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和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策略与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投影片、小棒、三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设计意图: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二、探究体验
1、学习连加
师:谁能说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先。。。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的计算顺序。)
板书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5+2+1=8
先用一只手遮住+1,让学生算5+2=7(板书7),再用手遮住5+2,提示用7+1=8(板书8)。
说明象这样连着加就叫连加。板书:连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习连减
师:小鸡吃饱了,接下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看看图吧。(继续演示投影、72页下图)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自主说话。(原来。。。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只?”这个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明确:先跑了2只用减法,又跑了2只还是用减法。
教师根绝学生的汇报适时板书:连减 8-2-2=4(自主探索连减两次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归纳
象这样用三个数(有时更多)连着相加或者连着减的计算方法就是连加和连减。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4、完成72页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清图意,再让学生自己用小棒、三角图片摆一摆,得出结果后,再填数。
三、时间应用
1、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连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对敢说能说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想说却有顾虑的学生要多鼓励。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感受连加、连减在生活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5减几
教学目标:
1、掌握15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5减几的计算题。
2、经历探究15减几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2-4=11-6=13-5=12-7=11-3=14-8=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抽学生说一说13-5和12-8的具体计算过程。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11减几,13减几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15减几。板书课题:15减几。
二、进行新课
校园一角有一块空地,学校决定给空地披上绿荫,因此全校同学响应号召,都去植树,瞧,这边有4个小朋友正在植树。(出示课件例2)
4个小朋友有植15棵树的任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完成任务没有啊?学生观察图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要植多少棵?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列出算式:15-9=
教师:同学们,开始我们学习了14减几,那么你们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15-9?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将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学,教师选取3种,板书:
因为6+9=15,所以15-9=6。
10-9=1,5+1=6
15-5=10,10-4=6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这多么的方法来计算15-9,非常好。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题,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题,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每组出1名代表将本组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两道题都能想一个加法算式来计算,由7+8=15,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算式:15-7=8,15-8=7。
教师让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两道能用这个加法算式计算的减法算式。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里,一是借鉴前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15减几的题目。二是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从中强化想一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的方式写出15减几的算式,完成课堂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数感。
3.在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5 56+40 18+30
32+4 20+73 5+61
43+20 7+62 4+53
32+10 50+22 20+35
默算,指名答。
指名说说32+4.7+62的计算过程。
2.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可以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和整十数相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小红.小强和小兰是好朋友,他们正在一起玩数画片的游戏呢。
(2)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①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你会列式吗?板书24+6
②小兰和小强一共有多少张?谁来列式?板书24+9
③小兰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9+6
④小兰.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24+9+6
(3)哪道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4+6.24+9这两道算式。
2.教学24+6。
(1)我们先来看24+6,24+6等于多少呢?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你打算怎样摆,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请你自己摆一摆,想一想怎样很快知道有多少根小棒?
(2)谁上来摆一摆?
先摆2捆加4根,再摆6根,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可以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一共有3捆,就是30根。
(3)那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计算24+6?指名说,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教学24+9。
(1)刚才小朋友学得真好,我们再来看看24+9,24+9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怎样计算?我们也先用小棒摆一摆,怎样摆?边摆边想想怎样计算。
(2)请生上来摆一摆,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①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等于13,再算20+13=33。
②把9分成3和6,先算6+24等于30,再算30+3=33。
③把24分成23和1,先算9+1等于10,再算23+10=33。
(3)这三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把24+9的计算过程跟同座位说一说。小朋友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5.小朋友,我们今天计算使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超过了10,那十位上的20就要变成30,30就要变成40,小朋友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6.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一位数放在前面,你会计算吗?请打开书到第49页,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生回答,并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下面我们看着图来计算两道题目,题目有什么要求?
(2)第1题你打算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我们先算什么就把它们圈一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并计算出算式的和。
(3)交流第二题的圈法,并说说两道算式的得数。
2.想想做做2
(1)学生口算第一组题,观察一下这4组题,第一题和下面三题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2)我们计算下面三题时都要先算4+8=12,所以个位上都是2,但是4+8=12超过了10,所以十位上30要变成40,50变成60,80变成90。
(3)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口算出另外两组题吗?
3.想想做做3
说图意,要求图书角原来有图书多少本我们该怎么办?你会列式计算吗?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生答。
4.想想做做4
(1)小力.小佳.小强来到了玩具店,小朋友们看一看都有哪些玩具,各是多少钱?
