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生活中如果有人问你“你听得见吗”,你也许会不屑一顾。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却偏偏叫做《你一定会听见的》,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吗?
2、标题为一句省略条件的条件复句,如果将句式格式补充完整,将会是“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如果你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将空格填上,那你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二、阅读与理解
1、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所说的“听见”,与我们一般而言的“听见”意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所说的“听见”似乎很难做到,但作者坚定的告诉我们“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告诉我们“听见”的方法了吗?
听需要用心灵感受,需要感性
3、作者举出“聪明人”与“木头人”两种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来倾听生活?
听需要用头脑辨别,需要理性
在生活中需要积极,主动,独立的思考
4、默读文章,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
三、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1、反复设问,突出悬念
连续反问,自然过渡
分类讨论,说明道理
提出建议,首尾呼应
2、文章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
【教学总结】
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结合课文这一特点以及双语班的学生对字词表层意思能够领会,但语感不强,对课文中好词佳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特定的情况,我准备创设了一堂情境优美,通过多层次朗读品悟课文内容为线索的自主学习课。
我先用“试试你的听力”游戏导入新课。通过游戏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调动学生去感觉有声世界的生机勃勃和丰富多彩,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采用配乐渲染自由朗读课文、语言赏析朗读和点评、和小组对抗赛式朗读,并且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老师最后总评一下。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和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从心灵中去感悟声音世界的美好。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和想象训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成功点:
1、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采用音画等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轻松、优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朗读品悟、自主质疑、合作讨论、探究解决等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增进感情交流,体验成功乐趣。
2、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平等对话,创设了浓厚的“民主气氛”。
在生活感悟(感声篇)环节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中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声音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喜欢听老师的批评,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进步,感到老师的关爱,有的说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因为感觉到被爱,有的学生说喜欢听音乐,因为有时候心烦了就想歇一歇……学生的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举起,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文学习拓展到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在“仿写”部分,
采用“读一读,填一填”在补充作者原文的基础上再根据语言逻辑,拓展排比句的方式进行。再次练习朗读课文,并把自己补充的内容加在里面。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说“这就是你和作者合作的一篇作品。”
从简单仿写入手,调动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连平时不喜欢思考的差生也能回答出,让我得到了意外之喜。
4、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善始善终。
不足:
1、《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写作者内心感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教学应该加强朗读。应该说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点,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本堂课容量设计过大的缘故,导致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充分。如果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再充分一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走进作者描述的声音世界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效果可能会更好。
2、由于是挂牌课,字词句篇在早读预习课前就解决了,没有在本课进行展现,使课堂不够完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荷花)
2.学习第二小节。
(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准确)
教师讲述:“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面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教师讲述:“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自学后交流。)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设问:第三句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冒”字,进行想像,可采用换字法,用“长”、“露”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冒”字最能反映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小节的后三句话,合起来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指名读这三句话,图文对照,理解这三句话。
(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得……要破裂似的”进行分析。)
这三句话是用什么词语连结起来的?
(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师讲述:“有的……有的……有的……”在句子里都含有“多”的意思。那么,课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第二小节。
(4)这一小节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第二小节。
(6)课堂练习。
抄写:莲蓬 饱胀 破裂 挨挨挤挤 姿势 舞蹈 翩翩起舞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检查复习
1.第一、二小节各说了什么意思?
2.作者具体向我们介绍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
2.设疑:“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照挂图,想像一下,都有哪些姿势?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第三小节连用了几个“一朵”?有什么作用?
(连用四个“一朵”,突出“朵数”之多,每朵的姿势各不相同,美不胜收。)
3.指导朗读前两句。
4.指名读最后一句。
5.看图:图上的景物与课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图上只画了荷塘的一角,不是全部。)
6.比较句子。
(l)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图……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画……
(3)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画……
(4)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这样比较,可以看出第四句为最好。因为①“眼前的”指出了作者看到的,与文末“我是在看荷花呢”相呼应;②“大”指明了这一池的整体,与前文的描写相呼应;③“活”字最富表现力,表现出一池荷花旺盛的生命力,与前文“挨挨挤挤”、“碧绿”、“冒出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相呼应。)
7.“画家”这里指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8.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9.指名读二~五小节,比较这两小节,哪小节写得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
10.用上课文第二小节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优美句子或换用自己的话,扩写第三小节中的有关内容。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录像,同时范读三~四小节,思考: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文字,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看着这么多又香又美的荷花,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设问:“仿佛”是什么意思?“我”是不是一朵荷花?那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翩翩起舞”中的`“翩”是形声字,羽字表形,字义一般和鸟有关,“翩翩”也就是像鸟儿飞一样轻盈,“起舞”就是“跳起舞来”,边说边作手势。谁能到前面表演一下?
