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生视角:
灯光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在生活里非常普遍,课文为什么以“灯光”来命题?“灯光”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难点: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灯光”的重要含义,进而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是本组教材的略读课文,表达了革命先烈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歌颂了他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以作者回忆为主线展开叙述,以“灯光”贯穿全文,饱含深情,催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重点: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特色:
仔细品读,体会感情,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信息资料:
查阅作者王愿坚的相关资料。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以抒情性的语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奠定学文的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介绍交流收集的作者相关资料。
3、渗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以情引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急于读书的欲望,学习目标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努力的方向,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二、自读课文,质疑讨论
1、正确流利的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组内互检互助。
2、动笔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大胆质疑。
3、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三、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讨论在读书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2、全班合作探究。
(1)“多好啊”一词三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2)你对“灯光”的怎样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学生表达独特见解,感受的时机,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教学活动的良好效益。)
四、感情朗读,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五、实践活动:
收集阅读王愿坚的其他作品。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其道理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课题,司马是姓,叫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本课的内容,除课文以外,有一幅插图,课后有3个作业题。
2.范读:边听边想,这一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看插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本课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2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孩子朋友跑去叫有一回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习。
(2)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同学们,老师现在指名来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叫到的同学,你不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是代表你同桌,因为刚才是你们两人讨论的,一个说完后,同桌还可以补充。
利用熟字记字形的有以下几个:
古:上边“十”,下面“口”,
时:左边“日”,右边“寸”,
回:大口套小口,笔顺:回。
朋:左边“月”,右边“月”,
玩:左边王字旁,右边“元”。
跑:左边足字旁,右边书包的包字,笔顺是包。利用偏旁加部分记字:
候:左边单人旁,中间一竖,右边是:。
孩:左边“子”,右边笔顺:丶亠。
友:一横加一撇,带上一个“又”。
让学生理解词语和一字组多词帮助理解字义:
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称古时候,昨天,前天叫古时候吗?不叫。
古(古代)(仿古)(蒙古)
时(时代)(时间)(小时)
候(气候)(等候)。
朋友:关系不错的人称朋友,本课小朋友,指关系好的小孩。
友(友谊)(友好)(亲朋好友)
玩(玩耍)(玩艺儿)(贪玩)
跑(跑步)(跑来跑去)
(四)在学习生字、生词的同时,把课文读通顺。
1.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得”的音。
请同学读词语:长得又大又圆。
这里的“得”读de轻声;本课“得救”了,这里的“得”读二声d6,是得到的意思。比如:我得到妈妈的宠爱。我得到同学们的帮助。
2.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一是注意生字词在句中的读音和字义,二是把课文读通顺。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包括每一笔的位置。
2.重点指导下列字:候、孩、跑。
3.学生在本上描一遍田格中的生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二)进行句子训练,体会词的作用。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遇事不慌,动脑筋想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的教育。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指名读。
古时候小孩朋友跑回去
(二)谁能告诉老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三)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2.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四)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古时候”是指很早很早以前,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朋友全是古代人的着装。
2.学习第2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一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每一句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找重点词理解。
①第一句话中“他”指的是谁?(司马光)
②学习第二句话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
a.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孩子,哪个是司马光?
b.从图上假山和水缸的位置,再看这口水缸怎么样?从句子中哪儿看出来的?
