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11 19:03:4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3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4、感受初夏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3个生字,理解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初夏农村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从而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齐读课题,释题: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的题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军事情报一组大型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和季节的景色和农民,同时也反映了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一首。

  2、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农村的迷人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想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

  3、那么诗里是怎样来写这幅画的`?请大家读这首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结合下面的注意把诗读通。

  2、检查朗读。

  供耕织,也傍,绩麻、桑阴,昼出

  指名读古诗。(边读边正音)

  3、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1、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还要清楚诗的意思,你觉得要读懂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资料、与同桌交流等。

  2、运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古诗。(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集体交流。

  白天去田里耕地除草,晚上回来把收割的麻搓成线,初夏,农村的青年男女各忙各的,谁也没有闲着。小孩子们不懂得怎样种田,但也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4、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四、三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1、指名读第一句,齐读,边读边想一想,人们在田里干活,都做了些什么?边做活人们还边说了些什么?

  2、想象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带着愉悦的感受读这一句。

  3、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第二句,你在第二句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5、你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些孩子?

  6、用赞扬和喜欢的语气来读这一句。

  五、回归整体。

  1、学习了古诗我们对诗的意思都了解了,你觉得初夏的农村给了你什么印象?(忙碌、热闹。)

  2、用朗读来体现你对诗的理解。

  3、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听的一方注意,可以根据我们刚才的理解给对方一些建议。

  4、引导背诵。

  (1)记住诗的描写顺序:男人——女人——小孩子

  (2)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5、小结。

  这是农村最常见的情景,却非常有特色,诗人用清新的句子,写出了农村初夏时紧张劳动的情景,尤其是写小孩子的一句,让我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多吸收,多想象,多观察,我们也能成为诗人哟。

语文教案 篇2

  俗话说得好,有备无患,虽然教学过程时时有遗憾,但由于对教材分析得不透,学生固有的知识把握得不准,也就是课前了解得不全面而上课,那个遗憾就大了,《自然之道》这一文教后就有这种感受。课文虽已教完,但总觉得有点不舒畅:课堂沉闷,学生启而不发,理解不深刻。回顾教学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假如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这节课我估算了一下,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同时课前没有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致使学生思路不开阔,对提出的问题谈的不深刻或者无话可谈。

  二是朗读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由于对朗读的处理失当,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三是评价缺乏激励。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虽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致使学生学习积极不高。以上存在的这些遗憾,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重视和改正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阅读单元求知这一话题,以读书为主线,设计了看名人怎样读书、七嘴八舌话读书、网上阅读大家谈和与书籍结伴而行四个活动。通过活动,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会读书的方法,在阅读中实现求知愿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好书,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2.借助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搭建课内外学习的桥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并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和负责学习机制。

  4.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学生对照自己的读书实践,找出自己在读书习惯、方法和对书籍的选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写出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活动过程:

  一、成立合作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给出例子,回答学生的'质疑。

  2.有效合理的分组。

  (1)小组人数: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理解)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接近最好,以便于沟通交流。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3.调查小组成员读书情况,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学生可参照第五单元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的介绍)

  二、活动步骤

  (一)课外合作学习部分

  活动一:名人与读书

  1.由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经验和趣闻轶事。同时,鼓励学生注意利用社区资源访问身边的有关人士,如图书馆馆长、书店经理、政府官员、学校校长等,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2.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选择其成果展示的方式(名人读书名言的集子、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和手抄报等),并由学生动手制作。

  3.组织一次组内的名人读书故事会。

  活动二:读书大家谈

  讨论话题包括: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理解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如何看待网上阅读?(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其感兴趣的话题)

  1.由各小组根据其小组成员的意向确定研讨的话题。

  2.学生参与活动的步骤是:

  (1)联系实际,研究、提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观点,以及支撑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可以引用名人包括身边名人的言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兴趣、方法、习惯、对书籍的选择)。

  (2)在小组内开展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智慧。

  (3)认真听取同样的意见、观点。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代表小组意见的材料,并选择一名组员准备参加班级内的交流。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思考、解释、倾听、综合和分析,并领悟一些读书的心得)

