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数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数学的教案1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尺子、会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 )-( )厘米,宽大约是( )-( )厘米,厚大约是( )-( )厘米。
(2)师小结:我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汇报课前小研究。
1、小组交流。
2、个别展示。
3、师小结:看来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这么多知识,老师实在佩服大家!现在梁老师抽一些知识来讲,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学懂了。
(二)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请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电脑演示)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1分钱硬币,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还有“好又多、易初莲花、迪卡龙、海王星辰”这些会员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请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会员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像什么呢?(一条缝隙)“1角钱和1元钱”是不是1毫米呢?请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光盘、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有关毫米的一些知识。(电脑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三)认识1厘米=10毫米。
1、(电脑演示)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说出为什么这么快能找出来?
(四)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22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注意测量的方法)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2)教室的长约8( )
(3)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5)大拇指的指甲长11(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7)一条钥匙的长45( )(8)一本数学作业本的厚约3(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3、课外延伸。
20xx年9月10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认识数学的教案2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 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 (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 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 独立完成
(2) 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 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 独立测量
(2) 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5)一枝粉笔长75( )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3)教室的长约8( ) (7)一把钥匙的长4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8)练习本的厚约3(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3厘米=( )毫米 100毫米=( )厘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课外延伸。
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认识数学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序数,知道数字还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2、愿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清楚地进行讲述。
活动准备:
1、一幢7层楼的房子
2、1——7的数字卡
3、7个动物(大象、鸭子、小狗、小猫、老鼠、公鸡、兔子)
活动过程:
1、复习7以内的数量。
师:“熊猫老师开始上课了,看看它又哪些学生?共有几个学生?我们一起数一数?(数字7)”
2、引导幼儿帮助动物排队,初步感知理解序数的'意义。
“熊猫老师要带它的动物朋友出去做游戏了,它要求小动物排着一条整齐的队伍出去,我们来帮助它们排队,好吗?(出示小红旗),排队要有个要求,要从红旗这里排,从左往右一个一个排在红线上。
(1)你们真棒,很快就帮小动物们排好了队。
(2)排在第一个的是谁?谁排在第三个?大象排在第几个?
3、给动物找序号,理解数字还可以表示动物的位置。
(1)为了让熊猫老师能一看就知道谁排在第几个?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2)老师这里有一些数字牌,分别是几?数字1发给谁,为什么?那数字2呢?大象那应该放数字几呢?表示大象排在第几个。
(3)现在有了这些数字牌,熊猫老师能一眼就看出谁排在第几个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4)小结:原来这个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有几个动物,还可以表示小动物排的位置呢。
4、引导幼儿帮动物找房子,从纵向来学习序数。
(1)玩好游戏,小动物们要回家了,这里有一幢房子,小动物们就住在这里,我们来帮助小动物,把它们送回家。
(2)大象由于身体比较笨重,所以它住在第一层里,谁来把大象送回家。小狗住在第二层;住在第七层的时小老鼠……
(3)小结:原来数楼层的时候,我们是从下往上数的,数字还可以表示楼层呢?
5、玩排队游戏,巩固对序数的理解。
(1)请8个幼儿排成一排,先想一想从左往右自己排在第几个?然后根据老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如请第七个幼儿拍两下头。
(2)相同的队伍,从右往左玩排队游戏。
(3)小结:原来排队的方向不同了,你们排的位置也就不同了,原来熙熙排在第五个,现在方向换了,她的位置就不同了,现在排在第四个了。
6、帮熊猫老师贴上车厢的数字。
(1)第二天,熊猫老师要带动物学生坐上小火车去秋游了,为了让熊猫老师能一眼看出小动物分别坐在第几节车厢,请你帮助熊猫老师把数字贴在相应的车厢上,并说一说,xx动物坐在第几节车厢。
(2)幼儿操作
(3)请你去给客人老师看一看,你做对了没有,并告诉客人老师,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节车厢里。
认识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一根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角”。[板书:角],它想和你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板书:角的认识]
二、操作时间感知,自主建构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我们请的小客有那里去了呢?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并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2)小朋友真聪明,你们能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也用手摸一摸
(2)抽象角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电脑出示动画: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小朋友老师刚才是怎么画的呢?谁来说一说(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直直的线)
(2)那你知道这个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板书:顶点、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呢?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像老师一样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5)展示画的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数学王国又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为什么?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2)成果展示
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并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做的?那里是顶点?那里是边?(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3)感知角有大小
那四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用蓝色的小棒做的角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们比一比它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大有小)那个最大,那个最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得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出示课件)
5、比较角的大小
(1)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谁做的蓝色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出示课件:重叠法)
(2)这里有两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你怎样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的?