指名学生戴荷花头饰表演,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作者觉得自己忽然变成了一朵荷花,这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抓住“翩翩起舞”、“快乐”、“好梦”等词语)
“好梦”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吗?(启发学生展开想像)
3.小结:这一小节主要写什么?
五、学习第五小节
齐读最后一小节,提问:最后一小节不写可以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作者为什么能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
七、质疑
八、朗读、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词句教学入手,抓住重点词语。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引导学生体会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外在美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内在美,在“活”字上下功夫,即感受到这池荷花蓬勃的生机。再辅之以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容。通过媒播放画面,教师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字。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荷花的美丽。
探究活动
脑筋动动动
怎样猜字谜
一条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组成。如“正月初一”(打《红楼梦》人物之一)。这里的“正月初一”就是谜面,(打《红楼梦》人物之一)是谜目、等待你猜的“元春”就是谜底。
怎样猜谜语呢?
1.会意法,通过谜面含义、情节、典故去寻找谜底。如“鼓掌”(打一字),从动作去想是两手向一起拍,“合手”’二字组成“拿”字即是谜底。
2.离合法。把汉字拆开,再组成新字。如“海峡两边今团聚”(打一字)。取“海峡”两字的偏旁与“今”字团聚在一起,成为“涔”字,即是谜底。
3.增损法。把汉字的偏旁、部首或笔划增加或减少求得谜底。如“上面正差一笔,下面少丢一笔”(打一字)。谜底为“步”字。
4.象形法。把汉字的形状和部分比成物,或把文字形象化描绘,以此来猜。如“两株幼苗”(打一电影名称),谜底是“丫丫”,这个字的形状如同幼苗。
5.谐声法。这种谜的谜底是通过读音来揭示的。如“叶公惊慌”(打一生物名称)。谜底为“恐龙”。
你会猜谜语了吗?
谜语猜猜猜
格高风情压群芳, 添水可种荷花,
红妆素裹飘清香。 添土能种庄稼;
愿伴松竹为好友, 添人非你非我,
不与百花争短长。 添马走遍天下。
(打一植物名) (打一字)
进门蓬头垢面. 一阴一阳,
出门神气活现, 一短一长,
卖了不少东西, 一昼一夜,
还要自己赔钱。 合为一双。
(打一生活杂事) (打一字)
无勾无横无竖, 脚踏千江水,
无土无金无木; 手扬满天沙;
算来不多不少, 惊起林中鸟。
恰好十一笔数。 折断园中花。
(打一字) (打一自然现象)
脚蹬两耳, 东西不大,
腰跨鼻梁; 脸上画画。
左右成双, 飘洋过海,
又圆又亮。 走遍天下。
(打一生活用品) (打一物)
好像一柄勺, 硬在外头,
挂在夜空中; 软在里头;
有它指方向, 甜在中间,
航行不用灯。 黑在心头。
(打一星体) (打一水果)
圆圆房屋, 两撇小胡子,
弯弯门楼; 尖嘴小牙齿;
姑娘出门, 贼头又贼脑,
扇子遮头。 专喜偷油吃。
(打一软体动物) (打一动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望、庐、炉、疑四个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自主学生字,指导朗诵,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朗诵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教学环境与资源】
我校身在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的认知有限,对于教学活动有很大的难度。就本课中出现的瀑布而言,学生很难联想到瀑布的雄伟与美丽,而我校远程教育资源的开通,弥补了这一点的不足。这节课我利用远程教育模式二中的课件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瀑布的雄伟与美丽,在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形象,为感受诗中的`瀑布做了良好的铺垫。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我还利用 flash 动画,使学生们能够更形象、具体的理解诗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相关教学资源选择】
多媒体计算机及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五、一黄金假日的旅游热潮,引出庐山,(出示课件)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了解庐山,(庐山在我国江西省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庐山的距离,为揭示课题做准备。
二、揭题,解题
1、揭题:
过渡引入: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⑴ 齐读诗题《望庐山瀑布》: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李白的生平知识呢?
