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6 11:38:2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1.○□○〓△□〓□〓□△○□△○△□△〓〓△

  2.画一个统计图

  3.○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 )最多,( )最少,( )与( )同样多。□比△多( )个,□比○多( )个,○比□少( )个,○比△少( )个。

  活动二: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各有多少名同学?

  2.学习小组四个同学比较一下,哪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最喜欢?

  3.在数学书P86上的表格涂一涂。

  4.说一说,你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

  活动三: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儿女

  C.猫和老鼠

  D.天线宝宝

  2.调查你们大组成员,喜欢这四种节目的同学有哪些?

  3.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方法。

  4.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及过程,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力目标: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气球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三,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三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书P48到5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用分析法分析,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P48先出示(1),练习后说说分析过程

  板书:鸭的.只数-鸡的只数=鸭比鸡多的只数

  2、改变上题,学生自己写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反馈

  3、P48练3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式:

  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

  ●变式练习

  1、滨海小学三年级有学生42人,四年级有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舞蹈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舞蹈队员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将“合唱队员60人”改变,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综合练习

  1、P48练5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解答。

  2、P49练8指名说说。

  (二)

  ●基本练习

  1、P49练10(1)出示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出基本数量关系式:第二小组平均每人-第一小组平均每人=?

  2、P49练10(2)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说说基本数量关系式

  ●综合练习

  1、P50练11、12、13先练习,后反馈比较基本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

  2、P50练14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3、P50练15,先补充,再计算。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 40° 110°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1.面积概念的形成。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小黑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卡片,硬币,学具袋,彩色笔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设计“我说你点”的游戏:老师说,学生指,看谁反应最快,能够指正确。)

  师:刚才我们一起玩了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还蕴含着数学知识。谁能猜一猜在游戏中你们点到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其实啊,你们点到的都是它们的“面”。(板书。)

  意图:教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或图形的面,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感知面积大小

  1.摸一摸。

  师: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自己手的面、数学书的面、课桌……摸一摸你身边物体的“面”。(生活动。)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师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能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有些“表面”是平平的,有些“表面”是弯曲的,有的大,有的小。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你们能用数学语言给取个名字吗?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

  意图:利用学生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比较自然地引到数学中面积的含义上。

  2.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小组活动:把手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卡片的轮廓描到纸上,将描好的图形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小组涂的图形中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

  师:刚才你们涂的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你们涂的这些都叫平面图形。通过描轮廓和涂色,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师:那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

  生:面积。

  意图:在描与涂中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面有大有小,丰富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3.小结“面积”的含义。

  师:现在,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什么是面积)同桌用简练语言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生归纳小结。)

  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数学专家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你们说的和专家说的很接近,同学们的概括能力真强。

  4.面积与周长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涂和画,想想周长和面积是一回事吗?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生:周长是物体表面边线的总长,而面积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

  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将知识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明确知识的本质意义,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面积概念。通过涂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能和物体表面的周长做个区别,再次巩固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比一比,探究方法

  1.小黑板出示一组图形。

  师:现在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这两个图形,谁能用上“面积”这个词语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你认为它们谁的面积比较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呢?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用眼睛看,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2.动手探究。

  师:请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你们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并根据需要用身边的工具证实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出的方法多。(生活动。)

  师:现在这两个图形用眼睛看,看得出来谁大,谁小吗?

  生:不能。

  师:那么该怎么办呢?请动用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大家一起商量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请你们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用剪拼、数方格、摆正方形、摆硬币等方法,并汇报。)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有的小组说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比一比,这用的是“重叠法”。(板书:重叠法)有的说把它们重合在一起,再把多的剪下来,拼在一起,比一比,这用的是“剪拼法”。(板书:剪拼法)有的说用同样的硬币摆一摆,看哪个图形摆的硬币多,哪个图形就比较大,这叫“拼摆法”。(板书:拼摆法)还有的小组通过讨论,认为只要把这两个图形画上同样大小的方格,数一数方格数就能知道谁大谁小了,这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板书:数方格。)

  师:大家想的方法可真多。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关于“拼摆”的方法。刚才那位同学说用硬币摆,你们还能用什么图形来摆。

小学数学教案8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10

  课题:商三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会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以玩扑克牌的游戏说明摆放顺序重复出现。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与循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3、展示目标: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环节二

  目标展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环节三

  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1)板书: 400÷75

  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讨论:第一题可以除尽,2、3题的商除不尽,总也除不完.(4)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5)归纳总结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老师指着400÷75的竖式提问: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总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建立“循环节”的概念,指导循环小数的写法。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板书:

  5、老师指导书写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环节四

  训练操作。

  做一做第一题

  矫正:强调循环小数的写法。

  小组合作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不太好的是?

  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

  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

  (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29(28)天

小学数学教案13

  新学期伊始,我们学校在4月18日下午对全组教师的教案进行了一次认真详细、全面具体的检查,现总结如下:

  一、整体检查情况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在班级实际,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课时教案突出“三维”目标,渗透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教学准备,过程清晰。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详细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难点等优点,还体现了学习方法、课后小结具有实效性,学习形式多样性的特点。逐步向素质教育的目标靠拢。

  3、部分教师要备好几门或好几个年级的课,任务繁重、备课量大,但他们都能认真对待、仔细备好每一门、每一节课,充分体现了各位老师对备课工作的重视程度。

  4、多数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培训项目的不同、科学设计教案、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科学内容和进度。

  5、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教学的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

  二、问题指出

  1、在本次教案检查中,虽然备课次数不足的现象消失了,都能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要求。但是个别教案内容没有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引起全体老师的重视。2、部分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情景的创设,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

  3、大多数的课后反思过于简单。但不乏有写得好的反思,这需要各位老师值得重视。

  三、整改措施

  1、继续重视教案中“分层设计”的整改,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作出不同评价。

  2、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充分利用它山之石,让自己的教案不断完善、趋于完美。

  3、加强集体备课,特别是口算、计算练习,设计练习时注意分层。

  4、检查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5、提倡教师课后如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应及时写在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

  以上是我校本次教案检查的大体情况。教案反映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希望大家在不断钻研教学的同时,认真编写教案。也希望做的好的继续坚持下去,不理想的要端正态度加以改进,真正把教好书的口号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课前,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等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曲)的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朋友”是常见的物体。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馈初步形成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经过信息的筛选、过滤和相互对应,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对判断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些活动能使四种形体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物体的形状,然后说出摸的是什么形体;“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摸出一个圆柱,让同伴检查摸对了吗。这两个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开展摸物体的活动。“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立体形状特征的体会。“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4、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一般思路,根据图形会求解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三、情境导入

  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

  第一排有几个女生?

  第二排有几个3?

  我们就说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

  四、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

  那带叶子小胡萝卜有多少根?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几个2根?我们就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2)白萝卜一共有几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几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教材P50—“做一做”第2题。

  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五、巩固练习

  1、教材P50—“做一做”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P53—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六、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们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倍”的知识,希望大家不断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结果下节课告诉老师。

  七、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胡萝卜:2根胡萝卜:2根

  红萝卜:6根3个2根白萝卜:10根5个2根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