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时、分、秒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1分和1秒的时间概念,使隐性概念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概念。
2.尝试估计经历的时间。知道1分=60秒。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活动的项目准备(皮球、跳绳、呼啦圈、口算卡、珠子)、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大家上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你们应该怎样表现呢?
生1:要积极发言。
生2:大声地说话。
生3:倾听同学的发言。
生4:开动脑筋思考。
生5:
( 评析 看似这段设计跟教学内容没有关系,其实这正是教师的精心安排,为后面自然引入1分做好铺垫。)
师:今天,就看谁的表现最棒。刚才打上课铃时是11:05,现在是11:06,时间刚好过去了1分,那么1分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听一段1分的音乐,好吗?
(电脑播放1分的音乐,屏幕中钟面上分针悄悄地走着,学生静静感受1分。)
( 评析 让所有同学一起初步感受1分的长短,教学中,若能边听边划拍子更好,这样,学生感受到的1分将更加具体。)
二、探究新知
1.感知1分(活动1:做口算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在1分里能做哪些事情呢?
生:
师:以上都是大家估计的情况,刚才有位同学估计1分能做道口算题,那么你们1分大概能做多少题呢?接下来,我想请你们估计一下,1分能做多少道口算题?
生:
师:每个人都把自己估计的题数记在心里。
记住了吗?那么每一分到底能做多少题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请同学们拿出口算纸,准备,开始。
停,请把笔放下。请同学们交换口算纸,我们一起对答案。对的打。
说说你们1分做对了多少题?(3人说)
全体同学一起说吧。我1分做对题。哎呀,我们南师附小二(8)班同学的口算水平真棒呀。
( 评析 把体验1分和估算活动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具体感知1分的.长短。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而且较第一次活动,更能让学生建立起个性化的1分概念。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估算能力。)
2.体验1分(活动2)。
师:口算是我们在课堂内经常进行的活动,那么课下你们喜欢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生1:我喜欢跟爸爸下象棋。
生2:我喜欢与同学比赛拍皮球。
生3:我平时喜欢转呼啦圈。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跳绳、皮球、呼啦圈、珠子(师说一种示意一下这种器材),同桌商量,选择1项你俩最喜欢的活动。1分活动完后,还要评比各项比赛能手,有信心挑战吗?先商量好了的,就到这儿领取器材(学生领器材),准备好了吗?准备开始。
(电脑再现1分的音乐及时钟,学生活动)
师:停!把活动器材放回原处(上位)。现在老师要现场采访一下,你1分干了什么? (师贴课题:1分能干什么)
跳绳的先来说吧。哪些是跳绳的(挥手),站起来。(师贴:跳绳,板书下)
生:1分跳了下。
师:1分跳下,(板书:下)祝贺你,跳绳能手(师发奖)。
师:拍皮球的汇报吧。
(拍皮球、转呼啦圈、夹珠子的依次汇报,选出各项能手。)
( 评析 通过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1分的长短。把抽象的1分概念转化为我跳下是1分。)
3.认识分与秒的关系。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听,什么声音又向我们走来。(电脑里显示秒针走5秒的滴答声钟面)
( 评析 此处课件使用恰到好处。把在实际教学中不易操作的活动用课件来展示,帮助学生观察、直观感知秒针的走动及其声音。)
生:滴答声。
师:这是钟面上哪根针走动的声音?
生:秒针。
师:对,就是这根又细又长的秒针在钟面上跑得最快,(点击:闪动秒针)它可以记录比1分还短的时间。
师:看,秒针滴答一声走多远?
(电脑显示秒针走1秒的滴答声钟面)
生1:走1小格。
生2:1秒。
师:它走1小格是1秒。谁能学学秒针走1秒的滴答声?
( 评析 这一设计看似多余,但其实是在让学生感知1秒的长短。)
(生学)学得怎么样?我们再来听一遍。(点击)还有谁想学。
师:那它走5小格是几秒?
生:5秒。
师:谁能模仿秒针走5秒的滴答声?她学得怎么样?那么你能试试吗?谁会用数数的方法数出5秒?
