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必备】美术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教案 篇1
课堂类型: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绘制有趣的装饰画。
2.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WINDOWS画图程序中笔刷工具的功能,学会利用笔刷工具的不同设置进行绘画创作。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设计制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
2.利用不同的工具绘画。
教具学具:
电脑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复习学过的WINDOWS画图程序的各种绘画方法,色彩运用及构图等造型知识内容。
2.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利用笔刷工具创作的电脑装饰画作品。
二、发展阶段
1.学习此课要涉及的WINDOWS画图程序中笔刷工具的.功能,掌握笔刷工具线条粗细,色块形状的设置方法。
2.让学生选用笔刷工具,改变线条粗细,色块形状等设置,通过想象和构思,设计并画出一个有趣的造型形象和画面场景。
3.利用WINDOWS画图程序的各种画图工具和方法,对形象进行一些变形操作,对作品进行画面处理,制作出具有独特情趣的装饰画。
1.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和绘制。
2.作业完成后让学生通过教室网络在屏幕上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
三、收拾和整理:
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安全的关闭电脑,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整洁。
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积极寻找上机的机会,用更多不同属性的工具,进行生动有趣的电脑造型活动,更熟
练的掌握WINDOWS画图程序的绘画技能。
美术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通过回忆和现场观察,知道“近大远小”是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视觉现象。
能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较准确的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体现纵深感。
训练观察能力,提高准确还原平面表现的水平。
重点难点:
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有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
表现“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再现。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如街道、铁路、建筑、树木等,制作“近大远小”教具所用厚卡纸,大师的作品。
学生准备:外出旅游时的照片、绘画工具等。
学习过程:
感知与体验:
1、观看。
(1)观看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以及同学外出旅游时的照片,老师向同学介绍画面上的'风景名胜,也请相片的主人向大家介绍照片中的风景,初步感受“近大远小”的情境。
(2)观看西洋绘画作品,如“通往弗拉基米尔的路”、达芬奇的“蒙拉丽莎”、凡高的“夜的咖啡馆”等作品,
体会画面的纵深感。
(3)观看教师制作、演示道具:先取方形纸一张,然后在纸面中间刻三条与方形的边相平行的三条线,最后折叠第四条边并将中间的方形推平,产生透视效果,以此解释“近大远小”的现象。
2、同学分小组展开讨论,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看看究竟是哪些线发生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除了“近大远小”之外,你还发现了那些透视变化。
3、游戏。
同学将自己手臂伸长伸短,用手掌遮挡住观察的视线,看看手掌离眼睛的远近与观看的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教师根据同学的讨论作简要总结:
创作与表现:
1、跟画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有纵向感的道路,学生临摹。
(2)教师在道路两旁由近到远添画树木,学生临摹。
(提示:教师在学生跟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他们关注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凡是横向的物体基本上都出现了透视变化,而纵向的物体基本上都没有出现透视现象。)
2、创作练习:
(1)学生在已经画好的草稿的基础上自由添加道路两旁的景物,除了注意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以外,还要表现“近清远糊”、“近暖远冷”等效果。
(2)再做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路两旁的细节,如价格牌、自行车、行人等,将画面画完整。
评价与反思:
1、大家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大家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起欣赏作品,看看哪一幅作品最有纵深感。
2、提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关透视现象的疑问,请同学和老师给予解释。
3、教师和同学共同欣赏由国画形式所表现的山水画,比较其与西洋风景画在表现远近景物方法上的区别。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吃饼干、说说、想象,用图形融合的方法画出吃了饼干后的各种形状。
2.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大胆创作。
重点与难点:
吃饼干时充分地开动脑筋想象,用简单的线条勾出物体的轮廓,使图形融合起来。
材料准备: 范例一幅。
各种形状的饼干若干;餐巾纸;
记号笔、油画棒、图画纸。
设计思路:
在一日活动中幼儿用点心时,我常常发现小朋友吃饼干不是几大口一下把它吃完,总是吃上一口就看看饼干象什么,把饼干吃成一种与某种事物相似,于是高兴地和小伙伴分享,同伴也就争着相仿,有的说象月亮,有的象汽车……当幼儿观察逐渐仔细,能用不同的图形通过不同的组合,描绘出物体的.基本特征时,个别幼儿的作品中局部开始出现用简单的线条勾轮廓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设计“吃饼干想象画”这一活动内容,皆在让幼儿尝试用轮廓线取代呆板的图形,画出各种吃过饼干的形状,通过想象组合成画,使图象更丰富、有趣,进一步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大胆表现,尤其要鼓励创作出不同与别人的图象的幼儿,不能单纯以象或不象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对有些有图象可启发幼儿通过舔一点,改一改来体会成功,使每个幼儿获得自信、投入创作。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 —— 讨论、示范 —— 吃饼干想象——引导讲评—— 延伸活动
一、引起兴趣
提问:饼干你们吃过吗?有哪些形状?[出示各种饼干]
二、讨论、示范
(1)提问:你吃一口饼干后发现它象什么,吃了一口又象什么呢?(大家讨论)
说明:讨论是在平时发现的基础上让幼儿重现。
(2)观察范例,了解作画方法。
建议提问:这张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同?(如幼儿没讲出,教师可进一步提问:上面是画了一样东西吗?)
