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评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在生活中整合”“在游戏中感知”“在操作中发现”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李老师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做到了“生活化”“游戏化”、“整合性”。活动观摩后,我园数学教师开展了一次研讨,发现本次活动存在三大亮点:
一、严密性。活动设计巧妙,语言规范,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借鉴。
本活动简单、巧妙,能让每个听课的教师现学现用。教师语言总体规范、严密,概念清晰,科学准确,为我们听课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对分合教学的重点把握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二、趣味性。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浅显、实效。
学具硬币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也常常接触到的东西,幼儿很感兴趣。活动始终以游戏串联:抛硬币(发现数的`分合)――猜硬币(在玩中运用数的分合)――用硬币(巩固分合,在生活模拟游戏中融入数学知识,让幼儿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师在游戏中把一个个问题抛给孩子,幼儿带着问题和要求去探索、发现,情绪始终积极,活动氛围非常浓郁。
三、自主性。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教师只是引导、点拨。
本活动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每个环节,教师都先引导幼儿去亲身操作、感知,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整理,并抛出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完善。幼儿思维始终活跃,随着游戏的展开,不断迁移、运用所学的分合知识,真正达到了在做中思、做中学、玩中巩固。
一点建议:整个活动时间的把握还需要合理些。教学中,部分环节拖得过长,如第一次展示幼儿分合式时,教师的评价可以简练些,集体游戏环节时,教师组织还可以再干脆些。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面对大班幼儿,对数学的数字概念有了初步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范围,为了让幼儿对加减法式子中的每一个数字的理解,为了让幼儿能够顺利地进入小学,为了幼儿将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数学奥秘。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 4+2=6 2+4=6 6-4=2 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 7 + 3 = 10
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 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这是总数
同理:3+7=10 4+2= 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 10 -3 = 7
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 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 6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4 5+( )=7 ( )+2=5 ( )+6=10
7-( )=3 ( )-2=8 5-( )=1 ( ) -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的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教学课件。
2、小星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学习10 的分解组成。
1、故事导入(1) 有几只小兔?
(2) 10只小兔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
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看图,学习10的多种分法。
3、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 除1以外, 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二)游戏活动"猜猜猜"。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你知道它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时钟)
二、认识钟面
(一)观察钟面
1.组织小组玩钟,提出观察任务。
(1)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小钟?边玩边看边说,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说给同桌听,开始玩吧。
2.学生自主玩钟,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汇报玩钟时的观察结果。
(1)刚才小朋友观察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
数字;格子;针;(学生可能回答:有针、有数字格子等)
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一短一长,一粗一细)
又短又粗的叫时针,又长又细的叫分针。请你指出钟面上的时针、分针。
(2)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上台介绍时针、分针。)
(3)请你试试拨动钟后面的齿轮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
4.小结:通过小朋友玩钟,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长又细,拨动钟面上的齿轮,还发现了钟面上的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得快。都从1到12的顺序转的。
三、认识整时
1、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识,请看钟面,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3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
3时,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师将3时的钟面贴在黑板上)
师出示5时、6时、9时、12时的钟面图,请学生说一说——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是几时?然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整时的特点和认整时、方法
这几个钟面上表示的都是整时,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分针都指到12)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看整时的方法吗?
生: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表扬)
3、认整时
师快速拔出几个不同的整时,学生回答。
4、拔整时
在钟面上拔出老师或学生所说的整时。
四、整时的表示方法
(一)认识电子表
叮叮叮,闹钟响了,有个叫豆豆的小朋友该起床了,我们去叫醒她吧。打开书91页,看看豆豆的闹钟几时了。(7时)
在她的床头有什么?(电子表)是几时?(7时)
钟表上的时刻除了用文字来表示,还可以用电子表的方法来表示。
(二)电子表的写法
1、电子表中间有两个点,小点左边的数字表示时,右边的数字表示分,当小点的右边是两个0时,就表示整时。
2、书写的时候,写7,表示7时,再在右边竖着写两个小点,后边写两个0,就表示7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3、你会用这种方法表示出黑板上钟面的时间吗?