(3)如果两个角既不好移动,又没有格式我们应该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课件出示)小朋友互相讨论。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1、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
( )边形 ( )边形 ( )边形
( )个角 ( )个角 ( )个角
(2)谈话:四边形有四个角,五边形有五个角,六边形有六个角,那么七边形有几个角呢,八边形呢?
(3)你知道这里机有什么规律吗?(边数=角的个数)猜一猜:三边形有几个角?
2、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 )个 ( )个 ( )个
3、出示智多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认识数学的教案5
一、教学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10的认识》的教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认识10以内的数,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以后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面: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三、教材分析:
⑴内容分析:教材首先通过数主题画中的人和物抽象出数字10;然后初步认识印刷体数字10;接着通过摆红花,拨珠子等实际操作,从而理解10的基数含义,再通过认直尺、数点子等活动认识10以内的各数的大小顺序;在此基础上,要学生通过摆小捧掌握10的组成;最后才安排写数字10。这样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学起来并不是很难。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各个数字,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书写打下良好基础,直接影响今后书面表达的质量。但入学的儿童对数学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手指也不够灵活,拐弯不够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有一定难度;而10的组成则是10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正确、熟练地掌握10的写法和10组成,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动口动手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知识和获得知识。
⑵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小学生只有6、7岁,天真活泼,以形象思维为主,能够识别物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来体验、认识、探究、学习并使用数学
〔3〕教情分析:
本人参加工作12年,新旧教材都接触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整体把握细腻,非常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5〕教学重难点:
10的写法和10组成。
正确、熟练地掌握10的写法和10组成。
教学时间:1课时
⑺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直观演示法、实际操作法、尝试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教法。
2.学法:
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遵循赞科夫“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我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借助卡片、点子图和学具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迁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联想等方法去思考,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记忆和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
四、教学过程:
㈠ 、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1、复习数数(从0数到9,从9数到0)。
2、拨珠引出数字“10”
问:老师先拨了几颗珠子?(9颗),又拨了几颗珠子?(1颗),一共拨了几颗珠子?9添上1是几?(就是1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字10(板书课题10的认识)
㈡、探究新知,掌握新知。
1、能数数量10。
(1)数主题图中的人和物。首先教师出示P64主题图,让学生数出图中的人和物,并结合画面对学生进行世界和平、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
(2)数图外的点子。
师:10只鸽,10个人都能表示10,那么数点子能表示10吗?请大家数一数,这里也有多少个点子?
2、理解10的基数含义。
(1)先引导学生认识10的印刷体。
(2)动手摆出10根小棒、拨出10粒珠子。
(3)要学生用10说一句话。
(4)找出身上用10表示的东西。(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
3、掌握10以内各数的大小顺序。
(1)认识10以内各数的顺序。
A、观察计数器,拨珠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数器,看看老师是怎样拨珠子,这里有几颗珠子(9颗),又拨上1颗,一共是几颗?9添上1是几?现在这里有10颗,去掉1颗,还剩几颗?10去掉1得几?(9颗)。10在直尺图又怎样表示呢,请看直尺图:
B、再出示直尺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感性认识10的序数含义。
C、拍手掌游戏,巩固10以内各数的顺序。
(2)掌握10以内的各数的大小。
A、先:数点子图认识9和10比,哪个大,哪个小?再移动交换点子图的位置掌握10和9比,哪个大,哪个小?
B、让学生尝试填写9和10、10和9的大小比较。
C、启发学生联想还有哪些数会比10小?
