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班数学教案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尝试辨认左右位置关系。
2.感知对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发展空间知觉。
活动准备:
1.提供对称的实物,图片若干,展示在活动区域。
2.纸、笔、剪刀每人一份。
3.事行画好游戏场地,提供会跳的`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以握笔绘画,拿筷子吃饭、敬礼等引出活动主题。
2.游戏活动:看谁点得快又准。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域的对称实物,说一说它们共同的特点。
4.倾听幼儿的发言,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观点,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5.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什么地方是对称的,如眼睛,耳朵等。
6.游戏:动物跳方格。
7.引导幼儿两人一组,以猜拳的形式,决定角色。请扮演小动物的幼儿戴好头饰,站在格子中间的方框内,听口令跳入前后左右四个相应的方格中。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学习 5 的分解,发现 5 的分解规律。
活动准备
5 颗糖果、3 个动物头饰。每个幼儿一张记录纸,铅笔。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 :小组
1. 每个幼儿有 5 颗糖果,两个动物头饰,一张记录纸和笔。教师利用布偶向幼儿提问:5 颗糖果要分给两位好朋友吃,请小朋友分分看,共有多少种分法,并请小朋友将分类的方法记在记录纸上。
2. 请幼儿介绍糖果的分法。
3. 老师在白板上把分糖果的情形记录下来,并引导幼儿回答:
5 颗糖有多少种分法?(4 种)
5 的分解怎样排列才更有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列顺序——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小)
请小朋友按照这个顺序自己将记录纸上 5 的分解重新排列。
4. 与幼儿重温 3、4、5 的分解方法。
5. 请幼儿观察分解的现象,说出其中的规律。( 3 有 2 种分法,4 有 3种分法,5 有 4 种分法。)
评价
能找出 5 的分解方法。
能说出分解的规律。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理论依据
一、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中指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所以本活动充分以孩子为主体,让每一个孩子数学逻辑能力得到最大提高。同时他指出,“在教学设计上,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重大任务或问题,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所以,本节活动注重了“挑战性”,即让孩子在模仿规律排序后创新规律,体现在两方面:1、从孩子个别创新到小组合作创新,在合作时让孩子学会协商、分工与合作;2、大班孩子对一种、两种元素的排序已经驾轻就熟,而对一种元素的排序就要从比较隐性的数量、方位等方面创新,这让孩子时刻在不断地挑战与创造中学习。
二、皮亚杰的心理认知发展理论指出,“知识是经常与动作或操作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与转化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儿童正是通过动作,实际摆弄物体而认知世界的,即“思维就是操作”,所以,我在设计中突出了以孩子主动探索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操作机会并在反复的操作中构建数学概念、感知物体的排列规律。
实施策略
一、根据皮亚杰指出的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特点是“依赖于动作和具体事物”的,所以本节活动的主要教学法是操作法,让孩子在拼、摆、粘的过程中学习。二、根据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法,在绿毛龟这个游戏中,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倾听、专注和反应能力,提高后活动兴趣,又巧妙的将活动的核心演绎出来。
三、根据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我设计了从集体——个体活动——小组合作、从发现规律——模仿规律——创新规律的层层递进的活动,运用启发探索法不断提升孩子对按规律排序的认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事物间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能够自己、合作创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
教学准备
PPT一张四色小棒各100根绿毛龟、青蛙图片各四张操作板18块黑白方形卡纸各40张透明胶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能够自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
教学过程
1、发现规律
(1)听故事,找规律。
在《绿毛龟》这个故事中,当听到“绿毛龟”三个字的`时候马上坐下。
(2)观察PPT,讨论,分析、推理,发现孩子熟知的规律,进一步复习孩子们已有的、按物体名称、数量、量的差异、方位排序的知识。
介绍小猫——是个喜欢有规律生活的小动物。
孩子们讨论交流四种规律,并续排。
2、模仿规律
根据PPT中的规律让孩子们用身体动作模仿、续排,活跃孩子们的思维。
3、创新规律
(1)幼儿个体操作,摆出自己创新的规律。
①集体讨论,如何创新规律。
②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创新排列规律。
帮助绿毛龟和青蛙铺小路。
要求:有规律、与众不同。
③作品展示,师幼总结创新之处——数量、方位等方面的变化。
④运用总结的经验再次创新排序。
在原来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⑤再次交流、总结、分享。
(2)运用总结的经验进行合作创新排序。
①自由分组,四个孩子一组,分为四组。
②小组讨论交流,商定排序形式。
③孩子们排序,师幼互相检查。
④沿着小路走到小猫家,进一步检查与体验规律的排序。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运用分类、排序的经验进行猜扑克牌的活动。
2、有初步的协作、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扑克牌一套、现成扑克牌五套。
【活动过程】
一、观察扑克牌排列规律
1、出示扑克牌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玩过吗?今天老师就用扑克牌来和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这儿有一些放大的扑克牌,牌上的.数字宝宝已被我悄悄地藏起来了。你们仔细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2、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横着看,第一排是梅花,第二排是红心,第三排是……竖着看,第一排是3个点子的牌,第二排是4个点子的牌……每种图案的牌有几张呢?有几种图案?最少的是几个点子?最多的又是几个点子?
