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2 10:17:5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实用的大班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实用的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在二等分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爱妈妈和长辈的情感。初步尝试把图形或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原来的那一份,原来的那一份大于部分。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背景图、几何图形纸4张、剪刀浆糊、巧克力糕、糖、巧克力、笔、抹布。

  活动过程:

  老师讲述小朋友很喜欢自己的妈妈,妈妈也有自己的妈妈,妈妈的妈妈叫什么?爸爸也有自己的妈妈,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孩子养大。熊妈妈有两张圆形纸,两张圆形纸一样大。她拿一张给两只小熊,要小熊把圆形纸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一份给奶奶,一分给外婆。小朋友猜一猜,两只小熊用什么办法分这张纸?

  幼儿讲述讲解:小熊把纸对折后打开,中间有一根折线,沿着折线剪成两分,再放在一起比一比,两份是不是一样大?再拿其中的一份和原来的一份比,分出来的一份比原来的小。熊妈妈还有四张漂亮的纸片,熊妈妈请小熊把每张纸片都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分,一份送给奶奶,一份送给外婆。请幼儿示范剪好后粘贴在背景图上。小朋友想不想帮小熊一个忙。

  幼儿操作老师指导,动作快的幼儿在形上加根线再等分。熊妈妈又拿出小螃蟹的画,小螃蟹画了什么形?

  幼儿说一说熊妈妈请小熊用看一看加一根线的办法,把图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熊妈妈有四粒糖,四粒糖怎么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熊妈妈有八粒巧克力,八粒巧克力怎么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熊妈妈有一块巧克力,一块巧克力怎么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幼儿讲述老师按照其中的一种方法切糕。熊妈妈把两块巧克力糕给小熊吃,两只小熊一起说,问小熊说什么?送给奶奶外婆吃。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图拼出九方格图案,并能在记录单上记录拼出的多种组合方法

  2、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寻求多种答案

  3、感受拼图游戏奇妙之处,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用不同组合形式的方块拼九方格,并作恰当的记录

  难点

  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同一块图形的多种组合形式

  形成原因

  九方格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单纯的拼图并不十分困难,但实则其蕴含了有趣的规律。但平时的拼图游戏目标比较单一,只是朝着一个完成的方向,因此使得幼儿的思维角度也并不多元化,这与九方格的拼图是两个不同的探索目标

  解决策略

  为了让幼儿在拼图的过程中有图文结合直观的依据,我运用了操作记录法,两次层层递进的实践,通过自身的探索、记录,教师的引导、比对,在亲身体验中发现九方格这一有趣的组合现象

  教学准备

  教具

  九方格图案一张,各种颜色、不同组合形式的、写有编号的方块拼图卡若干

  学具

  幼儿人手一份方块拼图卡、记录单1张

  教学流程

  一、认识图形、激发兴趣

  通过对九方格及各种图形卡的认识,激发拼图的兴趣

  二、拼拼图形,记录结果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首先通过示范让幼儿了解拼图及记录的方法,然后请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用多种图卡拼出多种组合形式

  三、二次操作,多种组合

  不仅是巩固对操作的经验,同时层次难度递进,要求幼儿在已确定了一块图形的基础上,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寻求多种组合方式

  四、交流分享,总结延伸

  从幼儿展示的记录单中,找出方法最多和最少的两张,根据图形的对比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图形拼出来的组合多,有的少呢?作为课外延伸,请幼儿继续探索寻找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的拼图经验已相对比较丰富,对他们来说拼图是一项刺激、有挑战性的'智力游戏,孩子们虽然自主游戏的兴趣浓厚,但却缺乏一种学习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在新纲要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于是,我将“拼图游戏”作为一个教育载体,设计了《神奇的九方格》这一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拼拼、玩玩、记录中,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发展空间知觉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将一种物品抽象成数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感知加法的含义。

  2.学会用计数的方法进行加法运算,初步学会观察图意,培养幼儿视图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丰收的图片磁性教具;玉米、西红柿卡各10张、1—5的点数卡两套、1—10的数字卡、点数卡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儿歌《秋天到》引入并以故事的方式向幼儿讲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都忙着把地里的庄稼收回来,几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没闲着呀,快看他们也在忙着呢,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小朋友们看图上有两只可爱的小白兔,一只是灰色的一只是白色的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原来他们是在院子里摘苹果呢)分别数一数两只小兔手中苹果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用计数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加法运算

  二、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框,玉米卡

  1.请两个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长方卡里放玉米,并说出自己放了几个,找出相应的数字放在长方卡的下面,其他小朋友算出一共是几个?并找出总数的数字卡