4、10的写法和组成。
(1)10的写法。
A、教师先示范写数字10 。
B、接着让学生描红,最后让学生临摹。(教师先教10的写法,再教10的组成,这样安排次序,又利于板书)。
(2)10的组成。
A、动手操作掌握10的组成。
让学生将10根小棒任意分成两组后,收集各种不同的摆法,板书其中的五种,如:
10 10 10 10 10
/ / / / /
9 1 8 2 7 3 6 4 5 5
接着问:“看到上面每一组,你还能看到什么?以牵起学生思维联想。最后让学生寻找上面9种分法的搭配规律,并指出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记忆,会记得快而又牢固。可以说,这里既授给了学生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记忆方法。
B、巩固10的组成。
做练习(对口令、玩拍手掌游戏)。
师:我们轻松一下,来玩对口令的游戏吧,我说1,你说9,1和9组成10……
先师生玩,后学生间玩,边玩边举数字卡片。
击掌组成10:老师先拍,学生后拍,所拍次数要组成10。
㈢、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完成P65做一做(连线)。
2、完成P67练习九第一题(填在书上)。
3、完成P67练习九第二题。
这是发射台指挥员从10数到1发布发射火箭的情景,你能当一个小小的指挥员示范一下吗?(请一个同学表演)准备!开始!10,9,8,7......发射!他的成功发射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小朋友也要从小努力学习,长大了多为祖国做贡献。
4、完成P67练习九第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趣味性练习(找朋友游戏)。
现在我们玩找朋友游戏,请我的好朋友“10”出来,站在这里,注意,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组成10,才是一对好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找对了吗?这一对好朋友数字都是5,原来是双胞胎,也站在一起,卡片上数字顺序排乱了吗?你们能按从小到大顺序排一排,全班读一遍,从大到小排,又怎样读?9的后面是几?10的前面是几?比较10和9的大小,9<10 10="">9放下卡片,请第10个同学举起卡片,对吗?,请10个同学举起卡片,对吗?10个与第10个相不相同,这些同学表现得不错,给点掌声鼓励他们,谢谢!
6、学儿歌
㈣、课堂总结,拓展知识。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请把你学得有满意的地方告诉爸爸妈妈。
3、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10根小棒创造一幅美丽的图案。
五、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 10 10 10 10
9<10 / / / / /
10>9 9 1 8 2 7 3 6 4 5 5
六、教学反思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时,所以单独安排了这一节课。从我的实际教学来看,基本达到了原来所定的教学设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我体会比较深的是:
1、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进入新授部分后,我充分利用的是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孩子找10、摆10、拨10、猜一猜、对口令、拍手的游戏等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新知,进行操作练习,使学习成为牢牢吸引学生的一种愉快活动,当玩与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孩子们手脑并用的同时,更得到了放松,在观察与实践中享受着数学带来的收获之乐。
2、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纵观全课,我们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范围去开展每一环节的活动,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设计了找生活中的10,身上的10。使数学课堂在自主化、信息化、活动化的同时,也体现出它的生活化。
3、注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
4、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教室里的小朋友;学具盒中的小棒;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根小棒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5、不足之处。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能让学生顺着数和倒着数。我没有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让学生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忽视了10还是个计数单位的教学。
认识数学的教案6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要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初步认识垂线、点到线的距离等基本几何图形常识知识,并且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学情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直线、角等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垂直的现象,具备一些简单的分类思想,能够从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学习的。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技能的影响,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的灵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和垂足;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垂线段最短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知和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熟悉图形与几何知识学习的操作技能与技巧。
3)情感与态度目标: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里的应用,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4)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认识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垂线段最短的道理。
难点:认识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垂线段最短的道理。
(5)教法、学法
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在“认识垂直”这个重点环节,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抽象化过程。先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的垂直现象;继而逐步抽象引入数学上的垂直概念。在对概念的思考、判断、辨析等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内化对“垂直”的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外,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采用“直观演示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示范比较,给他们直观的方法指导;最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同时指名板演,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反馈小结。
学法:
数学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目的'是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6)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学习,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交叉的小棒、竹篱笆、十字路口。
师:这些现象可以看做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指出这些现象都可以近似地看做两条直线相交。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一)认识交点
1、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画一画两条直线相交的图示。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观察、讨论“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有几个交点?”
2、讨论结果:
(1)两条直线相交有四个角。
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用数字标出四个角。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
师: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指交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认识垂线
1、认真观察学生画出的两条直线相交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讨论结果:
(1)∠1+∠2=180°
(2) ∠ 2+∠3=180 °
师应归到每相邻的两个角的和都是180度。
(3)在图形③中四个角可能都是直角。
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一量,验证自己的想法。(验证成立)
2、教师点明,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3、举生活中垂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操作、验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两条直线垂直的基本特征,丰富学生对垂直的感性经验。
(三)点到线的距离
1、出示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估一估这四条线段中哪条最短?
