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板书: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你们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二、初读
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三、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
1.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相机板书:议论)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3.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思考:
(1)官员们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2)曹操听了他们的称象办法后是什么态度?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4.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提问: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先自己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上──止(停止)干──杆(秤杆)到──倒(倒水)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像──象(大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互相交流、提示。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美观;“再”字的后三笔笔顺是:竖、横、横,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一些,左右出头。注意比较“在”与“再”二字的字义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21.称象
上船画线
上岸装石头沉到线
称石头
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楷、瞒、懊”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皮肤、签条、缩短、脾气、名册、呵欠、咳嗽、原谅。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落。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什么是抄写员?本文说的小抄写员是谁?
(抄写员指照着原文抄写的人。本文中的小抄写员指的是叙利奥。)
2.了解本文的作者。
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866年参加意大利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来曾加入意大利社会党。所写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描写学生生活,带有感伤情调,其他作品有《公共马车》、《工人女教师》。
二、合作交流: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1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3)认识生字,掌握字形。
2.指名读课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儿地。
迸出:指由内而外地、突然地、不能抑制地发出。
瞟:斜着眼睛看。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后悔不该这样。
啜泣:抽噎,抽抽嗒嗒地哭。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3、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坚持抄写签条,虽然被父亲误解、冷淡,依然坚持着。)
4、围绕着叙利奥帮助父亲抄签条这件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5、学生汇报。
练习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叙利奥要帮父亲抄签条,父亲不同意。(1—4自然段。)
第二部分:叙利奥瞒着父亲抄写签条。(5—24自然段。)
第三部分:父亲了解了事情的真相。(25—30自然段。)
四、分组分部分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2.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三、品读感悟: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孩子。)
带着问题读课文:
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请你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体会后出声地读出来。
突出重点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
抓重点句体会,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句子①
叙利奥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很快活。他想:“爸爸不知道我在替他写,还以为自己没有老呢。好!就这样做下去吧!”从“心里很快活”体会出他默默帮父亲工作,看到成果,他很高兴。“就这样做下去吧!”说明他要帮父亲抄下去的决心很大。
句子②
每天晚上到了十二点,叙利奥就起来工作。
从“每天十二点”体会到为了帮助父亲,他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
句子③
叙利奥出世以来第一次挨骂,心里很难受……叙利奥重新振作起来,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唉,还是继续做下去。白天多用点功,夜里仍旧工作吧!”
从“心里很难受,继续做下去,仍旧工作”去体会。叙利奥长这么大,第一次受到父亲的责骂,心里真是很难受,可看到父亲和一家人高兴的样子,他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句子④
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怕父亲知道,就不会让他做了,所以他没有告诉父亲。
句子⑤
“啊,不是这样!您不要这样说,爸爸!”叙利奥含着眼泪恳求说。他真想把经过的一切说个明白,可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心里反复说:“哎呀,不能说,还是一直瞒着下去,帮爸爸做事吧。学校的功课是非学好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稍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从“恳求”体会出叙利奥的心里非常难受,委屈。
从“更重要,对,这样做对!”体会到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做事,减轻父亲的疲劳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心中还十分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说明他很体谅父亲的辛苦。
句子⑥
又过了两个月,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倦不堪;父亲见了儿子,仍旧动怒。最伤心的是父亲对儿子渐渐冷淡了……叙利奥看到这个样子,伤心得不得了。
从“夜夜”体会到叙利奥这样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亲的冷淡,使他伤心到了极点,可为了帮父亲,他仍旧没有为自己辩解。
句子⑦
可是一到十二点钟,这个决心不知不觉又动摇了,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于是他忍不住仍旧爬起来。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
(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工作看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干,就是对这个家的不负责任。)
句子⑧
叙利奥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父亲确实不爱他了,眼里已经没有他这个人了。“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
追问:请你想象体会,什么是刀割一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叙利奥此刻已是伤心欲绝,他是那么爱他的家人,同样他也需要父母对他的'爱。)
2.叙利奥受到父亲的责骂,冷落后是否停止了工作呢?