二、猜扑克牌
讲解游戏规则:老师任意抽调一张扑克牌,你根据规律猜出是什么图案的、几个点子的扑克牌不见了。
1、老师拿,幼儿猜。
2、幼儿拿,另一幼儿猜。并让幼儿讲讲:你是怎么找出来的?
三、分组猜扑克牌
1、讲解游戏规则:四人为一组一起合作,人人动手,将老师藏掉的扑克牌找出来。并一起记录在老师的记录单上。
2、请客人老师藏掉两张扑克牌,幼儿找并进行比赛。要求大家一定要商量一下,怎样才会获胜。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与同伴或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出更多的扑克牌的玩法。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长度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2、在尝试与比较中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发展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培养幼儿小心验证的科学品质。
(二)经验准备:会使用自然测量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它们一样长吗?(初步感知长度的守恒)
①出示2条长度相等的毛线,这两条线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幼儿讲述进行演示、比较)
②将其中一条线摆放成S形,现在这两条线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幼儿讲述进行演示、比较),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长度的守恒。
③出示例图,这两条线一样长吗 (排除箭头干扰) ? 你是怎么知道的?如幼儿意见出现分歧,借助测量工具(火柴或小棍)来验证。(培养幼儿验证的习惯) 原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并不准确,我们还是要认真仔细地比较、检查一下。
2、幼儿操作,进一步感知长度的'守恒(工具:毛线火柴)
①教师讲解要求:任选一张图,比较图中2条线的长度是否相同。(可借助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根据线条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
②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③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测量过程。
3、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测量过程。
A B C D
④小结,帮助幼儿理解长度守恒。
4、拼搭火柴(毛线),巩固长度守恒
①讲解要求:利用相同数量的火柴棍(相同长度的毛线),拼搭出不同线形。
②幼儿自由拼搭,利用双面胶将火柴(毛线)粘在白纸。
③幼儿自由交流。
5、延伸活动:利用不同材料,组合拼搭出长度相等的不同线形(如毛线的曲线和火柴的折线)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行程。
2、初步认识时钟,正确地辨认整点。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0号:我的一天。
2、挂钟一个,长针、短针做成手状。
3、幼儿自制的时钟人手一个。
4、《小闹钟的音乐》
5、大鼓一个。
6、“我的一天”小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小闹钟”你好。
听听音乐看看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教师念绕口令: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教师边念绕口令边拨钟。如:如长针短针握握手,12点钟;长针短针排一排,6点钟;长针握12,短针握1,1点了。
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与教师相同的钟点,并读出时间。
3、说说“我的一天”。
与幼儿一起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
幼儿将卡片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排好队。
看教师的钟面,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相应的时间,并举起相应的卡片。
4、游戏:“小闹钟”
听一遍音乐,教师敲鼓数下,幼儿拨出钟点。
教师拨出钟点,幼儿用肢体表现相应的生活情景。如:教师拨12点,幼儿做睡觉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堂课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准备充分,层次清楚。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了看整点。
本堂课的开始部分我以听音乐唱《小闹钟》歌曲,引出主题,我提问:“刚才唱的是谁呀?”小朋友都能说出是小闹钟。随后我通过念绕口令让幼儿了解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本堂课的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通过让幼儿说说《我的一天》,说说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猜猜看那些事情是在几点钟做的,为下面的活动:幼儿在钟面上拨出钟点做铺垫。但是我在引导他们说出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时,讲得过于细致、所以占掉的时间比预设的多了几分钟,因此,把最后一个环节:幼儿练习(活动材料第二册第9页)改为了延伸活动。
从整堂课来看,幼儿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是在游戏《小闹钟》时,他们能根据我拨出的时间用肢体做出相应的生活情景。