(3)幼儿尝试,激发创作兴趣。
说明这是解决难点的重要环节,可请二~三名幼儿来尝试用图形融合方法画,要求尽量不重复同伴的图象,集体可通过评议这些图象个部位的连接是否要改一改、添一点等来进一步理解作画方法,树立创作信心。
三、边吃饼干边想象边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出要求:
(1)左手拿饼干,右手拿记号笔画。
(2)边吃饼干边动脑筋想象,想象到什么就把它画下来,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幅画。
(3)吃完后手用餐巾纸擦一下。
2、幼儿创作
建议教师通过观察可提示:
(1)大胆运用图形融合方法作画,画出吃了饼干后的各种形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2)注意画面位置安排,把自己想象出的事物合理组合在画面上。
四、引导讲评
建议找找哪幅画图形融合得最合理,请小作者介绍作画的内容。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回家还可想象,再尝试画出不同的画来。
美术教案 篇4
一、选材依据与素材分析
《动物狂欢会》来源于大班学习活动《动物大世界》主题下的一个美术活动。通过“装扮动物参加舞会”这个主题,让幼儿体验彩笔直接在脸部作画的乐趣,并对主题中动物的外部特征的经验,有模仿的意愿,大胆的表达表现。
二、幼儿年龄特点与经验的分析
1、年龄特点:《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本次活动我就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对已有经验的迁徙,大胆表现。
2、幼儿经验:本次活动来自“动物大世界”中的经验,幼儿已经了解常见动物不同的特点,也尝试用油画棒画过一些常见的.动物。我觉得如何让动物们“活动”起来,脱离纸面,提高幼儿的兴趣呢?所以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方式,让幼儿拓宽思路,大胆尝试。
三、价值与目标内涵分析
1、当我们将美术教学也同样看作是幼儿的探索活动时,教师该关注的不再是幼儿画的动物像不像,而是幼儿创作的积极性表现,更多的是幼儿的情感满足,所以我在活动中设计了动物狂欢舞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生活中,束缚孩子的创作规则有许多,如:不许在墙上乱涂乱画、不准弄脏自己的衣服,更不可以在脸上画画。。。。因为许多绘画材料会伤害我们的皮肤,所以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与探索,我准备了专门在脸部彩绘的油画棒,与孩子一同“变“一回小动物,体验不同形式作画的乐趣。
【内容与要求】
1、能大胆的在脸上画出动物的特征,体验在脸上直接作画的愉悦感。
1、 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感受绘画与模仿的乐趣。
【环境与材料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动物的特征比较熟悉,画过一些常见的动物。
材料准备:脸部彩绘棒、湿巾纸、镜子、PPT、辅助物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森林里要举办“动物狂欢会”,许多动物都要来参加,我们来看看第一个表演的是什么动物吧!(播放杨丽萍:雀之恋视频1分钟)
提问:刚才来的是什么动物?她扮演的孔雀像在哪里?(服装、动作、彩绘)
2、 有几个朋友已经装扮好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扮成了什么动物?(教师展示脸部彩绘图)
讨论:他们是怎样利用眼睛、嘴巴来化妆的?(尽量画出动物的外部特征、特点)
提问:你想变成什么动物?它有什么外部特征?(特征越多越像)
二、探索操作:
1、我这里有一盒脸部彩绘棒,可以帮助我们扮演动物!我想变老虎,特征是虎皮纹、王字,我来试试!(对着镜子画一个特征)你们想试试么?
