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7 07:01:2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出示图片2

  (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35+2,师板书

  出示图片3

  (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

  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利用课件演示算理。

  出示图片4

  笔算时,第二个加数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笔算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教师板演算法,并对应展示口诀:

  数字分开,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习:做一做,图5

  2.学习例2

  (1)看图片(乘车图片6)提出问题

  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答呢?

  板书算式:35+32=( )

  (2)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一试吗?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合作交流

  ①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67。

  ②摆小棒

  师:有的同学是这样摆的,先摆3捆与5个单根 ,再摆3捆和2个单根(上下摆放),合起来就是6捆零7根就是67根。

  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整捆和整捆的合在一起,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在一起?

  播放动画

  ③口算的方法

  30+30=60,5+2=7,60+7=67

  ④竖式计算 出示图7

  师问:为什么5和2对齐?3和3对齐?

  师: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老师板书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观察。

  生1:您是先算个位5+2=7,再算十位3+3=6,也就是6个十,把6写在十位。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4)算法对比,理法勾联

  指着竖式结果中的“7”,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竖式结果中的“6”,是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做P13 第2题“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完后别忘了什么?

  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三)拓展延伸

  1.看图写竖式。(P12第2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56元,二(2)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p73--7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3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公开课教案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课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4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

  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

  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

  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

  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预设:50=50

  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

  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

  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

  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

  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预设:40100,100span=

  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

  2.平衡,一样重

  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谈话:小熊猫跳上去后,跷跷板是这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只熊猫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小熊猫的重量+40=100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只熊猫的质量加40千克熊猫的质量等于100千克熊猫的

  质量

  追问:你能用谁和谁是相等的再来说一说吗?

  谈话:同学们找得到了跷跷板中相等的关系,能用更简洁的式子

  来表示吗?

  预设;a+40=100

  2.x+40=100

  谈话:真了不起,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知道的数量,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出示课件

  谈话:现在两边的熊猫交换了位置,你还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预设;100=x+40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

  三、借助素材,理解等量关系

  1.理解图示中的等量关系。

  (1)课件出示:

  谈话:谁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

  预设:3x=200+200,x+x+x=200+200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谈话:说说你这个式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谁和谁是相等的)

  谈话: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相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相等的式子吗?

  预设:10+20=30

  x+300=1000

  (2)课件出示(出示动物的名字)

  谈话:这幅图中,既没有跷跷板、天平,你还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预设:两只金丝猴的质量和一只短尾猴的质量是100千克

  教师引导,也就是这些猴子的`质量和与100千克时相等的

  小结:像这样相等的关系数学上称为等量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先找到这样的关系。

  2.理解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看图找等量关系同学们都学会了,有些等量关系还藏在文字信息中,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课件出示: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

  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信息中提供了哪几个量?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谈话: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谈话:你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预设: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你太棒了,抓住了关键的信息,你很会读题和思考。

  谈话:1980年的只数和20xx年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980年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300只

  谈话: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用未知数x表示出它的等量关系吗?

  预设:x+300=400

  (2)课件出示: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谈话: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国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技术来增加珍稀动物的数量。

  谈话:自己默读题,你能找到哪几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7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小明家搬新家,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自己的卧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妈妈去买地砖,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利用课件显示小明卧室要铺地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讨论买地砖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问题一: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问题二:如果要用边长为3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创设出买地砖时出现的取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1.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有一块长方形田地,长100米,宽80米,在中间筑两条如图所示(图见课件)的路,路宽3米,那么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扩大规模,把花圃的边长再增加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交流,给所有学生都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四、总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上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你认为谁表现的最好?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结全课时,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评自己、评他人,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请各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观感知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师:老师还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了一些图形(板贴:飞机、乌龟、小鱼),他们是不是对称的?用长方形的纸剪出这些对称图形后,剩下的图案是不是对称的?

  (二)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折、画、剪。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菜单:

  (1)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4)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列出算式。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

  (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2、拓展练习。

  (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元)

  (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

  (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

  3、小黑板作业。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

  果汁的单价是10.5元.

  (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

  (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

  (3)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

  六、板书设计

  寄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元)

  列竖式计算: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1.○□○〓△□〓□〓□△○□△○△□△〓〓△

  2.画一个统计图

  3.○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 )最多,( )最少,( )与( )同样多。□比△多( )个,□比○多( )个,○比□少( )个,○比△少( )个。

  活动二: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各有多少名同学?

  2.学习小组四个同学比较一下,哪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最喜欢?

  3.在数学书P86上的表格涂一涂。

  4.说一说,你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

  活动三: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儿女

  C.猫和老鼠

  D.天线宝宝

  2.调查你们大组成员,喜欢这四种节目的同学有哪些?