2、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并把测量结果填在书上79页。
3、交流学生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4、演示距离的概念。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垂线,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介绍距离概念。
3.巩固应用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了以下练习:
1、判断对错()
a、两条直线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c、长方形的长和宽互相垂直,所以长是垂线,宽也是垂线。
2、完成P79“练一练”第1题 这两题主要引导学生说说的理由,以加深对互相垂直概念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垂足,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
4.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这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认识数学的教案7
由于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年级的小朋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基本上以活动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珍惜时间的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利用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小朋友的认知是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秒”对于他们来说是抽象陌生的时间概念。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认知空间,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秒”。
2.重视时间观念的建立,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可计量性。
在认识“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感知,进而通过分针和秒针的运动验证“1分=60秒”,同时又注意到学科间的整合,设计了口算、朗读、画画等丰富多彩的自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1秒的长短以及分与秒的关系。
教师准备
PPT课件、各种钟表模型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载歌载舞,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人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学生随着课件一起倒数十个数。
师: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倒计时的场面呢?刚才这样的倒计时你们知道是用什么作时间单位的吗?(秒)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秒”也是时间单位。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时间是用秒来计时的?(学生举例)
2.导入新知。
生活中用秒计时的现象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认识时间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倒计时,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概念,并且知道1秒大概有多久,然后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用“秒”作单位的,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欣赏生活中的钟表。(出示PPT课件)
2.观察钟面,认识秒针和1秒。(课件演示钟面)
师:你知道钟面上的哪根针是秒针吗?(又长又细的就是秒针)
师:秒针从12走到1走了几秒?秒针走了几小格?
(引导学生一起说出:秒针走1个小格就是1秒,走5个小格就是5秒,5个小格就是1个大格,那么1个大格就是5秒。板书:秒针走1个小格是1秒)
师:再看秒针从2走到4,走了几秒?(10秒)再接着看,秒针从6走到12,经过了多少秒?(30秒)
3.借助钟表体会1秒。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心爱的钟表,下面就请你们仔细观察钟面,如果钟面上有秒针,就把钟表放在耳边仔细地听一听;如果是数字式的,就仔细地看一看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听声音的同学来把你听到的声音学给大家听一听。(引导学生模仿秒针发出的声音)看数字钟表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的钟表上的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
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数字电子表和秒表,观察它们是怎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的。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用数字来表示时间的?(电脑、红绿灯、计算器等)
师: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吗?(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动作来表示秒,切身感受1秒的短暂,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4.根据体验,谈谈你对1秒的感受。
看了刚才的表演,你们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对1秒时间的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在1秒内却能做很多事情呢!你们看:(出示课件)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人造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驶20米。
(4)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能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5)电脑每秒可进行3万亿次运算。
师:看了这么多的介绍,大家谈一谈1秒的作用。(作用很大,很广泛,1秒很有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短短的1秒。现在你们对时间的作用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谁来说一说?(珍惜每一秒,珍惜时间)刚才我们了解了1秒能创造出那么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把每一秒都积累起来,就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5.游戏活动,估算几秒。
小组活动: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几秒的时间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呢?(写一个字,擦一下黑板,爬一层楼梯……)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4人,可以一人做事;一人当裁判,喊“开始”“停”;一人用自己的方式估算时间;一人用钟表计时,计时的过程中要看清秒针的起点和终点。
活动内容: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上面都写着读一首诗、拼一幅图、画一棵大树、写两个“秒”字、做10道口算题……请各组成员讨论该怎样分配工作,活动结束后,每组计时的同学进行汇报。
师:刚才我们每个组分别用几秒钟做完一件事?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时间单位——秒。
探索猜测,发现1分=60秒(出示课堂活动卡)
播放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估算时间,可以点头估算,可以拍手估算,也可以在心里数数等。
认识数学的教案8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
2、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估测的活动贯穿教学活动之中,在实际测量长度前,都先让学生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
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认识数学的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 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 20、0
认识数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靠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2.请组长拿出点子图,大家动手画。展示各组图。
指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三、认识锐角、钝角。
1.这里有三个钟面,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组成了一个角,你能看出哪个是直角吗?哪一个比直角大,那一个比直角小?
指出:第2个角比直角小,叫锐角。第3个比直角大,叫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3.想想做做4
先看看,看不出来,就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一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5
你能看出第一副图中哪个是直角吗?标上直角符号,你能照样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吗?
你能看出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吗?
