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引入
1、师:看来同学们今天的精神面貌很不错,能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师:好!我来考你们!我说前请你帮我说完整。
雪中(送炭) 助人(为乐) 指手(画脚) 迫不(及待)
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
二、学习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师(过渡):真高兴你们能积累了这么多的词语,希望你们继续这样做下去。钟老师也像你们一样爱积累词句。今天我收集了两句话,请大家评一评哪句好,为什么?
(1、小明有一双眼睛。 2、聪明伶俐的小明有一双机灵的大眼睛。)
(生答)
2、师(小结学生的话):哦!也就是在一个词语前面加一个合适的词语就会表达得更清楚、具体。你们真聪明,能有这样的发现。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词语你们能在它们前面加合适的词语把它们说得更具体吗?(指名回答)
3、你们小组能再说几个( )的( )吗?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4、以小组竞赛形式汇报。
5、师小结汇报:填得真不错。谁来读一读?
(二)我会填:
1、师(过渡):读得很有精神!试试看读句子是不是一样棒!这里有几个句子谁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大家发现缺了什么吗?请翻开书第119页。试试加吧!
2、汇报。为什么这样加?
3、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试试吧!想想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三)我会读:
1、师评价:读句子也读得那么有感情,想成为读书小能手吗?那你就试试读这首儿歌吧!
2、自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3、四人小组汇报读书情况。师及时小结读书方式。
4、师:藤和瓜好、蜂和花好、云和风好、我和同学好,那还有什么和什么好?(生答)
三、扩展
师:我们还和书好,因为书里藏着宝,不信的话你去找一找。生自己去读一读老师提供的材料,把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写在“藏宝图”中,积累下来。
【教学反思】
没有积累,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我们在教学《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时会把它上成纯粹的复习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日积月累教学不是单纯的旧知识堆积回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欢快的情景,开放的问题
首先,低年级的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不强,为了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创设欢乐的教学的景、组织有趣的活动这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在积累的过程中不单是数量的积累,还要有质量的提升。所以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对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本次教学中,老师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 )的( )”小组讨论然后班内小组竞赛汇报。这样开放性问题犹如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尺巨浪。学生因为要取胜,所以合作、所以积极思考。于是他们把课内、课外的积累都用上,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以读代讲
通过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体现语文学科以读代讲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儿歌的节拍,积累语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进行朗读,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三、注意点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着学生转,发挥助手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生本节课以自己的方式朗读儿歌后,教师适当给予点拨让学生小结积累出读儿歌的方式。之后你会发现学生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朗读《识字七》、《红领巾真好》中去。
四、扩展活动
日积月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功在平日。不是一节课可以达到目的的,因此教师要给予指导,或提供必要的材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认字。
2. 知道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
3. 巩固以前学习的字词,会背诗歌《鞋》。
4. 口语交际,懂得从小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教学重点、难点:
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运用课上学会的方法学生活中的字。
教学准备:
自制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能自己发现识字的规律,小结识字的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字。
3.能将所发现的规律用于生活中的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平时在家里,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干些什么呢?
二、我会认
1.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中出现的生字,爸妈会教给你们吗?看电视,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呢?
2.学生拿出自制的识字卡片,分小组互相交流看电视时认识的字。
3.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识字的方法,教师和同学评议。
三、找规律识字
1.出示熟字“漂、飘、完、园、直、扁”,读一读。
2.同时出示 “漂 、飘”,你发现了什么?
去掉偏旁就是“票”,念piao,这种去掉偏旁变成一个新字的方法叫“减一减”的方法。
3. 那么我们给一个熟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的方法就叫“加一加”的方法。(直+木=植)
4. 请学生自己看语文书,认记生字。(可以小组合作)
5. 用生字卡片检查。今后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认记其它的生字。
四、 读读想想
1.小组学习:自由读,指名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告诉学生: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不同。
如“张”字。
3.你还知道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4.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举例 楼老师 楼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习惯。
3.熟读背诵《鞋》。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 小组合作读,请小组长检测。
4.各小组采用轮读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启发学生想象:大大小小的鞋之间会说些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小组学习。
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
4.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5.自由背诵小诗《鞋》。
6.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课时目标:
1.能完整地讲述做家务事的经过。
2.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家做个家务事吗?