  活动三:与书籍结伴而行

  读:小组成员以自主选择或同伴推荐的形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可建议学生选择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开展组内阅读,以有利于产生共同的话题)

  听、说:与小组成员交流,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写: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摘录、体会、改写、缩写、部分内容扩写、文章续写等),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表达,同时要求他们的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并经过小组内1~2位组员的校订(包括错别字、词语的使用、病句等的订正,对文章构思、材料的选择等的建议),并在文后签下校阅同学的名字。

  建立相对固定、较为长期的读书小组:确定成员、拟订保障制度。

  (二)课堂活动部分

  导入:Flash音乐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显示几则关于书的名言: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收获:1.开卷有益;2.有益之书多读广泛读。引用培根的《谈读书》中名言:照应此主题──喜好读书,读有益之书。

  板块一:名人与读书

  1.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2.听故事、说感受。(有可能的话,放录音、看录像;听电台、电视台讲名人读书故事──了解故事,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3.全班活动,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完后,请其他组学生谈听后感。形成班级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讲一个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其他同学谈自己的体会)

  板块二:读书大家谈

  1.各小组派出同学阐释对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处理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关系?如何看待网上阅读?等问题的看法(可引证身边名人的观点),开展班级内的讨论交流。

  2.同学们向被邀请的教师或作家、计算机行业人员等,进行现场的访谈和咨询,请他们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板块三:我们怎样读书

  1.小组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

  2.读书的故事(学生作文展示)。

  3.好书推荐(两分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4.向同学推荐本组建立和拟建的中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小结:

  小组活动小结:(同学的自评或互评)

  商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展示学生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教师小结: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无创新措施)。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反义词,引导学生采用识记相反的词的方法来学汉字,激发学生认字兴趣。

  2、准确认读26个汉语拼音字母,为用音序查字法打下基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了解大脑和双手的用处。

  4、通过猜谜活动,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能准确朗读好26个字母。

  3、通过猜谜活动,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认读反义词,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通过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认识了不少汉字,今天我们又将要学习新的方法,马上进入我的发现小栏目,你可别忘了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噢!

  二、讲授新课

  1、认读反义词

  a、学生自己认读汉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b、指明试读、同桌读、齐读。

  c、说一说,你发现了这一组组的字都有什么特点?(反义词)

  2、我会认

  a、出示生字卡片。

  矮暗瘦丑闲旧

  b、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c、激趣识字。开展反义词认读比赛。

  d、拓展运用。

  (1)分别用这些字进行组词练习。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3、我会读

  a、自由读词语。

  b、边读边想:这些词语有哪些地方相同?(每个词语里都有打这个字)

  c、谁能把每个词语里的打换的字,说说打的意思。

  d、采用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4、展示台

  a、激趣读题,了解题意。

  b、各小组展示、交流教学书、美术书、音乐书上认识的字。

  c、认字擂台赛。(各小组进行识字比赛)

  d、评出优胜小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26个汉语拼音字母。

  2、通过正确朗读儿歌,让学生了解大脑和双手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些字和词。这节课,老师看看大家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学生开火车认读)

  三、讲授新课

  1、读读背背。

  a、出示26个字母,学生认读。

  b、找一找,哪些字母大小写完全一样?

  c、仔细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d、剩下的是哪几对大小写字母差别大?

  e、指导学生背诵字母表。学唱《字母歌》。

  f、拓展练习,游戏巩固。

  2、我会读。

  a、学生自由读儿歌。

  b、小组内同桌互读。

  c、指名读。

  读准:双手(shuangshou)思考(sikao)

  事情(shiqing)创造(chuangzao)

  d、小组比赛读。

  e、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f、齐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谜游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几则谜语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谜语,学生猜,并说出猜谜语的方法。

  2、咱们这节课继续玩猜谜语的游戏,好吗?

