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6 04:30:5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语文教案汇编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自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遵循阅读课文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相关雪景图画的欣赏,引导学生品悟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松坊溪雪景之美,培养学生品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之趣以及热爱祖国山河之美。

  重难点

  1.把握雪景的特点。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导入新课

  1.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雪景图画,师生共同观察各幅雪景,交流自己所看到的景物。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看到景物及说说对雪景的初步认识。

  3.教师导入新课:通过我们刚才对这么多雪景的欣赏,大家一定能想到一句话,那就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大家想不想走进课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坊溪,到文中去感受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雪景。(出示课题:松坊溪雪景)

  4.学生齐读课题:《松坊溪雪景》

  二、自读课文,感受雪美

  1、教师出示要求:

  (1)松坊溪的'雪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那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那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阅读)

  3、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指名、举手回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4、文中哪出景物最吸引你?自己多读几遍。

  三、集体品读,探究雪美

  1、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雪花飞舞的雪景。学生欣赏、讨论、交流,在文中找到描写画面的相关语句,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1)、学生齐读这一句话。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什么?

  (3)、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他们的外形一样吗?各自有什么特点?

  (4)、从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这一比喻中,你体会到了雪花的什么特点?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溪石覆雪的景色。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同学们在画面上看到什么?溪石上有什么?远远看去像什么?你们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吗?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1)、学生朗诵这句话。

  (2)、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把溪石分别比作什么?

  (4)、作者由白雪覆盖的溪石联想到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些事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由此,你又会联想到那些事物呢?

  (7)、这句话中,作者除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石桥披雪的句子。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在这幅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桥上有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这种颜色的?在文中能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吗?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1)、白雪覆盖的石桥是什么颜色的?

  (2)、从这一特点上,作者联想到什么?

  (3)、所以,白雪覆盖的石桥像什么?

  (4)、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5)、学生朗诵这句话。

  4、老师出示倒映雪景画面,学生观察、讨论:画面中有那些事物?他们的身上披着什么?溪水中是一个什么世界?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一画面的句子?

  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1)、学生齐读这句话。

  (2)、联系上下写文,思考:这白雪世界是指什么?

  (3)、这个白雪世界,从动静角度去考虑,它是动景还是静景?

  (4)、这句话文中那句话照应?

  5、老师出示溪鱼戏水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画面中有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在干什么?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段。

  (1)、学生找到描写溪鱼戏水的句段。

  (2)、学生齐读这段。

  (3)、他们有那些颜色?

  (4)、这么多的颜色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形容颜色多的成语来概括吗?还有那些?

  (5)、雪地是什么颜色的?这同溪中小鱼的颜色够成什么?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溪中小鱼都在干什么?从小鱼的活动中,你体会到小鱼有什么特点?

  (8)、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示这一画面?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在这篇文章中,师生交流、讨论,给所欣赏到的画面取个优美的名字。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美随处可见,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感受到我们身边的每一分美丽。希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能够学着作者的写法,把你眼中所看到的美描绘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雪景的句子。

  2、写一篇描写雪景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松坊溪雪景

  雪花飞舞

  溪石覆雪

  石桥披雪

  倒映雪景

  溪鱼戏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词语、读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阅读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了解成语的含义。

  3.自主学习《塞下曲》,理解诗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4.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准备

  搜集成语故事。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词语超市”

  1.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讨论交流。

  4.书写第二组词语。提醒要注意哪些字,怎样才能写正确,写美观。

  5.抄写“词语超市”中的第二组词语。

  二、教学“金钥匙”

  1.自由读题。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思考题。

  3.拓展。

  (1)回忆《昆虫迷》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和特点。

  ①“开门见山法”,即文章一开头就直接扣住题目。这样简洁,避免离题,便于自然展开文章的内容。

  ②“介绍背景法”,即说明情况和背景,让读者容易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快把读者带入到文章当中。

  ③“提出问题法”,即文章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④“倒叙引入法”,这种方法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悬念,激发阅读下文的欲望。

  ⑤“古诗名言引入法”,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结: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为正文作铺垫。希望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的作品都有很精彩的开头。

  第二课时

  一、教学“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

  2.交流。

  (1)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曹操采用什么办法使部队按时到达目的地?