2.你为什么没做过?能给大家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二、展示画面,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一
1.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妈妈和小明,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明,还要做许多的家务事,小明就想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可妈妈说小明还小,不会做。小朋友们,他该怎么办?谁来帮他出出注意?
2.讨论交流。
这位小朋友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不愿意帮他想想办法?
a.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b.小组内表演。
c.上台表演。
d.小组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e.评一评“最佳口才奖”。
看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方法说服“妈妈”。
(二)创设情境二
刚刚有几位同学都说做过家务事,那谁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1.说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2.个别说说做家务事的经过。
3.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境三
通过刚才的交流,教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能干的孩子,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能干的一面展现该大家看呢?那我们就来一个“小能手”争夺赛吧!
1.分成几个小队,如苹果队、橘子队等,每队都做不一样的家务(如叠被子、抹桌子、整理书桌等),全班学生分别到各个小队去做家务(自己想去哪个队就去哪个队)。
2.每个大组挑选一名代表上台争夺“小能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书桌上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
3.在队中进行家务比赛,做得好的评为“小能手”并奖励一朵小红花。
三、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些什么想说的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写结合,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1、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对比“打”与“送”,升华父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角度切换,建立父亲形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迟到》,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不急,老师有个建议,看大屏幕(出示要求),任选一个角度来概括。
“我”上学迟到了,父亲打了我,帮助我改正了错误。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70多岁时仍然记忆犹新。(出示课件)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能影响作者一生的,究竟是怎样一位父亲。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吗?(严厉、关心女儿、疼爱女儿、慈祥……)
二、感情诵读,品析“严慈并济”的父亲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父亲的严和慈。
感受“严”
1、说话要有根有据,自由读课文6—13自然段,找找哪些语句具体写出了父亲的严厉,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勾画下来,还可以简单批注。比如一个词语、短语或者简单的一句话。3分钟以后交流行吗?
2、全班交流
A、“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感叹号不仅可以表示赞叹还可以表示气愤,三个叹号足以说明父亲气极了。从语气上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严厉。(分角色朗读对话)
B、“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我挨打了!”
怎样才能读出严厉呢?自己试试。(指名)
我仿佛看到了高举的鸡毛掸子,听到了令人胆寒的咻咻声。“拖、抄、抡”这些动作直接写出了父亲的严厉。能从其它句子中有所感受吗?
C、“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被宋妈抱上了洋车。”
外面的雨声有多大,我的哭号就有多响,外面的雨水有多少,我挨的打就有多少。
D、“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父亲下手狠,鞭痕让人有钻心的`疼痛,怎么不严厉呢!
3、一次迟到,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呢?他是怎么想的?
指名交流时,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联系前文。
小结过渡:
父亲恨铁不成钢,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同学们还读出了他的慈祥。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品味“慈”
出示18自然段:
“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1、指名回答。
2、送来的仅仅是夹袄和铜钱吗?送来的还是什么?同学们,这简单的两句话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请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3、全班交流
A、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拨。
(虽然打在我身上,却痛在父亲心里,他懊悔不已。父爱是深沉的,不善言表的,只好通过行动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B、每一动作后都承载着父亲沉甸甸的爱。同学们,用心用情去读去感受吧。
指名——示范——再读——指名(朗读中注意方法点拨,情感渲染)
教师小结:我们看不见父亲的脸,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触摸到父亲那份厚重的爱!
