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首小诗既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情趣。它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12个。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并且能够以实际行动爱护她的情感。在当前情况下跟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在火车上你们都看到过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登上火车,去看一幅流动的画。(板书课题)(生发言)?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把预习中画出的生字读一读,看看都认识了没有。(自由读课文)?
2.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实践
1.请同学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学生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并交流)?
2.(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这排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说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观察思考后,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的`。)
(2)这里有两个难字:“梭”“橘”,谁能想出记住它的办法?(出示课件,并谈认识两个字的方法。)?
(3)出示课件,认识“忽”“弄”,前面我们认识的那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注意“弄”字的读音。(指名读)?
3.巩固识字。(游戏法检测)?
看!现在开来了一列火车,满载着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生字朋友,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读对了,小火车就会继续前进。(指名读词语)?
四、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创设情境读课文。请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就要开了,让我们坐上这列火车,一起去看这幅流动的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是怎样的?(学生听火车开的声音,然后自由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学生回答所看到的车窗外的景色。)?
2.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看看这幅流动的画,(出示课件)你看了这幅流动的画,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看图,想像并回答。)?
3.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读书中对这一幅流动的画的描写。(自己在小组里练读并指名读)
4.出示对比句子,请学生读,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自由读)?
5.发散思维:火车在不断地前进,它又到了哪里,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想像后回答)
第二小节:(出示课件)?
1.看图谈感受。面对这样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做,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谈感受,看图说意思
2.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娃娃?为什么??
读句子:“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要弄脏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知道不能弄脏它的原因了吗?板书:爱(看课件,指名读、齐读。)
3.看到他如此热爱祖国的美景,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4.国庆节就要到了,你也可能跟随父母坐上火车去外地旅游,你会怎么做呢?(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五、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
2.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
3.结束语:
今天我们登上火车去看了一幅流动的画,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么美,我们都要用我们的行动去热爱她,保护她,只有那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美丽。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关于做人的故事。
直接出示课题“18、做人的故事”
齐读课题。
2、这两个故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检查预习情况)
(1)为什么要说“谢谢”
(2)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
(2)读通句子,不读破句。
(3)想一想,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爷孙。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分别叫奥莉娅和莉达的小姑娘。
学习生字:莉(形声字,组词:茉莉花。提醒:人名不能作为组词的内容出现)
3、完成填空:
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呢?你可以老师给的提醒,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故事一:爷爷和孩子口干舌燥,这时,()的河水()地流动。他们喝了起来。爷爷喝完后对小河说()。又告诉小男孩,( )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 )是需要这个词的。
故事二: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 ),而莉达把吃剩的东西(),因为她当着( )。
指名汇报。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意思,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细细品味。
故事一:
1.出示故事的题目:为什么要说“谢谢”,质疑:
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谁说“谢谢”?做了什么事后说“谢谢”?)
2.学习描写小河的句子:
因为天气炎热,所以爷爷和小男孩来到小河边喝水。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呢?请你划一划描写河水的句子。
出示:清凉的河水缓缓地流动,发出轻轻地潺潺声。
理解词语:缓缓、潺潺(翘舌音)
3.理解小男孩的话。
爷爷喝了这么清的河水后对小河说谢谢!小男孩听了,他笑了起来。
出示:
“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不会接受您的感谢。”
(1)指名读。找找提示语。说说如何读好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2)自由感悟。交流朗读。合作读。体会小男孩此刻的心理活动。
4.理解爷爷的话。
(1)读爷爷的话,想:人与狼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要说谢谢呢?
(2)平时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谢谢”的?