  (3)小组内讲一讲自己搜集的成语故事。

  二、教学“古诗诵读”

  1.导入:

  今天我们要诵读的《塞下曲》描写的是塞外守边将士出击前的情景。

  2.读诗题:塞(sài)下曲。古代边塞军歌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斗生活的。

  3.介绍诗人卢纶和他的《塞下曲》组诗。

  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

  卢纶写的《塞下曲》一组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军营生活。此为第三首,描写匈奴兵利用夜色逃跑被唐军发现时追击的情形。

  4.初读古诗。

  5.自由读,多读几遍,自悟诗意。

  6.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jiàng):率领。

  轻骑(jì):轻装的骑兵。

  逐:追赶。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

  教案《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教案》,

  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首领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来,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7.再读古诗,体会诗境。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古诗。

  8.分小组赛读。

  9.背诵古诗。

  10.推荐阅读卢纶《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三课时

  一、读题,明确习作要求

  这次习作的任务是学习写读后感。

  二、习作指导

  (一)了解读后感。

  1.什么是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就是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

  2.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写读后感,可以对某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同,或批评。写读后感还可以加深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3.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指导写读后感。

  1.以读《昆虫迷》或《小女孩儿和小海豹》为例指导。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①读了文章你得到了哪些知识?

  ②文章什么地方最感人?原因是什么?

  ③文章中什么最值得学习?怎样学习?

  ④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什么收获?

  2.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不能只“读”不“感”,一味地抄写原文,没有什么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文章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应在“读”的基础上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所谈的感受和体会不但对自己有意义,对别人也应该有启迪。

  三、欣赏例文

  四、相互交流,开启思路

  五、学生练写读后感

  第四课时

  一、回忆本次作文的要求

  二、出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讲评

  讲评要点: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从原文引发感想、体会,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具有真情实感,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3.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初稿,教师相机指导

  五、誊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联系生活畅想、感受美景。

  [教学准备]

  师:轻音乐、组织学生去户外观察春天。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解决困难,随机巩固识字:

  四、学习写字:

  五、结课: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部分生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二、朗读感悟诗歌,积累词语: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回去以后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吧!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有趣的作业》是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鄂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阅读课文,全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到大自然里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来,大家纷纷带来了小蝌蚪、柳枝、青草……可小丽带来的是自己亲笔画的一幅玉兰花的画。小丽的作业受到了老师的特别称赞。故事告诉同学们,任何花草树木,还包括小蝌蚪,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关爱它们的生命。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积极性。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环保意识和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王、每、今、画、公、玉、兰、四”8个字,会认“代、表、教、定、课、桌、昨、完”7个字,认识5个偏旁“、人、、、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1、教学生学会生字,认识新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和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前两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请你们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你们能给老师看看吗?

  (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点评)

  师:有位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相同的作业,你们想知道那些小朋友带的是什么东西吗?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课吧!

  (板书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悬念式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检查作业时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学习做到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师:谁愿意提醒大家,我们在初学一新课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标然段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生字,读者准字音。3、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4、把不懂的词做上记号。)。

  [让学生自己说出初读课文应注意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这样不但巩固了学习方法,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对故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初读

  (尽量面向低水平学生,这样更能发现问题)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要求会认的字:代、表、教、学、课、桌、昨、完

  要学会的字:王、每、今、画、公、玉、兰、回、。

  2、指名读课文

  ①指名读。(学生)

  ②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通过检查和学生的,发现学生在学词识记和课文朗读方面的不足,并及时弥补,消灭了初读中的“拦路虎”,为后面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四、学习课文1-6自然段

  1、师:上星期,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什么作业?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让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

  生:王老师要每个同学到大自然里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课文,看插图)

  师:同学们带的东西能代表春天吗?

  生:能

  师:同学们带了些什么呢?

  生:有蝌蚪、有柳枝、有青草……

  师:同学们只带了这三种东西吗?