三、入情入境,体味“我”的内心世界
父亲打了我,又送东西给我,作为女儿,“我”前后的心情和想法有什么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挨打时的心情: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伤心、不解、难过、委屈……)
送东西时的心情:
小结过渡:
(感动、感激、后悔……)
我挨打了,我委屈,我生气,我不解甚至怨恨,因为那时我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可是看到父亲追到学校送东西给我,看着他关爱的眼神,“我”的内心涌上一股暖流。同学们看啊,“我”在接过父亲送夹袄和铜钱时,眼里分明闪着泪光。
爱之深,责之切。听着我惨烈的哭喊,看着我狼狈的样子,想起我红肿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打的严厉,有时又是爱的深沉。
四、对比中升华父爱的高度
1、现在你觉得“打”和“送”,哪个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为什么?可以和伙伴小声讨论。
2、指名回答。
补充资料:
其实《迟到》这篇课文选自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她在写这篇文章时,父亲早已经去世了。她是带着对父亲的怀念来完成这本书的。读书时,我们在乎的不是文字的多少,而是它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有多大。
挨打时的皮肉之苦是短暂的,就像过眼烟云,一吹就散了;而送东西时的感动却是永久的,就如一块磐石,深嵌在我心中。多年以后,我记得的已不是挨打的疼痛,而是暖暖的、浓浓的父爱!
3、严而有情的父爱有效果吗?读课文19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是的,因为有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也因为我读懂了,理解了父亲的爱,所以我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这样父亲足以影响我一生!可是父亲早已去世,要是时光能倒流,要是父亲此刻就站在我面前,“我”该有多少话想对父亲说呀!拿起你的笔代替女儿把心里最想对父亲说的2、3 句话写下来。3分钟够吗?
5、指名交流。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那是因为你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林海音。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她70多岁时所说的话。生齐读。
林海音的故事影响了我,要是这个故事也能影响同学们那该多好啊!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角色的转变,实现文本对话,在互动交际中体会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表面,不唯一”的道理。
2、通过对教材的延伸拓展,体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通过“导入激趣”、“人机互动”等环节的设计,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内容,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文本对话,在交际中体会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表面,不唯一”的道理。
2、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让我们边看边听,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1)
画外音:
凤凰:我们鸟王国要评选劳动模范了,大家说选谁呀?
鸟1:我推荐猫头鹰当劳动模范。
鸟2:对,我也同意。
鸟3:为什么推荐猫头鹰呢?
鸟1:因为他是田园卫士,捕鼠能手,所以应该当劳动模范。
鸟合:对,我们都推荐猫头鹰当劳动模范。
凤凰:嗯,虽然大家都推荐了猫头鹰,但是为了公平、公正,我要派乌鸦和麻雀去调查一下,看看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
2.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呢?老师给大家几种选择,请同学们拿起遥控器选择一下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a出示题目,学生选择
(课件2)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呢?
①当然能当②就它能当③调查后评④不能当
b明示选择结果
c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答案,没关系,让我们在学习中解决。下面我们就先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己出声音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
(三)指名读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选读第几自然段,在他们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①听一听他们是不是把字音读准确了。
②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2.(课件3)学生读书,按自然段出示课文原文,发现问题纠正读音,请读错的同学再读一遍。
3.理解“耻笑”的含义
①.刚才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个词语,我都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你们能不能帮助我理解一下。
②(课件4)出示课件,“耻笑”中的“笑”在文中指什么?下面哪个意思更准确?
如果让它当劳动模范,会损害我们鸟国的形象,让外国耻笑。
(1)“笑”指声音和表情。(2)“笑”指心里的想法。
③学生选择
④明示人数。
⑤请学生谈理由。
⑥再次选择(课件5)
4.解决读书前的提问
①(课件6)课文中主要写了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凤凰猫头鹰乌鸦麻雀”
②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推荐劳动模范调查
③你能用上这七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提示,要把这些词语都用上)
④故事的结果怎么样呢?你们想不想也参加这次调查,看看结果怎么样?
(四)转换角色,学习课文。
1.学生自选角色,变换角色。
扮演乌鸦、麻雀、猫头鹰的分别起立,明确自己的身份。
2.师变换角色,发布命令。
①乌鸦和麻雀,请你们分别读一读自己说的话,做好准备,一会儿向我汇报。
②猫头鹰,请你把乌鸦和麻雀说的话都读一读,想想它们的汇报,你满意吗?(学生读书)
3.乌鸦汇报
①请乌鸦汇报
②出示句子。(课件7)这样一个懒汉,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反问句)
③你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
④那你们就再汇报一遍这句话,告诉我和其它鸟儿,猫头鹰不能当。
⑤指名多读几遍。我听出来了,你不同意。
4.麻雀汇报
①请麻雀汇报。
②我听出来了,你们也不同意。
③你们不同意的理由跟乌鸦一样吗?
