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23 19:11:3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例2的`三幅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给学生提供剪刀、长方形纸条、透明方格纸和硬币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学生选用。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蓝彩笔,一支红彩笔。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在概念对比中建构面积的意义

  1.规范摸的动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义。

  2.再次摸,体会大小。

  3.总结板书,揭示面积的意义(板书课题:面积的意义)。

  4.拓展面的意义,巩固面积概念。

  5.自由列举,比比物体表面的面积。

  6.闭眼摸物体,辨析周长和面积。

  7.说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判断是周长还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体到面,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

  2.画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的面积。

  3.说一说校园平面图的建筑和各自面积的大小。

  4.比较几个省的面积。

  5.小组研究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6.制造矛盾,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7.练习数方格的方法

  三、及时总结,升华认识,形成经验

  通过今天的学习,当你碰到一些物体时,会注意观察它的什么?

  四、联想对比,拓展思维,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老师要和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数学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册书的章节内容和课时安排。

  看目录,本册书共6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内容。

  (二)了解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每单元分别有几个不同的知识点。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快速的浏览课本,看第一单元都有哪些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共同找出单元的主要内容。

  问:你能自己找出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选一个或两个你最感兴趣的单元,总结出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汇报,课件出示。

  (三)了解学习目标

  我们将在以后的大概4个月的时间里学习这些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描述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六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

  一、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二、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三、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五、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大量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头饰、萝卜图片、信箱图片、“一休”图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我们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今天上一节练习课。

  (板书:练习)

  看谁能做到又对又快地口算。

  (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口算基本功训练。一共设计了十三种形式,练习内容注意多样性、阶梯性和趣味性。)

  1.练组成:

  口算要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熟数的组成,齐练2—10各数的组成。

  (1)对口令:

  练习2~5各数的组成。

  (2)口答:

  ①7的组成有哪几组?

  ②9的组成有哪几组?

  (3)打手势:

  练习6和8的组成。

  (4)打手势说组成:

  边打手势边说10的组成。

  2.板演:

  今天,“一休”来到我们班,它要看看你们学习得怎么样,给你们出了几道题,谁来做?(贴“一休”图,并板书下面各题。)

  3○4=7 6+4=□ 7+3=□

  8○2=6 □+□=□ 7-3=□

  □-□=□

  □-□=□

  3.读题计算:要求读准题、算对数。(投影)

  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

  4.悄悄算:(投影)

  (单号组同学先算,把得数悄悄告诉同桌同学,同桌同学同意他算的结果,就点点头;不同意,就举手向老师报告,老师再带大家讨论谁对谁错。做几道题后,换双号组同学计算。)

  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

  5.订正板演,并提问:

  (1)第一组题3、 4、 7各叫什么? 8、 2、 6各叫什么?

  (2)第二组题为什么6+4等于10,而4+6也等于10呢?10-6=4是怎么算的? 10-4=6是怎么算的?

  (3)第三组题“+”表示什么意思?7+3=1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什么意思?7-3=4表示什么意思?

  注意:常有人把加法做成减法,把减法做成加法。做题前要先看符号,是“+”时,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是“-”时,减几就从被减数里去掉几。

  6.打手势算:(投影)

  老师说出10以内加减法题共10道。学生打手势表示口算的结果。

  7.对口令:(投影)

  老师按投影的题,说10以内加减法题10道,同学说得数,要求脱口而出。

  8.游戏——“评选优秀邮递员”:

  黑猫和白猫是邮递员,由两位学生扮演。每人送10封信,每封信上都有一道题。谁先算出这道题得几,就把信投进贴在黑板上的编号是几的'信箱里。送信时,谁投得又对又快,谁就是优秀邮递员。

  谁当黑猫?(发黑猫头饰让学生戴上。)

  谁当白猫?(发白猫头饰让学生戴上。)

  比赛结束,检查后给获胜者发奖。

  9.视算:看算式写得数。要求看准题,写对得数。视算题是10以内加减法题,共8道。

  10.听算:听题写得数。要求听准题,写对得数。听算题是10以内加减法题,共8道。

  11.游戏——“拔萝卜比赛”:

  白兔和灰兔比赛拔萝卜,由两位学生分别当白兔和灰兔。老师说10道题,谁先算出得数,谁就到黑板前面来拔编号是几的萝卜。拔得又对又多的获胜。

  谁当白兔?(戴白兔头饰。)

  谁当灰兔?(戴灰兔头饰。)

  比赛结束后,给获胜者发奖。

  12.速算比赛:

  计算课本上的式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题目见课本第46页第10题,共20道题。

  完成后订正,评出前五名并发奖。

  13.智力竞赛:看谁最能动脑筋。

  (1)和是10的加法算式有哪几道?(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差是3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4.:

  这节课我们做了大量的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必须做到计算正确,得数脱口而出。我们还没有达到要求,今后还要加强练习,争取全班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正确、迅速地口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

  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

  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

  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

  表示求12 L的

  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

  ,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

  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

  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

  可以列成 × ,表示 ;或者表示 ;

  也可以列成 × ,表示 。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

  ,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

  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P62 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

  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

  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

  (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

  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2)让学生做课本第56页的涂一涂。

  (3)让学生折一折一个物体的1/2。

  (4)指导读写1/2。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应再示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按(2)、(3)、(4)的顺序来学习。)

  2、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读写分数的正确方法与分数的意义。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3、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对于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然后再让学生举例。)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策略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旧知.

  (一)解答下面应用题

  1.挖一条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研究的是哪三种的关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回答:上面两道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三量关系,已知工作总量和工程时间,求工作效率.

  3.挖一条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 ,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 (天)

  师生小结:上面3、4两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问题.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9.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教师提问:

  (1)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怎样分析?怎样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题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

  (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 ,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 .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 )

  列式: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3.归纳总结.

  4.小组讨论: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 来表示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5.练习.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用12小时,乙单独做用10小时,丙单独做用15小时.甲、丙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可以完成,乙车单独运6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批货物的 ,需要多少小时?正确列式是( )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新的分数应用题—工程应用题.其解答特点是什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 ”表示.)工程应用题还有很多变化,以后我们继续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