“假山”是用石头人工堆砌成的,大树下面有假山,假山脚下有口大水缸。
让学生观察水缸到底有多大,和几个小孩子的`个头比。里面装满了水。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他”的音,第二句话要突出“大”,“装满”,让大家能够通过你的读听出来这口水缸怎么样,里面装的水是怎么样。
通过看图,指名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也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说一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是先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接着找重点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学习第3自然段。
小朋友们和司马光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里的。
司马光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
(2)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再读这段,想一想,缸这么大,里面又装满了水,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下段课文奠定基础。
4.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组学习。
(1)小声读课文,自己想一想掉进水缸里小朋友的处境,再想一想别的小朋友的心情会怎样,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谈自己的理解:
从“别的小朋友”看出是除司马光之外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后面句子中的“有的……有的”,“叫”、“喊”、“跑”、“找”是相对应的。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被水淹死的危险,小朋友们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叫喊”目的是叫大人们听到呼救的声音,来救小朋友;“跑去找大人”,也是这样。再让同学们想象,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做能来得及吗?为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果断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要读出小朋友们那种心里焦急的紧张气氛。读“有的”“有的”时和逗号前面的句子接得紧一点。
5.学习第五自然段。自己学习。
同学们,小朋友们都慌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长了,那个小朋友有生命危险。想通过叫喊,跑去找大人来救小朋友。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按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一段。
①提醒同学们自学时,抓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去理解句子。
②看图,哪个是司马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从表情上看出来的,其他小朋友惊慌地咧着嘴,而司马光的神情表现很镇静,不慌张。
③指名读自己理解。
“举”、“使劲砸”、“几下子”说明什么?遇事不慌,认真动脑筋,想办法,聪明、果断。缸破了,水从破洞里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④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6.学习最后一段。
同学们,司马光遇事不慌,他机智勇敢地举石头砸破了缸,救出小朋友,这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带着轻松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得救”重读。
总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句子训练。课后作业第2题。
1.投影出示句子。
2.让学生自己填空。
3.填空后,自己读一读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4.指名说一说。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在花园里玩”限制了玩的地点。“石头”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不是用别的,意思比第一句更明确,更完整。
(六)作业。
1.巩固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字词。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课文边注意生字在句子中组成的词的写法。
2.听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同桌听写完后,互相看是否正确。这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回,古时候,小朋友,跑去,孩子,叫。
(二)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提醒按上节课告诉同学们的句式来说。段意: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2.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有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4.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哭着,喊着,去叫大人。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大水缸。
6.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能看着插图,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1.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同桌互相讲一讲,强调不是背课文。按自己的理解,照课文内容讲故事。
3.出示投影插图,指名让同学讲故事。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向他学习什么?
(五)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1.字词方面:学会了哪些字词,或者是在识记生字过程中,学会了哪种识字方法。
2.本课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按句式说话,学习课文的四步方法。
3.受到的思想教育方面:这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教师根据学生谈的,进行总结、深化,表扬好的,使大家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4)“我”字第一笔是撇,“找”字左边是提手旁。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很多字,音相同,还有很多字字形很相近。所以,我们学习要认真、仔细,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弄混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
教学准备
由文言文改编的动画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古代的文言文,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白话文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兴起的。古文与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为它组词?(光荣之家)
3.知道词语的意思吗?(光荣的家庭)其中的“之”字怎么讲?(当“的”讲。)
4.对,当“的”讲。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先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用法,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候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下棋)
师:“学弈”呢?(学习下围棋)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下面大家各自读读课文,尽量读通顺。(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能读给大家听吗?
3.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跟老师一起读。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给大家5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4.师评价:有进步!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同学们会读得更好。比如,出示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怎么理解?你是怎么弄明白的?
5.师小结方法:看注释,逐词翻译,把每个词语的意思连起来,注意把意思说通顺,这样就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请同学们运用这个方法自学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
6.交流汇报。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哪些句子还不理解?
7.根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再让学生试着全文翻译,把握大意。
三、再读课文,熟读成诵
1.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有停顿。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停顿了,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停顿也放长些。明白吗?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停顿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2.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练习)
3.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
4.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多读几遍)
5.谁再来读?(先后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再齐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1.“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①他的棋艺到了什么程度?
②该怎么读第一句话?生试着读。
③这句话中“者”字是什么意思?如:作者、读者、胜利者中的“者”呢?
④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生答是)
2.第二个问题:作者假设弈秋干什么?(教两个人下围棋)
3.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学习的结果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射箭。第二个人不如第一个人。)
同学们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这段话你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显得有点死板。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话,很自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5.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文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拓展延伸
1.大家感觉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滋味了吗?其实原文前面还有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能自己理解一下吗?