5.听了爷爷的.话后,小男孩沉思
起来,他会想些什么?(人应该讲礼貌,也可以说人懂得感恩。)
6.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故事二:
1.出示题目: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师述:有这样一个画面,两个小姑娘走了一段令人疲倦的路程后,坐在地上边听夜鹰唱歌,边吃东西,吃完东西后,他们各自怎么做的?用“ ”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后出示句子。
学习生字:
剩:给乘加个部首。
撕:做个撕的动作。
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体会两个小女孩说话时的语气。
3.你能说说她们不同做法的原因吗?奥莉娅把垃圾扔进灌木丛是因为——,而莉达则是觉得——
奥莉娅——谁也看不见。
莉达——当着夜莺的面感到羞愧。
4.想想:莉达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为什么当着夜莺的面羞愧?(人要讲卫生。)
5.齐读第二个故事。想想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拓展:
1、锻炼口头表达:你还知道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2、锻炼阅读能力:朗读《做人的故事》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五、课文:
受人帮助应适时表达谢意,而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应该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能因为“谁也看不见”,就忘记做人的原则。这两则故事教会我们两个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描写和抄写本。
2、熟读课文。
3、和身边的同学演一演这两个故事。
4、你能把你知道的做人的道理编成一个故事吗?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做人的道理
讲礼貌
讲卫生
教学反思
课文中的两个小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只需多读几遍就能理解意思,得出结论。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质疑,自己解答。虽然有些孩子问的问题比较幼稚简单,但学生之间的问与答的互动活动,使得课堂活力四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中,作为老师的我说的话还是多了点,也许是心中对学生的不信任造成的吧。以后,我要多放手,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展示出更多元化的个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了解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乐伎和艺人们的悲剧命运
2、体会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诗人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用意
3、体会作者运用生动、恰当、新颖的比喻来描绘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诗篇中对音乐形象描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战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这段时期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集团互相倾轧,政治非常黑暗。白居易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乱和贫困中度过的,这使得他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着较深的了解。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在任左拾遗的三年,白居易从他的正义感和政治上的进取心出发,对时政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屡次上书,反对宦官掌兵权,指责皇帝的过失,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在内的大量讽喻诗,对这段在其政治与文学生涯中最有光彩的历史,直到几年以后白居易还颇为自豪。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客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刺客,反而因越职言事而得罪,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他送客浔阳江边,遇上一位弹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请她弹奏,听她诉说不的身世,诗人既同情她的飘泊憔悴,又联想到自己的贬谪,悲人自悲,于是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通过这一打击,使他早年的思想理念逐渐动摇,而向佛道思想靠近。他在庐山东林寺建了草堂,礼佛参禅,越到晚年,他心中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后他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相交,自号香山居士。七十五岁卒于洛阳。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创作必须民生疾苦,揭露社会时,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二、教学“序”
诗人在《》中是借琵琶女沦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满怀迁谪之怨,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口译序
2、教师补充资料:
①在《江洲司马后记》中,白居易对司马之职,有一段议论:“若有人蓄器贮用,急用兼济者,居之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安于独尊,处之虽终身无闷。”
②白居易在被贬谪谪去江洲途中新写的《杂感》里,曾用控诉的口吻说:“是非不由已,祸患安可防。”在以后的一些诗中,亦曾多次表露此种心情。
可见,怀抱“兼济天下”,意欲有所作为不甘于“养志忘名”的诗人是不可能“恬然自安”的。所谓“恬然自安”只不过是诗人在满怀激情而又难以排遣时的旷达之语和强自安慰的话。
三、教学诗篇
1、范读诗篇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自读题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荻花声声思捻抹复挑六幺
迸虾蟆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②找出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
③理清诗中所叙事情
3、交流自读题
四、作业
自读题②、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琵琶女的身世
二、新授
1、领读第1段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寂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此时又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从夜送客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说是“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2、音乐的描写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琶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内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节节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节节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过程当中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流,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文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在曲终之后,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身世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出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3、教学第4、5两段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能。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就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情况和作者被贬之前的情况相比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处境也是有着某些类似之处。因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的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奏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过来又激起“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衣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4、小结课堂内容
三、作业
1、背诵诗中的一段音乐描写
2、熟读全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指名学生背诵“大弦嘈嘈如急雨……如裂帛”
二、新授
1、诗歌对音乐描写的特色
诗人以间接描写的手法,以听众的反映来尽写其魅力,“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三次弹奏,感情层层加深,颇具感染力。
2、分析诗歌的结构特色——先分写,后合写
一、诗人——送客
二、琵琶女——弹乐
三、琵琶女——诉身世
四、诗人——抒慨叹
五、诗人、琵琶女——共鸣
3、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妙处
请学生从诗中找出有关景物、环境描写的词句
枫叶、获花、江水、秋月、浔阳地僻、湓江地低湿、黄花、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这些环境或景物凄冷、苍凉、加上秋瑟瑟,更衬托了琵琶女的身世之苦,诗人的处境之遭,心情之凉,在全诗中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4、分析字词的特色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用常得奇”处却俯拾皆是,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用词虽常,却既能刻画出邀者之情切,见者之态姗姗,又使琵琶女那千种情思,万般风姿跃然纸上。又如,第三段中“五陵年少争缠头”和“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的“争”和“稀”两字虽虽通,却非常准确、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前后两个阶段身世的巨大变化。
三、作业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曲终收拨当心画
凄凄不似向前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一定见过草地吧,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在草地上玩过吗?都玩什么游戏呢?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
板书:金色的草地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方法:由段到句,再到词、字。
4、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5、你见过蒲公英吗?
