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教育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可课文里却要叫“失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准备一个塑料袋,内装一些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等垃圾废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题设疑,结合生活解题
1、出示课题:
失物招领
学生齐读课题。
2、小朋友,你丢过东西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对!丢失的.物品就叫“失物”。
现在你知道在火车站、机场、公园等公共场合的“失物招领处”的作用吧。
3、学生再次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简单理清学生提出的问题:
是谁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了什么东西?是怎样被“失主”认领的呢?“失主”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
二、初读课文
1、电脑出示动画,配乐朗读课文,这些“失物”是什么?
(小朋友丢的垃圾)
2、明明是小朋友丢的垃圾怎么会变成“失物”呢?让我们一起跟小朋友到植物园去看看吧。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学生字:
读准字音,认记字型,读好轻声音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多媒体出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抽个别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⑵ 正音,注意读准:
翘舌音声母的字:失、专、准、双。
后鼻音韵母的字:同、工。
⑶ 摘掉拼音小帽,你还会读吗?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⑷ 课文共有几小节?比比谁读得正确。
(边读边想)
3、标好小节:
开火车读,如果前一人读错了,后一人将此段再读一遍。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告诉同学们,你知道什么?
(学生读后交流)
2、同学们在植物园里搞了哪些活动呢?
抽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听工人爷爷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
⑴ 去过鳌峰公园吗?你能不能学张大爷的样子,介绍里面的一些植物?
⑵ 觉得鳌峰公园吗?怎样才能让这么美丽的环境保持下去呢?
(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老师归纳)
五、作业
1、自由读课文。
2、与家长一起收集一些植物的图片和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嗅、摇撼、扎煞、掩护、拯救、嘶哑、搏斗”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无可奈何、扎煞、掩护”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找出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过程与方法:
1.练习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小麻雀而奋不顾身的勇敢的献身精神,感悟“爱”的强大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小麻雀、猎狗和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形象,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难点:
体会第四、五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麻雀》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的献身精神,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强大的力量。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体现“学用语言”的教学原则。即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将阅读和写作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体感悟故事中的爱意,再逐一品析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想象情境,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恩有爱的生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本中浓浓的爱意
1.同学们,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麻雀》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角色?(“我”、猎狗、小麻雀、老麻雀)
2.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快速读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课件:
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想( )小麻雀。老麻雀( )小麻雀,吓( )了猎狗。我( )了猎狗。
3.学生读文,交流。
4.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却蕴含着一种浓浓的味道,不知你感受到了吗?(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快速读文,旨在紧扣教学目标,先找出文中出现的角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脉,初步感知课文体现的浓浓的爱意。
(二)感悟小麻雀的可怜
1.这浓浓的爱意,是由一只小麻雀的遭遇而展开。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小麻雀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说到小麻雀神态的句子。
出示课件: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预设:
(1)这是对小麻雀哪方面的描写?(神态)
(2)请认真读读这句话,想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麻雀?(可怜、无助的麻雀)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呆呆地、无可奈何)
(3)“无可奈何”在这里指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理解:小麻雀没有办法可想感到很无奈),带着小麻雀的无奈,我们再读这句话。
预设:学生说到小麻雀外形的句子。
出示课件: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1)这是对小麻雀哪方面的描写?(外形)
(2)从这外形的描写中,你感受到小麻雀怎么样?(小、可怜)
3.因为麻雀太小,所以才会从巢里掉下来,站到这陌生的地方,遇到庞大的猎狗,它呆呆地、没有一点办法,只能无助地拍打着小翅膀,多么可怜啊!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描写小麻雀的句子,再分别从“神态”“外形”两方面进行品析,感悟此时的小麻雀又小又无助,非常可怜,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感悟猎狗的可怕
1.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描写小麻雀的神态和外形的句子,体会到这是一只可怜的小麻雀。那这是一只怎样的猎狗呢?请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猎狗的句子。
2.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3.自己轻轻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猎狗这样凶,小麻雀多危险啊)
出示课件:猎狗张开大嘴图。
4.看看此时的猎狗,张开血盆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显得多么凶狠。想想那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嘴角还是嫩黄,个头不过咱们拳头那般大,如果猎狗一口咬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多么令人害怕的一幕!你感觉到这紧张的气氛了吗?一起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体验文中意境的能力。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情境描绘,借助图片,为学生创设一个紧张的氛围,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为下文感悟老麻雀的勇敢埋下伏笔。
(四)感悟老麻雀的勇敢
1.就在这危急关头,谁出现了?(老麻雀)
2.它是怎样做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动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画出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3.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1)这句话中主要描写了老麻雀哪个方面?(动作)哪些动作?(飞、落)
(2)“像一块儿石头似的”是什么意思?(突出表现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的勇敢和坚定)
(3)小小的动作描写带给我们的思考,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关注老麻雀的动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生动地描绘了老麻雀在情急之中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对理解老麻雀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指引学生在平时习作中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
4.它还有什么动作令你感动?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1)什么叫“扎煞”?(张开)
(2)它张开了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可能在叫着什么?
(走开,你这可恶的猎狗!不许你伤害我的孩子!)
