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测量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测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测量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 、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数学测量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数学测量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数学测量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数学测量教案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数学测量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平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数学测量教案7
第2课时 图形与测量
设计说明
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强调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应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整理相关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剪刀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哪些面积单位?整理一下,并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独立整理后与同伴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生2: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有多大。
学生独立动手画1厘米长的线段和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
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集体总结:
(1)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单位换算的方法:
高级单位乘进率除以进率低级单位
2.结合实例复习周长和面积。
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树叶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周长。
生2:树叶表面的大小是树叶的面积。
……
师小结:周长是指封闭的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它是用恰当的长度单位去度量的(度量的时候有时需要化曲为直);面积是指封闭的平面图形(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它是用恰当的.面积单位去度量的。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长方形。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上面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3)学生个体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和计算方法。(着重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得到的)
(4)回顾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实际操作,体验面积单位的大小。
师:同学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纸剪出1个1平方厘米和1个1平方分米大的图形。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好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面积单位有更直观地理解,为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填空。
(1)四边形有( )条边,( )个角。
(2)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 )倍。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分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一块长方形草坪长14米,宽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3.下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单位:厘米)
数学测量教案8
活动目标
1、能用回形针、吸管、雪花片测量小鱼的长度,尝试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课件、回形针、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鱼、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1)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池塘里举行运动会,青蛙、大白鹅、小乌龟都来了,我们小朋友就做鱼宝宝也去参加吧!大家想请我们小鱼作裁判,愿意吗?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评析:孩子们都能想到用自然物来测量,可能看到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说的,但这并不影响活动效果,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评析:本环节我没有把测量方法抛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纠正改错。有的幼儿方法不正确在情理之中。)
4、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小鱼。谁愿意来试一试?让我们看他量的对么?有没有从头开始量?回形针之间连接的好吗?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活动室的面积、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戏。请幼儿两两结对,互相为对方描画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再用回形针测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个回形针的长度。
数学测量教案9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
2、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3)引导幼儿感知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3、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2)引导幼儿探索量具的不同与测量的结果有关,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4、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
(1)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2)引导幼儿互相合作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表(三)。
活动反思:
1、本活动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现成的,有的是和幼儿一起准备的,随手可得的,适合日常教学。
2、创设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引发幼儿大胆参与尝试。活动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通过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让幼儿尝试测量,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或宽,并做记录——不同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并做记录——自选工具测量自选的物体。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到最后大部分的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获得了有关自然测量的经验,通过测量、记录比较明白了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动中的材料有:铅笔、纸条、吸管、长条积塑、绳、小棒、纸筒等等,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看、想、说、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幼儿在测量时都忘记了地板是脏的,有的跪着量,有的趴着量,看着他们那么专心的样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们要蹲着量。
4、教师还是紧张语速较快,测量方法讲得不够清楚,第一次测量时对幼儿提的问题给予了回避,教师不能灵活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语言还是不够简练,说的话还是比较多。
活动点评:
“自然测量”这个活动,是20xx年XX市幼儿园“教坛新秀” 张秋云老师在参加评比中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教材选自大班科学领域。该活动以生活化为主导思想,以来自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物品作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操作材料互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该活动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四点: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第一环节是“幼儿尝试测量,教师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环节是“让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从中感知“同样的测量工具,量次数多的就长,测量次数少的就短。” 第三环节是“ 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从中感知“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 第四环节是“ 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利用创设的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与“要比较两个应该使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在四次的测量中,
数学测量教案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数学测量教案11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熟悉长度单位,能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对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和估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的操作实践,充分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发言,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实践的过程,掌握合适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上学吗?能介绍一下学校里有什么吗?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也喜欢上学,除了能学习知识,还能跟小朋友在操场上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操场有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测量学校里的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2)在学校里选一个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做一做。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
2、任务:绕学校操场转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1)猜测。
谈话:我们在体育课上都会在操场上跑步,你认为绕我们操场上走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2)验证。
谈话: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
(3)班内交流操场一圈的长度。
(4)巩固对较长的距离测量方法的认识。
3、分工合作测量估算,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4、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5、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
测量学校花坛一圈的长度
板书设计:
校园中的测量
数学测量教案12
设计意图
《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并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而大班幼儿在思维逻辑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相对于空间、时间甚至数都有一定的基础,本班幼儿最近迷上了长度测量,尤其是对自己和同伴身高是特别感兴趣的,在开展了用刻度尺测量活动后,经常看到幼儿用班级刻度尺量量这,量量那,但班级刻度尺数量有限,一些幼儿就没有刻度尺于是教师产生了自然测量的想法……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尝试记录结果。
2.通过记录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3.在自主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进行直线测量并简单记录结果。
活动难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用一种工具进行同等长度测量的前期经验。
2.物质准备:
教具:情景导入PPT图片、桌子、椅子、玩具柜、测量结果表
学具:笔、纸条、书、牛奶盒等各种测量工具。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PPT
1.师:小朋友们从图上看到什么了?(老师在擦桌子、小朋友的椅子、老师在搬玩具柜等)
师:这些物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那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平时吃饭的桌子、现在坐着的小椅子、包括放玩具的柜子他们有多长多高吗?