  二、猜谜语。

  1、小组交流。

  a、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谜语,请同学们一起猜一猜。

  b、如果猜对了别人的谜语,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全班交流。

  a、一起交流还没猜出的谜语。

  b、组织学生评出猜谜高手。

  3、总结

  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课后,大家可以自己编谜语。今后,我们还要举行类似的活动,希望大家能表现出色。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理解: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孤儿。小珊迪惨遭车祸,在那个社会里,无人过问,足见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小珊迪临死前担心的是他弟弟将来的生活。他的话,表达了他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担忧和绝望。珊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照顾小利比。当小珊迪听了“我”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说明他对“我”寄予无限的希望。“目不转睛”体现着一种托负,一种信任,一种感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小珊迪临死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病危中的自己,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4.总结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通过晚上发生的事:小珊迪的弟弟替他把换来的零钱交给买主,并且交待了没及时送钱的原因,在伤势严重濒临死亡时还想着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临死还在牵挂弟弟,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课文写了晚上发生的事,“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练习复述,指导复述第11~16自然段。

  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写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复述时要强调:从其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显其诚实;从其临死前对弟弟的关心显其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珊迪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死了,但他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带领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三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1)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车祸。

  (3)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2.根据三段的段意内容,归并目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小珊迪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珊迪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第11~16自然段):小珊迪受了重伤,派他弟弟来送找的零钱,“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3.指导学生找一找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分: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第一段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第二段表示时间的词:晚上。第三段表示时间的词:直到今天。

  (2)按地点转移: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旅馆门前和旅馆里。

  (三)指导复述课文。

  在一段一段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全文复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要怀着对小珊迪的深切同情,用被他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的心情,来讲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投影出示文章的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为什么要先写饥寒,再写其品质?

  2.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写?

  让学生理解:这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决定了的。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饱受饥寒;因为饥寒,所以才卖火柴;因为急于卖火柴,所以才发生了被车撞倒的灾祸;因为发生惨剧,所以才让弟弟去找“我”交还零钱;因为“我”被其诚实的行为所感动,所以才亲去探望,才亲睹了小珊迪临终嘱托的感人一幕。这些情节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写下来的,先后有序,层次井然,不能颠倒。另外,写饥寒交迫的处境更能突现其高尚美好的心灵,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残酷的现实、巨大的惨痛中放射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它们高兴的心情。

  3.读中体验、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竹笋的生活环境,感受笋娃娃顽强的生命力,学习它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字,会写6个字。

  2.感悟、朗读课文,体会它们高兴的心情。

  三、教学准备

  1.识字、词语卡片。

  2.竹笋生长的教学课件。

  3.笋娃娃和竹子妈妈的'头饰。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随文题识字。

  1.(电脑课件展示“竹子”)你们认识它吗?你觉得竹子长得怎样?你知道它小时候什么样?

  2.随教师板书认读—— 笋娃娃。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听老师配乐范读,激发学生读书愿望。

  2.你们愿意读课文吗?快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特别要把生字宝宝找到,多读几遍。

  3.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轮读课文,帮助对方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5.分自然段读课文。

  6.在读书过程中,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你的疑问。

  (三)随文识字。

  1.把生字宝宝请出来,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

  带拼音——去拼音——组词语

  2.自主识字我最棒。

  (1)我会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2)我会分:左右结构——泥、呢

  上下结构——声、哭、是

  独体字——身

  (3)我会组:“组词我最棒”比赛

  (4)我会记,记字我最巧,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记字。

  3.重点指导写:

  (1)呢、泥、身。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电脑演示,我跟随。

  (3)书写练习,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随着春雨沙沙的声音,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了,你们看:(课件展示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候,充满生机的笋娃娃也争着为春天添彩。

  (二)复习巩固。

  1.词娃娃要和你们见面,看谁认识他们?

  笋娃娃 泥土 草丛 喊着 身子

  数哇数哇 哭啦 努力 到处 都是 挺直

  2.字宝宝着急了,也急着要来。你们欢迎吗?(出示字卡)

  3.快把他们送到课文中吧,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了几个笋娃娃?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你们想当笋娃娃吗?选你最喜欢的笋娃娃,现在你就是他了。

  2.师生进入文本,体验角色。

  老师现在就是你们的竹子妈妈,你们都是我的笋娃娃。(师生对读)

  师:孩子你是哪个娃娃?

  生:(选读课文来回答)

  师:孩子,别哭,勇敢些,努力向上吧!

  众生:加油!加油!