(3)它为什么要“绝望地尖叫”?(它感到很害怕)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5.它还有什么动作令你感动?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1)哪些动作让你感动?
(2)老麻雀拿什么来掩护小麻雀?(自己的身躯)那拳头般大小的身躯,能掩护得了吗?(掩护不了)所以,现在的老麻雀是什么心情?(紧张、害怕)
(3)老麻雀紧张成什么样子了?(浑身发抖,声音嘶哑)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句话。
(4)如此紧张、害怕的老麻雀并没有退缩,一起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5)如果搏斗开始,这会是一场怎样的搏斗?(激烈的搏斗)搏斗的结果是什么?(老麻雀战败、战死)知道结果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来掩护、拯救这小麻雀?(看到自己的孩子面临危险,它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猎狗吃掉)
(6)这说明老麻雀怎么样?(勇敢、爱自己的孩子)那这勇气来自于哪里?文中是这样说的,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7)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爱的力量)在老麻雀看来,猎狗是个庞大的怪物,它知道自己不能打败它,但这种强大的力量,让它能为了孩子,毫不犹豫地从树上飞下来,奋不顾身地去拯救自己孩子,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是只能延续孩子一分钟的生命……这种强大的力量,让身躯弱小的老麻雀变得如此高大,变得如此勇敢。对,只有爱的力量才能如此强大!带着这些感悟,我们一起再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老麻雀的动作出发,展开想象,通过有层次地追问,让学生感悟老麻雀虽紧张、害怕,但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一切,麻雀外形弱小但精神强大。同时让学生了解,刻画人物形象不仅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还应关注心理活动。
(五)感悟爱的奇迹
1.麻雀斗猎狗无疑是以卵击石,可正因为老麻雀那震撼人心的爱,产生的巨大力量,使得那令人惊恐不安的险情出现了奇迹。请大家读一读第六、七自然段,想想结果是怎么样的?
2.面对着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老麻雀,猎狗退缩了,这真是奇迹啊!回想一下猎狗开始看到小麻雀时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请男、女生分别读一读。
出示课件:
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设计意图】利用猎狗刚才和现在两种不同的表现,让学生感受作者采用的对比方法,不仅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那“一种强大的力量”,还让故事的情节显得更加生动,对于习作方法的渗透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3.亲眼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狗鸟之战”的作者,为什么要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对小麻雀的怜爱;被老麻雀的勇气所感动)
4.回读全文。
(六)感恩有爱的生活
1.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吓退了猎狗;正是这种伟大的爱,感动了充满爱心的作者——屠格涅夫。《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设计意图】引用“原文”资料补充课内,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更加明确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爱,维系着生命,使生命充满活力。同时,引出下一环节的写话主题。
2.爱无处不在,我相信,文中这只小麻雀将沐浴着老麻雀浓浓的爱意健康成长。同样,同学们也沐浴着父母、老师、朋友之爱在一天天长大,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也会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谁愿意分享一下?
3.用你们的妙笔把故事写下来吧!
4.分享爱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使课文中心得到升华,又将文本与生活结合,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现自己生活中得到的点点滴滴的爱,同时引导学生用感恩之心回报所有爱自己的人。读写的结合,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练习机会。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好词佳句。
2.阅读屠格涅夫的小说。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拓展阅读,丰富知识面,增加阅读量。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背诵2自然段。
2、能用“价廉物美”造句。
3、感受小镇的恬静和热闹,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体验导入:
1、上一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镇的早晨》,(出示课题)你觉得这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复习第一自然段
2、看来同学们很会品味文章,那么这节课咱们就细细的品位一下小镇的早晨。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想想小镇的早晨的第一大特点是什么?找到这句话。“恬静”是什么意思?改成“安静”、“宁静”行吗?为什么?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找恬静”从哪些句子体会到。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做准备。
3、指名读,学生评。(师适时出示学生所朗读的句子,并对关键词语、句子进行点拨,出示的'句子顺序可以随学生的回答而改变)
a、学生读,师出示: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银鳞指什么,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
b、学生读,师出示: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一些油光发亮的乌蓬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从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
c、学生读,师出示: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 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飘”换成“驶”,哪个好,好在哪里)
4、 朗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感受一下小镇早晨的恬静美丽吧!(自由读课文,并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5、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遍,有能力的可以背一背!
学习方法:1、抓重点词;理解 2、找重点句;体会 3、读出感受
三、研读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学着刚才的朗读方法试着去处理第三段。(学生自由读后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指导朗读。)
1、抓住了哪个重点词?也是小镇的早晨的第二大特点,那就是——热闹,这似乎有点矛盾?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是不是作者搞错了?
理解重点:
①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理解“不由自主”,为什么“不由自主”能看出热闹?)
②沿街摆满了各种土特产:………大白鹅……
③……甜甜地诉说……价廉物美。 (理解“价廉物美”)
说话练习:农民是怎样诉说的,也学学农民诉说一番。
同桌一起说,一人当买主,一人当卖主。
5、齐读这一段。
6、 仔细观察2、3小节,他们在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总分)
7、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这种方法去尝试着写一段话?