师:同学们,猜一猜,1分内你能听到多少次秒针走的滴答声?
生猜想(几人说)。
( 评析 这一猜的活动,可以引发学生估计,也可引发学生推理。)
师:到底多少次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请大家拿出学具钟,拨动秒针1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汇报。
生:我发现秒针走1圈,走了60小格,是60秒。(板书:60秒)
生: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板书:1分)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看屏幕,大家边观察边默数。
(电脑课件进行验证)
师:秒针走1圈,同时分针走1小格,那么分与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 评析 此处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在前面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生1:1分=60秒。
生2:60秒=1分。
师:原来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板书:1分=60秒)把你们的发现大声读一读吧。(生齐读:1分=60秒,60秒=1分)
4.估计1分。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发现1分=60秒,那么没有钟、也没有表,怎样掌握1分的时间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 评析 让学生逆向思考多久是1分,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1分的概念。)
生1:默数60下。
师:数给大家听听。
生2:数脉搏。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右手指尖搭在左手的脉搏上,就可以感到脉搏在跳动。
生3:打60个点。
师:示范一下。
生4:数心跳。
师:示范一下,注意把手放在胸部偏右一些的位置。
师:同学们有的是默数,下面,用你们喜欢的方法闭上眼睛估计1分的时间,可不要发出声响。时间到了,就轻轻地举手示意,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1分,明白吗?
师:闭眼,开始。
(电脑显示1个无声的钟面)
师:好,估计的最准确。你真了不起。
5.总结。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今天我们进行了许多1分时间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能和大家聊聊吗?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活动中体验了1分时间的长短,认识了分和秒的关系,懂得要珍惜时间。
三、新知拓展
师:下面我们一起玩1分竞猜游戏。在珍惜时间这4个板块的后面都藏有判断题。请第一小组组长选择题板第一组选择的是珍,对用yes错用no,明白吗?答对的就赢得一枚金牌。
( 评析 此处教师适时融入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育人目的。)
四、总结全课
师:在竞猜游戏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关1分的信息,同时也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一起看比赛结果,今天的冠军是第组,祝贺他们。希望大家今后能像现在这样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案例点评
活动设计有层次。如播放音乐是教师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做口算题是让学生个性化地感知1分的长短。有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分的长短,建立1分的具体表象。接下来的又一活动是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1分的直观感受,寓教于乐。但感觉教师安排的跳绳拍皮球等活动,活动强度较大,不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课堂中的活动教学不宜太过花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所以,课堂中的活动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好,不必太多、太花哨。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多,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眼花缭乱,课堂中学生也都愿意参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过后学生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恐怕很难说,教学目标被热闹的活动冲淡了,数学本质的东西反而被掩盖起来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型课型的特点。
本节课我按照游戏操作引入——产生问题——猜想——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行动中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由猜想生价值。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自主探索过程,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不能在这堂课中解决,但是我认为是很值得的,我们不光是获得结论,更应该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思维得到发展。
二、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师生互动,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3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 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 (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个十( )个一七十六 ( )个十( )个一
九十四 ( )个十( )个一六十 里面有( )个十 一百 里面有( )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球,再数一数,有多少个球。 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 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 × 2+36 × 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 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谈话: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出示图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逐一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题。
出示例题。
师: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表述题意。(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老师买了6袋,每袋5个,一共要用多少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最好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条件,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乒乓球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其实在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一下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1
出现4个小动物,推着小车。出示图如书本。
你们看了图知道了什么? 那你们能用自己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
指明解题:
(板书:)方法一: 42=8(筐)
208=160(千克)
方法二:202=40(千克)
404=160(千克)
分别请学生说说每一种方法求的是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齐读 。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方法一:34=12(个)(我先算一共有多少个笼子)
126=72(只)
方法二:64=24(只)(我先算每行有多少只兔子)
243=72(只)
方法三:63=18(只)(我先算每列有多少只兔子)
184=72(只)
3、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思考)
(板书)方法一:45=20(个)(我先算一共有几个教室)
206=120(盆)
方法二:56=30(盆)(我先算每层放了多少花)
304=120(盆)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后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