  3.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文,再深入进入文本,体验教材。

  4.汇报分角色读书,教师引导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师:这是谁在哭?发生了什么事?这个笋娃娃还是出不来,怎么办?这个笋娃娃真高兴,谁再来表演读出来。

  5.课件:

  一个笋娃娃从泥土里钻出来。

  一个笋娃娃从草丛中冒出来。

  一个笋娃娃从石块下探出头来。

  同学们读一读,你觉得哪写得好?你还觉得书上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6.竹林里到处都是向上窜的笋娃娃,娃娃们,咱们这片竹林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孩子们边读边表演)

  7.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课文吧!(播放音乐)

  (四)积累好词佳句。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你可以选背一段;也可以找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板书设计

  3、笋娃娃

  (三张笋娃娃图)

  钻 冒 探

  叫 喊 嚷

  篇二:《春笋》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7个二类字,1个多音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了解春笋冲破重重困难,不断向上生长的情景,学习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春笋的顽强生长的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春笋实物。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 出示生字词的拼音,指名学生做小老师领读,齐读。

  二、 精读体会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谁唤醒了春笋娃娃?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 相机出示“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提问:“唤醒”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春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宝宝的?你能演一演吗?除了春笋娃娃,春雷公公还唤醒了谁?相机出示句式:一声春雷,唤醒了( )。指名说一说。

  3. 在春雷公公的呼唤声中,春笋娃娃张开了眼睛,然后它们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二句话。

  4.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春笋娃娃要从地里冒出来,容易吗?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春笋娃娃冒出地面的不容易?(冲破泥土,掀翻石块)

  5. 指名表演。(教师用手演示泥土)指导表演时用手做成尖角状慢慢往上升,而且要有力度,引导学生理解“冲破”一词。再指名表演,(教师用手演示石块)引导学生理解“掀翻”一词,通过表演感受泥土之厚和石块之重,体会春笋的勇敢、坚强。从“一个一个”中并体会春笋之多。

  6. 我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这群睡着的小春笋可要被春雷唤醒了。指导学生边读边表演,然后相机出示:一声春雷,( )了春笋。它们( )泥土,( )石块,( )从地里( )出来。接着边表演边背诵,通过表演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背诵这一教学目标。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春笋顽强地冲破了泥土,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小春笋,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导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指名回答。

  2. 出示春笋实物,引导学生理解“裹”的意思,知道“裹”就是缠得很紧的意思。对照实物,理解“浅褐色”的外衣。

  3. 春笋像嫩生生的娃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剥去春笋的外壳,让学生体会春笋之嫩。指导读出喜爱的`语气。

  4. 这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又冒出地面,它们看到了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感受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和滋润的春雨,体会春笋的快乐,相机出示“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指导读出春笋的快乐。

  5. 春笋娃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它们长得怎么样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相机出示“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一节,一节,又一节”说明了什么?(春笋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向上,向上,再向上”说明了什么?(春笋不停地向上生长,没有停息。)

  6. 春笋一节一节地长大了,长成了( )。相机出示竹林图。 小朋友们,春笋从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长成坚忍不拔的竹子,容易吗?你想对春笋娃娃说些什么?

  7. 相机出示“春笋裹着()的外衣,像()的娃娃。它们迎着( ),在( )中笑,在( )里长。一节,一节,( )。向上,向上,( )”,指导学生表演读背。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生字

  1.观察生字笑、节、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并书写。

  3.给生字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

  2.课后收集有关春笋的诗句,小组内交流讨论。

  篇三:一年级语文下册 笋娃娃教学设计 语文A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克服困难,领略春天的勃勃生机。

  2、学会本课生字,渗透性识字。

  3、通过课文的认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春笋实物、后面有生字的笋娃娃图片和小礼物

  教学过程:

  出示实物春笋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看它是什么?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瞧瞧,它长什么样?它叫笋(板书课题在田字格中)看老师怎么写课题,并齐读。

  问:你怎么记“笋”字?对了,它的偏旁和竹子有关,它是竹子妈妈的孩子。现在是什么季节?是呀,春天来了,万物生长,竹子妈妈的小宝宝也长出来了(投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书上的笋娃娃长出来了没有?(补充板书,)评析:看实物导课直接了当,指导观察“笋”这个字,并由学生说出发现,适时渗透了形声字这一特性。读课文,学生字

  笋娃娃听说同学们读书很棒,它想听听咱们读书呢!赶快翻开课文读吧!