2.你们需要什么?(注释:数〔shù〕,技艺,技巧。)
3.出示注释,学生自学,全班一起交流。
4.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懂就自己给自己鼓掌。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字词。
xuéyì()hóng()鹄zhuānxīnzhìzhì()
二、请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使弈秋诲(huìhuǐ)二人弈
曰(yuēyē):非然也。
三、按要求写四字词语。(至少写四个)
(1)夸夸用心学习的人:
(2)形容不用心学习的人:
用上其中的两三个词语写一段话,注意把事情说清楚。
四、联系课文内容,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善弈()
A.好B.与“恶”相对C.擅长,善于
(2)其一人专心致志()
A.语气词B.其中C.他
(3)非然也()
A.对,不错B.然而C.如此,这样
五、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中“之”是什么意思。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思援弓缴而射之()
5.一人虽听之()
六、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1.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
2.课文中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屈原与《天问》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由于受楚国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人的嫉恨,他一生长期被流放,但他却九死不悔,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在代表作《离骚》中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实,屈原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流传后世的25篇诗作中,他以诗化的语言对宇宙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天问》。
在《天问》这首长诗中,屈原大胆破除了对天的迷信,敢于对天发问。在诗中他共提了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宇宙起源、天地万物的生成、自然界古往今来的演变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充分体现了屈原思想的宏远博大和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
显然,对天的起进行追问,在古代思想家那里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不进行这种追问,人在天之下的生活便会因无知而惶恐不安。所以,当时有许多思想家都对“开天辟地”提出了不同见解。一些人认为天地是神创造的;一些人认为天地起源于“虚无”;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天地从来就是如此的,各种学说可谓五花八门。
屈原在《天问》中则以诗人的奇思妙想对这一问题作了如下种种的追究:远古开端的情况,是谁传述下来的?上天下地没有形成前,根据什么去考察它?昼夜不分而混沌一片,又是谁能清楚地认识它?元气充满宇宙弥漫四方而没有形状,如何去辨别?昼夜交替不休的原因是什么?阴阳两气结合产生了万物,可哪是本原?天高有九层,是谁将它建造出来的?旋转的地轴又插在何方?天有多少曲度?地有多少角落?太阳月亮怎么挂在天上?群星又如何安放得牢靠?
这些在今天看来几乎是常识的问题,在当时能提出来是非常了不起的。
屈原这些追问所显示出的探索精神比当时的天命论者和神秘论者要合理得多。从诗人尖锐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天地宇宙起源与演变的问题是持唯物主义立场的。透过《天问》的字里行间,诗人其实告诉我们宇宙是自然生成的,阴阳二气是天地间一切变动的根本原因。
《天问》对宇宙起源问题的唯物主义追问,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国后期荀子的《天论》,东汉王充的《谈天》《谈日》,唐代柳宗元的《天对》《天说》和刘禹锡的《天论》,宋代朱熹的《天问注》,明代王廷相的《答天问》,都显示出《天问》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开展拓展活动,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教学方法设计
(1)、 自读自悟法
(2)、 点拨引导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自主识记生字
四,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引导学生自读思考问题:作者和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第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边读书边画出疑难问题。
(2)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五,感情朗读.
六,总结全文.
七、课外延伸
一 、以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为牵引,来重点感悟:大榕树的美丽(第一次看到的)和众鸟纷飞(第二次看到的),也就是重点学习课文7、8段和12、13段。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学生加深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直观感受大榕树的茂盛、美丽,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群鸟纷飞的画面。
二、 学生自读课文,标画疑问。
三、 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四、 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评价朗读。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美丽的大榕树)
第一次 没有一只鸟 早晨
第二次 众鸟纷飞 傍晚
课后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2.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如思路再拓宽些会更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不知道他的伟大。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板书设计
21、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潜心科学研究 天真可爱
不拘生活小节 有礼貌
谦虚好学
第一次 撞(相撞)
第二次 遇(相遇)
第三次 等待(相邀)
相处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实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23 . 黄河的主人
一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1、预习
(1)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朗读要正确,通顺。
(2)通过结合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无法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请做上记号。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问题的形式记下来,准备课上讨论。
(3)收集课文中和课外书中描写黄河的词语和句子,准备课上交流。
(4)从课外书或网上去寻找黄河上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了解它的制作、特征和功能,最好能附上图片。
(5)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6)理解词语(带点的字先查字典理解)
筏子 竹篙 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提心吊胆
2、制作
3、其它准备工作
(1)课前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羊皮筏子和艄公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2)课上准备好电脑,实物显示频、投影仪器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 激流 湍急 汹涌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2、师: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人?它有什么本领能成为主人?)教师在课题的右侧打上几个?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读书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教师提醒"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 (板书:黄河 羊皮筏子 乘客)(教师提醒"筏"字的注意点,不要少一撇)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哪位同学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教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 艄公 竹篙 沉着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激流 险恶 赞颂 尝试 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qut;汹涌的激流"、"整个儿吞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心害怕,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现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这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教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感情:那小东西上坐着的竟是人,而且有六个人,黄河的水那么湍急,人就像贴在水面上漂流。作者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为他们担惊受怕。(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3)师: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十分担心、异常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险(危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②用"小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矛盾? ……
2、自主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
(2)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同时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交流伙伴。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合作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意见。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
(2)交流中可能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得出如下结论的。)
①乘客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②乘客们都非常的勇敢,他们不惧怕黄河的险恶。
③他们知道艄公很有驾筏经验,不会出任何危险。
④因为艄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一定会战胜惊涛骇浪。……
(3)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4、重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多媒体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画面)(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多媒体出示:(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愿意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熟读--指名说)
板书: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师: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平地,他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四、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1、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在跟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从黄河的艄公身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人?口头交流一下。
2、师小节: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集体读)。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课外作业
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
1、在人与外界的各中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常多样和不断涌现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围绕这个论题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黄 河 的 主 人 ?