2.想想做做6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给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打勾。
3.想想做做7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各组1号找直角,2号找锐角,3号找钝角,4号当裁判。全班汇报。
五、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数学的教案11
课 题: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认识数学的教案12
第三册“倍”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63页至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弄清“几份”和“几倍”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分析、迁移的能力和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
教学方式: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 △△△ △△△ △△△
2、口答:苹果: ○○○
梨 : ●●● ●●●
苹果有3只,梨有( )个3只。
设计意图: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1)出示情境图(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指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3个2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 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可能有学生说:“我发现黄花比蓝花多4朵。”
也可能有学生说:“蓝花比黄花少4朵。”
“我还发现蓝花和黄花一共8朵。”
师指图问:“你还能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如果有学生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那我会惊讶地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懂呢?”当学生再说一遍后,我会说:“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你能教教我吗?”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时我通过“你能教教我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样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黄花有3个2朵,就是2朵2朵地摆黄花,要摆3次,黄花有3个2朵,就是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这里黄花的朵数与蓝花的朵数之间存在着“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倍”的初步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4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如果再添2朵蓝花,现在是几朵蓝花?那么蓝花有4朵,红花有几个4朵呢?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设计意图: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检查
4、游戏:教师拍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5、发展练习:(显示情境画面)
看,妈妈买回来的水果真多呀!
2个苹果 3支香蕉 4个桃 6个梨 12个草莓
看着这幅图,用今天学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拍手游戏既可以检查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数学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填空
1米=()厘米300厘米=()米2米40厘米=()厘米
二、教学新课
1、活动——测量书本长、宽、厚,认识毫米
①师:今天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把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测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测量
③汇报,生:××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④师:像这样的小格在尺子上还有吗?观察这些小格,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格一样长)⑤师:这一小格的`长度我们也有一个单位——毫米,(板书)
你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吗?(毫米是长度单位里比较小的单位)
“当测量的长度还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师:观察你们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生自由发现,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板书)
②练习
2至3厘米之间是()毫米?
5至6厘米之间是()毫米?
3厘米=()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①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②集体交流
③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的?
三、课堂小节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我们生活中的1分硬币,电话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认识数学的教案14
[教材分析]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关系及用厘米、米进行测量。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信息窗1——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厘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里边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大家想知道原因吗?通过这节课学习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价“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
1.学生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1)每个学生观察直尺,并汇报。(发现了数字,长短不同的线、cm)。
(2)教师出示直尺,让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师板书:刻度线、刻度、厘米、0起点)
同学充分认识了直尺,那你能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
(3)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厘米,并到黑板上演示。
(4)教师总结:(同学们找的很好,像直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5)学生观察尺子,并比划。(师导语: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像1厘米这样长的物体)生回答。教师展示准备好的1厘米的物体,如(小方格,枕尺,笔记本,图钉)
同学们从直尺上很快就能找到1厘米,那你能找到2厘米吗?
(6)学生观察,到上面演示找到2厘米,并画出。(多个同学演示),然后学生自己找5厘米、10厘米,并用手比划。
2.估测物体长度
导语:刚才同学们通过动脑,认识了厘米和几厘米,下面老师想测一测同学们的眼力。
(1)教师出示5厘米的'卡片,学生估测。
(2)再一次估计15厘米长的纸条,引导学生测量。
(3)测量物体长度(把物体的左端对着“0”刻度,物体的右端指着刻度就是几厘米)。
三实际操作
1.测量一拃
导语:大家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了测量物体长度方法,那大家想知道自己一拃有多长吗?
(1)测量自己一拃,并汇报。
同学们量出了自己的一拃,那你们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吗?
(2)认识师傅、徒弟的一拃长,(导语:现在同学们知道故事中徒弟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吗?)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3.测量自己的一步和一拃。
4.下面哪些是线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2、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去看看阿福的新衣做得怎样了?你能看图把后来发生的故事讲完吗?(学生交流)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的不一样呢?
2.先解决1米有多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2)学生感受、比划1米的长度。
(3)学生利用软尺量出1米的长度,观察是多少厘米。
(4)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总结
100厘米就是1米,1米=100厘米。
4.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三小结
第二课时
认识数学的教案15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认识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圆的认识教案04-09
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12-31
数学秒的认识教案12-30
《认识时钟》数学教案12-02
数学认识图形教案03-05
《认识圆》数学教案03-03
中班教案:数学10的认识02-20
《倍的认识》数学教案02-24
《认识梯形》的数学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