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案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角度
诵读———朗诵诗歌,体会诗意。把握诗歌内涵。
二、主要教学步骤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教师指导诗歌朗诵要点。
3、学生诵读体会诗意。
4、学生谈诵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体会诗歌内涵。
三、具体诵读训练实施过程
1、把握诗歌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主旨创造条件。了解作者穆旦,《赞美》一诗的时代状况;作者当时的状况。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后随学校步行千里到昆明。后留校。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回忆,这些都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2、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带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诵读的要点。
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声的运用、语音延长等,并思考体会如何用诵读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真挚的.情感宣泄。尽量体会诗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自内心的泣血讴歌。
3、选部分学生试朗诵。然后评论,是否体现出了诗人情感,提出注意要点。
如:开始对密集意象群的朗诵应该急促一些,而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应该低沉地、徐缓地表现出来。全诗的整体朗诵要有起伏感。
4、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体会诗歌内涵。
例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动听的鸟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同时抓住突出意象进行体会。
例如: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加入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以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但是他们毕竟已经起来,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反复吟唱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深刻内涵。
5、再次让学生带感情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途、篷、蛮、叛”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讲述课文故事。
3、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木求生存的非凡经历,感悟要想生存,就得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某生存,应该是每个人最起码的本领。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会给同学们很大的启示,你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前“阅读提示”,给自己确定阅读目标。组织交流一下。(知道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以后,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自己认真读课文。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边读边记内容,练习讲课文里的故事。读一遍记不下来,再读一两遍。
3、小组讲故事。一人讲,其他同学补充。
三、重点研读
细读第2~8自然段,知道鲁滨孙战胜了那些困难。
1、自读自悟,思考:鲁滨孙战胜了那些困难?是怎样战胜的?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帮助从“食物、住所、安全、孤独”几方面进行归纳。
四、谈体会,感悟谋求生存的道理
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教师酌情点拨。(要有生存的勇气,积极想办法,改善生存环境。)
五、推荐原作,拓展阅读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情节曲折,向来拥有众多可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原作读一读,情节将比克文协的更具体、更有意思。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练习设计
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帐篷 一( )轮船 一( )海风 一( )围巾
一( )山羊 一( )荒岛 一( )破帆 一( )火柴
一( )星星 一( )火光 一( )拖鞋 一( )墙壁
二、用直线把有关联的内容连起来。
丹麦 笛福 《凡卡》
俄国 安徒生 《穷人》
英国 契诃夫 《跳水》
列夫·托尔斯泰 《鲁滨孙漂流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三、圈出每组词语中的一个别字,把对的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寒风呼啸天崖海角煎熬( )
2、忐忑不安荒无人烟账子( )
3、煞费苦心交尽脑汁遭遇( )
4、自做自受汹涌澎湃倒霉 )
四、用“续”组成词语,填入下面句中,使之合适。
1、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 )搬到岸上。
2、阴雨连绵的坏天气( )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3、最近,我( )看了几场足球赛。
4、我们虽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但是还要( )努力,争取在省赛中冲入前三名。
五、整理错乱的句子,在句前( )填序号。
( )突然,有人大声叫她的名字。接着从马路的对面跑来一个同她差不多大的女孩。这个女孩没有打伞,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 )清晨,雨不停地下着,公共汽车站的人排了长长的一队,站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十来岁的女孩。她手里撑着伞,焦急地等着公共汽车。
( )排头的女孩用伞遮住刚跑来的女孩,关心地问:“下雨天,你怎么不带伞?”“伞坏了,还没来得及修理。”
( )站在第二位的叔叔正等着撑伞的女孩上车,她却闪到一边,站到队伍最后面去了。
( )两个人正亲切地说着话,公共汽车来了。排头的女孩对后来的女孩说:“你没打伞,就先上吧!”说着把后来的女孩推上了车。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 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 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
《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 息。 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________留滞:________喑哑:________ 襁褓:________
忍冬:________洗礼:________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郑愁予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 示交流预 习成果。
(三)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以《献给艾丽丝》的钢琴曲。让学生思考:雨说的话主 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朗读课文,完成文章结构图解。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自读课 文,学生大声朗读 课文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 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 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3)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4。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五)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作者的感情。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本课采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笋牙儿奋发向上的精神,感受春天的美丽。
2、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体会童话中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认14个字,会写9个字。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准备小黑板、春天的美丽图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自主识字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小黑板出示)
漆黑沉睡撒娇呼唤唠叨爱抚滋润照射温暖自豪健壮叽叽喳喳
2、美读句子:
(1)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2)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
学生认读生字
读课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生词认读,并组词、造句。
2、重点指导:
提醒:书写时,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临写,不能写成AABB式。
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
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冈: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
笋:中横要长,右边出头。轰:左边的“又”字捺画变点。
3、学生书写
学生认读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学生书写“喊、呼、唤、冈、
笋”这几个字
语文教案 篇5
这篇课离孩子们生活很近,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但孩子们大都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我有些着急,看来我的`启发有些“高处不胜寒”,那就让学生读一下?从最简单的入手吧,读!我要求学生读相关段落,从中标志作者感情的词语,很多同学比较被动地默读思考,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举手表示找到了,诸如“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的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中的“讲究”“好嗓子”等词语看出作者对吆喝的欣赏;“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中的“精彩”也看出作者的喜爱情感……虽然最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我总觉得一点遗憾。课堂流程不能做到行云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因在哪儿?