学生:自由谈。
⑵ 你们真行,谁想当小诗人,给大家背诵一首你所知道的李白的诗。
学生:争当小诗人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篇。
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李白及李白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
2、解题:
⑴ 过渡引入:
真不错!咱们班的小诗人越来越多了。唐代大诗人李白,他的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李白的这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⑵ 谁来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学生:解释诗题。
⑶ 什么是瀑布?(师生交流)
想看吗?那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
看了瀑布你们有什么感受?(师生边看边交流)
通过瀑布视频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
三、扶放结合,自主学生字
1、过渡引入: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那么大诗人李白,面对庐山的瀑布又是怎样用诗句来形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把诗句读通顺。
生:初读全诗,自学生字。
2、我们来认一认生字吧!(出示课件)
⑴ 读准字音。
⑵ 识记生字。
⑶ 自读和生字有关的词。
⑷ 开火车、巩固生字。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利用开火车的小游戏来巩固识字。
四、读读诗,指导朗读
1、字词,大家认读的都很棒,那古诗呢?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读。
2、谁想当小老师,来评一评他读的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朗诵古诗的方法。
3、(出示课件)欣赏范读,伴乐练读,指名读,师生共读。
通过范读录音培养学生正确朗诵诗歌的习惯。范读之后利用配乐练读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练读的效果更好 。
五、抓重点词句想一想,悟一悟
1、过渡引入:
大家读的很棒,接下来我们分组合作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句好吗?哪个小组想学习第一句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先读读对应的合作要求,注意按要求完成任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请老师帮助。
2、合作探究:
⑴ 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生)
⑵ 全班交流汇报(生)(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拨。
利用flash动画,使学生们能够更形象、具体的理解诗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
3、大家的汇报太精彩了,整首诗连在一起,你能说的怎么样,下面同桌之间来练习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说 。
师:你们太棒了,把大家的成果交汇在一起,说出了整首诗的诗意。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
师:学习了《望庐山瀑布》,你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说。(板书:)
4、感情朗读 :
师:庐山的瀑布雄壮而美丽,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齐读这首古诗,同时找出全诗中最能突出瀑布磅薄气势的诗句。
⑴ 指名读。
⑵ 比读。
⑶ 全班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环节重在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品读佳句,积累佳句的习惯 。
六、小结
师: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呀?
学生:自由说。
七、背诵古诗
师:这么美的诗篇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可以加上你自己的动作,看谁最棒。
学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谁想当当背诵小标兵,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标兵的成就感,同时更好的内化语言。
八、延伸拓展
赞美瀑布的诗句很多,古代有李白,现代有叶圣陶,今天老师把叶圣陶先生的小诗《瀑布》也带来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赏读这首小诗,找一找两首小诗的哪些诗是相似的?(出示课件)
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师: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仙李白仅用短短28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背诵。)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香炉 紫烟
见 瀑布 前川 雄壮而美丽
飞流 三千尺
感 银河 落九天
【学习效果评价】
本学期我校新开通了远程教育资源,希望其能更好的服务一线教学活动,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受颇深。在以前的教学中,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但思维能力欠佳。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内容,掌握起来很困难。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而远程教育资源的开通,犹如春雷,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看,在原有的课堂教学基础上都有了新的提高。我所执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就能充分体现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瀑布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与美丽,在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形象,为感受诗中的庐山瀑布做铺垫。除此之外,我还利用 flash 动画,使学生们能够更形象、具体的理解诗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在理解诗歌意境之后,使学生们能够更有力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读。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较之以前容易多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很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 诗歌鉴赏品味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
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语文教案 篇6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语文教案提纲篇六:语文教学大纲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语文教案 篇7
课中还出现了一些难字、词,如:晏婴、驺子、韩枢、缰绳、焚、驭,启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如果预习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在理解课文时,通过师生共同查资料、讨论来解决一些极生辟和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生3:我认为快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范读(文中出现的年代、人物都离现在较远,根据这种情况,所以教师先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检查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预习当中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等。)
2、(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教师给予认定或做适当的补充,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字词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分成小段指名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能简要地叙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师:对于景公的做法,你想发表一下意见吗?
设想1: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景公有点太心急了。这时可以引领学生去课文中找一找能表现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反映景公心急的词句。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味,读一读、悟一悟,重点指导读的声音、表情。)
设想2:也可能有的学生从主公关心丞相的角度,说明景公心急情有可原,以至乱了分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选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指名读全文。
师:通过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可能从词、句、篇的角度来提问题)
2、教师把问题归类:(1)课堂上能解决、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2)不需要解决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完成。(3)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留成作业。
3、教师归纳性提问:同学们景公是过于心急了,那么通过学习这则小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吗?
4、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己的看法。
5、补充练习:下面这些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事件 看法 理由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上山。
平时玩得多了,快考试了,赶紧晚睡早起的学吧!
父母为了让我早日成材,让我跳级上学,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后五年级
我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四、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文意。
师:这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同学们想知道古文是怎样记录这则小故事的吗?
