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应用,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 练习一。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认真自学语文与生活的第一部分,思考文中的问题。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句子:“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2、让学生比较两句。(比较时,要求学生区别用词的不同之处)
3、教师提问:哪句更生动?4、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导入第二部分教学)
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
(一)教学第二、三部分
1、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反复认真读好三组句子。(体会每组中哪一句更生动)
(2)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3)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4)师生共同得出答案: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更有趣。
2、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2)学生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感情)
(3)学生读自己所写的文字,看看是否有趣。
(4)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五、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同学交流,读准字音。
(3)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洗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词语都是有关“冬天”的)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以各种形式背诵,积累。五、课堂练习1、本节课作业:抄写成语两遍。
3、学生完成
4、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预习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教案《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 练习一》。
3、学写毛笔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观察第三题(写好钢笔字)中难字。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示儿》。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较难写。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祭、翁”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老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四、精讲精练本课的精讲点: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家乡参观旅游,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家乡有哪些特点?选择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可以互相讨论)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写导游词。(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评议小结。
4、指导:
(1)教师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内容:园、团
六、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学写毛笔字。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七、下节课预习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卢沟桥烽火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结构化语文的教案应该怎么写?
结构化语文教案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多半是文本的内容,师生双方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解读得很细,也抠得很死,但已经很少有人再关注文本的结构了。
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多半都是很在意文本的结构,并舍得花一定的时间去认真分析文本结构的。但如今走进课堂,我们已经很难见到教师带着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这样的情形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文本的结构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做得稍微好一点的也仅仅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并美其名曰“淡化结构”。课堂教学中的“结构缺席”,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奇怪的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去结构化”。
众所周知,文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文本表达的内容,二是文本表现的形式;而结构就属于文本形式方面的。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而文本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从理论上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去进行解读,要两手抓,两手硬。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文本解读还可能就是从结构入手。
结构,文本解读之抓手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读文章的人则是通过辞章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家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而文本解读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则可能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人们常说“一线串珠”,而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线”,没有了这根“线”,文本的内容就如同一盘散沙,缺少了内在的关联。并且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全文采用的是一种很见匠心的“回环”结构:先正面描写左光斗不辞辛劳、为国选才,结果发现史可法,最后则又回到史可法恪尽职守、为国戍边,从侧面来表现左光斗对他的影响。这样的正面实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回环”结构,其目的和作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左光斗的“忠毅”这一主要内容。如果不明结构,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来写史可法不明就里。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同样也作用于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借解读结构来带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再如贾平凹的《秦腔》,这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而承载着一切的,便是“秦腔”。作品虽写的是秦腔,但其实意在写人,写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写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八百里古风犹存的“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的秦川养育出了“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而“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又养育出了“高亢响亮、沧桑悲凉”的秦腔。——这既是文本本身的思路,也是解读文本的思路。如果我们不梳理文本的结构,不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不把握“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仅仅拎出“秦腔”本身的内容来“精耕细作”,去穷究秦腔是什么,秦腔有什么特点,秦腔是如何形成的,那岂不是将厚重的文化散文当做一般说明文来教了?
文本解读不能“去结构化”。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剥笋”的过程,剥去“笋壳”方可见到“笋肉”,而文本的结构就是那“笋壳”。所以,文本的结构和行文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有时候甚至还可能是解读文本内容的一把钥匙。
结构,构思匠心之所在
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靠结构来体现。所以,文本的结构是文本内容的经纬与网络,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重任,有时甚至还是文本的精华和作者的匠心所在。
都说“学以致用”。我个人觉得,从“致用”的角度来看,一些文本巧妙的结构,匠心独运的构思,在某种程度上,比起文本的内容来更具实用价值,从中能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更多,尤其是对“写”而言。
比如,学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把握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要学习小说构思的匠心独运,去学习欧·亨利小说独特的、历来为人称道的“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仔细想想却又符合生活实际”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技巧和结尾艺术,因为这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可谓“善莫大焉”。而如果我们教学的目光紧紧盯着小说所叙述的故事,那真可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仅欧·亨利如此,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结构上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也不仅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如此,即便是一些实用类文本如说明文、议论文等,其结构同样值得我们去揣摩,去体会,去品味。就如读周晓枫的《斑纹》,固然需要理解其细腻精深的思想,品味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揣摩其意蕴隽永的语句,但似乎也不能忽视对文本结构的解读。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到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这样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习苏洵的《六国论》,除了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外,我们不妨带着学生在结构上“稍作停留”,去体会文章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不同角度去剖析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我们除了揣摩细节的感人魅力,更要学习以小见大、镜头剪辑的结构方式,以及文章起于“笑”又终于“笑”的精巧构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文章的结构和构思可能更为“实用”,并且有可能还是“受用终生”的。
