段):“我”明白了,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约翰的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3.指导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检查学生朗读。
四、小结
结合实际,进行小结。
五、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生字新词。
2.上节课学习了课文,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事。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二、研读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
(二)导读第一至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理解词语“听”“嘀咕”“琢磨”等。
3.理解感悟:
(1)约翰在面包店里的什么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
(2)“我”对他的表现产生了什么想法?
4.找出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指导朗读,并抄下来。
(其中有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
(三)导读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感悟。
(1)后来我为什么改变了对约翰的看法?
(2)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四)导读第十四自然段。
1.“我”为什么恍然大悟?
2.怎样理解这句话?
(五)再读课文,拓展思维。
课文最后写道:“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同意这个看法吗?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大家讨论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探究。
2.小组推荐发言,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
3.教师小结。
(提示:要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如有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要想办法说服;要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
三、谈学习收获
学习了《成长》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四、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有很多事物,能帮助我们判别方向。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千万、永远”各说一句话。
3仿照课文第2、3、4节的写法,说说大自然中还有那些天然的指南针。
4、能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课文。
难点:仿照第2、3、4节的写法,写一写大自然中别的天然指南针;懂得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是天然的指南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寸字旁,理解“野外、迷路、千万、慌张、大自然、指南针、准确”等词语。
2、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前准备:查阅辨别方向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创设情景。有一天,你兴致勃勃地在野外捉蝴蝶,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太美了。你捉了一只又一只,捉着捉着,找不着回家的路了,周围又没有人帮你,那该怎么办呢?
2、出示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3、理解:要是 野外 迷路
二、检查自学。
1、读生字新词。后鼻音:慌、忠、影、永、闯、碰新偏旁:寸——导
2、校对新词。
3、分段:5自然段。请五个学生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千万 慌张 天然 准确 请学生介绍指南针:用磁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磁针支在一个直轴上,因磁针受磁力吸引,所以针的一头总是指着南方,另一头总是指着北方。
3、理解句子: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4、用“( ),是因为( )。”或“因为( ),所以( )。”说说第一段的意思。
5、朗读指导:亲切的语气。四、书写指导。重点指导:慌、影、盏、碰、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怎样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
2、学习2—5自然段,能背诵课文。
3、会用“千万、永远”写话。
课前准备:寻找天然的指南针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读生字新词。2、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2—4段。
1、过渡: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自由读2—4段交流板书:太阳、北极星、大树
2、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学生质疑:忠实、向导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
(2)交流:忠实:忠诚可靠 向导:带路的人因为( ),所以( )。或( ),是因为( )。回答“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
(3)朗读指导:自由读、个别读(为什么这么读?)、齐读
3、总结学法:(1)自由读(2)质疑、解疑(3)有感情地朗读4、学习第3段(1)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段。(2)自由读,同桌质疑、解疑永远、乱闯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北极星?为什么说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小知识:北极星是天空北部一颗非常明亮的星,它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3)朗读练习
5、学习第4段(1)过渡:如果有人在阴雨天迷了路,太阳和北极星都不能帮忙了,那怎么办呢? 稀、稠是反义词
(2)朗读6、齐读2—4段,你有什么感想?(大自然真奇妙。)
三、学习5段。
1、过渡:是呀,大自然很奇妙,有那么多天然的指南针。那诗人是怎么发现的?
2、自学第五段,回答问题。
3、齐读。
4、请你根据所看的课外书,仔细想想,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告诉你准确方向的?
四、总结全文。仿照课文,写写你知道的天然指南针?(向日葵、树上的果实、树皮、树桩上的年轮、青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词句训练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组词。迷( ) 角( ) 希( ) 中( )谜( ) 确( ) 稀( ) 忠( )
2、看拼音写出同偏旁的字。石——que peng mo 皿——zhan gai pan 门——chuang nao shan wen 1、读拼音,写意思相近的词。准确——( ) 要是——( )遇到——( )
二、读课文。1、课文填空。(1)北极星是盏( ),它( )高挂在北方。( )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 )。(2)要是碰上( ),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 ),树叶( )的一面是( )。2、读句子,填空。(1)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它”指的是( )。(2)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指路灯”指的是( )。三、造句:千万——永远——要是——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前巩固
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继续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生齐读)
上节课我们讨论留下了两个特别有价值的问题,哪两个?
(1) 叶子美在哪里?(标出“美”)
(2) 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标出“做”)
三。精讲精练
学习任务一:叶子美在哪里呢?读课文1—8小节,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叶子的美
学生自由读
版块一:明确目标
版块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谁发现了写出叶子美的句子?谁能把它读好了?
讨论交流:一和二小节
1。些地方发现叶子是美的?学生个别朗读
2。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底下的根。
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叶子呢?
叶子不仅肥美,而且给大树提供更多的营养,这一小节哪句话表扬了叶子?
(板书:为大树而生)
冬天的树叶美吗?奉献给了大树,自己做为大树的养料。
叶子很是了不起,不仅有我们看到的外表的美,还有为大树而生的默默奉献的美。这样的美你在课文哪些句子还发现了呢?
出示: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大树的叶子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呢?
(大树的叶子做着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氧气!)
指导朗读“相同的工作”“生命的乳汁”
生齐读。
任务二:!你还在哪些自然段发现叶子的美?
出示:
无数叶子结为一个整体。
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讨论交流:7。8小节。
1。由读、指名读、齐读。
2。:叶子美,美在它的形态各异,更美在它为大树而生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当它们聚集成一个整体时会变的'更美。
3。朗读8小节。
任务三: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那么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后三小节。
交流讨论:谁能联系生活,对此句的理解?
1。各种职业就像每一片叶
各种业的作用,如教师、医生、工人等
2。们如何做一片美的叶子呢?如“为社会做贡献”“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等
师:每一片叶子的美丽,每一片叶子无私奉献着自己,才能够让“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这是多么有气势的美啊!
任务四:
其实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现在你就是一片美的叶子,那你想对你的大树,对你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交流讨论:
如我想对大树说┄┄
我想对人们说
总结:我们回家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透过我们的做法去体会叶子的美,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做一片美的叶子。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背诵
2。回家想一想,说一说,如何做一片美的叶子
五。板书
做一片美的叶子
绿叶为大树而生 结为一个整体
为社会作贡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并能从字形结构上分辨这些汉字的特点。
2、能通过平时的积累,按要求填写词语;能仿照例句和提示语将句子补充完整。积累生活中的一些流行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写词写句
教学难点:动手收集资料,积极参与语文活动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走进“写字板”
1、学生先认读“睁、挣、净”和“形、影、彩”这两组汉字
2、师指名学生读,及时纠正错音。
3、提问:这两组汉字从形体上看有什么特点?
4、学生讨论、交流,师点拨。
5、学生试着给六个汉字组词,并指导进行书写
三、走进“我能写”
1、学生读题目,弄清题意。
2、指名学生说,师点拨。
3、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利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填写。
4、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名将学习成果在班上展示并评议
四、走进“我能说”
1、学生复习本单元内容。
2、学生自由读题目,弄清题意。指名学生说,师点拨。
3、学生试着补充句子。指名学生展示成果。
五、走进“读读背背”
1、学生先自由读词语,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读自悟,弄懂这些词语的特点和大意。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指名学生说
4、学生自由读,体会、背诵。
六、课堂
学生背诵“百宝箱”里的词语,并试着再列举一些流行词语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领,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略)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教学总结】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关怀教案06-21
《语文识字》教案02-26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检阅》教案11-07
《语文园地》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