1、范读古文。学生体会古文的语调和韵味。
2、读一读金钥匙,了解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3、自由练习读古文,对照译文,试着说一说古文的文意。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六、作业布置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2、搜集处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着重设计了三个环节。一个是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二是在探究道理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则不达,我除了让他们结合实际谈外,还用表格的形式补充了几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也以此来巩固单元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学生不仅发表了看法,也充分说明了自己的理由,因为设计教学时,我结合了前两篇课文,所以使得单元教学紧密相联。三是拓展延伸,培养能力环节。第一项训练是在课上我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对景公的做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项训练,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课题,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项训练,给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学生亲自走进当时的情境中去说服景公回到马车上,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边演边说,课堂气氛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声母bpf,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拼读声母bp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正确拼读音节词。
4.会认四个生字“八马米木”。
[教学重难点]
学习声母的发音要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领悟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喜欢玩玩具吗?乐乐的爸爸出差回来了,给他带回了好多玩具呢,乐乐别提多高兴了!(贴出情境图)你们看,都有哪些玩具呀?小火车经过了哪些地方?(重点说出“菠萝”“上坡”“大门”“大佛”,通过教师重读“菠”“坡”“门”“佛”四个音,使学生初步感知单韵母bpf的发音。)
2.这些玩具中就藏着四个声母宝宝,板书:bpf。学会了声母就可以自己去拼音,去读书了。
二、学习声母bp的音、形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字母卡片及菠萝图)教师示范b的发音(注意把菠萝的“菠”的音发得轻短)。学生观察模仿,自由试着发音,指名发音。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b这个声母宝宝的样子呢?(可用书中半个菠萝来记,也要鼓励其他的好办法)
(二)学习声母p的音、形
1.(出示p字母卡片及火车图)小火车在爬——坡!(师引导生发p的音,强调声母的音要发得又轻又短)谁来试试?指名发音,齐练几遍。
2.怎么记住p的样子呢?让学生自由说。
(三)辨bp发音的不同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发的纸来,像我这样挡在嘴前,先发b音,再发p音,你们试一试,看看在自己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发b音时,纸基本不动,发p音时,纸有明显的颤动。)
一起来读bp,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声母宝宝发音的不同。
(四)辨bp形的不同。
我们再来做个游戏,摆一摆。快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竖条和半圆(老师举起竖条和半圆),就用竖条和半圆把我们今天刚认识的两个声母宝宝摆出来,自己试试吧。学生拿出小竖条和半圆,做好准备。教师巡视。
好,准备好了,注意听!我发哪个声母的音,你就摆哪个。(同桌检查)
三、课间休息
游戏玩得不错,请大家拿出小头饰,喜欢哪个字母,就把它贴在头上。(拿出半个菠萝和火车爬坡的图片)看!头上是b的小朋友来和菠萝玩具交朋友,头上是p的小朋友来和火车玩具交朋友。
学生先动手把字母贴头上,然后找一个和自己贴得一样的同学,手拉手来到不同的玩具图前,跳圆圈舞。(音乐起)……(音乐停)同学们,你们瞧瞧好朋友头饰上的字母贴得都对吗?学生检查,帮助贴错的同学改正。继续跳舞。
四、学写声母bp
1.让学生观察声母bp在四线格里的位置。
2.教师范写b,提醒学生注意b的笔画和笔顺。学生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3.教师范写p,引导学生试着说出p的笔画和笔顺。学生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五、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
1.出示音节。教师出示:bd。告诉学生:这就是八个的八。
教师范拼: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示意图:乐乐把两张卡片往一起推,表示把b和a碰到一起就可以拼出ba(b——a——ba)。
相机介绍拼读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反复实践,体会要领。
2.带调拼读
教师范读ba的'一二三四声。指名顺着读,指名挑着读,全班顺着读四声,再指哪个读哪个。
出示pa的一二三四声,指名试读,学生领读。
3.玩游戏练习其它音节:课前教师做好四个大花盘,四组音节。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许多花盘,有喇叭花,牡丹花,梅花,灯笼花。还有一些音节(举起花瓣)写在花瓣上,如果小组同学都练会了,就可以把花瓣一个一个贴在花盘上。(分配喇叭花小队,牡丹小队……学生小队认真练读音节,逐一贴花瓣。教师巡视。)
贴完后,教师检查一个小队。再由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检查另几个小队。
(第二课时学习声母f的发音,拼读音节,以及带调拼读音节,学习方式和bp的教学方式相同,可再次巩固“声母的音要发得轻又短”的特点以及“两拼法”的拼读要领,通过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反复练习拼读bpf为声母的音节和音节词。通过读音节看图说句子的方式来认识“八坡马米木发”6个字。
假如教学时间有剩余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任意挑选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编故事,故事中注意用到图下的汉字,学生不仅喜欢这个游戏,还能锻炼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03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检阅》教案11-07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观潮》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