  2.依照方法,将实物换成西红柿,继续练习

  3.将实物卡换成点数卡,继续练习

  三、幼儿探索操作

  1.请幼儿看图,说说图意,猜猜小朋友在做什么

  2.请小朋友数一数左右两边的方框分别有几颗草莓,把数字写在下变相对应的方框内,在数一数算一算一共有几颗草莓,把答案写在最下边的方框内

  以下逐一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活动

  教师收书及整理工作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组织教学时孩子们兴趣不是很高,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作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根据我班幼儿对10以内数字加减初步学习情况,我设计了本次以闯关游戏为主进行数学教育的活动,从而使幼儿主动获得"10以内数字加减"的有关经验。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的运算

  (2)能准确地进行运算并能正确写出算式

  (3)体验动脑筋思考解题的乐趣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PPT课件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画板、画笔一人一份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1)教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看图片里有什么?(出示PPT)"(请个别幼儿回答)

  (2)教师:"这个城堡的'名字叫快乐城堡,它里面有好多神奇的地方,小朋友们想进去看看吗?"(出示PPT)

  (3)教师:"那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开小汽车去看看吧!"(出示PPT)

  2.教师指导幼儿进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蝴蝶关。(出示PPT)

  ①教师:"它是谁?原来是蝴蝶姐姐,她说要考考大家,答对通过第一关才能进快乐城堡哦!"

  ②教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蝴蝶姐姐的题目吧!"(出示PPT)

  ③教师:"蝴蝶姐姐的花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只呢?不一会飞来了4只,现在又有多少只?"(请个别幼儿回答)

  ④教师小结一共有7只蝴蝶用算式表示是3+4=7

  (2)第二关--蚂蚁关。(出示PPT)

  ①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谁?它邀请我们去它的小草坪坐坐,我们去看看吧。"

  ②教师:"小蚂蚁的小草坪上有什么啊?一共几块呢?可是吃了3块,还剩几块呢?用算式表示是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

  ③教师:"小蚂蚁说要分给大家4块,那它还剩几块呢,用算式又怎么表示?"(教师引导幼儿依次说出7-4=3的算式)

  ④教师小结回顾共有10块饼干,吃了3块还剩7块,然后又从7块中分走4块还剩3块饼干。

  (3)第三关--小白兔关(出示PPT)

  ①教师:"红眼睛长耳朵猜猜我是谁?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它?"(出示PPT)

  ②教师:"小白兔的园里种的什么?有几朵?可是采了3朵还有几朵呢,用算式怎么表示?"(出示PPT,并引导幼儿说出算式)

  ③教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太聪明了,通过三关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会去哪?"

  (4)第四关--国王关(出示PPT)

  ①教师:"哇!这是哪呀?原来我们来到城堡最漂亮的地方了,这会是谁的城堡呢?

  ②教师:"国王很高兴大家都来看他的城堡,他说成功通关会奖励我们好多礼品哦!大家想要吗?我们来看看国王又考我们什么?"(出示PPT)

  ③教师:"国王的城堡有6面小红旗,可是他想要9面,谁知道还要加几面才是9面小红旗呢?"(请个别幼儿回答)(出示PPT)

  ④教师:"我们来看看国王考的最难得这个,看苹果对着的数字来写等式,老师请小朋友把你们打答案写在画板上,我们写好和国王对对,看看写对没有?"(教师做一个示范指导幼儿填写)

  (5)闯关结束

  教师:"小朋友们都通过了全部的关,国王奖励大家很多礼物都放在了汽车上,我们去看看吧!"

  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去快乐城堡赢得了很多奖品也学了很多数字宝宝们的加减,小朋们都要把它们记住哦!现在我们开着汽车去数学区角玩玩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大班的孩子对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初步认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对图形的分割组合比较感兴趣。为了加深幼儿对图形分割组合关系的认识,帮助幼儿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思维灵活的发展,为此设计了本节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学习分割、组合图形,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将一种图形变出不同数量的各种图形。

  3、创造性运用各种图形组合物体形象。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图形之间的分割、组合关系。

  2、难点:图形的组合创新。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正方形的卡纸、相机。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正方形的卡纸、一把剪刀。

  【活动过程】

  一、找图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谁?你们见过机器人吗?在哪见过?那这个机器人跟你们以前见过的有什么不同?这个是由什么组成的?找一找机器人身体各个部位是什么图形?看看机器人的哪个部位是圆形?……

  二、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图形的变化。

  1、折一折。

  (1)咱们变个魔术吧?(分给幼儿每人一张纸)这是什么图形?老师告诉你,它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会变成两个其它形状的图形。咱们都来折一折,看看它会变成两个什么图形?