可以写陶庄的早晨,村子的傍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削果皮的技能。
2、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保护环境整洁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削果皮的技能。
[教学准备]
苹果、水果刀、水果盘、刨刀、削皮器、保鲜袋、餐巾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放录像,各种各样的水果。平时这些水果,你是怎么吃的?总结出:西瓜、哈密瓜是切开吃的;草莓是洗净消毒后吃;葡萄、桔子、香蕉是剥皮吃的;梨、苹果是削皮吃的。
2、苹果为什么要削皮吃?结合教材,学生讨论得出:削皮吃是因为苹果的表皮干净,农民伯伯在治虫时喷洒过农药,为了安全可靠,所以削皮吃。那么,平时吃苹果时,是谁给你削的'?想不想亲手尝试削果皮。
二、尝试操作,讨论质疑
1、 削果皮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a. 指导学生看书,并小组讨论。
b. 在削苹果前,你想提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右手拿刀,向着左手,会不会把左手割破?
我能不能用刨?我妈妈平时用削皮器削的,我能尝试用削皮器吗?
c.学生上台演示用刨和削皮器进行削果皮。然后简单扼要地说说工具带来的方便,并说明水果刀的小巧,在各种场合携带方便及功能多,练习左右手配合,有利于小朋友的大脑开发。
2、学生先尝试削果皮一圈,体验握刀和左右手配合,然后老师边演示,边讲注意点:刀刃放平些,右手的大拇指按住水果刀,左手大拇指按住果皮,慢慢朝前推,并放录像的分解动作,学生操作。如有学生削破手,应及时处理,并鼓励其勇敢,同时指出操作时不当之处,指导改正。
三、交流求佳、掌握规律
学生在操作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对削得好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应手握指导。普遍出现的问题,应全班停下来交流,求得正确方法。学生出示削好的苹果,自评,再小组评,评出优胜者的理由,最好总结出要使果皮削得薄、均匀,左右配合好,刀刃要放平等规律。
四、技能迁移、培养创新
1、苹果削好后,谈谈准备怎样吃?同时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等礼让行为。
2、鼓励学生回家再练习,熟练掌握技能,主动给长辈们削苹果,做生活的小主人。
3、虽然削皮器在不断改进,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它携带不方便,不圆整的水果不能全部削掉,所以也有不足之处。你以后准备怎样改进它呢?学生提出种种想法。
4、桌上的果皮怎么处理?学生主动提出处理果皮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写法作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
2、正音:
模样(mú)尘埃(āi)直径(jìng)削弱(xuē)
朝晖(zhāo)干涸(hé)可恶(wù)恶劣(liè)
三、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填表)
出示: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
小小的灰尘主要来自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
2、看表默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灰尘令人讨厌,人类却离不开它。
第二段(2)小小的灰尘来自土壤和岩石。
第三段(3~6节)灰尘的作用很大。
第四段(7)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有关知识及其作用。)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狼狈bèi 擦拭shì 气候hòu 尘埃āi 削弱xuē 朝晖huī
循环xún 厌恶wù 裂开liè 讨厌tǎo 环境jìng 飘荡piāo
wù(可恶) xiāo(削皮)
恶:è(恶狠狠) 削:
ě(恶心) xuē(削弱)
五、再读课文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
③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 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②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多好朋友,他们都是谁呢(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将课文朗读一遍。
(四)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
体验:学生活动:
①讲述自己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必做)
②利用课余时间来“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③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②③选做)
(七)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课中的活动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方面有许多,以下是其中之一。选取活动角度方面。所谓选取角度,是说在一节课中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学习活动的组合作为主要活动,教师要突出这主要活动的设计,并通过它来带动学生在课中的积极活动。《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其主要的活动角度为读写结合。
教师引导:
1.帮助掌握第一种语言现象。
(1)引导理解句意。出示:我看见过( )的大海,欣赏过(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 )。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进的是什么意思。
(2)指导领悟表达方式。“大海、西湖、漓江水” 这三者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同样表达方式的句子还有吗?你怎么知道的?
(3)引导借鉴方法。提示:我( )过________,( )过________,却从没( )过________。
(4)辅助学习方法。(理解语言意思——领悟表达方式——运用方式表达)
2.帮助学习第二种语言现象。
(文中有关漓江水“静、清、绿”的内容)
提示范围:星星(多亮、美);葡萄(多绿、甜);菊花色彩(白、黄、绿)。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后书面练习:
(1)( )的大海 ( )的西湖
(2)这句话的.意思是漓江的水既不同于_______,也不同于________。
(3)圈画连接词(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未见过。)
(4)相互讨论,积极思维。
(5)根据自己原有认知水平,进行仿写或创造性描写。
(6)交流信息,互为、补充与矫正。
(7)同桌讨论,归纳方法,思维过程外显。
2.按出的学习方法,由组长组织合作学习,自读自悟、质疑、讨论、。
推荐代表按“语言意思——表达方式——仿写练习”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其余组进行,然后补充、矫正内容。
这样的读写结合,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并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训练到位。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小学教案06-21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06-20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经典)11-23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