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能够运算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属于你们自己的节日是哪一天?六一儿童节你们是怎样度过的?
同学们在儿童节这一天都非常愉快,老师也为你们高兴,那如何使六一儿童节过得更有意义呢?我们看看小明和妹妹是怎样过的。他们向妈妈提出今天我们来当家,让妈妈安心去工作妈妈交给小明30元钱,给妹妹20元,让他们到超市去购物。
哥哥先来到了肉类区,有鸡、鸭、肉和鱼,同学们想一想,哥哥用30元钱可能买哪些商品?注意所买的商品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你们估计一下。
接着哥哥随妹妹来到了蔬菜水果区。
妹妹用20元钱可以在这里买哪些商品?
除了香菇、虾仁以外,请同学们任选两件商品并算出它的价钱。
3+5=8 3+1=4 3+5=8 3+9=12
3+9=12 3+3=6 3+10=13 3+8=11
3+6=9 3+3=6 5+1=6 5+5=10
5+9=14 5+3=8 5+4=9 5+10=15
老师请同学列举出三件商品并计算出结果。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买四件商品、五件商品都是哪几种,各是多少元?
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做到全员参与。
出示图片:这位老爷爷用100元购物,他可以买到什么?还剩多少?请同学们说一说,最多不超过三件商品。
让学生自由发言。
小明和妹妹买完了东西到收银台去交钱,小明花了25元钱,妹妹花了14元,那位爷爷只花了8元钱,请同学想一想他们各买了哪些商品?
让同学们算一算他们各找回多少钱?
小明应找回:
妹妹应找回:
老爷爷应找回:
小明和妹妹把买来的商品拿回家,妈妈见到后夸奖他们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小明提议:今天我们家吃饺子吧!妈妈同意了,妹妹算了算如果做两种馅的'饺子,每种饺子要做50个才够,两种饺子一共要做多少个?
同学们,你们来帮助妹妹算一算。(50+50=100)
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妈妈向爸爸夸奖了小明和妹妹今天不但帮妈妈买东西,还帮助妈妈包饺子,真是妈妈的小助手,这时妹妹说:我帮妈妈包了43个肉饺子,小明说:我帮妈妈包了38个菜饺子。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俩谁包得多?多几个?小明和妹妹一共包了多少个?其余是妈妈包的,妈妈包了多少个?
同学们,今天通过小明和妹妹当家这一天,我们一起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也能向小明兄妹俩学习,做一个勤劳能干、爱劳动的好孩子。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XXX总次数:XXX平均次数:XXX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活动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角、分的换算。
2、知道爱护人民币和合理计划、节约用钱。
3、初步培养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一台,打有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硬币的胶片一张,大红花10朵。
学生准备: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的硬币。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用投影仪出示打有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的硬币图,边指图边说:“今天,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看谁上课时最爱动脑筋,最爱交流汇报,老师就给最聪明的同学戴上大红花,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争取。好吗?”
生:好的。
师:用图上的硬币,你能用几种方法凑成一角?能说一说,并写出算式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5分、2分、1分硬币,像老师这样,按图在书桌上排列。(图略)
师:同学们摆好图后,看者图上的硬币,摆一摆,能说出很多种凑成一角的方法吗?看谁最聪明?
二、引导探究,动手实践
1、小组活动:每4个同学为一组,小组协作活动,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动手实践,合作研究,解决问题。
2、汇报(讨论)结果: 把各种汇报情况,让每组指名一位代表说一说怎样摆?算是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
(1)2个5分就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5分+5分=1角
(2)1个5分、2个2分、1个1分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5分+2分+2分+1分=1角
(3)5个2分就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2分+2分+ 2分+2分+2分=1角
3、深化研究: 师:除了以上的三种凑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先摆5分的,再摆2分的,最后摆1分的。
师:好的',你真聪明。(师给他戴上一朵大红花)。你能具体说出摆的方法和算式吗?
生:1个5分的、1个2分的、3个1分的。
算式为:5分+2分+1分+1分+1分=1角
三、交流论证,学以致用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先摆5分的,再摆2分的,最后摆1分的。那么,5分的摆完了,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分的摆完了,那么可以用2分的、1分的来摆,凑足10分就是1角。
师:你真了不起。(师给他戴上一朵大红花)。现在照这位同学说的,再进行小组讨论,说出凑的方法,写出算式。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自由讨论,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数一数,用图上的硬币凑成一角的方法共有几种?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共有10种方法。没有其它的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交流论证、归纳总结,写出了10种凑法和算法。戴上大红花的10名同学为这次活动课的“智慧之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个5分、5个2分、10个1分凑成一角的10种方法。希望同学们把这节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建议:
在进行总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困难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而不要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
在复习中,教师要告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复习中题目的难度和范围体现了本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学期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1、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左右,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3、会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