(没有,习惯的力量,为爸爸分忧的信念使他半夜又起来。)
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家里的生活很清苦。一家人的生活全压在父亲的肩膀上。他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又从别处接了文件来抄写。工作很辛苦,父亲常常诉苦:“我的眼睛似乎坏起来了。这样的夜工,会缩短我的寿命呢!”
叙利奥心疼父亲,想为他分担一些。
4.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请你认真25—30自然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父亲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对儿子无尽的爱。)
四、巩固延伸:
学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间那份真挚的爱。
五、作业
1.分角色表演课文最后一部分内容。
2.预习《向命运挑战》一课。
板书设计
贫穷的家庭---请求抄写---遭到拒绝---深夜抄写---受到误解---发现真相---得到爱抚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修鞋
问:你们的鞋子坏了,有没有找修鞋的修过?请你说说你见过的修鞋人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修鞋的姑娘,看看她与你见过的修鞋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在修鞋后面板书:姑娘)
3、读课题,看课题质疑。(梳理疑问:修鞋姑娘长什么样?她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出示生词,读词语
凛冽寻觅开绽绱鞋锥子拽着风霜艰辛决不还价蒙上阴影窘极了尴尬嫣然一笑纳闷惭愧无地自容
3、理清课文脉络
看看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老师擦去一些词大家来读读:
决不还价窘极了怀疑蒙上阴影惭愧
看看剩下的词是描写什么的?请你用这些词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边浏览课文,一边想,最好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接着、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板书:姑娘我)
4、出示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
l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l是的,这样大的县城,到哪儿去找啊!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①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问:你发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了作者寻找姑娘的事。)
②课文的开头就写了作者寻找姑娘,然后讲了整件事情,这种写作顺序叫做倒叙。
三、品读课文
1、过渡:作者为什么要寻找修鞋姑娘?她到底是位怎样的姑娘?请同学自读姑娘修鞋的部分,划出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并做出标号。
2、指名朗读划出来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词语的含义,渗透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预设:
而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坦然、自信”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并进一步体会修鞋姑娘动作背后的心理活动。(板书:坦然自信)
(2)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①引导学生找出动作词“钉、拽、扯”,并演示这几个动作词,体会修鞋姑娘修鞋技术娴熟。(板书:技术娴熟)
②指导朗读听老师缓慢地读“吧吧吧”这样好不好?“吧吧吧”要读得干脆,体现出小姑娘干活利索,动作娴熟。
(3)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①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修鞋姑娘外貌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板书:干活认真)
②师:从“她那冻肿了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我决计不管她要多少钱,决不还价。”你体会出了什么?(小姑娘的生活很艰辛)
③你仿佛看到了她经历了什么样艰辛?(我仿佛看到了在寒冷的冬天,小姑娘在街头修鞋时不戴手套手都冻坏了的情境。我仿佛看到在凛冽寒风中,小姑娘瑟瑟发抖的身影……)
④师:是啊,这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姑娘却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重担,过早地经历了风霜艰辛。这让作者对小姑娘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再来读这句话。
她说:“你的是汗脚,线是烂断的。就是没有坏,也穿不了几天。”说着,就把我的鞋脱下去绱起来
(4)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姑娘的热情周到。(板书:热情周到)
3、那面对这样一位自信、热情的姑娘,作者对她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我态度变化的词语。(板书:不放心、同情、怀疑)
4、我对修鞋姑娘的态度随着的事情的发展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余下部分,标出相关的词语。(板书:担心、惭愧)
5、作者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默读“我”和姑娘对话部分,想象人物各自内心,他们有许多话没有直接说出来,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写在句子旁边。
(1)同桌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注意去掉提示语的朗读,但在对话中要把提示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2)学生展示读。
(3)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①“我相信你。”和“我也相信你”,两个相信各是什么意思?