  生:不是。

  师:你们想象一下,还会带些什么呢?

  生1:桃花。

  生2:小燕子。

  ……

  师:看来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春天,所以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深入新课。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好,谁能说出课文的1-6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老师要同学们把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同学们有的带蝌蚪,有的带柳枝,有的带青草,小丽带的一幅画。

  师:你真棒,小丽为什么要画画呢?

  (学生自读第七自然段)

  生:小丽说:“我在公园看到一朵玉兰花开了,想摘一朵,突然看见‘爱护花木’的牌子,就回家画了这朵玉兰花”。

  师:你们知道小丽为什么要摘玉兰花吗?

  生:因为小丽心里想:这玉兰花开得这么美,不就正好代表春天吗?

  师:小丽为什么又没摘,而画了一朵玉兰花呢?

  生:因为牌子上写着“爱护花木”。

  小丽舍不得摘花,又很喜欢这些兰花,所以只好画一朵。

  师:玉兰花这样美丽,春天这样美好,小丽又是这样地喜爱春天,我们一起来读第七自然段,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好吗?

  (学生读第七自然段,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此走进小丽的内心世界)

  师:王老师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八自然段。

  (学生自读)

  师: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生1:小丽和同学们一样,把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来了。

  生2:小丽不但找到了春天,她还懂得了去爱春天。

  师:其他同学呢?

  生:他们有的捉蝌蚪,有的摘柳枝,有的摘青草,这是不对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动物也有生命,花草树木是供人们欣赏的,不能损坏。

  师:对呀!任何花草树木和小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关爱它们的生命。

  (指老师的话,读出真心赞美小丽的语气)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读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读全文)

  [在教学中,注重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联系生活去观察、去感悟,把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人文]

  结束

  师(播放有关春天景物的课件)配乐唱《春天在哪里》。

  板书设计

  3、有趣的作业

  同学们蝌蚪、柳枝、青草……

  找春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难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介绍有关柳树和枣树?

  二、 识字、写字。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 指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读准生字的读音。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记住生字的读音。

  4、 识记生字,你有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生字?

  5、 开火车认读生字。

  6、 听老师读生字,学生找生字卡片。

  7、 指导书写。

  三、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词语。

  二、 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句。

  三、 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

  四、 班上汇报。

  五、 小组赛读、全班评读。

  六、 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七、 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后说说你的想法。

  八、 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导学:“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你不会的一定要记得问老师!”小朋友们,这样的话你听过吗?你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多学,多问。这些话,在很早很早以前,很多名人就说过了,不过说的稍有不同。

  2.比赛游戏形式学习“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1)一比:自己读一读,借助拼音读正确。

  (2)二比:和同桌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又流利。

  (3)三比:指名领读。

  (4)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5)他们说的和我说的有什么不同?(意思相同,但是表达言简意赅。)

  (6)尝试背诵。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

  二、和大人一起读

  1.引出主题,激起兴趣。

  教师:你们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吗?你知道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首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2.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初步理解儿歌的内容。

  (1) 你们仔细看看图文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跟老师念一念,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跟念时,教师加重末尾一字的`发音,引导学生发现“咚、空”等字押韵的规律。

  3.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儿歌,从中体验活动中的快乐情绪。

  教师通过打击乐节奏来逐步提高念儿歌的速度,增加儿歌的趣味性和难度。学生一边有节奏地敲击乐器,一边流利愉快地念儿歌。

  4.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情、动作表现其对儿歌中正、反两面人物的不同情感。

  (1)这首儿歌里你喜欢哪些人,不喜欢哪些人?说说你的理由。

  (2)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设计恰当的表情和动作,看谁表演得最形象。

  (3)指生到前面表演。

  (4)老师打节奏,同学们一边读诗一边用自己喜欢的表情和动作表演。

  三、课后延伸,亲子读诗

  把这首儿歌推荐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你一起用快乐的形式朗读儿歌。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课堂练习

  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3、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板书:

  14、蜜蜂

  辨认方向 能力强

  ? !

