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26 11:26:1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

  42= 23= 34= 52= 13= 22= 44=

  33= 51= 35= 54= 55=

  3、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改写---------------------------

  5+5+5改写---------------------------

  2+2+2+2+2+2 改写---------------------------

  4+4+4+4+4 改写---------------------------(为什么这个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那像4+4+4+4+3这样的式子呢,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例5,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同学们能看出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是太棒了。再看看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那该怎样列式呢?(只要求列式,不用算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写在你的算术本上。

  (老师巡堂去看学生做的情况)

  2、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 ②3x3+2 ③3x4-1 3、

  3、全班讨论交流。

  师:一个问题可以列出这么多种算式,那这些算式列出有没有理由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

  (让列②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3是怎么来的?2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是列得有道理的。掌声表扬!

  (像3x3+2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加算式。)

  (让列③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减1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也是列得有道理的。同样掌声表扬!

  (像4x3-1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减算式。)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同学们真棒,像②、③这样的`式子,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你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们写出来,你们真的很棒!。

  4、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像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同学们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5、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四)闯关游戏。

  师:乘加、乘减算式比连加算式来得简便,只要你看懂了图意,知道算法,便能很快地列出正确的算式了。现在老师就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进入我们闯关游戏的第一关。

  1、P58做一做、1(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口算题(体现乘加、乘减算法)

  3、P58的15题。

  4、我会想

  小华有4本故事书,小丽、小刚和小华的同样多;小强有5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第一种方法:4 + 4 + 4 + 5 =17(本)

  第二种方法:34 + 5 =17(本)

  (五)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个)(连加)

  ②3x3+2=11(个)(乘加)

  ③3x4-1=11(个)(乘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啊,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多媒体教室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XXXX为好朋友(也可以说XXXX好朋友)

  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XXXX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

  1、(课件出示例7)

  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课件展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引导学生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我们能不能说3/8是倒数?“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比如5/4和4/5的积是1,我们就说……7/10和10/7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请你再举个例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5、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数呢?

  (学生写并汇报师板书。)

  三、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写出更多的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四人一小组,怎么分工呢?(请学生说建议)准备好了吗?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真不错。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2、师:其实我知道大家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啊,一定有窍门,所以才会写得那么快,那么多,是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看?

  (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规范说法。

  3、师:正因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师指黑板)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个数的倒数来,对不对?

  4、师生一起小结:也就是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5、学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6、0的倒数呢?

  启发思考,允许讨论。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归纳小结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7/12=12/7)

  师:为什么?规范书写,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完成练习十一第二题。

  4、完成练习十一第三题。

  5、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应该有的汇报是: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大于1)。

  生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小于1)。

  生3:几分之一的倒数都是整数。

  生4:非0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倒数这一小节,就像是一篇文章里的过渡段一样,既承上又启下,是学习下一章分数除法的必要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练习,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