  自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桌互帮互助

  教师范读,注意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

  还有不会读的字吗?请谁来解决?

  评析:这一环节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从小具备合作意识

  好,现在有一些词语宝宝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有多聪明,愿不愿接受挑战?有没有信心?

  (投影)先自读,再指名比赛读,大家当评委,奖励优胜者

  以“泥”字为例,指导书写,并提示写字姿势:牢记三个“一”

  看同学们写得这么好,笋娃娃们也一个个从地下钻出来,来到我们中间,瞧!(贴图片)你们想要它吗?不过要想取得任何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这些笋娃娃的身后都藏着一个字宝宝,认对了,它就会跟你回去,有信心吗?想要哪个摘哪个

  评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利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效率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笋娃娃们高高兴兴地找到了自己的新主人,现在把字宝宝们放回课文你还认识吗?再读课文,并用手势告诉老师,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春雨沙沙沙地下起来了,文中讲了几个笋娃娃长出来的情景?

  你喜欢哪个笋娃娃?把它读出来。它是怎么出来的,谁来表演一下?假如桌面高度是地面,怎么钻?(板书)小采访:你为什么要钻?钻出来心情怎样?(高兴)那就让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该段吧!(投影文字,并设计

  “钻”字的动作)——真是一位有韧劲的孩子

  你又喜欢哪个笋娃娃?它是怎么出来的?来,咱们一起来表演一下。你为什么能冒出来?(板书,并投影文字,同时设计“冒”字从文字中冒出来的动作)

  评析: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

  竹子妈妈身边的娃娃越来越多了1、2、3、4??我们真为这位伟大的妈妈高兴。

  (幻灯放图片并伴哭声)听,是谁在哭?你为什么哭呀?同学们劝劝它(教育在困难面前,哭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想办法战胜困难)竹子妈妈见了,该多着急呀!想想妈妈会怎样鼓励它呢?

  有了妈妈的鼓励,还少不了兄弟姐妹的鼓劲,你们会眼巴巴地看着你的亲人、朋友被困难打倒吗?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个笋娃娃加油吧!

  (投影)探出头、斜着身子向上蹿,咱们来做做这位克服困难的笋娃娃

  小采访:你们为什么要斜着身子呢?那你们现在什么心情?让我们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吧!

  你们喜欢这个笋娃娃吗?(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把你喜欢的笋娃娃所在的段落再读一读吧!

  春天的竹林里,到处都是向上蹿的笋娃娃。“到处”是什么意思?还有那些地方会有笋娃娃呢?

  总结全文

  你喜欢哪个笋娃娃?

  你从笋娃娃身上学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笋娃娃长大了是什么?想看看竹子妈妈吗?带你们去看看吧!(投影竹林景色,配乐)

  2、竹笋长大了就是竹子,竹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说一说,画一画。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式】

  文本研习。

  【课时】

  一节。

  【学习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那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同学们脑瓜灵活。有位先生他智商决不低于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有时他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用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弥托佛原来姓金,大家猜出这是谁来了吧。

  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让学生过目: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4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1949年后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写过一些哲学和逻辑论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学术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论著反映了他的逻辑思想和前期哲学思想。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个别事物的变动生灭,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题。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概念、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界的认识。金岳霖认为,认识有一发展过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二、作者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

  (略。)

  四、文本研习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明确:“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明确: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明确:

  ⑴ 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⑵ 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4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5、就让我们借这来看作对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点的概括吧。“一肚子学问”前文没有说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说明,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三段!

  6、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7、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

  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读课文第九~十一段体会一下。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凝聚在字里行间,使全文恬淡而有韵味克制而有神采。

  五、连接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见过许多老师同学,他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有特点的、让人发笑的言行举止。当堂讲讲。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师同学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语文教案 篇9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自由阅读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并明确任务: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讨论

  2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 浏览课文、目录

  2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 制订计划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 朗读课文

  2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 交流

  3 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 阅读

  4 组成学习小组:

  1、分工收集资料。

  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蜡烛教案08-26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语文关怀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