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30 19:31:3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 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 1 ? 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口算。

  (1)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先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相同?再计算下面各题。

  (1)指名说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教师巡视、辅导

  二、复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说一说下面哪道题用分数计算比较简便,哪道题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再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哪道题怎么计算简便。

  (2)学生自己计算。

  (3)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混合乘除时,一般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让学生自己完成。

  (2)指名说说是怎样进行简便运算的.。

  (3)小结: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考虑怎样计算才简便。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揭示学生应注意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2)axbx=c的方程,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axbx。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几何图形.

  二、教学新课

  (一)圆的形成过程

  1.教师叙述:体育课上,教师和明明做游戏,老师固定在操场中间不动,为了保持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变,明明拉紧一条绳子开始走动,形成这样一个图形,这是什么图形?

  2.教师提问

  (1)明明拉着绳子围着教师走动,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你知道吗?(明明和教师的距离没有变化)

  (2)老师的位置在哪里?(引出圆心)

  (二)联系实际

  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处处可见,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三)画圆

  1.介绍圆规的'历史.

  2.教师介绍画圆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3.教师强调

  (1)圆规两脚距离不能变;

  (2)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

  (3)起点和终点要重合.

  4.学生练习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画圆

  (2)学生自己练习画圆

  (3)学生按要求画圆(两脚间距离为3厘米)

  (四)认识半径、直径和两者间的关系.

  1.认识半径:教师在圆内画一条线段,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

  (1)教师说明:这样的线段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2)比赛:我给同学们10秒钟时间,请你们在自己的圆中画半径,看谁画的多?同时还要说明半径的长度.

  (3)学生反馈:你画了几条?长度呢?如果还有时间你还能画多少条?

  (4)教师小结并板书: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追问:你圆中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半径为什么不相等呢?

  (5)补充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认识直径:教师示范画直径

  (1)观察:什么叫直径?直径有多少条?长度呢?

  (2)教师小结并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用字母d表示.

  3.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出示图片:练习)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

  (一)组合

  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

  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分组

  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

  (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

  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

  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

点数之和2

3


4


5


骰子(红)1121231234
骰子(蓝)1213214321

  4.思考:和是2只有一种情况,和是3有2种情况,和是4有3种情况,和是5就有4种情况。那么,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几种情况呢?红色骰子的可能点数是多少,蓝色骰子呢?

  教师:你可以想一想、写一写;也可以借助骰子摆一摆并写下来进行验证,然后把你得到的组合一一填在学习单的列举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完成上表。

  6.组内讨论:刚才有的同学们认为点数之和为8的有7种情况,有的认为只有5种情况。那么,点数之和为8的到底有几种情况?为什么?

  7.观察和是2,3,4,5,,12的列举记录表并进行统计(课件出示)。

  和是2,3,4,,12的各有几种组合呢?请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来!

23456789101112
组数










  8.学生汇报、交流并完成上表。

23456789101112
组数12345654321

  9.组内交流: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A组能赢的秘密了吗?(学生独立观察组成图及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

  10.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发现。

  教师小结:这就是咱们做的游戏。老师选择的A组是中间的5,6,7,8,9五个数,共有24种组合;而同学们选择的B组是两边的1,2,3,10,11,12这6个数,共有12种组合,所以老师赢的机会更多。这也是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骗局中,庄家为什么赢得多的缘故!

  四、畅谈收获,回顾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如果同时掷三个骰子,朝上的三个面有三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讨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笔算减法(退位)》是沪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

  这节计算教学的课从内容上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把学生的动手摆圆片和复习、新授联系起来,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在小结算理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学生对计算方法会了解的更深。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课前我先布置让学生回家预习,然后课的一开始检查预习情况。发现班上已经有多数学生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能理清算理,正确说出计算的过程并算出得数,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51-36时得到的答案是25或者24,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个位1减5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十位退一当10。在十位上点1点表示强调。

  问题二: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上向个位退1后,十位再算几减几?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1减6得到5,在个位写5;十位减去退位的1得到4,4减1等于3,在十位写3。

  师:同桌讨论:笔算两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要从个位减起;要点退位点,不要忘了减退位的.1;做完后要检查。 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学生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课堂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部分学生都能清楚的说出算理。可见,在数学课堂中,如何预设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更是课堂有效的保证。 练习我安排3个层次,其中的判断题罗列了学生在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类错误的出现会哄堂大笑,然而笑过之余却能把错误牢记,这就是练习设计的成功。 整个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很理想。总有少数学生漏点退位点,也有个别学生即使点上了退位点,在计算时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减法算成加法,把数字抄错,书写格式不正确等等。根据出现的问题我反思改进如下:

  1.加强口算练习,每次上课前3分钟,让学生逐步达到听到算式就能说出结果。

  2.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

  3.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4.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多分析比较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测量长度

  教学内容: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学习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

【精】小学数学教案12-3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