我们都知道:内容,解决的仅仅是“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的也仅仅是“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唯有结构,则能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才能称之为“文章”,语文课堂教学亦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去结构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陷于“无序”的泥淖。
结构,教学思路之依托
语文课堂教学有两套结构需要处理,一是文本本身的结构和思路,二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二者密切相关。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既不可能一味机械刻板地严格按照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教学,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而另起炉灶。所以,教学的结构和思路要根据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重构。于是,文本结构便成了教学思路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进行适度整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体,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前后勾连。所以,在解读文本时,不妨适当关注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将文本的结构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教学的思路和结构。
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内容纷繁、叙议交织,作者的悲愤之情是构成文章的主线。解读文本的结构,就是要理清“悲”和“愤”两条感情线,以及由这两条线而带出的相关记叙内容。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那未免头绪太多且相互纠缠,有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不断“回头”,重复的几率极高。为此,就必须根据文本结构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并使之优化。教学时,我们不妨打乱文本原有的结构,将文本七部分的内容整合成“叙”“议”两大块,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以“叙”为纲牵带出“刘和珍其人”和“刘和珍其事”两个方面;以“议”为纲牵带出“其他人对‘三一八’事件的反应”以及“作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处理,教学结构合理清晰,教学思路顺畅,教学也更为便捷。
思路要整合,结构要优化。再如上面所说的贾平凹的《秦腔》,如果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了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内在结构,明确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的“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也就能够迅速梳理并整合出“秦地——秦人——秦腔”的“教学链”。
结构为“纲”,内容是“目”;唯有“纲举”,才能“目张”。一篇文章如果思路不清、结构紊乱,内容即使再丰富,也会让人不知所云;同样的,如果我们课堂教学的结构不严密、思路不清晰,那么教学的内容也必然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
综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去结构化”的怪象。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重内容、轻结构。在梳理、解读文本内容的同时,需要我们认真解读文本的结构,梳理文本的思路,借此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冷落了文本的思路和结构,文本内容的解读就有可能是东鳞西爪,缺乏整体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适当揣摩一下文本的思路和结构,不妨带着学生来划分一下文本的段落层次,因为文本就是内容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 篇3
文本细读: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么《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么《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么《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 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 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 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7) 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海上的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
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
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的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3.品读语言,感受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揭示课题后,可问学生: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让学生简单说说。
2.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时间)(2)认读生字新词。
拼音去掉,用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生字新词(相机引导学生要读出感情来)。
你们能为这些生字再找些新朋友吗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3.交流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2)交流读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弄明白拉萨天空的特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4.写字指导。
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漂亮?
(1)交流汇报。(教师可抓住一些比较难写的字进行范写,如“忍”“帘”等字。)
(2)练习临写。(此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营造写字的氛围,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二、精读课文,体会美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了什么?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2.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样具体来写的呢?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
(2)同桌交流。
(3)让学生从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朗读,读出感情。
3.精读第五自然段。
先看图,再读文,图文结合体会意境,感悟比喻的精妙。
4.让学生说说自己精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1.创设情境,并自主诵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了西部,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要去拉萨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拉萨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绍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美传达给他们?
2.模拟情境,尝试介绍。(让部分学生扮演游人)
四、开设作业“超市”,自主选择练习
1.小组之间开展写字或听写词语比赛。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3.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
4.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语文教案 篇5
一、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学生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过程建议:我会认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
交通
支招
一支笔
九龙坡
龙头
巨龙
龙舟
要求
请求
凡人
凡是
平凡
利用
利益
有利
我会写:
1、出示四组字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二、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过程建议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2、拓展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
轻声:庄稼高粱葡萄
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三、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引导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教师总结秋天的计划研究情况,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在本组教学开始就引导学生平时进行动手、动脑,创作关于秋天的作品,积累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是学生自制的书签、贺卡、图画、诗歌等都是有关秋天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可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布置一个展示角或课上展出并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意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敢和高手比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兔妈妈最后说的一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的大意。
2、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认识新偏旁。
二、教学重难点:
初知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各自拼读。
2、指名拼读。提问: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大家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上面的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2、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说的是谁发奖品?发给谁?为什么发给他?
3、再次自读课文,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带上音节)
练习提参加乌龟冠军敢
蘑菇临走嘱咐得地
4、自主拼读,同座对练,互相指正。
5、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拼读,领读。
6、问:上面这些词语,哪些你们已经弄懂了它们的意思?说说你是怎么弄懂的?
7、学生发言。
(1)看软件理解:
乌龟提蘑菇
(2)练习联系上下文理解:
练习参加
(8)自主记忆生字:谁已经想出好办法?
