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1 16:18:4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集锦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专用名称:本金、利率、利息。

  2.会计算利息和税后利息。

  3.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怎样求利息和税后利息。

  教学难点:怎样求税后利息。

  教学过程:

  老师:现在已经是12月下旬了,一转眼,我们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年高兴不高兴?干嘛高兴?

  学生自由说。

  老师:有压岁钱的同学举手?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存入银行。

  老师:干嘛存进银行?

  学生自由讨论。

  1、存入银行安全。

  2、合理支配财产。

  3、支援国家建设。

  4、增加一些收入。

  老师:大家对存款知道得还真不少!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说。

  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利息。

  在储蓄时,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老师: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用数量关系式表示?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

  老师:利息等于什么呢?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

  老师:书上是这样说得吗?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老师:为什么乘以时间?为什么乘以(1-20%)?

  小伟在20xx年12月15日存入银行100元 ,今年12月15日他拿到了 101.58元

  本金、利息分别是什么?

  本金是100元,利息是101.58元还是1.58元?到底是多少元?为什么?1.58元,太少了吧?怎么不多一些呢?

  利息由利率和本金决定。(利率是由银行统一规定可以按年计算,也可以按月计算)

  年利率表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表

  20xx年2月21日起执行

  项目

  存期

  年利率%

  整存整取

  一年

  1.98%

  二年

  2.25%

  三年

  2.52%

  五年

  2.79%

  看得懂吗?

  三年期年利率2.52%,三年中每年的利率是2.52%,算算看?

  中国农业银行储蓄利息清单(客户留存)

  20xx 年 3 月 12 日 单位:(元)

  户 名

  王小强

  帐号

  09-5216897

  存款日期

  20xx/3/12

  取款日期

  20xx/3/12

  本金

  400.00元

  年利率

  利息

  实付本息合计

  出现存款一年的年利率为1.98%,

  学生:利息为400 1.98%=7.92元

  本息合计为407.92元。

  师:出示正确答案实付本息合计406.34元。

  学生交流后回答:还要计算税后利息。400+7.92(1-20%)=400+6.336元406.34元

  取款日期为20xx/3/12呢?

  出示:

  中国农业银行储蓄利息清单(客户留存)

  20xx 年 3 月 12 日 单位:(元)

  户 名

  王小强

  帐号

  09-5216897

  存款日期

  20xx/3/12

  取款日期

  20xx/3/12

  本金

  400.00元

  年利率

  税后利息

  实付本息合计

  老师:400 1.98%2,是吗?

  学生:两年的年利率是2.25%,利息就是400 2.25%2。

  老师:为什么乘以2?

  学生:400 2.25%求的是两年中一年可以得到的利息。

  唐老师20xx年9月1日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五年,年利率是2.79%,到期后唐老师能得到利息多少元?

  20002.79%5=279元

  279(1-20%)=223.2元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利息应用题(板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帮助班主任赵老师解决实际问

  练习:李老师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二年,可以有两种储蓄方法,一种是存二年期的,年利率是2.43%;另一种先存一年,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后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银行一年,选择哪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

  1、为什么要乘以算好利息后乘以(1-20%),不直接将利率下降?

  2、为什么没有存定期四年的年利率?

  3、我们国家的利率为什么要下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师:大家的答案有很多,老师调查了同学们星期日的活动,你们想知道大家主要都在干什么事情吗?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出示题目(星期日的安排的情景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 1-(3/8+1/6) 1-1/6-3/8 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 1 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 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xKb 1 . Com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 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大家看看这些题目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是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

  1-3/8-1/6 = 5/8-1/6 = 11/24

  1-3/8-1/6 = 24/24-9/24-4/24 = 15/24-4/24 = 11/24

  1-3/8-1/6 =1-(9/24+4/24)= 24/24 13/24 =11/24

  1-(3/8+1/6) = 1-13/24 = 11/24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习。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要经常地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习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个十, 想:3×80=240

  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240÷3=80

  240÷3=80

  2.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数不变,先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计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顾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验算方法。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完成教材111页2题中关于笔算除法的习题并验算。

  注意:对于商中间有0与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估算,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判断出商是几位数,或在计算后,通过验算来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先,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根据所学的因数和倍数知识,运用自己的座号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的座号是5,5是30的因数或5是1的倍数。

  同座互说

  指名说。

  同学们,我们先去看一场电影,座位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

  2、游戏

  (1)座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2)座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老师分别将2的倍数座号写在黑板左边,5的倍数座号写在黑板右边。

  3、引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进行研究(板书课题:2、5倍数的特征)。

  【反思: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学号引入,学习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确实兴趣浓厚,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提供学习素材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左边集合圈里的2的倍数座号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2,4,6,8。)

  2、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奇数和偶数

  出示课件:2的倍数的数, 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 、 、 的数,都是2的倍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i)数。

  老师指出: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习惯上称它们单数、双数。

  4、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出示课件

  下列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33 98 355 988 0 123

  3678 8089 1000 655 5656 881

  奇数有:33,355,123,8089,655,881。

  偶数有:98,988,0,3678,1000,5656。

  【反思:数学思维的方法一般有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归结演绎等等。设计这个片断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根据素材,通过自主学习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但在实际中老师提问:“2的倍数学号有什么特点?”后,学生说:“2的倍数都是偶数”。对于这种生成,是我设计中没有预设到的,于是我反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是偶数呢?”学生又说“双数就是偶数”,于是我有些急了,不知所以。我只好进一步明确提问:“这些学号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这才说到我心中理想的答案:“个位上的数都是0、2、4、6、8等数字”,看来数学课的有些问题不能过于宽泛,要有所指向。同时设计问题时,还要多想想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多预设几个方案。】

  【补充设计: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我临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的自然数分类的教学。老师提问:自然数有无数个,0、1、2、3、4、5、6、7……说说这些数分别是什么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自然数中,不是偶数,就是奇数。】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指右黑板上集合圈: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2、学生自己动手在课本上找出5的倍数。

  在下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涂上颜色。看看有什么规律。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___或___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出示课件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60 75 106 130 521 280

  2的倍数:24,90,60,106,130,28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

  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90,60,130,280。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指出

  个位上是0的数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为什么?(末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同意他的说法吗?自己在百数表中找找这样的数?在哪里?

  现在问题怎么解决呢?两位同学都想得到它们?

  提问:2的倍数有哪些?5的倍数呢?60和90是什么数?

  【反思: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较强,特级老师张兴华大力提倡“为迁移而教”很有道理。什么是迁移呢?迁移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学科教学之中,先前学习中的知识、技能、积极情感对后继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的叫做正迁移,否则就是负迁移。5的倍数教学比较顺利,正是由于有前面2的倍数特征探索,学生较好地实现了学习方法的迁移。】

  三、练习巩固

  谈话: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些知识来练习几道题。

  1、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用0、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先做第一小题,同桌学生合作摆、写,再组织交流明确方法技巧,然后按照方法完成其余两小题

  3、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

  4 的倍数是2的倍数吗?今天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4可有点不高兴了,干嘛不研究一下我的倍数的特征呢? 先让学生涂一涂,涂后老师提出:2看了一下4的倍数,可得意了,你们知道2得意什么吗?(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那么4能不能反过来说:2的倍数也都是4 的倍数呢?

  4、下面的判断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个位上是2、4、6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

  (3)在全部自然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5、思考: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 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 数的和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特征

  5的倍数: 15、30、50、65,,,,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偶数)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1、3、5、7、9的数 2的 倍数 5的倍数 作业纸: 在5的倍数中画“ ”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 科 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