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2 08:26:3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第34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 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后揭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2、创设“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猜想:0×5=?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试着加以说明。

  2、结合数学情境,理解算法: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 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3、推理归纳。

  (1)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让学生做课本34页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请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导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根据以上的结论判断

  下面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试一试——探究算理。

  (1)一个乘数末尾有0:130×5=?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②引导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数的.末尾添上一 个0”的写法。

  (2)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402×3=?(学生独立计算后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填表。

  2、争当“数学医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 ( )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2)一个长方体有( )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4)正方体有( )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 )条高,圆锥体有( )条高.

  (6)圆柱体有( )个面,这些面中有( )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 )面与( )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圆锥体

  特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计算题专项练习

  ÷7+7÷ 6-( ÷2+3) ×88+ ÷

  [1-( + )]× 99%+91×( -1/7) 16÷4+23× +

  + + + × + × 0.8×4×1.25×2.5

  × + × 4.18×3.8+4.18×5.2+4.18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导入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 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 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15.46-5.7+4.3

  =9.76+4.3

  =14.06

  温馨提示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个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十个 百是千。

  2. 知道并能说出数位顺序表的排列及每位的实际意义。

  3. 会用正方体积木块、千数简图、人民币等不同方式表达数。 教具: 方块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一、情境引入

  1. 出示多媒体花图

  师:这些花多美,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可以怎么办?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一朵一朵地数用.表示 十朵十朵地数用-表示 一百朵一百朵地数用□表示 这是上节课学习千数简图的知识。

  出示:□□□ 师:看简图你就知道花的朵数了,先写数再读数。 (师出示答案校对)

  2. 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 认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 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 根据回答,小结并输入结果。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小结:用正方体积木块也可以表示数。

  尝试表示数。

  A 板书:312,要求:从学具中挑出合适的表示。 (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 问:4种学具中还有一种未使用过的,让312变大,并写出这个数。

  小结:(出示表格)通过动手摆学具我们已经知道4种学具各代表什么,请试着再说说。(输入结果) 针对练习:比比谁摆得又快又对? 205 出示答案(说说哪种学具未用到,为什么?哪一位上没有单位?

  板书:(个位、十位) 根据你所掌握的本领与刚才学到的结论,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位吗?按一定的顺序说出。 出示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提问。

  小结:从左到右变大,满十个千还有更大的',所以用省略号。

  2. 练习运用 要求将引入题改为用正方体表示,并说组成,检验自己对否。 出示结果校对。

  A 完成书3(1),先说组成再写数。

  出示:243

  要求:用手中的学具或桌上的笔纸等材料,自己试着表示这个数。 出示媒体,看看你与谁的想法一致。 介绍人民币的表示法,想想怎样准备。

  小结:同一个数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B 针对练习:书3(2)(3) 口头说说302改用正方体表示如何改?230改用人民币表示如何改?501改用千数简图表示如何改?

  小结:大家学得真不错。

  三、综合运用

  按1到4号编一题,考考其他3人,可以是读数、写数、分拆或说组成,也 可以是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到的本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新课伊始,设计了“抢答比赛”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来。

  2.引导自主探究新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学生准备 直尺 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米?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70页例6。(课件出示)

  (1)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把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学具贴在黑板上)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

  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2)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3)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①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小结: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教育点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盘秤、有奖竞猜的物品、一个1角硬币

  (学生用)六人一组:10个1角硬币、10克、20克、30克、50克、100克的物品,2包500克的盐、苹果、饼干、石头、米、花生米、果冻等......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好吗?

  生:好!

  师:我们去看一看。

  1、观看课件演示:(熊猫森林超市开张情景)

  咦,什么声音,这么热闹?

  噢,原来今天是熊猫森林超市开张的日子。

  2、课件显示(超市内部场景)

  师:好,我们进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出看到的`商品名称、质量、有数字、有克和千克...)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4、请打开课本P86页。

  二、认识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那么你知道哪些称呢?

  生:(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师:大家真留意身边的事物。

  三、感觉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认识1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1角硬币)你猜一猜有多重呢?

  生:1克......

  师:我们用天平来称一称。请看屏幕。(播放录像)

  师:你们真棒,一枚1角的硬币约重1克。请大家拿一枚1角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好啦,感觉怎么样?

  生:很轻。

  师:大家知道1克的重量了,现在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乒乓球、小发夹、药片、小螺丝、纽扣、图钉......

  师:你们真利害能找到这么多大约1克的物品,那你还能找出10克、50克、100克的物品吗?

  生:......

  师:大家真聪明,找到这么多以克为单位不同重量的物品。

  师:请大家从篮子里找出100克的物品。看哪一组找得最快。准备开始。

  师:大家都来感觉一下。

  2、认识千克

  师:刚才第二小组找100克的物品又快又好,现在我们再来找出1包500克的物品,准备开始!

  师:找得好快啊!这是一包500克的盐。(500克)

  师:一袋盐500克,那么两袋呢?(生答师板书:1000克)

  师:我们在验证之前一齐来认识盘称。我们一齐来观察一下。(观察盘称认识盘称)

  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那么大家知道有多重啊?(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1000克里面有几个1克呢?(1000个)

  师:那么1000克和1千克哪一个重呢?(相等)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到超市买几样东西你能帮帮老师吗?(能)

  [要求:请各组合作帮忙称出1千克的物品]

  学生汇报:我们组称了6个苹果是1千克......

  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六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生:我发现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

  生:我发现虽然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但是他们的重量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发现可真多!谢谢大家的帮忙。

  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1千克很重。

  生:我觉得1千克比1克重多了。

  生:我觉得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真的吗?好了,我们拿出1克和1千克的物品比一比。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克很轻,1千克很重。

  生: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86,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熊猫老板很想请大家去他的超市帮忙,你愿意吗?听听熊猫老板的要求吧?(想成为我的职员可不容易,要经过三关的考验。勇敢的小朋友请来吧!)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1、书P88页2。

  2、书P89页4。

  3、书P89页5。

  第二关:判断提。(学生用动作判断)

  (1)一个1角硬币重1克,10个1角硬币重1千克。()

  (2)5千克比5000克要轻一些。()

  (3)小明重25千克。()

  (4)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第三关:亮亮去春游写了一篇日记请小组合作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改正。(课件出示)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两个,150克重的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和脖子长达3克的。

  五、有奖竞猜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想送些礼物给大家。请看,想要吗?

  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哪个小组猜对了奖品就是你们组的!

  (每组一分物品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说出重量。)

  六、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写出18、24、36的约数和他们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1、提出课题

  怎样求出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教学例3

  求18、24、36的最大公约数

  (18.24,36)=2×3=6

  3、观察、比较、讨论

  (1)求山歌书的最大公约数与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相同

  (2)归纳: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公约数连乘起来。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求最大公约数6、12和244、7和9

  2、练一练

  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5、20和2524、36和60

  14、21和289、15和24

  5、6和728、56和70

  8、16和48105、34和30

  55、22和12115、16和30

  四、归纳

  五、布置作业

  反思:对于这类数的教学缺乏指导

  1、最小的数是另两个数的约数。

  2、当三个数中有两个数是互质数是,那么这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