学生回答。
歌诀法:敢、参、练
部件法:军、加
减一减:乌
换一换:提
(三)布置作业
1、认读、熟记、练习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敢和高手比的道理。
把课文改编成刻本剧。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敢和高手比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
练习提参加乌龟冠军敢
蘑菇临走嘱咐得地
2、根据说出的歌诀写出适当的字:
(1)横折在耳上,右边反文旁。()
(2)丝字头,三撇从上写到下。()
3、指名朗读。
(二)讲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来表演课文内容。
2、演一演。
3、议一议:
(1)表演得怎样?
(2)为什么这个大蘑菇应该奖给小百兔?
(3)理解“出色、得意、所有”的意思。
4、读一读
(1)自主读文。
(2)学生质疑。
(三)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跟()赛跑,他们都跑得比我快。()说。
(2)小黑兔()问:“我今天得了冠(),为什么把大蘑菇给小白兔?”
(3)“我的好孩子,”兔妈妈亲了亲小白兔,从篮子里挑出()蘑菇,“这是()奖品。”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写字,能把生字正确、端正、匀称地写在田字格中。
二、教学重难点:
进行朗读、写字指导。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按课文内容口头填空。
(1)小白兔比赛的对手是(),落在后面的是()。
(2)小黑兔比赛的对手是(),小黑兔得了()。
(3)兔妈妈把大蘑菇奖给了(),因为他()。
(二)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四人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说话的语气,并交流。
2、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角色,你能读好哪个角色?
3、分配角色,朗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揭示生字:习乌加军参练敢提
2、指名读生字。
3、自主学习,说说这些字的注意点。
4、归纳:
习:独体字,横折钩略呈斜势。
乌:独体字,第二笔是横折钩。
加、练、敢、提:左右结构。
军:上下结构。第六笔是竖。
(四)布置作业
1、描红练习。
2、练习分角色朗读。
板书:
蘑菇该奖给谁
跟谁比 结果 奖 给 谁
小白兔 马 落在后面 ? (敢和高手比)
小黑兔 乌龟 得了第一 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一、--整体回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电影,电影里有一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这样说的:“音乐它无处不在,它时刻充满着你的心灵,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音乐。”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扬科,他就是这样一个爱音乐的孩子。谁能用上下面的词简要地介绍一下扬科。(不同句式)
扬科
8岁
波兰
贫困
牧童
音乐
二、研读3—5小节
师:是啊,扬科是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他在大自然中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乐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5自然段,并划出写扬科听到哪些乐声的句子。
1、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
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
⑵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
⑶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杈呜呜作响。
⑷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飞着。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Δ2、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用上:扬科来到(),听到(象声词),他觉得(拟人)。
3、大自然的声音可是丰富多彩的,你们听——(放大自然的各种音效),用上面的句式说说。
4、这些是真的乐声吗?为什么扬科觉得都是“乐声”?(板书:(爱)大自然的响声)
5、练读:可小扬科是如此地喜爱,那怎么才能读出喜爱的感觉呢?我们试着读读,特别注意象声词。等会儿把你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轻快活泼)
Δ6、指名读,读中评议、点拔、指导。
7、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大自然美妙的`音乐读一读,齐读4句。
8、这些声音在爱好音乐的扬科听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旋律啊!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3、4、5、小节。(音乐声音小—大—渐小)
9、小结,过渡
小扬科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大自然的响声在扬科听来都是音乐,那么当扬科听到真正的音乐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
四、研读第三段
1、自由读6-8小节,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扬科爱音乐?
2、划出来后,不急着说,你先反复读读,想想怎样把扬科爱音乐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相机理解有关句子,在朗读中理解。
a、“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幻觉)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兴奋、激动)
这句子朗读时的语气和第二段扬科爱大自然的响声时的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爱的程度应更深些,要读出扬科被歌声和琴声陶醉的那种感觉。
(板书:(更爱)旅店里的音乐)
b、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第7节的三句话:“小提琴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的了”
①--读一读上下文,想一想这几句话的含义。(扬科渴望有一把小提琴)
(板书:(最爱)小提琴的声音)
②--“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一切”可能是什么?
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的了”,你是怎么理解的?(愿望非常的强烈)
④--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4、扬科最爱小提琴的声音,还可从哪里看出来?(做了一把小提琴,尽管不好,还一天到晚地拉着)
读读这部分。
5、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扬科还把音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什么都无法改变扬科对音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小扬科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让我们怀着对小扬科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总结:扬科,一个对音乐充满无比热爱的孩子,一个有着极高音乐天赋的孩子——他的命运之路又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
(最爱)小提琴的声音
(更爱)旅店里的音乐
(爱)大自然的响声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老舍用他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了五月青岛的独特风光,那作者对青岛怀着一种什么感情?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五月的青岛
花 五彩缤纷
海 春深似海 春深似海
人 充满朝气
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蜡烛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