2、请各位幼儿尝试在脸上化妆,变成自己喜欢的动物。(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特征画的越多越像)(滚动播放图片)
3、时间不多啦!打扮好的小动物可以去参加舞会啦!(教师播放“动物世界”音乐,请先准备好的幼儿到T台表演)
三、展示分享:
1、今天玩的真开心,我们把这个开心的瞬间拍下来吧,留下美好的回忆!
美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第11课 神奇的瓦楞纸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10 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原材料的机理效果进行创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瓦楞纸剪、撕、切等操作,引导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力,而且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表现力也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本课以常见的包装盒之类的瓦楞纸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从废旧物品中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是学生们感受肌理,加深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以瓦楞纸的剪、撕、切、贴等方法组成一幅幅浮雕式的绘画,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是学生能够大胆地想象与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利用它的多层凹凸面进行创作。
难点:巧妙地利用纹理的粗细确定粘贴的饿方向。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盒、胶水、美工刀、剪刀等。
生:各种瓦楞纸盒、剪刀、胶水、美工刀以及一些废旧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1.纸张比较(宣纸、卡纸、餐巾纸、瓦楞纸等)。
1)直观对比;
2)感觉、触摸对比(重点感觉瓦楞纸)。
2.研究表述。
1)讲述各类纸张对比结果。
2)瓦楞纸的特点及功能;
3)可以再次加工的方法:撕、剪、贴等。
3.欣赏范作。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画的表现方式及形式美感。
4.尝试制作。
试着用撕、剪、贴等方法做一幅简单的画。
第二课时
分小组合作
1.展示作品。
自评、互评上节课的作业。
2.欣赏范例(受机广告画、立体模型等)。
通过欣赏,拓展思维。
3.分小组构思创作草图。
要求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4.动手创作。
1)表现内容要丰富,多样;
2)用弯、折、卷等方法更增强立体感;
3)粘贴形式根据纹理色彩。灵活地粘贴。
5.共享活动。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美术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色彩知识起始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着重利用大自然丰富而美丽的色彩现象引导学生对色彩产生兴趣,对色彩进行初步了解和认知,认识光线与色彩的关系,认识色调的形成,学会用色彩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的愿望。同时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表现能力,但平时缺少观察和注意,对色彩的认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针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注重启发学生发现色彩美,感受色彩美,认识色调,对本课的作业作简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作分层次的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与自信中学习本课。
课题:《大自然的色彩》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培养学生运用任意色彩手段表现简单色彩关系和色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准备,通过欣赏、探讨和练习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基础知识,努力完成色彩作业和文字作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生学会简单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喜爱的色彩。帮助学生逐步建树随时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审美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知、感受并运用简单色彩手段表达自
然界的色彩关系和色调。
教学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把真实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
的色彩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欣赏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视频,这段视频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谈的感受让老师觉得非常的精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色彩绚丽的大自然,充满神奇的大自然,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吧!(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探究
大屏幕展示课题《大自然的色彩》,播放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图片。
1.感受大自然
神奇的大自然以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展现出迷人的景象和绚丽的色彩,诗人笔下赞美大自然的诗句也优美动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笔下的美景。(设计意图: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提问:这幅画你能联想到那首诗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大自然的色彩如诗如画,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找一找:你能从下图中找出几种主要色彩吗?
近、中景秋天树叶的(金黄·橘红),夹杂着一些(灰紫色)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湖边有(墨绿色)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淡灰紫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
通过上面的欣赏,相信同学们一定为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到快乐和幸福,那么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呢?