艄公
羊皮筏子
乘客
(第二课时)
黄河 惊涛骇浪 沧海横流
的
主人 如履平地 方显英雄本色
(艄公)
练习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处处留心部分
2.理解于象棋的词语意思,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过象棋吗?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运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游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2)我们了解了象棋中“将军”的本意,那么,现在“将军”一词常常比喻什么呢?
(3)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这样的词语,请读读这些词语,想想它们在象棋中是什么意思,现在在生活中又表示什么意思。
(4)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5)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2、教学第二部分。
(1)同学们会下象棋吗?下象棋是有一定规则的。(出示歌诀)
(2)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凭借棋盘讲解。
(3)一首简单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4)欣赏朗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著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读读短文。
(2)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它们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3)“蝉联”这个词,根据上下文来猜测意思。再查查词典。
4、总结、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读读背背。
2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 写好钢笔字,知道上下都有钩时,下钩包住上钩。
教学重点:
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先读读词语,读准字音。
(2)借助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3)交流汇报,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背诵《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1)回忆《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2)学生自读《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这段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
你能读懂哪些句子呢?
(4)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呢?
3练习朗读、背诵。
分组背 提名背 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犯、饱、它”三个字,观察字形,说说异同。
2、观察字帖,读读“小窍门”,领悟其中的规律。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字,及时小结。
四、总结、检查。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成语
2、背诵《合作篇》
二、导入新课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风们会遇到一些烦恼。“小烦恼热线”开通了。我们可以通过热线跟主持人通话,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从而得到帮助。
2、那么,在倾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表达清楚,说清烦恼的原因;有礼貌,言辞诚恳……
3、作为“小烦恼热线”的主持人要注意什么?(耐心、诚恳……
4、同桌试着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评议。
6、小结:在生活中有烦恼是正常的,我们有很多解决的方式,在倾诉时,都应做到尊重、有礼有节。愿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善解人意、天天快乐的孩子。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观察“国、区”两字,说说它们不同的部首。
2、学生观察两个部首的书写示意图。
3、教师示范讲解方框儿、三框儿。
4、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教师示范写“国区”,提示部首与其他笔画之间的关系。
6、学生练习书写“国、区”两字。
7、展示优秀书法作业。
五、布置作业。
练习毛笔字
5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1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难点、关键】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很喜欢了鸟儿吧!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一个到处是鸟的小岛。
2.板书课题。复习“岛”,生齐书空。
3.齐读课题。
4.二、初读。
1.看图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鸟岛的'景象。
2.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Pijiezhuchaoyu
4.(出示)海西皮解冻筑巢安家养育
miyushenshilei
密密麻麻玉白色伸手拾到人类
(1)自渎词语。
(2)正音。
“筑、巢、伸、拾”:都是翘舌音。
“育、玉”:都是整体认读音节,韵母是U。
“类”是边音。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生字带入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密”与“蜜”:自学课后笔顺表,自己描红。
2.指导写字。
“育”:上宽下窄。
“类”:上窄下宽。
“挨、伸、玩、拾”:左窄右宽。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
Shenshouluxurenleiyangyu
()()()()
niaodaojiedongzhuchaoanjia
()()()()
二.选字填空。
密蜜
()蜂()林()码甜()秘()()()麻麻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最”造句。
3.积累词汇,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图文对照,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爱鸟、护鸟。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密密麻麻、建筑、人类、伸手、养育。
二.新授。
1.教学第1自然段。
(1)指读第1自然段。
(2)你读动了什么?
