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4 09:56:5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青岛版68——70页。

  教学目标:

  a类:

  能正确认识11—20各数并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b类:

  1、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

  2、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c类:

  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是本课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每人20根游丝每人2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海边的孩子也喜欢小鸟。让我们一起到海边看一看,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给大家提个问题吗?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几只海鸥?

  先猜一猜有几只?

  到底谁猜的对呢?

  怎样才能数出准确的数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说明,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

  教师圈一只,学生摆一根。

  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板书:11)

  你猜对了吗?恭喜你。

  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数出呢?

  (学生汇报数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

  3根3根地摆。

  5根5根地摆。

  10根10根地摆。

  (评价学生摆的`方法,根据学生摆的情况进行反馈和引导。如果认为自己摆的方法是最好的,可以接着继续摆其他的20以内的两位数,在摆的过程中感受10根一捆最好数)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是几个十?还有几根?大家看,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是11了。

  (教师演示10根捆成一捆)

  说明:1就是1一个一。11里面有一个十和1个一。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板书:一个十(捆成一捆的小棒图)1个一(1根小棒图)

  2、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教师圈一只,学生摆一根小棒。

  数一数,你摆了几根?

  你摆的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吗?说说你的方法。(10根捆成一捆,还剩3根)

  教师边巡视边反馈。

  问: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我们就说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板书:131个十3个一)

  3、解决:礁石上有几只海鸥?

  边数边摆。摆完后问:你发现了什么?(20根能捆成2捆)

  有没有剩下的?

  2捆是几个十?

  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板书:20 2个十)

  4、小结: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没用老师教就知道了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两个十就是20。

  我们认识了11、13和20。想一想,20以内我们还有哪些数没有学?

  5、数数

  正数、倒数11——20。

  6、填数练习:有的数字喜欢捉迷藏,悄悄藏了起来,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7、学习数位

  同学们,这些数还可以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借助计数器介绍数位:右边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拨11。(一个一个地拨,满10个后说明在计数器上10个可以进到十位上拨1,个位上是0,继续在个位上拨1)

  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写的时候,十位上是1对着十位写1,个位上也是1,我们对着个位写1。

  拨13。

  拨20。

  说明:20的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写0。

  师生互动,拨数。

  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0到10十一个数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0个新朋友。哪10个?(学生齐数,教师板书课题)

  你了解它们吗?

  三、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1、圈“10”练习。

  2、写一写,画一画。

  3、填空。

  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11——到20十个新朋友。以后我们经常和它们打交道,一定要好好和它们相处啊!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十位个位

  11

  1捆1根

  20

  2个十

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教案《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西师版___年级上(下)册___页

  执教者:______

  教学课时:第___课时

  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技能:了解______,掌握______。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______方法,体验______。情感态度:通过感受______,培养______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x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生2: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3:我是这样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______方法,了解到____________,那老师觉得____________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出示题目。

  (2)学生读题思考。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选代表展示。

  (5)集体订正。

  四、小结:让学生谈收获,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样的想法,觉得本堂课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同分享,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布置作业:(第___页第___题).

  六、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课题)

  ____________(内容简析)

  教学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能提供改进的方案吗,有哪些突发的灵感,课堂上有没有印象最深的讨论以及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自我评习:这个万能教学模板实用性较强,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存在的随意课、盲目课和单纯的传授课等不规范、教法陈旧的教学形式,逐渐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初登讲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是一种全面把握教材,宏观感受教学全过程,快速规范教学行为的好方法,便于教师逐渐提高研究层面,取得更大收益。

小学数学教案5

  教材分析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一个飞跃发展。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说,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为今后学习实数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学生切实地学好。

  学情分析

  负数切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气预报”和存折上的.“支出存入”情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储备比较丰富,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对于理解正、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

  教学要求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负数存在的必要性。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作为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小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教学中,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只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没有出现严格的定义。

  课时安排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1课时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1课时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必要和方便。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

  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有兴趣吗?

  师生开始做游戏,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

  师:如果你是管理员,需要记录物品的进出情况,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吗?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用符号“??”“?”或相反方向的箭头表示。?用笑脸和哭脸表示。?用正、负数表示。 ……

  只要学生选取的表示方法合理,能正确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答案出现正、负数表示的情况,可以借此直接引入新课:“同学们,这就是负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负数。”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出现正、负数情况,教师就要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一般用什么方法简洁而准确地表示这样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热身,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的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图)

  生:我发现同一时刻这些地方的气温是不同的。

  师:你知道这些数据表示什么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数字前面有“—”,零上的温度数字前面有的有“+”,有的没有。

  师:同学们发现“0℃”是一个特殊的温度,那么0℃表示什么意思呢?

小学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

  直尺、软尺、学生自带图片,线绳、学具、叶子、方格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分组沿着花坛、跑道、草坪各走一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在这美丽的季节老师在胡杨林拍了几张照片想与同学们一起欣赏。(配乐播放图片)。面对这美丽的景色,可爱的小蚂蚁高兴极了,它捡了几片树叶和同伴玩起了爬树叶的游戏。同学们快来看看,小蚂蚁是怎样玩的,它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

  指导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复述留意: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它发现树叶一周的边线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你想知道它的同伴是怎样玩得吗?