孩子们在这堂课的出色表现,比我预想的要胜出一筹。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2、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 4+2=6 2+4=6 6-4=2 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 7 + 3 = 10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 总体是10个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这是总数同理:3+7=10 4+2= 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 10 -3 = 7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 梨子有7个这是总数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同理:10-7=3 6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4 5+( )=7 ( )+2=5 ( )+6=107-( )=3 ( )-2=8 5-( )=1 ( ) -3=6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目地要求
1、学习10的减法计算。
2、提高运算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减法的了解。
3、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准备
1、10节的小火车图片。
2、保龄球10个,10根小棒
3、《操作册》第五册第39-40
内容与指导
蒙氏数学:10的.减法
一、 走线游戏。
走线,线上游戏:问答游戏。
10可以分成几和几。
二、集体活动。
1、复习10的加法
出示10节小火车图片。
师:小白兔兄弟要坐小火车出去游玩,小火车有10节车厢,可是只坐了一只小白兔,请小朋友算一算,还能装下几只小白兔?
2、学习10的减法。
游戏:数小棒 给幼儿准备10根小棒,请幼儿拿出相应数字的小棒,列式并计算剩余的小棒,再点数验证。
游戏:打保龄球 4人一组,击球,根据击倒的数量,编一道减法运算题并计算出来。
三、幼儿操作
操作册 第5册第39页的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记录纸数张。
活动过程
1.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等)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颗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
――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活动反思
花生是孩子们经常能吃到的一种食物,如果将剥花生和数学活动相结合一定很有趣。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并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剥花生和做记录的活动。通过活动更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蜘蛛和糖果店》是一个有关概率和统计的绘本故事。概率是依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推测未来,概率其实就是生活中可能性的大小,绘本中的蜘蛛经过统计得知咪咪买棒棒糖概率比买其他糖果的大,但概率虽然能判断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却不能保证100%正确。所以从孩子的思维层面上考虑,在设计此活动时,我把这个绘本设计成了有情景性的估猜活动,以故事中蜘蛛猜测顾客来糖果店买什么糖的情景为主线,帮助幼儿理解概率和统计,同时鼓励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去推理、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估猜生活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进行大胆进行推理与预测,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2.愿意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PPT,人手一张统计表,铅笔,橡皮。 活动重点: 在观察、比较统计表的.基础上,大胆推理与预测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审美元素
《蜘蛛和糖果店》是一个绘本故事,将抽象的概率与统计的数学知识,融于美妙、动听、有趣的故事之中,使孩子们在美丽的童话世界里,不知不觉地初步接触、学习概率和统计的数学知识。在有趣、有情景的故事中,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并学会观察生活、关心周围的事物,逐步地培养了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孩子们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让美与智慧陪伴孩子们的童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
1.这儿有一家商店,看到了吗?这家商店里有我喜欢的,有没有你喜欢的商品啊?也有我喜欢的,说说你喜欢什么?
2.这么多的糖,那么这是一家什么店呢?是卖什么的?是食品里的哪个种类?都是什么?那叫什么?对了,叫糖果店,
3.糖果店里 还有个朋友呢,我们来看看好吧?(PPT) 是谁啊,蜘蛛在糖果店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儿呢?儿童网站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06-27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04
大班对称数学教案04-02
大班快乐数学教案04-02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02-17
大班数学教案:买菜02-18
最新大班数学教案02-16
大班数学教案:新车02-12
精品大班数学教案02-08
大班数学教案《日历》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