想一想: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还有吗?
光线与色彩的关系
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因为物体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2.色调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色调不同的风景图片
讨论:这几幅画的画面主要呈什么颜色?这些颜色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积极的回答)
教师总结:表现宁静的蓝灰色调,橘红色的霜叶和黄色的水面形成的橙色调,绿色调的春天。
色调的概念:色调:是指色彩运用的总体倾向。如红色调的晚霞、土黄色调的高原风景等。(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图片)
找一找: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面作品中的色调?(课件展示色调突出的几幅图片)(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色调的理解。)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积极准确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色调的概念了。刚刚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了大自然艳丽丰富的色彩,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美了的享受,下面时间就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吧!
3.创作实践
回忆你印象深刻的大自然的色彩现象,用色彩归纳的方法将其画下来,并写出这一色调给你的感受。(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三.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老师点评,小组推荐最优秀的作品放在班级作品展示栏上。对本节课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赞扬,对课中不爱表现的学生给予鼓励。
四.本课小结
大自然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大自然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大自然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大自然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我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视频和图片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色彩,能够将学生带入情景中的氛围,课堂气氛较活跃,在对色彩表达这一部分,分层次要求,能使学生轻松完成。课中应在多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大自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授课中对光与色彩的关系讲解较简单,学生可能很难较快理解。
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认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种线条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给人带来的美感。
2、 情感:让学生欣赏乐曲的节奏变化美,体验音乐与美术的共通点,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能力:让学生在乐曲的感受、体验中,尝试用不同线条表现线的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与美术的互通中学习线的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线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版画用具等。
设计思路:
本课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种线条带给人的美感,培养造型能力。因此,笔者摆脱了教材的束缚,结合生活,在“玩”线与“找”线的基础上大胆的把音乐、美术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玩中动起来,在音乐中舞起来,充分体验线条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利用建瓯版画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让学生结合生活用单色版画把变化的线条给表现出来。在学生作业评价中,我注重学生评价的反馈互动,让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情感体验,在激烈的互动评说中学会欣赏,张扬个性,从而很好的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与体验(玩一玩)
让学生学生通过玩一玩铅丝,认识、体验已学过的一些线条。
来,可爱的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玩一玩桌面上这根铝丝,你能把它变成不同的线条吗?好,动手变一变,变好了吗?拿起来给老师看一看。哇!你们真象一位小小的魔术师,用一双灵巧的双手变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线条,有弯的、曲的、旋转的等等,出示学生不同的线条,其实小朋友们会变的线条还很多,今天呀,我们就来跟(多媒体出示):会变的线条交朋友。让我们大声的喊出新朋友的名字吧!
(本小结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玩一玩手中的线,感受发现线条变化的乐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新授课埋下伏笔。)
二、审美与欣赏(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及自然、生活中的直线、曲线、折线、弧线等,感受、欣赏自然中线变化组合的美感。
这些会变的线条就在我们身边,它们无处不在。小朋友们,找一找看(教师四处张望)你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哪里还有呀?(桌面、多媒体前台弧线、窗户、铁门、衣服、学具桶提手、墙、黑板角线)。除了我们身边的这些线条外,自然生活中还有许多美丽的线条,就让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中去瞧一瞧,找一找,好吗?多媒体出示,自然生活中的线:直线(建筑)、曲线(雪景)、折线(建筑、斜线、连起来是什么线),弧线(彩虹)、立交桥(螺旋线)。这些线条还可以组合成美丽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如图1、图2
图1 图2
(本小结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线,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视觉、触觉及思维的功能,对线进行审美体验与感受,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感受的能力。)
三、联想与描绘(听一听、舞一舞)
1、播放节奏变化的乐曲,让学生听一听,感受线的变化。
这些线条不仅看得见,还可以用耳朵听,不信,我们跟着乐曲节拍的快慢、强弱来试一试,听一听,感受一下是否有线条在舞动?(第一次播放乐曲),你感受到有线条在舞动吗?
2、学生把感受到的线条画出来,并探究问题:线有什么变化?