2.集体讨论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以上物品。
二、出示各种测量工具,幼儿分组
1.出示各种测量工具讨论如何进行测量
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这些物品,想让大家用这些物品为我们的桌子椅子进行下测量。
2.师:怎样测量才能使结果是准确的呢?
每次测量时能不能与上一次结束处有空隙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上一次的'结束处在哪里?
教师小结:每一次测量时候要将前一次测量的结尾处当作下一次测量的起点,而且要在每一次测量的结尾处做好标记,整体测量完要及时记录。
3.幼儿自由分6组,(每两组测量同一样物品)选择本组测量工具并领取测量结果表。
三、幼儿操作,为物品进行测量并简单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用“首尾相连”的方法,提示幼儿进行结果的简单记录。
四、分享交流
分享各小组的记录结果,集体验证(教师肯定所有符合要求的测量方式,不给予好坏评价)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体会测量工具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张老师觉得你们都好厉害呀,突然我发现了个现象,每两个组测量的物品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他们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结果,哪个用的多哪个用的少呢?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帮助幼儿体会测量工具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五、教师总结
师:今天我们有趣的测量就结束了,运用测量我们知道了桌子、椅子和玩具柜的长度、为我们棒棒的自己鼓鼓掌吧!这样的方式可以用在生活中任何你想知道的长度测量中,小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每天都测量一种物品哦!再见!
活动总结
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特别愿意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结果记录结果,但是在结果表上记录结果时教师观察到有些幼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记录,还有些幼儿在测量时用了很多工具,导致结果不准确。但是整体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还是学习到了自然测量的方式,理解了测量工具和使用数量的关系。教师下一步要重视幼儿填写结果表或者操作单的能力,多开展类似活动。
数学测量教案13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小小测量员》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物体,掌握测量的方法。
2、尝试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3、能积极参加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活动准备】筷子,铅笔,吸管,粉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小朋友看,我们这里有台电脑,可是在不用的时候,它会有很多的灰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做套子要知道它的长度,那我们应该怎么样知道它有多长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测量员吧。
二、幼儿尝试进行测量活动。
请你取出我给你们准备的东西,来试着量一量你坐的小椅子的边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么样量才是最正确的呢?(幼儿尝试用铅笔进行测量活动)
提问:你是怎么样进行测量的?你量出它有多长?
三、讨论测量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种测量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示范测量黑板: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测好一段就用粉笔做一个记号,首尾相连。最后数一数就知道我们测的东西到底有多长了。
四、幼儿自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粉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除了刚才我为小朋友准备的东西?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跨步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脚大跨步的走,测一测从我们坐的地方到门口有多少距离吧。
数学测量教案14
小班的孩子,就如一张白纸,你要很负责任地画出最美的画来。孩子们对你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幼儿园小班的老师,应该必须从内心出发,尽职尽责。
今天小鱼哥哥和大家一起聊一下,如何让小班小朋友认识测量工具并测量长短。
课程目标: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课程准备: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课程开始: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课程结束:
小朋友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测量的方法,那么以后会不会测量东西的'长短呢?还有小朋友们的表现都特别棒,老师也希望小朋友回家后,可以用家里的测量工具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测量的游戏,好不好?
课程:
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数学测量教案15
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数学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测量教案04-01
中班数学《测量》教案03-23
数学教案-实际测量01-23
《自然测量》数学教案12-03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02-09
大班数学测量远近教案03-25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03-23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02-17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活动数学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