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杂说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说”及其文体特点
3.理解课文字词及其比喻义
二、引入
1.关于“说”的文体,你知道多少?学过哪些文章?
2.说说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的诗文你学过哪些?
三、引导自主学习
1.了解关于“说”的常识及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字词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曰
四、小组合作学习释疑
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五、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能发现、提拔、任用人才的的人
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六、课堂检测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注释】
[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2]骈死:相比连而死。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4]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5]见(xiàn现):通“现”,表现出来。[6]策:鞭马用器,这里作动词用,鞭策、驾御之意。[7]也:通“耶”,疑问语气词,这里是用反问加强语气。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杰克,瞧,他向我们打招呼呢。最近他想来中国颐和园旅游,他知道我们正要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他就带着问题来向大家请教,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
二、学习第一部分
快来看杰克有问题了:请告诉我颐和园的长廊向世人展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 过渡:这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这段就是一个总起段。(边板书:总)猜猜看课文接下来该给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介绍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告诉我长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2——5段。
师:哪一句概况的告诉我们长廊的建筑艺术?用“——”画出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为什么设计成“倒挂着的蝙蝠”。看图
师:“福到了”,什么福?生: “福气”“幸福”
师:原来这造型不仅是倒挂的蝙蝠型,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呀。这造型可真是——”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列数字和打比方。汉语中的同音字“蝙蝠”和“福到了”中的fú。
A.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生: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出示图片
生:从气候上看,冬天夏天
师:从气候上看的确绝妙,真是冬暖夏凉呀!这位置还有什么绝妙的?
生: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出示图片)
师:这么说来,这个颐和园长廊的位置可真是——绝呀!
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的含义。
结构绝
师:这颐和园长廊的结构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引导:这个长廊长728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廊啊。这么长的`廊居然没用一个钉子!(出示图片) 重点理解“斗拱结构”。体会哪个字能让人体会到出乎人意料,意想不到。(“竟”)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感受“中轴线”的作用,理解什么是“中轴线”。带上杰克一起去看一看这美丽的长廊吧?(出示图片)
小结: 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杰克连连称赞长廊建筑艺术的绝妙!
四、学习第三部分。
A.杰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长廊绘画艺术之美呢?自读6——8段,用“~~~”画出介绍长廊画的数量、由来、类型的词句。
B.让学生自由发言。
C.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D.乾隆微服私访,回到紫禁城。 从哪个词语可以体会出他仍然怀念江南的美景?(留恋) 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出他还没有玩够,没有欣赏够?(意犹未尽)
E.长廊上的图画包含哪些内容?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F.杰克看完长廊上的画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
G. 小结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长廊中的绘画奇。这么精美的长廊,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视频观看长廊介绍。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和课题有什么联系?
五、拓展延伸
1. 请你当小导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廊与画吧!
2.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3.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些文化古迹吧!
语文教案 篇3
一、--整体回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电影,电影里有一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这样说的:“音乐它无处不在,它时刻充满着你的心灵,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音乐。”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扬科,他就是这样一个爱音乐的孩子。谁能用上下面的词简要地介绍一下扬科。(不同句式)
扬科
8岁
波兰
贫困
牧童
音乐
二、研读3—5小节
师:是啊,扬科是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他在大自然中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乐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5自然段,并划出写扬科听到哪些乐声的句子。
1、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
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
⑵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
⑶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杈呜呜作响。
⑷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飞着。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Δ2、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用上:扬科来到(),听到(象声词),他觉得(拟人)。
3、大自然的声音可是丰富多彩的,你们听——(放大自然的各种音效),用上面的句式说说。
4、这些是真的乐声吗?为什么扬科觉得都是“乐声”?(板书:(爱)大自然的响声)
5、练读:可小扬科是如此地喜爱,那怎么才能读出喜爱的感觉呢?我们试着读读,特别注意象声词。等会儿把你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轻快活泼)
Δ6、指名读,读中评议、点拔、指导。
7、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大自然美妙的音乐读一读,齐读4句。
8、这些声音在爱好音乐的扬科听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旋律啊!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3、4、5、小节。(音乐声音小—大—渐小)
9、小结,过渡
小扬科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大自然的响声在扬科听来都是音乐,那么当扬科听到真正的音乐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
四、研读第三段
1、自由读6-8小节,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扬科爱音乐?
2、划出来后,不急着说,你先反复读读,想想怎样把扬科爱音乐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相机理解有关句子,在朗读中理解。
a、“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幻觉)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兴奋、激动)
这句子朗读时的语气和第二段扬科爱大自然的响声时的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爱的程度应更深些,要读出扬科被歌声和琴声陶醉的那种感觉。
(板书:(更爱)旅店里的音乐)
b、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第7节的三句话:“小提琴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的了”
①--读一读上下文,想一想这几句话的含义。(扬科渴望有一把小提琴)
(板书:(最爱)小提琴的声音)
②--“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一切”可能是什么?
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的了”,你是怎么理解的?(愿望非常的强烈)
④--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4、扬科最爱小提琴的声音,还可从哪里看出来?(做了一把小提琴,尽管不好,还一天到晚地拉着)
读读这部分。
5、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扬科还把音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什么都无法改变扬科对音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小扬科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让我们怀着对小扬科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总结:扬科,一个对音乐充满无比热爱的孩子,一个有着极高音乐天赋的孩子——他的命运之路又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
(最爱)小提琴的声音
(更爱)旅店里的音乐
(爱)大自然的响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渗透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并有创意地理解图画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编写一个比较完整的童话小故事并写下来。
重难点
渗透观察顺序,有创意地理解图画的意思,写出独具个性的写话。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创新、想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夜幕降临了,弯弯的'月亮和明亮的星星见面了,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快快走近它们,和它们共度这段美好的时光吧。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提示,指生说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说,教师归纳,板书,帮助学生弄清楚习作的内容与要求。
引导观察,解读图画
观察图画,想象图上的月亮和星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面了。
月亮和星星它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它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生回答。
口述帮事,适机点评
学生自己练说。
同桌互说。
板前表演说。
行笔成文,相机辅导
学生在动笔写话过程中,教师及时个别指导。
朗读写话,交流评议
指生读写话。
师生共同评议。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
(1)“我”是怎样勤勤恳恳地工作的.?画出有关词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是怎么送报的。
(2)“我”诚实的劳动,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3)出示幻灯图片,结合课文和画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4)读第5、6自然段,指名表演。
(5)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收集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例。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黄继光》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