④哪只麻雀再出来汇报一遍。
⑤我听明白了,你们也不同意。
5.表示不满,再次发布命令。
①我对你们的这次调查,可不太满意。
请乌鸦起立a猫头鹰在夜晚干什么?你调查了吗?
b你们的调查存在什么问题?
板书(要全面)
请麻雀起立:a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
b我说的话什么意思?
c我不需要你们回答。我也指出了你们在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呀!
板书(不表面)
②乌鸦、麻雀,你们说怎么办?
③我发布二号命令,“你们再去调查!”
(五)拓展延伸,进行交际。
1.现场调查猫头鹰
请猫头鹰到前面,乌鸦、麻雀进行采访。
我们的评选要公平公正,不能只听猫头鹰自己介绍自己,怎么办?
2.人机对话,调查邻居。
(课件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要多方调查,才能准确判断,乌鸦、麻雀,你们快向邻居调查吧。
根据学生的问题点击课件,回答问题。
3.观看实景录像(课件9,加解说词)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说怎么办?
(观看猫头鹰夜晚捕食的录像)
4.最后判断,再次汇报。
①我们听了猫头鹰的介绍,又调查了邻居,还亲眼看到了猫头鹰捕鼠的情景,你们说经过这样的调查,猫头鹰能头劳动模范吗?
②回应问题:对了,刚才谁选择了“调查后评”和我的想法相同,大王,我就是这个意思。
③这回你们都同意猫头鹰当劳动模范了,不过可不能这么汇报,(课件10)请你们用“猫头鹰”和“劳动模范”两个词语,并选择下面的标点符号说一句话,表达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
句号(。) 感叹号(!) 问号(?)
a选择b练说c汇报
5.通过猫头鹰当劳动模范,请到台前交际。
①你们当上劳动模范了,有什么要对大家说。
②乌鸦麻雀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让猫头鹰回答谁问得好,请你来颁发奖章。
③凤凰提问,别的鸟能当吗?
刚才有谁选了就它能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吗?看来当劳动模范的人选不唯一。
(板书不唯一)
④请你们推荐其它鸟。
(课件11) 谁能(干什么),怎么不能当劳动模范呢?
6.评价大王
①给大王提提意见
②下次竞选大王
四、板书设计:
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
要 不 不
全 表 唯
面 面 一
【教学反思】
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大赛,对我来说,无论是备课能力,还是上课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反思这节课,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更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含义。课堂教学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的一部分。越是来自生活的东西,越会得到学生认同,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参与。课文《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来自生活,我借助教材,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来扮演,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参与表演。通过“汇报、再次调查、讨论、颁发奖章”等环节,再现生活的.内容,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际中,拉近了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自然对所学的内容有所感悟。
2、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开发教材,才能真正地用活教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教材为我所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设计了让学生进行“再次调查、最后进行颁奖”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表面,不唯一”的道理。
3、信息技术要为语文学习服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发挥展示、呈现等功能。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利用教学课件“激趣导入”的环节,设计了“人机对话”的环节,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反思这节课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应该注意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及时调整,顺学而导。在这节课上,当我与学生交际的时候,感觉引导的不够到位,评价地不够及时。今后应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雨后清新自然的色彩,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诗歌优美的旋律中体会小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准备
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
2.雨后的景色是怎样的?(让学生口头描述。)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由我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老人写的《雨后》。看看她为我们描述了怎样一幅雨后欢快的场景。
二、听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提问题:诗歌描写了那些内容(雨后的景色,以及一个小哥哥和妹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齐读第一句话。
让学生用自己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一下雨后的景色(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二句话。
雨后的广场上是怎样的情景呢?(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象神仙一样。)
“快乐得好象神仙一样”是什么意思?(用“神仙”来比喻水中赤脚的孩子的逍遥自在,毫无拘束和牵挂。)
四、指导朗读
雨后是清新自然的美景,有一群孩子正在欢快的玩乐,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轻松和欢快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五、小结并板书
水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2.细读第二、三、四小节。
(1)指名读第二、三、四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诗歌描写了那些人物?(一个小哥哥和一个小妹妹)
找出描写哥哥神态和动作的句子。(二、三小节)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说明了什么?(小哥哥很淘气。)
但是小哥哥在淘气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小妹妹,他说了什么?(“妹,小心,滑!”)