  遇到问题 实验求证 得出结论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记忆,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在妈妈的节日或生日里向妈妈表达爱的场面,以及学习亲手制作送给妈妈的节日或生日礼物。

  2、进一步练习记忆画的构思、构图步骤,灵活运用造型手法来表现人物及其活动情节。

  3、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妈妈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呵护关爱,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渗透母慈子孝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愿望,并敢于在一幅画中使用多种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进行认真加忆,对形象素材予以合理组织,提高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彩笔、绘画纸、蜡笔、油画棒、胶水、剪刀、彩纸、彩色厚卡纸、刮画纸、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彩笔、绘画纸、胶水、剪刀、彩纸、彩色厚卡纸、刮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集体交流: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母亲节、三八妇女节及妈妈的生日)

  小组讨论:在妈妈的节日里,自己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 (可以为妈妈送上一份怎样的祝福)?

  以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将自己小组创设的情景表现出来,同学们进行讨论评述。

  三、随堂欣赏

  1、浏览一组场景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和构思。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欣赏马蒂斯、夏加尔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体会其画面的构成与主题的表达。

  四、绘画制作

  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为妈妈做的一件事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注意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

  1、在表现“妈妈,我爱你”这个主题时,可先让学生将“我在干什么”或“我送给妈妈的礼物”放在画面的.显著位置上,可以用绘画或拼贴加添画的方式来表现。为学生提供一些家具、家用电器等一般家庭常见物的图片资料,提示注意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彩搭配。

  2、向学生展示一幅表现妈妈的画,展现这幅画是怎样“变”成一张贺卡的。可以将绘画内容内折,让绘画纸的反面成为贺卡的封面,然后添写上送给妈妈的话,写上名字。

  五、完成作业

  1、根据记忆画出给妈妈的惊喜。

  2、独立或合作完成送给妈妈的手工礼物,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展评

  将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经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七、课堂小结

  妈妈是无私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妈妈。课后每个同学为妈妈送上一句温馨的话。提醒学生收拾整理桌面,打扫教室卫生。

语文教案 篇10

  课前准备

  第 一 课 时

  导语激趣,初读感知

  同学们天天在读书,我们的书是什么样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书,这种书是没有文字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书”,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我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合作识字,听读课文

  在小组内互教互学生字,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识字难点进行个别指导。

  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地质 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书 厚厚的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雨痕

  去掉拼音读词语。

  认读单个生字,用生字扩词。

  送生字卡游戏。(把生字卡片分发到部分学生手里,老师读出一个生字,让手里拿着这个生字的学生把生字卡贴到黑板上,然后全体学生读一读)

  小组内相互听读课文。

  一人读一段,在读书中巩固生字。

  朗读感悟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感知内容。

  课文里说的“最大的书”指什么?

  课文里的叔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

  质疑问难

  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调控:有的引导学生在书里找答案;有的请同学帮助释疑;有的做简单的讲解;有的留在第二课时深入阅读中解决。

  指导写字

  让学生从要写的字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说说这些字的特点。(如:“趴”“铁”都是左窄右宽;“刨”左宽右窄;“埋”“刨”左短右长)

  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临摹。

  第 二 课 时

  朗读感悟

  分角色朗读,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读读说说。

  川川向叔叔问了哪些问题?

  叔叔是怎么说的?

  叔叔说的话你懂吗?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说话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师生角色对话。

  师:这岩石怎么会像一本书呢?

  生: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这本书上有文字吗?

  生:有……

  师:这本书上有图画吗?

  生:……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生:……

  师:你喜欢读这本书吗?为什么?

  生:……

  总结谈话

  回读全文。

  读课文结句:说一说,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为什么这么高兴?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分组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让学生观察上节课没写的六个字。说说哪个字难写,要写好这几个字应注意什么。

  老师重点指导、范写“质”“厚”“底”三个字。

  学生临摹,老师注意提示写字姿势。

  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评议。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正。

  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知道”中的小知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经典)11-23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园教案02-04

语文的教案【热】01-20

语文古诗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