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同学们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让学生汇报调查的情况,并出示课本的.银行存款利率表。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大家知道,钱存进银行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还能得到利息。怎样存能得到的利息多一些呢?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二、探讨新知
1、计算公式
师:我们去银行存钱,存进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银行存款的利率,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有所调整,大家调查的银行的利率和我们书上的银行的利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
利息的多少由存款的多少、利率的高低和存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请学生讨论利息的算法,老师适当的提示。
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全班齐读公式。
师:要求利息就必须要知道什么?
2、计算利息
师:笑笑和淘气知道你们会计算利息的方法,想请你们帮他俩算一算,他们可以得多少利息,你们愿意不愿意帮啊?下面我们一起来算。
出示题目:
笑笑说:300元压岁钱在银行存一年其整存整取,到期时有多少利息?
淘气说:我存三年期的300元,到其实有多少利息? 师:笑笑存的本金是多少?存款的时间是多长?利率是多少?
怎样算?淘气呢?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笑笑得到的利息:300×2.52%×1=7.56(元)
淘气得到的利息:300×3.69%×1=33.21(元)
师:笑笑和淘气存同样多的钱,因为存的时间长短不同,利率也就不同,所以得到的利息也不同。
师:同学们在调查中看到了利息税,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从1999年11月1日至20xx年8月14日,利息税是利息的20%,20xx年8月15日至20xx年10月7日,利息税是利息的5%,从20xx年10月9日起,免收利息税。如无特殊说明,今后我们在计算时不要求计算利息税。
三、巩固练习
1、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按4.14%计算。到期时,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
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在全班讲评。
2、光明小学为400名学生投保“平安保险”,保险金额每人5000元,保险期限一年。按年保险费率0.4%计算,全校共应付保险费多少元
先提醒学生说出保险金额、年保险费率的含义,再让学生计算。
四、课后总结
1、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把压岁钱存到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存款方式有好几种,今后打算怎么处置自己的压岁钱呢?
如果把它存到银行,该怎样存呢?
建议学生课后亲自到银行存一次钱。
2、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对人民币知识的认识;
2.提高100以内加、减运算的技能;
3.加深对加减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类整理等数学意识。
教学步骤:
1.模拟“百货店”一角,巧设购物环境。
教师把毛巾、肥皂、牙膏、巧克力、奶糖、钢笔、铅笔、书包、练习本等商品放置在桌面上,每件商品的旁边都放上由学生制作的价格标签,并挂上“欢迎到百货店购物”的字样。上课前,让同学们看一看。
2.化静为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观察能力。
首先,教师利用电教平台出示如下一组文具、日用品及其价格:
然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百货店”的欢迎语,同时出示题目:小勇高高兴兴地拿着 10元钱到“百货店”购物,假如你是小勇,你能用 10元钱买到哪些文具或日用品?
3.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各自独立思考后,纷纷举手作答:
生1:用10元钱可以买到1支钢笔、1支圆珠笔和1盒巧克力。
生2:用10元钱可以买到2本练习本、1支圆珠笔和1盒奶糖。
生3:用1元钱可以买到4条毛巾和2块肥皂。
至此,教师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4.每组选派代表到“百货店”按各自需要自由选购。
经过各个小组的热烈讨论,每个小组拟定选购方案若干个,然后派代表按各自的购物方案到“百货店”选购文具或日用品。
5.巧设问题,激发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问购物代表:“你们拿10元钱选购到哪些文具呀?”“你们拿10元钱选购到哪些商品呀?”……各组代表积极地发言,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了。
6.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发挥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采取了学生自我评价、合作评价、教师评价等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巧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巧选文具的活动、巧评合作得出的结果。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口、脑、手并用和求异思维的激发,使学生懂得:用同样多的'钱,可以按需要购物,按价格大小巧安排,做到合理消费。这对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此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训练。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口答。)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3)绳子的长度不变,剪下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4)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5)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说说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订正:(1)成反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成正比例(5)成反比例(6)不成比例]
2.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一节课要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师提问: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先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把其中的未知数量用x表示,列出方程解答。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基本练习,区分比较。
出示复习题。(全班同学动笔完成,指名板演。)
①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几天?
②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0.6千米。实际多少天修完?
[订正:
①解:设修完这条路共用x天。
答:修完这条路共用24天。
②解:设实际x天修完。
答:实际20天完成。]
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相同;不同点是正比例应用题根据商一定列比例式,反比例应用题根据积一定列比例式,所列出的比例式的形式不同。]
(3)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出示复习题。
①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②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多修0.1千米。实际多少天可以修完?
指导学生审题,并与前面的基本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学生可能有如下的解法:
①解法一:
解:设修完这条路还要x天。
解法二:
解:设修完这条路一共用x天。
答:修完这条路一共用21天。
②解:设实际x天可以修完。
(0.5+0.1)x=0.5×24
0.6x=12
x=20
答:实际20天可以完成。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这两题在列式时和前面基本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强调列式时要注意对应关系。)
(4)多种解法,培养能力。
教师谈话:以上两题你们可以用其它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订正:
①(12-1.5)÷(1.5÷3)=21(天)
或:12÷(1.5÷3)-3=21(天)
②24×0.5÷(0.5+0.1)=20(天)]
订正时,可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比较算术解法和用比例知识解答各自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些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计算时比较方便,但是遇到稍复杂的题目,用比例知识列方程解答容易思考。今后解答这类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解答。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用比例知识解答。(全班动笔完成。)
①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原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7.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5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②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2千克蜂蜜含有多少克葡萄糖?多少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订正:
①解:设行完全程用x小时。
50x=40×7.5
x=6
②解:设20xx克蜂蜜含有x克葡萄糖。
解:设x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全班动笔完成。)
①学校买来塑料绳135米,先剪下9米做了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还能做几根跳绳?
②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任务?
[订正:①(135-9)÷(9÷5)=70(根)
或:135÷(9÷5)-5=70(根)
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如用其它的方法,只要列式合理,计算正确,就算对。
(3)用多种方法解。(全班动笔完成。)
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是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4)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
一间长4.8米,宽3.6米的房间,用边长0.15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面,需要768块。在长6米,宽4.8米的房间里,如果用同样的瓷砖来铺,需要多少块?如果在第一个房间改铺边长0.2米的正方形瓷砖,要用多少块?
[提示:如果瓷砖的大小不变时,房间地面的面积与瓷砖的块数成正比例,所以只要求出两个房间地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第二个房间需要多少块瓷砖。解法是:
解:设需用x块瓷砖。
如果都是在第一个房间铺,瓷砖的大小变了,总面积一定,瓷砖的块数与每块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注意这里是与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而不是与瓷砖的边长成反比例。)解法是:
解:设要用x块瓷砖。
0.152×768=0.22×x
x=432]
4.布置作业。(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 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
(3) 汇报订正
3. 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 三九( ) 五八( ) ( )八二十四
( )五一十 ( )七三十五 ( )七二十一 二( )十六
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4. 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