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模板集锦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领略印度舞蹈,走进民俗文化。
二、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冰心,识记“清杨”“咿呀”等词语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三、学习难点:
体会文意,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用巧妙的修辞来表现视觉形象。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观舞记》的作者是 ,原名 , 作家,代表作有《 》诗集《 》《 》。上学期我们学过她的诗《 》。
2、给加点字注音:
咿呀( ) 静穆( ) 端凝( ) 颦蹙( )
粲然( ) 嗔视( ) 叱咤( ) 解数( )
褶裙( ) 惆怅( ) 花鬘( ) 斗薮( )
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4、整体感知:
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 了 和 修辞手法,从 、 、 、 等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朗读感悟: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2、本文探究: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精妙之处。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3、你观看过我国“孔雀王”杨丽萍所舞蹈出的纯净柔美的舞蹈吗?试用本文的写法,描绘一下她的优美舞姿!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2)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3)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2. 依照下列例句,仿写句子。
示例: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炫舞。
仿写:假如我是 ,我就要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的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鲁滨孙漂流记》片断。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记下疑难问题。
三、深入理解课文
l.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学习以“愿望”为主题的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及识字、写字、造句、听故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一课时 拔苗助长
拔 苗 助 总 终 于 疲 力 尽 累 非 常 枯 死
拔苗助长总是 终于 筋疲力尽 累坏 非常 枯死
第二课时 拔苗助长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读词语。
拔苗助长总是 终于 筋疲力尽 累坏 非常 枯死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苗 总 于 法 跑 坏 都
2.齐读生字。
3.认识“足字旁”
4.讨论这些字的结构、笔顺。
5.师指导:“法、 跑、总”。
法:让学生数一数笔顺,共八笔,不要写成7笔。
总:师先示范,学生描红。
跑:用红笔标出第七笔,然后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描成红色?
6.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7.评比:写得好的.奖励小红花。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7个字,写时一定要注意“法”字共8笔和“跑”字的第七笔是提。
板书设计: 拔苗助长
苗 总 于 法 跑 坏 都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认2个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唱《小星星》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好不好?(同唱歌曲)
这首歌曲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月亮,看星星。(板书课题《小小的船》。)
{ 通过唱歌曲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请你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读准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加字,并且用划出生字。(边读边划)
2、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
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看看你的同桌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请你为他指出来。(同桌互读、互评、互助)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本课生字。}
三、讲读课文。
1、谁知道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你从哪儿看出来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板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3、小小的船什么样?(板书:两头尖)
4、你还知道什么事物也是两头尖的?(学生举例)
5、你能用弯弯的月儿像说一句话吗?
6、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坐在小小的'船里我们能看到什么?(播放乐曲《小小的船》,学生听音乐想画面)
7、谁能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说)
8、带着你感觉到的感情把第二句读一读。(板书: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觉到课文中描写的夜空的美丽,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背诵。
1、谁能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呢?指名读、评议。
2、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你是怎么记住的?
3、同桌互相背诵,并把你的方法告诉同桌小朋友。
4、指名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
1.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
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
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
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板书设计(一)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板书设计(二)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应当正确无误)
2.引用说明(古今资料,科技书刊)
3.比喻说明
4.解说说明(阐述事理)
5.判断说明
6.图表说明
7.比较说明
8.举例说明(有代表性)
9.定义说明
语文教案 篇6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跟家人写过信吗?露西正在给出远门的爸爸写信。让我们看看她都写了什么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一封信》)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1)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2)
fēnɡ xìn jīn zhī yuán zhū bǐ dēnɡ diàn yǐnɡ
封 信 今 支 圆 珠 笔 灯 电 影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信、今、电”,后鼻音“封、灯、影”以及整体认读音节“圆”。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3)
一封 削土豆 朝外 一沓 刮胡子 修台灯 冷清
肩膀 一团 一束 鲜花 星期
借助拼音,开展读词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通课文。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
3.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课件出示4)
故事讲的是谁的故事?
