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优选策略教学。
教学重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请学生说说学校的教学大楼有几层?每层有几间教室?数一数,我们教室有几张桌子?你是怎么数的?
2.学生反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第层有多少张桌子?一共有几个教室?一共有几张桌子?)
4.教师指出:前两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都能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3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1.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组织汇报交流。
2.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列综合算式,完成例题板书。
4.小结:求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图书馆问题。
有8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每层放了40本?
2.提问:根据这些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17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习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 或 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 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 ,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 ,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 ,10×10=100(户)
师: 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 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 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 “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习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运用乘除法的综合知识提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除法的综合知识提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情景导入:
师:如果今天我们去游乐场,你们最想玩什么?
(让学生“玩”,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
生:小火车、碰碰车、游船、青蛙跳、卡丁车……
师:如果去玩,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伴随兴趣,引发学生对“玩”的思考,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利于学生独立编题,如何坐人——评出“小领袖”,如何花钱——评出“小管家”)
生:小火车4人/节、碰碰车2人/辆、……(如何坐人)
生:票价……(如何花钱)
2、提出相关数学问题:
A:买5张碰碰车的票需要多少钱?
B:24人能坐满几节火车车厢?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
生:因为一张碰碰车票是5元,5张是5个5元,所以5×5=25元
生:因为一节车厢坐4人,把24人按每节4人做,用除法24÷4=6辆
(3)、小结:
师:上面算式各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是乘法、一个是除法。
生:就来利用乘除法帮助我们解决去游乐场玩的一些小事。
(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形成乘除问题的意识)
二、你问我答,师生同乐
1、师:根据如何坐人,如何花钱,结合我们的游乐项目编写问题,看谁能做大家的`“小领袖”,“小管家”,组织好大家的游玩?
(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编算花钱,还是编综计人数的)
2、学生独立编写问题。
3、师:我想你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证明自己有没有“小领袖”,“小管家”的能力了吧,请你的同桌帮你评评吧,请同桌列出算式。
(本课重点在于解决有关乘除法的简单问题,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只列式,不计算)
4、学生列出同桌相关问题的算式。
5、师:小组合作交流一下,评出本组“小领袖”(或)“小管家”。
(列算式情况是否正确,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列出正确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互助水平,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2小题
盒饭每盒4元
小兔:我买2盒用了多少钱?
□○□=□(元)
狼:我用了24元钱,我花的钱是小兔的几倍?
□○□=□
小牛:20元我能买几盒?
□○□=□(盒)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交流
四、师生同乐,提升知识
三人击靶,靶环只有8环、9环,每人击三次,一人27分,一人26分,一人24分,
问:他们每次各得几分?
1、设计游戏:四人小组,一人持签,三人抽签,游戏3次,统计三人得的总分。
2、小组汇报结果
3、说出算式,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生:9×3
生:9+9+9
生:3个8同上
生:9×3—1(通过观察,学生得出,9比8 多1,所以26是3个9少1)
生:8×3+1×2(根据上面学生提示,9比8 多1,所以26是3个8多2个1)
五、练习总结,回归自然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第1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9 ÷3=48÷8= 27÷9= 49÷7=
16÷4=42÷7= 54÷9= 81÷9=
18÷3=54÷6= 63÷7= 4 ÷4=
6 ×7=36÷4= 12÷6= 7 ×9=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55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 解题思路,掌握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应用题 结构。
2、掌握用线段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发展性目标:
1、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观点,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一套,卡片10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为了庆祝十六大的召开,三一班同学做了一些美丽的花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黄花,紫花图)今天的课就从这些花说起。
1、根据题意,自编应用题。
2、质疑:根据黄花、紫花的朵数,能求出红花的朵数吗?
学生积极讨论: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能求出红花的朵数?必须要告诉什么(再次讨论)。
二、分析解答应用题例1,了解两步应用题特点。
1、学生自由读题,同桌两位同学互说题意。
2、检查理解题意情况。
3、学习用线段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组内画出线段示意图。多媒体演示线段图,验证学生的画法。
4、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找出关键句,明确要求红花有多少朵?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试做,教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美丽的蝴蝶可真漂亮啊,瞧,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来捉蝴蝶标本的呢!
课件分步出示
2、左边4人2、右边2人3、大括号和问号,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图意
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
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
三、课中操
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
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
P51:13 14 15及思考题看图,先说出算式后写算式。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