可是他说着,自己却滑了一跤。
滑了一跤过后,小哥哥有怎么样的举动,说了些什么呢?(“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
虽然他嘴里说着“糟糕——糟糕!”,但是他心里觉得沮丧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你觉得小哥哥是怎样一个人呢?(乐观、淘气。)
妹妹看见哥哥摔了一跤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读第四小节。
看着课文中的插图来学习。
这里是怎样来描写妹妹的外貌的?(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她怎么样呢?(紧紧跟在泥裤子的后面)
“泥裤子”指的是什么?(小哥哥。这里用了借代,联系上文,我们就可以知道“泥裤子”指得是小哥哥了。)
这一小节中,那些句子是描写小妹妹的动作和神态的呢?(“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
但是她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人物的动作与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小妹妹的任性与俏皮。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愉快和调皮)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小孩子的任性与调皮)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3.教师总结本诗歌的特点。
诗歌虽然名称为“雨后”,但是诗人给我们描绘的不是“雨后”湖光山色的美好,而是刻画了“雨后”这一特定情景下人物的活动,构思独特巧妙。作者用儿童化的语言刻画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彩()娇()梢()滑()
踩()骄()稍()猾()
3、填量词
一()大雨一()孩子一()裤子一()泪水
一()海洋一()笑脸一()辫子一()微风
七、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活泼又清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后地儿童嬉戏图,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之态、嬉戏之乐,我很喜欢冰心的这首诗,孩子们也很喜欢。课中我让他们读读、说说、演演,学生们很感兴趣,我自己也感到快乐,仿佛回到了童年,多么希望多教这样的好文章,让身心得到舒展,让情感得到抒放。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计的理念】
根据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本课,通过欣赏──美读──想象,把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色传递给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鸟的天堂的神奇。在欣赏中读,在读中感,在感中创。运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在第一课时已完成字、词、教学任务,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写鸟的天堂是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析: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欲强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新颖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思议画相结合等形式,自主学文,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
⑴ 创新点:
① 课题还可以换哪些项目?
② 自由结合找自己最喜欢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③ 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讨论学习。
④ 切入点不同,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⑵ 德育点:
① 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
② 适当展开联想,感受课文所描绘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空白点:
① 导入部分留空白。
② 学习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展开合理想象留空白。
③ 结语部分留空白。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学习作者对静态事物、动态事物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
能够用读写议画等形式学习作者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
3、创新素质、创新人格培养目标:
创造性联想、创新思维、创新想象。
4、德育目标:
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士观景象,受到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学习描写事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两次去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教具选择与使用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画面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性强,为重点、难点的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说说天堂的意思。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
鸟的天堂
3、看了课题你想解决哪些问题?
三、学生研究体验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指生读文。
2、引出问题,学生讨论:
⑴ 交流汇报自学提示中的问题。
⑵ 师引问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作者是怎样具体讲大榕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
⑴ 作者见到大榕树产生了怎样的印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⑵ 选择最喜欢的伙伴探究学习。
四、学习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有关段落
1、自由读,小组讨论、动笔画出重点词语,展开大胆的想象。
(创新点、空白点。)
2、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师适时板书。)
3、质疑。
五、巩固与创新型的应用
多媒体演示画面,假如你是一支小鸟生活在鸟的天堂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为画面配音(合作表演,此处是创新点)不仅使学生更加了解鸟的天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思维的迁移和创新能力。加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六、回归整体、归纳总结
七、体验型作业
展开想象向喜欢的小伙伴说说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小学教案06-21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06-20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 小学教案语文教案08-20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