那你能用笔画出来吗?请拿出白纸跟着乐曲的节拍的强弱、快慢把线条画出来(多媒体第二次播放乐曲)。(多媒体出示)你为什么这样画?线条有什么变化?学生概括:有的宽、有的窄、有的长、有的短),为什么有的宽、有的窄、有的长、有的短,学生概括:(音乐放得慢我就画得宽一些,音乐放得快我就画得窄一些)小朋友们也有同样的感受吗?还有不同的变化吗?
3、把变化的线条用彩带舞出来,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张扬个性。 来,下面就让我们做做课间操,跟着乐曲的节拍把这些线条给舞出来,好吗?(第三次播放乐曲)如图3
(本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听一听”,让学生用体态、手势表演乐曲中线的'旋律与节奏,感受乐曲节奏强弱、快慢的变化;“舞一舞”让学生轻松的氛围中,尽情享受线的优美变化,巧妙的把乐曲融入美术教学中,创设了良好气氛使那些不善于当众表演的学生也能像模像样的动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线的视觉感知,使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有趣。
四、探究与创作(画一画)
1、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伴奏下进行版画创作并明确创作要求,注意老师提示:
△ 你画的线有变化吗?
△ 线刻宽、刻深了吗?
这么美而有变化的线条,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来,今天呀,小朋友们能用我们喜欢的版画把刚才听乐曲感受到的线的变化用变化的线条画出一个美丽的画面吗?有信心吗?在画时除了按以前所学的版画制作要求外,还应注意老师的提示:
△ 你画里的线条变了吗?
△ 用铅笔刻线,刻粗了吗?
小朋友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画,在印时用一种颜色平涂,把线条给印出来。在画的时候,要发扬互相帮助的精神,先画完的同学帮助没画完的同学,给小朋友15-20分钟的时间,看哪一小组最快画完。下面,就让美妙的音乐伴随小朋友们进行创作。看谁画中的线条变化最美。
美术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欣赏、绘画、朗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览图片、观察模型,了解古往今来不同时期、不同船的构造和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交流等形式了解船的发展。
3、在音乐声中感受船的不同造型和流畅的曲线,对船进行线描写生,初步了解船的构造造型。
教学准备:
1、网络课件。
2、欣赏音乐及学唱歌曲所需的录音磁带、VCD光盘等。
3、美术创作时使用的材料、工具及船的图片、模型等。
课型:综合
教学过程:
扬起风帆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四单元主题页。学生仔细观看。
教师:在单元主题页上有一首诗歌,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大海的裙子
只要你
在海滩上走走
人海就会
在你眼前
兴奋地欢跳起来。
朝你奔过来的浪花,
是大海跳旋转舞时,
飘过来的裙摆。
教师:同学们朗读的非常有感情,我们好像来到了大海边,请同学们再看主题页,海面上有什么?
学生:有帆船……
船的世界
出示各种船的课件图片,请同学们感受并观察?
教师: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认识“船”,并出示课题。
提问:你知道这些船的名称吗?
学生:自由交流,说出从川的船的名称(帆船、客船、货轮、水器股)
教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还想认识更多的船吗?打下网站,点击 船的世界”,你将看到各种各样的船,看一看,说一说你认识船的名称河用简单的话说说它的特权。
学生:利用教学课件练习,集体交流汇报。
出示图片:这里亚和一些船的仅几 灿坤J认识这些船吗?让我们一起说出它的名字吧!
(潜水艇、航空朗队一船、摩托艇、木榄消防部、境综船)(巡洋舰、护卫舰、中国福船、破冰船、挖泥船)
教师: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上通工具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占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1叶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那么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十的呢?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这一专栏主要介绍了这一知识。可以了解船的发展历程科能对图片上的船按照发展顺序进分排列。
学生;分小组进入船的发展史”进行研究。通过“留言与讨论”和大家交流或向老师提问。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来对船进行排序,提问:为什么这么排?
学生: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它是一十一步发展起来的。
教师:在我们感叹船家族的庞大、船历史的悠久时,我们个禁要佩服船的设计者,他们在设计部时除了精心设计船的外形和构造还要精心考虑船的材料、使用的动力、及船的用途!真是不简单!