  课件演示:同伴1:沿着树叶的边线爬行,但没有回到起点就停下了;同伴2:沿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半,从树叶的中间回到了起点。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两只小蚂蚁感受到树叶的周长了吗?(教师鼓励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但在表述中必须注意强调从起点———沿边线——回到起点)噢,小蚂蚁的伙伴没有遵循游戏的规则,所以没有感受到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鼓励它们重新走一次,好吗?(课件演示)

  师:看来小蚂蚁非常地聪明,它能在游戏当中发现树叶的周长,真的很了不起!同学们想认识周长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一)、感知体验周长

  1、想一想、说一说

  师:课前我们也分组做了游戏,看看哪个同学像小蚂蚁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什么是花坛、跑道、草坪的周长。)

  师:你们真聪明。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图形,你能帮我找到它们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游泳池、篮球场、树叶图形)

  学生上台来边讲述边用课件演示游泳池池口、篮球场、树叶的周长。

  2、找一找、摸一摸

  师:你能找出文具盒盒面、桌面、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发现了哪些图形的周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摸一摸。

  3、描一描、画一画。

  用彩笔描出课本44页的树叶和45页的第一题。教师重点强调从起点、沿边线、回到起点。

  结合以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概括并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理解计算周长

  出示以下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单位:厘米)

  小组计算、交流汇报结果。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不同的解题策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

  三角形5+5+6或5×2+6

  正六边形4+4+4+4+4+4或4×6

  平行四边形4+5+4+5或4×2+5×2或(4+5)×2

  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操作测量周长

  1、简单图形的周长测量

  出示课本45页第二题,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的周长,并汇报测量、计算的.结果。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以此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2、较复杂图形的周长测量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简单图形的周长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你们想挑战自我,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

  小组活动。

  出示:五角星,硬币,日历卡和合作学习提纲:

  1、先在组内说一说你们准备怎么测量;选用什么测量工具:2,组内先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记录,一人准备汇报;3、记录测量结果及方法并算出周长。(为节省时间,方法可以简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表达清楚就行了)。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学生的汇报可能存在以下不同答案。

  日历卡:

  1、用毛线绳围着日历卡绕一圈,然后量出毛线绳的长度:

  2、用尺子测量日历卡的长和宽进行计算。方法可以用四条边相加、长×2+宽×2、或(长+宽)×2

  五角星:

  1、用绕毛线的方法量出五角星的周长:

  2、用尺子量出五角星的一条边,然后乘10。(针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数一数它的边,加深感性的认识)

  硬币:

  1、用绕毛线的方法测量硬币的周长。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同学们思考)大家想一想硬币是圆形,圆形容易怎样哪?(教师做一个车轮滚动的手势)。学生恍然大悟。得出。

  2、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用课件演示测量的方法)

  师:你想试一试吗?学生动手操作。

  (三)实践应用周长

  1、用你所学的知识测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同桌可以合作完成)

  2、智力闯关:火眼金睛。下面两组图形的周长相等吗?说出你的理由?(课本45页第三小题)

  鼓励学生用方格纸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初步的渗透平移的思想。

  三、拓展延伸实践创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周长?还学会了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生:我还学会了用“绕”毛线的方法测量五角星和硬币的的周长。另外还可以用“滚”的方法测量圆形的周长…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的不少。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音乐响起。课件展示限高警示牌、镜框、栅栏、车轮、花边等图片,教师做简单的解说。)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这说明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只要我们像小蚂蚁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数学王国里更多的奥妙。大家有信心吗?同学们,就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为我们今天的出色表现喝彩。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小学数学教案10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学会从各种平面图或实物中辨认平行四边形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及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平行四边形。

  教学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可拉动的长方形框架、钉子板,方格纸

  学具准备

  可拉动的长方形框架,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游戏引入(出示课件)

  以“七个小矮人”中的开心果讲游戏规则,老师先发一些基本图形给学生,有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叫到什么图形的时候,大一部分同学就起立把图形举高让大家看,最后,只剩下平行四边形没有叫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一种新的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感知(课件展示)

  教学例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抽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形都含有,指出这种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和文字。

  2、操作感知

  教学例2

  拉一拉:

  (1)你能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吗?你是怎样变的?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学生独立操作、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长方形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拉动长方形框架使它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在拉动的过程中,四条边的长短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变了,原来是四个直角,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四个角分别变成了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

  (2)说一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初步理解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对角相等。

  三、动手实践

  1、围一围:

  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试试看

  2、涂一涂:

  把下面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106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3、剪一剪

  ⑴请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注意先要照着书上的方法,对折,再对折,然后把其中的两个长方形再对折,剪去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折纸)

  四、知识拓展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形,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全课小结

  通过我们的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奥秘,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其实生活中无处不有我们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真正成为数学和生活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开课。

  二、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三、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四、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30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