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6-28 14:56:49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质疑→读议(解疑)→说练”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法,在读议、理解过程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避免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应把时间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悟两位首长乃是共产党领导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严守军纪、关爱群众、以身作则、模范表率,才使“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才使自己的政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战斗部队坚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才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十八年,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了腐朽黑暗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按照“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实物展示,激趣导入

  1、出示两块银元,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银元,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钱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块银元有关,围绕这两块银元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记记生字的字形,想想新词的词义。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反馈

  (1)做作业本第二题,做完后自由轻声朗读,全体完成后齐读。

  (2)出示习题:

  埋怨(mán mái )缝补(fèng féng )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暂时不要求学生十分完整的概括,

  只要求学生说个大概)(孙老汉给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沏茶时不小心打碎了茶壶,邓政委塞给他两块银元叫他再买一把。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了刘司令员的衣领里。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又派人把银元送还给孙老汉)

  二、分段理清文章线索

  1、围绕着银元,你能给课文理出一条线索来吗?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塞银元——(孙老汉的老伴)缝银元——(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送还银元。

  2、根据以上线索,给课文分段。

  (1)学生根据提示分段。

  (2)交流。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呜咽”“痛悼”“永生”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人民为失去了小平爷爷这一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缅怀小平爷爷超越时代与国界的影响,这是重点部分,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法: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品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品读,体悟人民和小平爷爷的血肉亲情,缅怀小平爷爷伟大的功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学思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而,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课文第一段。给足时间使学生读、思、划、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第二课时: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感情。通过抓关键词、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悟清传情,内化迁移。

  板书设计:

  在大海中永生

  也许……也许……

  撒向大海丰功伟绩

  也许……也许……

  告别大海怀念

  教学活动设计: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继续在浩渺的大海中追忆、怀念这位伟人。 1997年2月19日,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全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历史伟人骨灰撒大海的情景吧。

  2、师: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一代伟人从此告别人世,课文会怎么描写这感人的一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呜咽”“痛悼”“永生”在文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体会人民为失去了小平爷爷这一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二、民主导学

  1、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2---4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三节讲了什么?

  生答,师板书:撒向大海

  (2)师:在骨灰撒入大海的那一刻,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指名读第2自然段

  (3)师:“呜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大海在呜咽?“痛悼”是什么意思?

  (4)师:人们痛悼伟人,悲痛不已,所以听到寒风卷着浪花,便感到大海在低声哭泣,这是用了什么手法?(拟人)借大海来表达人们什么样的心情?(悲痛)痛悼伟人的离去。正如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指名读,师评价:你的朗读流露出一种既悲痛又不舍的感情。

  再指名读

  江河动情,天地同悲。男生齐读。

  大海呜咽,寒风痛悼,这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女生齐读。

  (5)师:奔腾不息的浪花将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哪里呢?生默读第3自然段,用“-------”划出来。

  生交流

  师:这四个地方用四个什么连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构成了(排比句),还用了什么修辞?(拟人)从哪儿看出来的?(送)

  指名读

  (6)师:让我们与奔腾不息的浪花一起去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吧!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师:你读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为什么?(邓爷爷的影响越来越大)

  指名读

  (7)师: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时,祖国人民会说些什么?当浪花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时,港澳同胞会怎么说?当骨灰送往三大洋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众又有什么话对邓爷爷说呢?

  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8)师:邓小平的伟大思想在中国历史、世界历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他人生的征程,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同时昭示着一个真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生齐读排比句并试着背诵

  (9)师: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民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

  师:邓爷爷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

  课件理解“超越时代”,“超越了国界”

  出示第3自然段,读给同桌听并说说理由

  朗读交流

  (10)师: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连读2---4自然段,在朗读声中铭记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和光辉形象

  2、学习第三段

  (1)师:专机盘旋,水天一色,波浪翻滚,骨灰、鲜花和海水化为一体,伟人和大海融为一体,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2)师:小平爷爷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他鞠躬尽瘁,日理万机,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生前留下遗嘱,捐献角膜给失明的人,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这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最为珍贵的遗产。

  齐读邓爷爷的话

  (3)师: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们同在,与蓝天同在,与长城同在

  出示:邓爷爷与﹍﹍同在

  (4)师:言为心声,此情此景,人们由衷地发出:我们衷心爱戴的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师:“永生”是什么意思?指具体的生命么?(不是,是指他的丰功伟绩。师板书:丰功伟绩)

  三、检测导结

  1、师:邓爷爷与世长辞了,我们告别大海,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震撼人心的话语永远回响在我们耳边,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对九泉之下的邓爷爷说呢?

  指名说

  2、师: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说不尽邓爷爷的丰功伟绩,他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了他的毕生精力,其中影响的是他提出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他的丰功伟绩将在大海中永生。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邓爷爷的怀念之情吧!(板书:怀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3

  《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天体的相关知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紧扣“情”字,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体验,读中感悟。感悟伟人的丰功伟绩,感悟伟人的高尚情怀,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憾,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

  2、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文本,抓住学科特点,以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语文素养形成为目标,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紧扣“情”字,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体验,读中感悟。感悟伟人的丰功伟绩,感悟伟人的高尚情怀,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憾,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

  教学方法:

  1、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

  2、创设情境,引领体验,合作对话,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提示课题

  1、课前首先让我们一起重温一首熟悉的歌曲,注意用心灵去倾听、去感触。(播放《春天的故事》)

  2、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它歌颂了谁吗?(邓小平)

  3、出示邓小平画面,简介邓小平生平。

  4、揭题、读题。然而,1997年2月19日,这位历史伟人却悄然闭上了眼睛,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今天,让我们再一起来缅怀这位历史伟人,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板书课题:在大海中永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把你认为读不准的字画上横线。(师巡视,指导)

  2、通过刚才的初读,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感觉到你们是用心用情去读课文了。那么,请你来看看这些生字,都认识他们吗?

  (1)指读,齐读。

  (2)、老师这里有一个字在课文中读-------ye,词语是---呜咽,那么你还知道它还有一种读音吗?yan,谁能给它组个词?

  3、生字都认识了,请你仔细来读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1)、指读,齐读。

  4、我们已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有信心读好课文吗?(出示课文内容)

  三、跟读课文,渲染感情。

  1、同学们初读课文的任务完成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用心好好感受,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播放课文录音)

  2、反馈: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能根据教师提示补充小标题吗?

  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

  3、同学们,刚才听课文朗读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说些什么?

  4、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时你不理解的?

  质疑、师归纳总结学生未解决的问题

  (未解的问题:1、为什么说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怎样理解?

  3、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3、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通过读课文一定能够解决,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去探索吧!

  六、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按笔顺规则,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到“采蜜集”里。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4、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读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9-14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1-02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1-0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1

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08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7-23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18

【推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