(2)小力买了一只玩具熊和一盒积木,应付多少元?我们怎么办呢?生列式计算并口答。
(3)小强和小佳各买了什么?他们分别应付多少元?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
(4)小朋友,你想买什么?应付多少元呢?指名说,同座位说。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习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习三第5题。
[说明: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总说明]
1.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把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方法(观察、数、发现的方法)、数学思想(子集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学会简单的原理分析方法。
2.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
二、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1.木箱里装有红色球3个、黄色球5个、蓝色球7个,若蒙眼去摸,为保证取出的球中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则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球?
2.一幅扑克牌有54张,最少要抽取几张牌,方能保证其中至少有3张牌有相同的点数?
3.有11名学生到老师家借书,老师的书房中有A、B、C、D四类书,每名学生最多可借两本不同类的书,最少借一本。试证明:必有两个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型相同
4.有50名运动员进行某个项目的单循环赛,如果没有平局,也没有全胜。试证明:一定有两个运动员积分相同。
5.体育用品仓库里有许多足球、排球和篮球,某班50名同学来仓库拿球,规定每个人至少拿1个球,至多拿2个球,问至少有几名同学所拿的球种类是一致的`?
6.某校有55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已知将参赛人任意分成四组,则必有一组的女生多于2人,又知参赛者中任何10人中必有男生,则参赛男生的人数为多少人?
7.有黑色、白色、蓝色手套各5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许看颜色),才能使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双是同颜色的。
8.一些苹果和梨混放在一个筐里,小明把这筐水果分成了若干堆,后来发现无论怎么分,总能从这若干堆里找到两堆,把这两堆水果合并在一起后,苹果和梨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小明至少把这些水果分成了多少堆?
9.从1,3,5,,99中,至少选出多少个数,其中必有两个数的和是100。
10.某旅游车上有47名乘客,每位乘客都只带有一种水果。如果乘客中有人带梨,并且其中任何两位乘客中至少有一个人带苹果,那么乘客中有多少人带苹果。
11.某个年级有202人参加考试,满分为100分,且得分都为整数,总得分为10101分,则至少有多少人得分相同?
12.20xx名营员去游览长城,颐和园,天坛。规定每人最少去一处,最多去两处游览,至少有几个人游览的地方完全相同?
13.某校派出学生204人上山植树15301株,其中最少一人植树50株,最多一人植树100株,则至少有多少人植树的株数相同?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120-125页 数的世界、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应用广角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⒈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 P120 1—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负数和小数
1.提问:什么叫负数?什么叫小数的含义和小数的性质?请大家举例说明。
2.完成P120第1题。
学生反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再说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的数量。
3.完成P120第2题
请学生讲清楚思考的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4.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5.完成P120第3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
三、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1.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完成P120第4题
学生反馈。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4.学生板演。
四、复习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再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学生口答。
2.练习小数改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完成P120第5题
反馈。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数的世界”
第二课时 数的世界(2)
教学内容: P121 6—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加、减、乘、除法式题,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减法计算。
(1)做p121第6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每组题里数字相同,得数不一样?这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点对齐相加减)
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
二.复习小数乘法计算。
( 1)做p121第9题前三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 2)提问:这两题先都看做什么数乘?都看做 48×67,为什么积里小数部分的位数不一样?
小数乘法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乘法,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三.复习小数除法计算。
(1)做p121第9题后三题。
指名一人极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算的?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板书:小数除法,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商的小数点和转化后的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四.小结。
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计算。小数乘法看做整数乘法算,因数里一共几位小数,积里就有几位小数。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按照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的,移动小数点,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
五、练习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指出:要保证计算正确,每次计算后要进行验算。验算时可以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加法和乘法也可以根据交换律来验算。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的什么内容?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哪些和整数相同,哪些不一样?小数各种计算的关键谁再说一说?
七、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小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P121 第10-14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关键,已经能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除了要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外,还要能正确地求积和商的近似值,能运用运算定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练习四则运算
1.口算。
(1)p121第12题。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口算,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小黑板出示。
0. 25× 4 12. 5 ×0. 8
0. 2 ×0. 5 3. 74+ 6 26
2.说出下面的得数比第一个乘数(或被除数)大还是小。
2.6×9.3○2.6 1.02÷1.2○1.02
3.做p121第10题。
提问:怎样用“四会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题。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
指出:求积与商的近似值,只要看要保留的位数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
4.做p121第11题。
学生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统计都做对的人数。
三、复习简便算法
1.根据运算定律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母,在圆里里填上恰当的运算符号,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板书:
a十b=b+a
(a十b)十c=a十(b+c)
a×b=b×a
(a十b)×c=a×c+b×c
a-b-c=a-(b+c)
a÷b÷c=a÷(b×c)
追问: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和小数)
2.做补充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各是依据什么来做的。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根据数据和运算的特点,能简便运算的就用简便算法。
(2)学生讨论:前面3题可以怎样简便计算?