(抽生板书,其他的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心书写。)订正
五、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
聪聪是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打开书92页,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安排一天的时间的?边看边说,然后照着书上的样子,用文字和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将钟面上的时间写在横线上。
评讲,请一人上台介绍,聪聪几点钟做什么。(注意加上早上、下午或晚上)
六、过或是差几时的情况
出示六时的钟面,聪聪接到小明的电话:今天是我的生日,请你过一时到我家来玩,请问聪聪几时去小明家?你是怎样想的?(6+1=7)
吃过晚饭后聪聪回家了,回到家时还差一时到九时,请问是几时?(9-1=8)
七、总结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通过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总结:认识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认识了时针、分针和它们的特点,学会了认整时,并能用文字和电子表的方法表示时间。希望你们能合理安排时间,做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八、游戏巩固
(一)看钟表说时间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礼品(拿出可爱的钟表图)喜欢吗?如果你正确说出上钟面
上的时间,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师出示钟表图,生根据上面表示的时间说一说。)
(二)找朋友
1、接着第一个游戏,当学生说对后,教师再请学生为这些可爱的钟表找到与它时间相同的好朋友。
2、这时,拿钟表图的孩子说:谁是我的好朋友?另外,事先拿着两种写法卡片的孩子上台,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对全班鼓掌,好朋友握手回位。
九、综合应用
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还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现在请你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设计你星期天的安排。
上午()时做()
(:)做()
()时做()
下午(:)做()
()时做()
十、作业
请你回家将今天学到的东西说给家长听,边说边拔钟面,出题考考家长。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人民币元、角的认识,进行点数并记录。
2、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50以内的加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社会交往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认识、区分人民币。
1、取出钱币,请幼儿说一说画面上的钱币分别是多少。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各种钱币上的图片,比较这些钱币的不同。
可根据钱币的明显特征,如数字、文字、图片色彩等加深记忆。
二、进行“装钱包”游戏,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
按照老师的指令将不同面值的钱币放到钱包里,
三、换钱游戏“我们一样多”,学习钱币等值兑换。
1、教师拿出一张五元钱,幼儿利用角币任意组合,与五元等值。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组合方法,最后教师帮助幼儿归纳五元钱的不同兑换方法,展示在黑板上。
2、逐步引导幼儿进行10、20、50的兑换。
四、情境游戏“买水果、买玩具”,练习购物。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关经验。
2、物质准备: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整理物品,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引导幼儿将篮子里的物品,按照它们的特点分到篮子里的三个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三、师观察幼儿操作并个别指导。
四、师幼互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分,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在一起?
五、运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梳理分类经验。
1.师:出示嘴巴、手、苹果、积木、汽车等标记卡,引导幼儿从中选出分别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标记。
2.师引导幼儿根据标记,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
六、分组练习,巩固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介绍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活动反思:
一、活动开始我用为“小白兔”搬家作为引入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去探索“小白兔”家的物品,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还能更有兴趣学习。虽然有兴趣,但是可能我想的不够周到,我只考虑孩子的兴趣,却完全没有去考虑孩子们的能力水平,我提供的搬家物品(桌面玩具)类型太多了,如果我先2.3样再慢慢增加,我想就会更完美了。
二、我在让幼儿第一次探索时候,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也有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这让我表示很欣慰,但是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有差别,能力强的孩子一直拿,一直再进行分类,而能力弱的孩子却在那边玩玩具,所以在针对这点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多去帮助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活动,而不是只顾着能力强的孩子。还有在幼儿探索完成的时候,我的小结不够明了,我只是一句带过,让很多幼儿都懵懵懂懂,他们分玩具是要干嘛。这点很需要反省。
三、第一次探索完接下来就是第二次探索,第二次探索的物品,我选择的是生活中幼儿常见的水果:苹果、香蕉、梨子这三样水果。在环节开始时,孩子们看到一堆水果,不知有多兴奋,多开心。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让孩子先认识这3样水果,然后再进行名称分类,并让幼儿学会用XX和XX放在一起。在分水果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孩子都能够参与在活动当中,无论是能力强还是能力弱的,这让我感到很开心。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很棒,可是在让他们说是怎样分了?把XX和XX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孩子就会说,但是也没有说的很完整,而能力弱的孩子就不会说了,可见我们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要更加加强的。
四、整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如果将第一次探索和第二次探索交换一下会更好些,因为分水果只有3样,而且比较明了,桌面玩具太多,而且形状也多,让孩子一开始就探索比较难的会比较不合理。
总之,要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没有充分的准备,充实的思考,是不能够诠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的。在这次的公开课,我将反省我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一名教师。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
2.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体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记录纸8张、记录板8块、计数条8套、记号笔8支。
2.8个橱子内摆放各种物品:文具、点心、水果、蔬菜、玩具、日用品、饰品、乐器。
3.课件、电脑、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幼儿初次合作,分享统计结果。
1.交代任务,分组记录。
“今天,请你们来统计每个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
幼儿分组统计商品并记录,教师指导。
2.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每组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图画的办法进行了统计,知道了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种商品最多,哪种商品最少。
二、尝试用计数条进行二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1.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请你们用记录板和计数条再来做一次统计,看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种东西最多?哪种东西最少?”