四、理解感悟,朗读指导。
1、再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说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
交流重点:
1)、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2)、“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a)“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哪些变化?
(b)这一部分当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效果很好,令人回味,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 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3)、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作者为什么会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呢?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4、你平时喜欢花草吗?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教学生字。
三、书写。
语文教案 篇6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阅读一篇文章就是打开阅读世界的一扇窗户。这篇课文,描绘了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可以采取图文结合,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注意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乛”。
2.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3.认识大自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图片)创设情景,引出课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2.引入新课《秋天》。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读文要求对照拼音把字读准确、画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
4.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10个生字。
(2)教师引导开火车读。
(3)小老师带读。
(4)指导学生认识“木、口、人”3个偏旁。
(5)教师引导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6)组织学生游戏。
5.指导学生分自然段练习朗读。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引问:这个自然段介绍了秋天的哪些特征?
2.引导学生看图第2个自然段引问。
(1)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写什么?
(2)大雁是怎样飞的?
(3)理解“一会儿”。
(4)引导同学找“一”字的不同读音。
(5)指导学生朗读。
3.引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读课文,回答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说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啊”表示什么?
(3)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到了。
4.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赞美之情。
5.指名读。
6.引导齐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看图,背诵。
2.师生会背。
3.指名背诵。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整节课中,利用多种形式的自由读,分段读,齐读,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发现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认识了自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创设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案 篇8
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具: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小朋友们,请大家看这幅图:这是什么地方?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块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昆虫标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好吗?
二、看图学文,学习部分生字词
1.出示图: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标本吗?
2.星期天,生物小组的同学们为了举办一次昆虫知识竞赛,他们决定采集一些昆虫的标本,他们到哪儿去找昆虫呢?
三、读准字音,归类读词
3.小组读。齐读。
1,学生自读,出示生字词。
2.认读生字、正音。
4.用“采、集、虫”口头扩词。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照笔顺提示,自由练习书空。
2.重点指导:
集:
采: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影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生字,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
教具: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旧知。
1.读生字、新词卡片。
2.书空“采”、“采”的笔顺。
二、继续看图学词语。
1.假日里,同学们来到了大自然中采集标本多开心呀!谁来说说图上有哪些昆虫?
2.学生小声借助拼音自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正音。
3.理解词义。
⑴出示蝴蝶标本,这就是用蝴蝶做成的标本,蝴蝶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也非常的漂亮。
⑵“蟋蟀”又叫“蛐蛐”,它是怎么叫的?你们知道吗?它的.叫声不是用嘴巴发出来的,而是通过翅膀的磨擦产生的。
⑶哪些小朋友捉过蜻蜓?它是益虫,能消灭蚊子,所以,我们应当保护它,不要捕捉它。
三、诵读韵文
1.归类读韵文。
2.齐读,边读边想大自然的美景。
3.背诵课文,边背边想像。
四、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牛、蚂、蚁”。
2.学生照课文提示说笔顺。
3.记忆字形。
板书:牛、蚂、蚁
教学后记:大部分学生已学会本课生字,能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语文教案 篇9
习作内容:记一次语文活动——打电话
设计目的:通过通话游戏,学会打电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1.回忆以往打电话的经历。
你们以前打过电话吗?你是怎么打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以前是怎么打电话的.。
以评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打电话的要领:有礼貌、把事情说清楚。
2.老师给学生打电话,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掌握打电话的要领。
(1)老师给学生打电话,并及时点拨打电话的要领。
话题一:老师祝贺某位同学被评为“好儿童”。
话题二:某同学生病了,老师询问其病情。
话题三:某同学上课听讲不专心,老师打电话提醒他。
(2)学生给老师打电话。
刚才几位同学在接电话的时候,都能做到有礼貌,也能把事情说清楚,现在谁愿意给老师打个电话呢?
3.拓展练习。
学生之间互相打电话。
学生作文《打电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堂
学习内容记录下在打电话过程中自己的动作、语言以及心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古诗教案01-25
语文乐园教案02-05
语文写作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