②“这钱足够了”。明明不够,为什么说足够了?你怎么理解。
(4)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板书:诚实、善良)
5、小组探究“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相信我,还是我相信她呢?”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联系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6、(师引读)面对姑娘的相信,(学生读)“我真惭愧。
(师引读)面对姑娘的诚实,(学生读)“我真惭愧。
(师引读)一直都是姑娘诚实,一直都是姑娘信任我,(学生读)“我真惭愧。
四、深化感情,联系生活。
1、这是一位诚实、善良、真诚、对工作认真……的姑娘。你想不想找到他?
2、作者也想找到他,可那么的县城到哪去找啊?于是
(师引读)作者发出了深情的呼喊,(学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师引读)在大庭广众之下,作者大声喊,(学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师引读)夜深人静之时,作者苦苦寻觅但仍无半点音讯,(学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师引读)我苦苦寻找,来到大山前,我对着大山喊,(学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3、同学们,作者在心底一遍遍在呼唤:修鞋姑娘你在哪,仅仅在呼唤小姑娘吗?(不是)她在呼唤什么?——呼唤诚信
师:是啊,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多一些诚信,就不会有那么多假药假酒,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多一些诚信,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两句名言。出示两句名言
①诚实善良是一种美德,它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②只有诚实善良讲信用的人,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五、总结写作方法。
1、速读思考,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倒叙手法②首尾呼应③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刻画人物(板书:语、动、神、貌)④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反衬人物品质(板书:心理)
六、拓展思维,续写结尾。
茫茫人海苦苦寻觅,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让学生续编故事(要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表情等外貌描写,刻画了现在的修鞋姑娘由于工作异常辛苦劳累)
板书设计:
修鞋姑娘
姑娘:坦然自信技术娴熟干活认真热情周到诚实善良
(动作、神态、语言、外貌)
我:不放心——同情——怀疑——担心——惭愧
(心理)
第二部分:文本解读
一、内容解读: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的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品质。
二、写作特色解读
1、本文运用了倒叙式开头。先写了“我”寻找修鞋姑娘,然后写了“我”的修鞋经过。
2、本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先写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接着写修鞋的经过,最后写我继续在长街深巷寻找修鞋姑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重点写了“修鞋”和“付钱”两部分内容。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刻画人物。本文通过对姑娘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的描写来表现姑娘真诚、善良、技术娴熟、工作认真、热情周到等特点。如通过“钉、拽、扯”几个动作和“吧吧吧、刺啦刺啦”两个拟声词,描写出了姑娘技术娴熟的特点;当我修完鞋,不够钱,要用手表做抵押时,谁知,姑娘嫣然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她歪着头,友好而又顽皮地看着我。“诚实、信任哪!”她坦然地回答等。这些语言、神情地描写,把一位具有诚实、善良、信任美好品质的姑娘,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
4、以我对姑娘的态度为线索叙述全文。课文倒叙开头后,以“我”对修鞋姑娘的态度变化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事情的过程。
5、教材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当“我”怀疑修鞋姑娘的修鞋技术时,他却用娴熟、利索的修鞋动作证明给我看;当我怀疑她漫天要价时,他却只要六角钱……这种对比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加突出了修鞋姑娘纯朴、善良、诚实的好品质。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描写场景和形象,安排议论和抒情
2。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作家史铁生瘫痪之后,坐着轮椅,每天来到地坛,在时空的交叉处,思索着历代哲学家们都苦思了一生的问题――死与生,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博大,感人至深。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ai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二、检查预习:注音
田凫fú、椋鸟liáng、老饕tāo、慰藉jiè、攫住jué、笨拙zhuō
束缚shù、潜力qián、炽热chì、跌宕diē、dàng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脉络、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四、文本研习: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鸟儿死亡场景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把鸟尸与鸟啼进行对比,更加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
2。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
明确: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3。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4。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5。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6。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7。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对话。
五、作业:
请以“珍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我选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组校园生活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班级选小干部这一大家都关心的事情来编写的,表达出了王宁对集体的关心,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文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质疑课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中悟。
2.教学中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想象力,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人物心理的特点,初步感知这一语文知识。
4.本着旧课新讲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读多想,体会文中思想内涵,达到在读中悟,在读中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员、青等10个生字及词语,认识委、补、室、宁、愣、切、集、掌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和关心集体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明白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板书:6、我选我。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上面的疑问,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把每句话读通顺,画出不懂药词句。
2.交流。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卡片,组织各种形式的认读。
2.读音指导。
3.小组合作识字。
4.扩词,帮助记忆。
5.指导书写。
补:左右结构。衣字旁,不是 字旁。
切:左半部分笔顺为一七。
集:上面四横,注意不要写漏。
四、巩固生字词。
1.同桌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齐读这些字在文中组成的词。
3.完成我会写。看清这些字在方格里的布置情况,写规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感情朗读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标出自然段序号。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1它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交流: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什么?
