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26 19:17:3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堂作业设计

  1、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2.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3.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4.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

  设计特色:

  以质疑定向,学生参与确定三个教学目标;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拓展,在表演中感受文章内涵;以生活为源,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目标:

  1.充分领悟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以三个问题为线索,感受理解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为什么消失了,给人们以怎样的启示。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因果的表达方式;

  3.学会生字新词,掌握三种句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片断。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从课题预测内容,自主提出学习的第一目标,解决“有怎样一个小村庄”的问题。

  学生读到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不约而同地产生一个疑问:有怎样一个小村庄?或者说这个小村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是学生产生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这节课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的确定是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真实的问题。继而师生共同探究:怎样完成这个目标任务呢?学生悟出靠自己读书和互相探讨,读懂为止。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到黑板前绘画,理解感受领悟课文的思想情感,直至把描写小村庄美丽的语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流利地背诵下来。这一系列的对语言本体的潜心品味,正是学生学会读书的过程。

  学生归纳出

  1.我们是在品读中充分感受了课文的意境,是用“心”在读书;

  2.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把小村庄村前、村后、上空、地上的情况有顺序地描写出来了,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很顺利地背诵下来;

  3.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课文变成画面,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4.课文里重点词句的提示帮助我们有条理地记忆;

  5.我们反复诵读不下十几遍,熟读成诵……

  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地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完成。

  第二板块

  因课文内容突变,学生继而提出学习的第二目标,解决“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的问题。

  学生读到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变成“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学生产生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这节课教学的第二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的确定不仅是学生的真实的问题,而且是读书深入的必然结果,是符合学生阅读逻辑的自然产物。

  这个目标的达成,学生主动提出:1.要深入读书,应该拿起笔来,把小村庄消失的原因一一画下来,找出重点词、句、段,全面领悟;2.建议同学之间相互研究,把各种不同意见进行比较和分析,相互启发,互帮互学;3.能够统一的认识,就变成大家共享的成果,不能够统一的认识,各人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必强求统一。

  在充分读书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如下几种观点

  甲:我们组认为下面这句话很重要:“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一个“砍”字,高度概括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

  乙:“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揭示出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仅是一年砍,一代人砍,而是年年砍,代代人砍。毁掉了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洪水来了,才把小村庄卷走了。我想把这句话修改成这样:一年年,一代代,清澈的河水干涸了,茂密的树林遭到破坏,蔚蓝的天空一片混浊,肥沃的土地逐年贫瘠。

  丙:课文中写:“大雨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不知被洪水卷到了何处。”这里的一个“卷”字,充分说明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学生通过对这三个句子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对小村庄消失的原因有了透彻的领悟。

  第三板块

  从全文整体来看,学生感悟到这篇课文不仅告诉人们不要乱砍树,还有更深的意义在里面,这更深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也就是这节课的第三个学习目标。

  每位同学都用充满深情的话语,向世人送上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语,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生思索后写出各不相同的话语。

  学生会写出

  1.21世纪的人们啊,你们还想让这个小村庄的悲剧重演吗?擦干眼旧,投入行动吧。

  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3.我们的水资源是多么宝贵啊,珍惜它吧,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只是人类的眼泪。

  4.再不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黄沙将遮蔽天空,人们的呼吸都将十分困难。5.噪声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在宣传环境保护时,不要忽视对治理噪声污染的宣传。

  6.工厂排出的废气,汽车、摩托车的尾气,燃烧各种废弃物放出的有毒气体,都是大气的污染源,让我们一起来制止这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吧!……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我们学校周边和住宅附近还有哪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或建议。

  第四板块

  创设情境.用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验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果,完成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全过程。

  请三位学生分别扮作小村庄劫后的幸存者,他们分别是:A村长、B先生、C女士。其中A村长对小村庄的毁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先生是村中砍树最多的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严重破坏生态平衡,C女士是村中坚决反对砍树而且积极植树的典型。

  全班其他同学扮作各家媒体的记者,向三位幸存者发问,三位幸存者一一回答记者的问题。

  记者招待会后,老师号召全体同学拿起笔,向全社会呼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要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可以写诗歌,编小品,绘图画,谱歌曲,做调查,写报告,作书法,搞展览,上网查资料,介绍环保知识等等。最后用美妙的环保歌声结束这节课。

  整个教学流程总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师生互动,充满真情,张显生命的活力。因势利导,巧妙灵活的教学走向,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充分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评点

  这是执教者整合了在南国北疆名师示范授课的丰富实践经验后,反复修改形成的教学设计,在表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不断的预设和生成,经历了多次理论——实践 ——理论的步步提升,使“设计”更臻完美。这样的语文课,是真正的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课,它使教学过程完全演化为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于是,语文不再是“唯理性”的语又,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激情,成为充满情趣、充满灵动的语文,这是绿色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ABC理论”。

  教学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 暖身活动:《集体按摩操》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大家共同朝向同一个方向,为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按摩,让同学放松,看谁做得好

  二、 学生活动

  1、 情景表演

  情景一:荒岛上的鞋子推销员

  两个鞋子推销员到一个荒岛上,发现荒岛上的人都不穿鞋。一个感到非常的失望。

  A说:这个岛上的人都不愿意穿鞋,要成功推销没有希望的。

  另一个感到非常兴奋。

  B说:这个岛上的人还没有鞋子穿,成功推销的希望极大。

  情景二:玫瑰花

  A的看法: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在这丑陋,有刺的梗上,竟能长出这么美丽的花朵

  B的看法:这世界太悲惨了,一朵漂亮、美丽的花朵。竟然长在有刺的梗上。

  情景三:半杯水

  两个人都十分口渴,当见到有半杯水时,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A:“还好还有半杯水——满足。”