下课后,我再读课文,看到了最简单的“葫芦儿——冰塔儿——”等吆喝的语句,发现其实可以用让孩子们模拟吆喝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认识拖腔带调为略带夸张的吆喝很有表现力,不仅有悠长的韵律,还能表现出吆喝着的心理。通过模拟等活动形式,既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应该能带动学生轻松深入文本理解作品的表达意图——既能体会浓郁北京地方特色,还可以认识破折号的表达作用,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课堂上走了弯路?原因可能是出在教师身上,我们总想有精彩的课堂,却常常忽略对熟悉课文的仔细研读,就不易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忽略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忽略语言文字形象表达的特色,拥有精彩课堂永远只能是梦想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在当代诗歌中,张万舒的《黄山松》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佳作。吟读这首诗,我们首先被它那博大宏伟的场面和磅礴雄浑的气势所震撼所激荡。大自然在这里被充分人格化,诗人赋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以强悍的生命意识和飞动的色彩。
教学目标: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
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谁知道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2、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3、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松树的诗句。
2、把黄山松的精神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形象。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
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人物。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阅读《儒林外史》,吴敬梓的资料.
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读生字生词。
2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篇课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特点的?同时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得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极端
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
二自学阅读提纲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得生字生词。
2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篇课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特点的`?同时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汇报展示
1注意严监生 绪亲六眷 两茎
2这个片段记述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而,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
,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爱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这是令人发笑的故事,这样的笔记真是犀利!一个爱财爱过
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1继续走进名著名作,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威尼斯的商人》莎士比亚 夏洛克 《怪个人》莫里
哀 问巴世今 《欧巴妮劳郎台》 巴尔扎克 葛郎台
2辩论:题需要吝啬,题还需要勤倍节约。
3请结合学到的塑造人物形象,写一个性格鲜明得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病情发展变化 动作神态变化
视财如命,惜钱成性,吝啬成病,一毛不拔。
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和语文园地三组成。风景如画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吐鲁番、繁华热闹的北京城和风情淳朴的泼水节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了解家乡,赞美家乡,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
《日月潭》结构清晰,景美情浓,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图片,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葡萄沟》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游记式文章,文章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优美。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演读、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紧扣“难忘”二字展开,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6个生字;认识并会写48个生字。
2、通过看地图让学生感受祖国之辽阔,了解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的`地理位置。
4、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中国地图新疆地图民族分布地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感悟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赞美首都。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用14课时
单元自备
口语交际:我的家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三单元口语交际夸家乡教案
课前准备
1、回家向父母、爷爷、奶奶及邻居了解他们小时候的吃、穿、住、行,想一想和今天相比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家乡有哪些风景、物产和名胜古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练习写话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重难点
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培养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中国版图,认识家乡位置,理解“家乡”概念。
我的家乡位于辽阔的华北平原东部,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坦的田野,中国第二条大河——黄河就从这儿流入大海。
春天,平坦的大地披上了绿装,果园里飘出阵阵花香,池塘的小荷露出尖尖角,小鱼在刚刚解冻的水里快活得游着。
秋天、深绿色的棉田里泛起稠密的白花,果园里挂起火红的灯笼,生产路上农民伯伯运送着金黄的玉米棒,满载着他们丰收的喜悦笑得合不拢嘴……
同学们,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想一想家乡的风景、特产和名胜古迹说说自己的家乡。
二、自己想一想怎样按顺序夸夸自己的家乡美、或者家乡的新变化。
三、分组说说自己的家乡,每组选一个最好的在全班说说。
四、全班交流互评。
五、把自己的家乡写一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12-03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检阅》教案11-07
《语文天地》教案12-17
语文《春》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