学生:画我心中的船
教师:出示船的图片或船模,你能用简洁的线条表现船吗7在进行线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帅真的很高兴,你们考虑的问题很周到,让我们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看看他们画的角度及线的疏密变化。
学生:自主分析四幅作品。
教师:相信你们都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小船画家!赶快行动吧!
学生:在作业纸上进行线描或在电脑上直接绘制。
教师: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说说你在绘时怎样构思的?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展示并讲解。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船,并运用线描的手法绘制了船。通过今大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船的哪些知识?请大家将感受与问题写在“留言与讨论”上。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自主分析船的外型特点并学会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教帅鼓励学生认识船的种类并能说出名称。
参考资料:
船的历史
最早的船追溯到史前时代,它们只是一截飘浮的木头,用手划水而行。后来,人类用火或石器把木头凿空,制成独木舟;或把木头、一捆捆的芦苇绑一起,制成筏子。过了一段时间,人类在独木舟和筏子边制上木披,使其干燥和牢固。及后,人类发现风力可以推动船只,便在
船上安装各种类型和形状的风帆,造成帆船。19世纪以后,人类发明了蒸汽机,并把蒸汽机安
装在船L,蒸汽动力使螺旋桨旋转,推动船前进,轮船出现了。自此以后,轮船不断演变和发展,并成为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赛龙舟
赛龙舟也就是赛龙船,这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这一项体育竟技活动盛行于整个江南的几个省份。
为什么要龙舟竞渡?民间通常的说祛就是为了拯救投江自尽的屈原。龙舟沿江撒粽子,为的是让水中鱼鳖下食屈原的尸体;同时人们敲打锣鼓,喊着号子,为屈原招魂。
隋朝的龙舟竟渡已变为“竟渡之戏二并有“跨歌乱响,喧振水陆”,岸上“观者如云”,可见是一种竞渡的比赛。
所谓龙舟者,首尾具龙形长可三、五丈,狭长如苇,舵窄仅容两人对坐,底尖。轻巧便捷,滑行如飞。各船有十余人分两排同向坐,各执短桨,如百足虫。船尾一人执梢,指挥进退。船上另有3人,一执旗,一击鼓,一敲锣,以助赛威。赛前,有祭龙头的仪式。
今天,赛龙舟作为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特别是在农村,
人们对赛龙舟夺锦标更是十分重视,他们说:“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据说,夺锦归来,不仅会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丰收与幸福。龙舟竞渡风俗不改,但其活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了!
跑旱船
当凭水而居的先民以吃粽子过端午节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一些生活在陆地的人民便创造了跑旱船的形式,表达的同样是对屈原的祭奠。
中国民间跑旱船的历史已有千余年。一种艺术形式只要延续近千年,其间肯定就会答本无数民间工艺以及能工巧匠的智慧。旱船就像龙舞一样,首先在扎制技术上就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以及形形色色的流派。旱船一般以竹或称秸扎形,围以纸帛有慢,彩绘其身,缚于表演者腰间或肩头,船的下端以蓝布遮脚,绕布帘脚一周有时还以线条绘饰成波浪。
跑旱船开始以悲情的形式出现,但当它由单义的祭祖发展成民间一种大型聚会活动形式时,便很自然地赋予了形形色色的民间生活内容。首先,跑旱船以夫妻或父女装扮亮相,女性行船,男的绕船而舞,极力模仿出捕鱼行船的水上生活,身缚旱船的女子表演的技巧大得多,提船、赔船、摇船,船的起伏摆动表现的是风浪漩涡,技巧高者能使其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一人表演得好,余者不服,相与竞技,跑旱船因此常常是几十条旱船齐头并进,飞舞旋绕,各逞其能。有了跑旱船随即又启发出跑驴、跑竹马等舞蹈,跑驴表现夫妻回娘家,跑马演绎昭君出塞,小可精彩,大方生动,呈现出民间艺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教学札记:
学生带来各种材料制作海边场景的小模型,在音乐背景的渲染下极为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