  B:“怎么只剩半杯水了——不满

  小组交流讨论:为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

  2. 观看“两可图”

  教学情绪ABC理论

  A(诱发事件) → B (信念或想法) → C(情绪与行为反应) 由此可见:事件A是间接原因,而B是更直接的起因,一个人的想

  法直接决定其情绪。

  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情使我产生了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

  3. 练习:请就以下事件,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想法,并注明每一种想法下的情绪。

  事件:你的好友说周末会找你去逛街,但整个周末他都没有和你联络。

  想法1:情绪1: 行为1:

  想法2:情绪2: 行为2:

  想法3:情绪3: 行为3:

  想法4 情绪4: 行为4:

  想法1:这个人一点都不讲信用

  情绪1:讨厌、生气

  行为1:不理他

  想法2:他根本不当我是朋友

  情绪2:气愤

  行为2:不理他

  这些想法都是消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的情绪也是消极的。

  想法3:他可能突然有急事来不及通知我

  情绪3:谅解

  行为3: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想法4:他不会是来找我时出了什么意外吧?

  情绪4:担心

  行为4:马上想办法联系他

  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小结:可见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当事件无法改变时,若想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想法。发生相同的事情,若我们的认知想法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只要找到非理性的认知想法并驳斥它,以合理的认知和想法取代之,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拥有较好的情绪。

  4. 烦恼箱

  写出近日令你生气、伤心、受挫或自卑的事情(A)和当时的想法(B)、情绪或所导致的行为结果(C) 。

  请几位同学抽取纸条,并利用情绪ABC理论给以解决 ,与大家分享。

  三、 分享收获,总结本课

  以小组讨论形式分享这节课的收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观点。

  教师总结: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你的生活会更加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6

  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生乙:《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

  (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见"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静女》改写为话剧并随堂表演。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四个学生为一小组,把《静女》改写为剧本,教师巡查指导。

  3、相邻两个小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剧本,并推荐出两篇好剧本。

  4、教师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月亮,黄振。

  改编: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hartwillgo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四、探讨阅读: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丙: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丁: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五、《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师:《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教师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六、总结:

  师:我们通过《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育了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氓》和《静女》。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

  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丰富的送行文化,请同学们背诵古诗中有关送行的诗,

  然后激疑:这些千古传诵的送行诗写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课文却

  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

  --这一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兴趣,这样顺势导入课文学习。

  二、预习交流

  1.同学们交流本课生字词,然后教师投影一些生字词,与同学们相互交流。

  2.交流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加以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了哪些人送行有什么不同?

  (2)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3)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

  2.指名学生评价朗读,并展示朗读。

  3.学生回答思考题(1),教师板书。

  4.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四分小组讨论思考题(2),发现共同之处,初步体会本文主旨

  5.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总目标,“疑为学之始”,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

  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引出学生对思考题(2)的回答与讨论。

  (1)通过阅读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同学们共同解决。

  (2)(2)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3)分小组选择一类题,由其它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做适当的启发、点拨。

  (4)最后交流讨论结果。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发现问题,同桌之间讨论。

  2.预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2.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通过品味语言了解幽默的内涵及作用,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一、复习导入

  思考:(1)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文章写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都能动真情,找出文中刻画勒罗为人送行的细节的'句子,体会勒罗为什么能成功?

  (1)学生仔细阅读勒罗为人送行的段落,勾画出描写送行细节的句子。

  (2)仔细品味这些句子,体会勒罗表达的是不是真情实感?

  (3)讨论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深入品味文章主旨。

  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补充板书。

  三、从文章结构设疑,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及作用。

  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幽默的事物,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五、小结本文内容。

  六、作业:

  1.选择性地完成《学习指导用书》。

  2.课外收集幽默性的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8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到学校读书识字学本领,怎样学会读书识字呢?首先要学会汉语拼音,学好了汉语拼音就能读准字音,识很多字,读很多书,学很多本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一个单韵母。比比看,谁学得最快最好。

  二、观察图画,学习读音

  1.看图,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给医生看牙齿)

  2.看牙齿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张着嘴我们来发一发啊的声音

  4.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拼音宝宝叫a,跟老师读。

  5.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如领读、齐读、分组读等,帮助学生读准音。

  6.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a字宝宝像什么?

  7.a字宝宝可好了,她有四个好朋友,今天也来到我们教室,你们想认识她们吗?

  出示a的四声

  8.她是四个好朋友没人都戴着一顶帽子,你们上来用手在他们的帽子上划一划。

  9.他们也有自己的'名字,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10.在一组图片中让学生找一找a和a的四声,帮助学生巩固发音。

  三、学习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范读。让学生找找这首儿歌中哪里含有我们所学的拼音字母“a”。

  3.教师教读儿歌,学生们自己读、齐读。

  四、欣赏拼音字母歌

  学生看图回答

  张开嘴(学生做张嘴状,发啊的声音)

  学生反复练读,体会a的发音

  学生观察想象,说说a的样子。

  学生观察,他们与a有什么不同。

  学生用手势笔画四声。

  板 书 设 计

  a

  ā á ǎ à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 ) 北冥( ) 抟扶摇( ) 山坳( ) 草芥( ) 夭 ( ) 蜩( ) 榆枋( ) 舂米( ) 蟪蛄( ) 椿树( ) 斥鹌( )

  蓬蒿( ) 沮丧( ) 泠泠( ) 数数然( ) 恶于待( )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 "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逍遥游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逍遥游教案,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⑤按时(学而时习之)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逍遥游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语文教案 篇10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有效地运用课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伊始时,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自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力求一石激起千层灵的中心问题:“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要认真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

  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

  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

  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

  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地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二、朗读展情,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由于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其中许多情景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我示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 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关怀教案06-21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检阅》教案11-07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