四、复习循环小数的概念
1、2÷3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形式表示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2、2.3÷3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3、2.89,2.89,2.89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在小数乘法和除法里,怎样求积和商的近似值?应用哪些知识,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六、作业:
练习册
第四课时 图形王国
教学内容:P122 第15—2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再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3.做p122第16题
请三位同学板书,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二、复习相关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21.4米,宽13分米,这个菜园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认真审题,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要注意些什么。
(要将长与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面积计算方法“长乘宽”,周长的计算方法“长加宽的和乘2”。)
2.做17题
提醒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以相互验证。
3.做18题
先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形状,再进行计算。
三、复习平方千米与公顷
1.提问:你能说一说不同计量单位的名数换算的方法吗?
板书:
乘进率(小数点右移)
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
除以进率(小数点左移)
说明:在乘进率或除以进率时,如果进率是10、100、1000的,只要按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或1000倍移动小数点
2.感受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大小
3.做15题
学生反馈
4.练习
0.09平方千米=( )公顷
1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02公顷=( )平方米
7吨50千克=( )吨
40千米800米=( )千米
5.006公顷=( )公顷( )平方米
4.7吨=( )吨( )千克
6.08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888小时=( )日
2.2时=( )时( )分=( )分
6.3世纪=( )年
320秒=( )分=( )分( )秒
2.5年=( )月= ( )年( )月
8.5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公顷
6米6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0.08千克=( )吨=( )克=( )千克( )克
5.做19题
审题。完成后学生口答。
6.做20题
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四、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五课时 统计天地
教学内容: P123 第21—2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简单的统计,包括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同时复习用计算器计算。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地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加深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复习计算器计算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后交流每题的得数。
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混合运算。计算后学生说说每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交流每题的结果。
三、复习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
1.这学期学过了什么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结果的?
2.做第21题。
统计表里统计的是什么数据?统计的结果如何?投票来选最受欢迎的学科,汇总填在自己的书上
你能在本子上的横轴和纵轴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里的数据吗?
请大家在本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向学生提问题目下面的两个问题,指名回答。
提问:你认为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
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从统计图中呢?
3.做22题,投票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
汇总填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完成统计图。注意提醒男生,女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
问题?
五、作业
第六课时 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 P124-125 第23—2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交流活动体会
谈话:同学们,你们前几天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在调查过程中一定增长了很多见识吧?谁来给大家谈你的活动体会?
学生交流活动体会。
反馈
从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在小组中交流。
交流收集到的天气预报的信息,填在书上的表中。
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一些问题,并选择一些自行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在地图上找7个城市的位置:在我国,通常越往北方,气温越低。
实际测量
(1)第25题
分工,明确要求及测量方法。
小组合作并及时记录测量结果。
填写统计表并交流体会。
(2)第27题
之前填好统计表。
审题。
计算结果,观察,推算,得出规律。
实际应用,理解影长与实际高度的规律。
四、完成相应实际应用题第28题
读题。
学生探索交流
交流后独立完成
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总收入为“2400×1.8”即4320元;如果分等级出售,至少可收入“1200×2.4+1200×1.6”,即4800元。所以,分等级出售比较合适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第四单元
第五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称性质;课本第100~101页,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会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知道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教具、学具:剪刀、复写纸、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你是如何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一个圆的圆心的。
二、新授。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物体或图形很特别,把它们像圆一样沿着一条线对折,两边就完全重合;如枫树叶、蝴蝶(出示图形)等这些图有对称美;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
教师把一张白纸对折,中间夹上双面复写纸,在纸上面画半个花瓶,然后把纸展开,得到以折痕为对称轴的整个花瓶。
从图中不难发现折痕两侧物体形状与图形的大小完全一样。
师生一起打开课本第121页,看上半页的三个图(树叶、蜻蜓、天平)由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特点。(他们以树叶的主干、蜻蜓的身躯、天平的指针为轴左右两侧形状、大小一样。)
做课本上的实验,把一张纸对折并按书中的图样画好,再用剪刀剪下,把纸打开可看到它是以树干这直线为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指着树叶等)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回答课本第121页下面的“做一做”。
3.画(找对称轴)。
对称轴的轴法是一横一点一横点穿过图形,如“—·—·—”。先要求学生判断下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判断下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学生画出对称轴。
最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量一量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通过多处的测量可概括出: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00页“做一做”第1题。
1
第四单元
2.课本第101页“做一做”第2题。先找出对称轴然后再量一量对称轴两侧
相对的点距离是否相等。
3.练习二十六第1~6题。
课后小结:
2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