(3)“闻名中外”可以换什么词?(中外闻名、世界有名——)
(4)用赞叹的语气读第1自然段。
2.教学第2自然段。
(1)自己轻读第2自然段。
(2)这个自然,《18、鸟岛》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准备:字母卡片14张、插图幻灯片5张。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字母卡片z、c、S,整体认读音节卡片zi、ci、si。读一读后,说说它们各叫什么?(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说说什么叫整体认读音节?(直接读成一个音,不用拼读的音节。)
二、教学新课
1.教学zh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女孩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2)教读音:出示字母卡片zh。
告诉学生:zh的发音与织毛衣的“织”发一样的音,就是读得轻短些。
发音的部位和方法:翘起舌尖,抵住硬腭的前部,就是上牙床后面的部位,然后稍稍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教师示范、领读。学生仔细听,然后模仿。“开火车”轮读。
(3)教字形:板书zh
看着图画说说zh像什么?(z像马扎,h像小椅子。)
告诉学生这个声母是z和h合成的,但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
2.教学ch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男孩坐在椅子上喂小刺猬东西吃。)
(2)教读音:出示字母卡片ch。
告诉学生:ch的发音与吃东西的“吃”发一个音。就是读得轻短些。
发音的部位和方法:发音动作基本和zh相同,可是在舌尖稍稍放松的时候,要送气。
教师示范、领读。学生仔细听,模仿。“开火车”轮读。
(3)教字形:板书ch
看着图画说说ch像什么?(c像小刺猬的`身体,h像小椅子。)
告诉学生,这个字母也是c和h合成的,要整体认记。
3.教学sh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只小狮子蹲在一把椅子下面。)图上的小狮子和椅子合起来形似sh。
(2)教读音:出示卡片sh
告诉学生:sh的发音与小狮子的“狮”发一样的音,就是读得轻短些。发音的部位和方法:翘起舌尖,靠近硬腭前部,让气从当中挤出来。
教师示范、领读。学生仔细听,模仿。“开火车”轮读。
(3)教字形:板书sh
看着图画说说sh像什么?(狮子的头和身体像s形,椅子似h,合在一起像sh)
启发学生说这个字母是由哪两个字母合成的。
4.教学zhi、chi、shi
(1)板书zhi、chi、shi告诉学生:它和zi、ci、si一样,也是整体认读音节。(2)练习读zhi、chi、shi的四声。三、指导书写1.告诉学生z占中格,h占上中格,写时把两个字母靠近些。让学生抄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
2.用同样方法教学ch、sh。四、巩固练习1.抽读卡片:zh、zhi、ch、chi、sh、shi2.比较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带调练习读音节卡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片和整体认读音节卡片。
2.抽读带调音节卡片。
3.指名书写zh、ch、sh。
二、教学新课r和ri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日光下幼芽茁壮成长。)
2.教读音:出示字母卡片r。
教师示范,领读。学生模仿,“开火车”轮读。
发音的时候舌尖翘起来抵着上腭的最前部,当中留一条窄缝,嗓子用力发音,让气流和声音从窄缝中挤出来。
3.讲字形:板书r
看图说说像什么?(幼芽)
4.指导书写:
告诉学生,r占中格,先写一竖,然后在竖的顶端往右写一弯笔。
5.教学ri
把r读得声音大些长些,就是整体认读音节ri,四声练习。
三、拼音练习
1.zh、ch、sh与a、e、u相拼练习,r和e、u相拼练习。
出示小黑板: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指名直呼音节练习。
2.练习直呼书上的音节。
3.练习三拼音节。
出示:zh—u—osh—u—o
要求学生在读音节时,摆好zh或sh的口形,u、o快速连续,一下子直呼出来。反复练习,达到熟练。
4.看图读拼音。
出示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直呼图下音节:cī、zhu、zi
四、指导学生读课文。按顺序读,从上到下,从左往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小学教案06-21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06-20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