3、学句子。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仿例写句: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指导朗读。
选谁呢?读出思考的语气。
我选我。读出坚定的语气。
3.质疑,有没有不懂的词句。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
2.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表演愣住了。
(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4.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林老师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5.指导用亲切说话。
6.理解王宁的话。
①一边读一边用画出王宁说的话。
②读一读,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③齐读,你认为王宁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你能做到吗?
④读出有信心、坚定的语气。
五、学习第4自然段。
l.齐读。
2.从一片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学们信任王宁,对王宁勇于展示自我、热爱集体的品格表示赞许。)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l.听录音朗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扩展思维。
你参加过班干部竞选吗?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6、 我 选我
热爱劳动
王 宁 大方自信
关心集体
课后反思:
班级选小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很容易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心,适当地表现自我,更要有一颗为他人服务的心。在学了课文之后,对学生进行我选我的口语训练及小练笔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片、回、皮”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横钩”,认识新偏旁
“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边读边勾画的阅读方法。
3、在学习中体会“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难点是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认识王字旁。
2、初步了解边读边勾画的阅读方法。
3、在游戏识字的过程中感受识字的乐趣。
【课时重难点】
认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一)故事导入:(出示课件,师讲故事,创设情境)
乡村里有一个美丽的菜园。到了丰收的季节,西红柿把脸儿笑得通红;黄瓜穿上了绿衣裳;茄子高高挂起灯笼;冬瓜却躺在地上睡得正香……美丽的菜园引来了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它们就在菜园旁边一座房子的屋檐下安了家。小燕子可喜欢菜园了,常常飞到那儿去玩。有一天,燕子妈妈就布置了一个任务给小燕子。这是一个什么任务呢?小燕子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学了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二)揭题、读题:
1、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出示课件)生读题。
2、来,认识一下这个生字娃娃,学习生字“次”。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师:学得真不错。现在,我都等不及想知道发生在小燕子和燕子妈妈身上的.故事了。你们呢?那就打开课本来读读。
2、出示自学要求:
我会学:1、我能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2、我能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娃娃;
3、遇到难读的字,我想多读几次;
4、我有办法记住生字娃娃的样子,还能说给同桌听。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师:小朋友们学得真认真,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到大森林里去玩玩。(课件音乐)
2、师描述画面:你看,参天的大树遮天蔽日,幽静的小路上铺满碧绿的小草。多美呀!你觉得还缺什么呢?是啊,要是草地开满鲜花一定更好看。我们把鲜花姑娘叫出来,好吗?鲜花姑娘就藏在生字娃娃的背后,谁能读准生字,她就会出来和你见面。(课件出示,做“开花”游戏,自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
3、师:小鼠巴比也来到这里玩。现在,它该回家了。聪明的巴比在来的路上扔下石子做了记号。只要你读对句子,就可以帮它回到家。(课件出示)(在检查过程中,师生共同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师生共同评议。
四、识记生字:
1、师:读得太棒了!这么可爱的生字娃娃,你能把它们记住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生交流识字方法,共同学习。)
重点指导“燕”和“现”的字型(课件辅助);区别“在”和“再”(课件)
2、猜猜它们都是谁?(课件)
五、布置作业
1、你还有别的记住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桌或好朋友听听。
2、给生字找朋友。
3、熟读课文。
找小朋友一起表演这个故事。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秋游》教案08-25
【精】语文的教案02-21
语文阅读教案02-20
语文《画》教案02-22
语文《丰碑》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