2.指导幼儿使用计数条再次统计。
3.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货架上有几种商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用计数条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货架上有几种商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还会知道最高的计数条代表的商品是最多的,最矮的计数条代表的商品是最少的。
4.引导幼儿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进货商品。
“一起说说看,需要进哪种货?”
小结:你们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让我知道了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还能很快知道哪种商品最多,哪种最少。
三、观看课件,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统计,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时候会用到统计。”
分别观看幼儿身高、营养搭配、全年平均气温、奥运会奖牌榜统计图表,再次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统计的兴趣。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辨认图形排列的规则,并按照其序列延伸该图形。
3、发展观察、分析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在活动室布置四个活动区域:“超市”、“书店”、“展示大舞台”、“数学角”。
2、在“超市”里摆满五颜六色的项链、花纹有一定规律的发饰、桌布、衣服、包装纸,卡片花边、国际象棋棋盘,美人痣。
3、“书店”里摆设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图片:有种子发牙、蝌蚪变青蛙、月圆月缺、小孩长大成人。
4、“展示大舞台”里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纸环、五颜六色的彩色纸、串珠、纯白色的衣服、裤子、围巾、裙子、手套、袜子、剪刀、画笔、花边、各种颜料、针线、双面胶。
5、“数学角”里准备了按故事情节变化的先后顺序的小卡片、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逛“超市”
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老师以朋友身份带领幼儿“逛超市”,“超市”里摆满了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让孩子们感知事物的序列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美,进一步让幼儿们说出你所见到的物体是用怎样的规律排序的,然后记录下来,看谁记录的画面最美,就在额头中间贴上一颗“美人痣。”
(二)合作活动――逛“书店”
老师带幼儿们逛完了“超市”,又带领幼儿们来到了“书店”,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图片。老师说“孩子们,今天书店阿姨把图片的顺序搞错了,我们来帮助阿姨给图片分类排序好吗?”大家等不急了,忙说:“好!”接着幼儿自主的三五成群的自发的组织成一组,开始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图片,幼儿拼拼说说,合作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又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好品德。接着,每组推选一名代言人起来表述本组的排列结果,说出小组的'队名、口号,展示交流,要求发言的幼儿用“先……后……最后……”的句式来讲述。
(三)操作活动――展示大舞台
老师带领孩子们帮“书店”阿姨把图片整理好后,又带大家来到“展示大舞台”,这里是幼儿们动手操作的区域;在这里,幼儿们可以充分自主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老师给他们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材料;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心趣,一举几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活动开始,老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小朋友的活动中,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后,带上或穿上自己的作品走向展示舞台,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向模特一样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个“模特”展示完毕,“主持人”采访“模特”:“你脖子上的项链的创作灵感来自怎样的排序规律?”他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制作的项链是用红、黄、蓝、绿,红、黄、蓝、绿.....的规律来排列制成的,记住我哦,我是二十号选手,投我一票!”主持人接着喊:“下一个。”一个个都是那么自信,一个个都是那么出色,一个个都是那么充满活力,最后主持人讲评:每一个参赛选手都表现不错,都发给一份优秀奖。
(四)延伸活动――有趣的小卡片
延伸活动中,我又以朋友的身份带小朋友们走进数学区域,为幼儿提供录象故事和故事小卡片,让幼儿边听故事边按故事情节顺序排列故事小卡片。听完故事后,我又带小朋友们到室外去找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品,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06-27
大班快乐数学教案04-02
大班对称数学教案04-02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7-20
大班数学教案07-20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04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7-24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8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