  3.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方法。

  4.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及过程,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力目标: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气球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三,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三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出示图片2

  (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35+2,师板书

  出示图片3

  (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

  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利用课件演示算理。

  出示图片4

  笔算时,第二个加数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笔算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教师板演算法,并对应展示口诀:

  数字分开,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习:做一做,图5

  2.学习例2

  (1)看图片(乘车图片6)提出问题

  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答呢?

  板书算式:35+32=( )

  (2)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一试吗?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合作交流

  ①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67。

  ②摆小棒

  师:有的同学是这样摆的,先摆3捆与5个单根 ,再摆3捆和2个单根(上下摆放),合起来就是6捆零7根就是67根。

  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整捆和整捆的合在一起,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在一起?

  播放动画

  ③口算的方法

  30+30=60,5+2=7,60+7=67

  ④竖式计算 出示图7

  师问:为什么5和2对齐?3和3对齐?

  师: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老师板书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观察。

  生1:您是先算个位5+2=7,再算十位3+3=6,也就是6个十,把6写在十位。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4)算法对比,理法勾联

  指着竖式结果中的“7”,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竖式结果中的“6”,是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做P13 第2题“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完后别忘了什么?

  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三)拓展延伸

  1.看图写竖式。(P12第2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56元,二(2)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p73--7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3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公开课教案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课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4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

  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

  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

  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

  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预设:50=50

  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

  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

  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

  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

  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预设:40100,100span=

  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

  2.平衡,一样重

  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谈话:小熊猫跳上去后,跷跷板是这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只熊猫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小熊猫的重量+40=100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只熊猫的质量加40千克熊猫的质量等于100千克熊猫的

  质量

  追问:你能用谁和谁是相等的再来说一说吗?

  谈话:同学们找得到了跷跷板中相等的关系,能用更简洁的式子

  来表示吗?

  预设;a+40=100

  2.x+40=100

  谈话:真了不起,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知道的数量,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出示课件

  谈话:现在两边的熊猫交换了位置,你还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预设;100=x+40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

  三、借助素材,理解等量关系

  1.理解图示中的等量关系。

  (1)课件出示:

  谈话:谁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

  预设:3x=200+200,x+x+x=200+200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谈话:说说你这个式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谁和谁是相等的)

  谈话: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相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相等的式子吗?

  预设:10+20=30

  x+300=1000

  (2)课件出示(出示动物的名字)

  谈话:这幅图中,既没有跷跷板、天平,你还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预设:两只金丝猴的质量和一只短尾猴的质量是100千克

  教师引导,也就是这些猴子的`质量和与100千克时相等的

  小结:像这样相等的关系数学上称为等量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先找到这样的关系。

  2.理解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看图找等量关系同学们都学会了,有些等量关系还藏在文字信息中,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课件出示: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

  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信息中提供了哪几个量?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谈话: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谈话:你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预设: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你太棒了,抓住了关键的信息,你很会读题和思考。

  谈话:1980年的只数和20xx年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980年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300只

  谈话: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用未知数x表示出它的等量关系吗?

  预设:x+300=400

  (2)课件出示: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谈话: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国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技术来增加珍稀动物的数量。

  谈话:自己默读题,你能找到哪几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7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小明家搬新家,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自己的卧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妈妈去买地砖,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利用课件显示小明卧室要铺地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讨论买地砖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问题一: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问题二:如果要用边长为3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创设出买地砖时出现的取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1.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有一块长方形田地,长100米,宽80米,在中间筑两条如图所示(图见课件)的路,路宽3米,那么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扩大规模,把花圃的边长再增加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交流,给所有学生都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四、总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上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你认为谁表现的最好?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结全课时,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评自己、评他人,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请各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观感知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师:老师还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了一些图形(板贴:飞机、乌龟、小鱼),他们是不是对称的?用长方形的纸剪出这些对称图形后,剩下的图案是不是对称的?

  (二)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折、画、剪。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菜单:

  (1)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4)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列出算式。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

  (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2、拓展练习。

  (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元)

  (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

  (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

  3、小黑板作业。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

  果汁的单价是10.5元.

  (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

  (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

  (3)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

  六、板书设计

  寄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元)

  列竖式计算: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1.○□○〓△□〓□〓□△○□△○△□△〓〓△

  2.画一个统计图

  3.○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 )最多,( )最少,( )与( )同样多。□比△多( )个,□比○多( )个,○比□少( )个,○比△少( )个。

  活动二: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各有多少名同学?

  2.学习小组四个同学比较一下,哪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最喜欢?

  3.在数学书P86上的表格涂一涂。

  4.说一说,你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

  活动三: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儿女

  C.猫和老鼠

  D.天线宝宝

  2.调查你们大组成员,喜欢这四种节目的同学有哪些?

  3.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方法。

  4.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及过程,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力目标: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气球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三,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三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