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9 11:39:2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熟悉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作铺垫。]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 (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 )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 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小丁丁这里是60米,摩托赛车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说,小丁丁和摩托赛车一样快呢?

  [相同的数据,不同的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在头脑中出现“冲突”,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每个数据表示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的表达,从而引出速度的单位,并对速度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感悟。]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有趣的欣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其次,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更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6组数据(PPT呈现出之前计算过的6组数据),仔细观察,想一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

  ⑵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

  ⑶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

  带有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共长18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他会超速吗?

  [本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课时,因而在授课时着重安排解决“速度”,将“路程”与“时间”安排在第二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需求,也预设到了学生求出“路程”或“时间”来解决此题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练习中集中练习了解决不同物体的速度外,在此题中,我特意编写了一些特殊的数据,旨在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口算除法

  (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 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比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

  (3)总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与每天生产的件数。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正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5主题图,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

  (2)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提问: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大家认为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思考呢?

  (2)小组交流

  ①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价和用水量。

  ②水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

  (3)用算术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5)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顾与反思。

  (1)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3)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活动二】反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6,阅读与理解。

  (1)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总用电量)

  2、分析与解答。

  (1)题目中的两种变化的量能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所以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2)学生独立用比例知识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比例关系解答。)

  4、即时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三、达标测评

  1、课本第62页“做一做”第1、2题。

  先用比例知识解答,再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数与代数

  知识与技能:

  1、20以内的数。

  2、加法的含义、减法的含义。

  3、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钟面的时针、分针,整时时间。

  解决问题:

  1、把两类图形(物体)对齐着排一排,直观地比较哪种图形(物体)的个数多(少)。

  2、应用加法的含义,解决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应用减法的含义,解决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知识与技能:

  1、简单的方位――上、下,前、后,左、右。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解决问题:在拼搭物体的游戏中,简单应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三)统计与概率

  知识与技能

  1、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2、简单的统计表。

  解决问题:

  1、根据种类、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把若干个物体分类。

  2、对分类结果统计,并做简单的分析、判断。

  实践活动:

  1、有趣的拼搭(在拼搭活动中初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丰收的果园(用方位知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愉快的周末(用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1、经历数物体个数的活动,认识20以内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数0,知道一个物体也没有要用0表示,直尺上刻度的起点是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知道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理解并受气10以内数的组成;联系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和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联系实际问题理解连加、连减和回头混合两步计算。

  4、结合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会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时间大约是几时。

  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2、在堆、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 3、初步认识并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统计与概率 1、经历把物体按种类、形状、颜色、用途或其他特征分类的过程,初步感受分一分是整理、统计数据时的重要方法。

  2、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表示分类的结果,会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减的表格,会利用象形统计图和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发展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含义;在操作学具活动中,感受并概括出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和学习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通过对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发展计算策略,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宜自己的算法;在计算练习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在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在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物体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是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统计结果的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在教师帮助下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的组织下,应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

  (2)在教师的组织下,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课题: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大家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8份,想一想:每一份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只几?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学习新知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2、学生可能会提到: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4、组织交流:要求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要求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习思考题。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