(露西和妈妈一起给爸爸写信的故事。)
露西的信写了几遍?(两遍)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5 )出示生字:
封 信 今 支 圆 珠 笔 灯 电 影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火”加“丁”是“灯”。
(2)换一换:“株”减“木”换“王”就是“珠”。
(3)猜谜语:“令少一点”就是“今”;“俺家大人不在家”就是“电”。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信、珠、笔”并讲述:(板书:喝 井)
“信”右边的'三横中,第一横最长,下面两横稍短。“口”要写的扁一些。
“珠”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朱”上面的撇是短撇,下面的撇要穿插到王字旁的提下面;竖是最长的笔画,写在竖中线右侧。
“笔”竖弯钩是难点,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露西小朋友,并了解了她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2.完成本次练习的习题,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能认真观察一处景物,并清楚明白地写出来。
2.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完成“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的练习。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注意积累的好习惯。
一 语海畅游
1.比一比,再组词。
(1)读准字音,比较异同。
(2)口头组词。
(3)独立完成练习。
(4)集体订正。
幻(幻想) 慢(慢车) 芒(光芒) 刻(立刻)
幼(幼小) 漫(弥漫) 茫(茫茫) 该(应该)
2.和同学商量一下,照例子,把下面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投影出示例句。
(2)朗读句子,理解意思。
(3)改写时注意标点符号。
(4)独立改写句子。老师巡视指导。
(5)投影出示同学改写的句子,共同评价。
出示句子:
①我们来到海洋馆。
②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鱼。
我们来到海洋馆,看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鱼。
二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读通古诗《鹿柴》。(注意“柴”的读音是zhài)
2.朗读古诗,理解意思。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提出不懂的'词句,大家讨论。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空旷的山里不见有人,只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阳光斜射进森林深处,又返照在一片青苔之上。)
(4)练习背诵古诗。
三 阅读平台
阅读诗歌《雨中的树林》。
1.默读诗歌。
(1)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
(2)借助字典,独立识字。
2.朗读诗歌。
(1)个人练习读,把诗读通顺。
(2)齐读诗歌,把诗读流利。
(3)理解诗歌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1.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观察一处景物,并清楚明白地写出来。
四 能说会道
1.阅读说话提示。
2.明确说话要求。
主题:谁是最佳小导游
要求:
(1)介绍自己的家乡时,要注意把家乡最可爱的地方介绍给游客。
(2)说话时,语句要通顺连贯。
(3)认真听小导游介绍。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他提问。小导游要认真回答。
3.先在小组练一练。
4.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说一说。
5.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评出十佳小导游。
五 笔下生辉
观察一处景物,再写下来。
1.观察时要从整体到部分。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观察景物的样子、颜色,还可以闻闻那里有什么气味,听听有什么声音。
3.先把自己观察的景物说一说,然后同学之间进行评议。
4.把观察的景物写出来。
(1)写作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2)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具体。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5.完成习作后,认真读一读并作修改。
例文:
家乡的青山
我的家乡四面环山。这里的山,不像泰山那么雄伟,华山那么险峻。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青山周围云雾缭绕,站在山顶,好像进入了仙境。
春天,青山的小草极嫩,嫩得使人舍不得碰它。山坡上那一朵朵的桃花,灿若朝霞,再经姹紫嫣红的山花点缀,好似绿绒毯上五彩缤纷的图案,真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夏天,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等等。野花的芳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蝴蝶,它们在花朵上翩翩起舞,给青山增添了色彩。
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山间的树上长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那柿子活像黄琥珀雕刻的一样,闪耀着光彩。那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枝。山上的一切都换上了黄装。远远望去,大山像一个披甲的壮士,矗立在那里。
冬天,山顶上、山腰、山脚下都是雪,整座山银装素裹,真是壮观。
家乡的山很美,那一座座青山终日坐落在这里,它们总是第一个把太阳呼唤出来,也是最后一个送太阳落入地平线。我爱家乡的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懂得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的音与形,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本文揭示的道理,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2、领悟“征友启事”因内容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仪,录音机,小黑板及各种动物的头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他们都是谁啊?有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是啊,有朋友的感觉真好。有一头小牛,它也想有个朋友,它写了一个“征友启事”,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3、随课题识字:你怎么记住“征”和“启”的?
明确:学生自由说,指名读,齐读。
二、除读课文,随文识字。
1、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句子读不通怎么办?
学生回答预想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多读课文。
学生回答预想二:不认识的字我会查字典。会在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下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3、按照你们刚才所说的方法自由读课文。
4、师范读课文。
5、同桌互相读,读的好的,夸夸他。读不好的,帮帮他。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宝宝从课文里面跑出来了,小朋友们你们好认识它们吗
明确:这一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认读,如开火车,指名读,去掉拼音直接读。
2、游戏巩固。
(1)给动物挂牌:出示小牛、猎狗、马,花猫的图片,指名上台在图片下贴上相对应的生字卡片。
(2)猜字游戏:老师和学生互相出字谜。
四、朗读课文。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你在读课文中学会了哪些词语?找出来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互相质疑。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个小牛到底有没有找到朋友呢?是怎样找到朋友的呢?小组同学分工再读课文。
明确:一个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思考。你懂得了什么,用你读懂的考考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提问,相互答疑。
补充: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二、知道朗读,边读边悟。
1、谁找朋友?为什么要找朋友?文中怎么说?
学生回答预想一:小牛要找朋友,因为小牛很孤单。
学生回答预想二:小牛很孤单,一心想找个朋友。
明确:指导朗读第一句。理解孤单,并说一句话。
2、为什么这两次的征友启事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呢?
明确:比较两次征友启事的内容,出示小黑板,左右各一个启事。
(1)指名学生分别读两则征友启事。
(2)说说两则启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预想一:一个是做到‘以上几点,一个是做到其中一点;还有或者。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则启事的?
(4)在读中引导理解词语:朝夕相处兴致勃勃闷闷不乐
3、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小动物看到第一则启事,有什么反应?他们看启事后是怎么想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能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学生回答预想:它们兴致勃勃的来,闷闷不乐的离开。
三、情境表演,加深感悟,拓展延伸。
1、分小组合作表演。
2、通过两次征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预想: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条件太高,否则,我们就交不到朋友。
板书设计: 10征友启事
第一次 第二次
……以上几点 ……其中一点
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兴高采烈
没有朋友 和大家玩起来
语文教案 篇9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过程与方法 了解选材的典型性、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人生经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
教学线索 谈话引入、自主学习、解疑答惑、疏理课文、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一 3 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通过谈话、引入主题。
二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学课文内容。
三 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出示思考题:
①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解读课文,提升文本的思想情感。
课堂作业设计 8 一、 解释词语
回味无穷 —— 雏形 —— 玲珑剔透——
二、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检查学习情况,
反馈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 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 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长江
下午 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篇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经典)11-23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园教案02-04
语文的教案【热】01-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