  (2)幼儿动手操作,自由探索图形的变化。师观察、指导。

  (3)幼儿演示变化的结果,一个正方形变出两个图形。

  (4)试着折折你刚才没用到的方法。

  2、剪一剪。

  (1)用剪刀剪一下使一个正方形变成两个图形。

  (2)幼儿动手操作。师观察指导。

  (3)说说你的一个正方形变化出了两个什么图形?展示不同剪法的幼儿作品。

  3、比一比。

  把剪开的两部分图形比一比,它们一样大吗?你们发现了什么?谁的两个图形一样大?(正方形对折后剪开,可以变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图形。)

  4、拼一拼。

  把剪开的两部分图形拼成一个图形,能变成什么图形?(正方形剪开后的两个图形还能合成原来的图形。)

  三、图形宝宝大变身。

  1、现在把剪开的图形宝宝再继续变化,还能变出什么图形?数一数你现在有多少个图形?你们真厉害!一个正方形能变化出这么多图形。

  2、图形拼贴。

  用你手中的图形在桌子上拼一拼,既可以组合成一个图形也可以拼成一幅画,咱们看看谁的作品跟别人不一样,谁的更有创意。

  3、展示作品,分享,交流。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试着把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

  【活动反思】

  第一次看到这个活动是在今年的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市直三幼的一位老师讲的,当时眼前一亮,我的感受就是:噢,数学课原来可以这样上!这节活动打动我的地方有三点:第一是用一样材料(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玩转课堂;第二是老师精炼的语言;第三是神秘的电子白板的使用。因此联系自己的教学,我非常想尝试。正好园里组织优质课比赛,我主动报名参加了。

  接下来就是准备的过程。我首先努力回忆人家上课的场景,可是还是有些地方怎么也想不起来,又对着自己的听课笔记一遍遍的追忆,可是还是不如人意。于是上网搜,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查到了一些关于这节课的一些文字材料(主要是针对目标定位的)以及这节课最原始的上课者(上海的陈青老师),我也在网上淘到了这节课的视频,仔细研究起来,结合自己的目标,我自己来了个批判接受的过程,内心在一遍遍的肯定又在一遍遍的`否定,毕竟是自己要上,要有自己的思想,带着这样的精神,我准备好了教具,第一次在级部开始了试讲,试讲可以说是非常不成功的,老师们反映课没有亮点,时间太长,就像平时的一节普通课,与优质课的标准还有距离,于是我又开始反思,把试讲的每一个环节回忆,自己再修改,重新制作了课件,经历了多个夜晚的疏理,一遍遍的试讲,不断的提高,才有了那天上课的效果。

  总结自己上的这节课,有三个地方可以肯定。第一,精炼的语言。其实这也是牛老师与级部老师为我磨课的结晶吧,可以说课上使用的都是有效的语言。语言的有效性节约了上课的时间,让幼儿听起来目标更明确。第二,过程的完整。当然这其中参考了市直三幼和上海陈青老师设计的方案,有些我也稍有变化,毕竟面对的孩子不同、地域不同。第三,关注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在游戏“碰碰乐”中每次试讲情况都不尽相同,拼出来的图形也不一样,因此在心里我做了预设与生成,我就想如果孩子们这样做了我要怎样引导,那样做了要怎样引导,有一套方案在脑子里,因此才不致于着急,真正关注到了孩子。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学会比较大小并且知道大和小的概念。

  活动准备

  彩色绒线球,棉布,胶水

  活动过程

  [导入]

  1通过做手指操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

  [展开]

  1、研究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比较一下宽度。

  这个是什么?

  大人的衣服和小孩儿的衣服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两件衣服的宽度有什么不同呢?

  2、比较其他物品的宽度。

  ①准备好各种不同大小的物品。

  ②把物品摞在一起比较一下大小。

  ③把物品按大小排列出来。

  ④比较老师的手和我的手的大小。

  ⑤在图画纸上画出我的手。

  ⑥把画上的手剪下来,和其他人的“手”互相比较一下大小。

  3、观察活动纸。

  这是谁的衣服?

  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4、用活动纸上的材料画出条纹。

  ①比较爸爸的`衣服和我的衣服,说说谁的衣服大。

  ②用绒线球蘸上颜料在爸爸的衣服上印出条纹。

  ③用棉布蘸上颜料在我的衣服上印出条纹。

  ④通过在大的衣服上印出大的条纹,在小的衣服上印出小的条纹比较出大小。

  [结尾]

  1、让孩子们把作品介绍给朋友们

  2、总结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探索10以内相邻数。

  2.探索发现一个数与前后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自备红圆点2个,蓝圆点3个,绿圆点4个:1--10的竖长条点卡,数卡1--10.

  三、活动过程:

  1.认识3的相邻数。

  a教师将三种颜色的圆点散放在黑板上,提问:黑板上有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

  b教师:谁来把一样的圆点放在一起,并且按数目的多少排队?

  c教师:每种圆点的数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个别幼儿在每种圆点下面用数字表示他们的数目。

  d教师:圆点是怎样排队的?3个圆点的前面是几个什么?;本文3个圆点的后面是几个什么?

  e教师:为什么2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前面?4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后面?

  f教师:3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3比2怎么样?3比4又怎么样?

  2.体验相邻3个数之间的`关系。

  a教师出示1--10的竖长条点卡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数字。

  b教师指着4的竖长条点卡,提问:图上有几个点?请找出比它少1的竖长条点卡和比它多1的竖长条点卡。

  c教师:1个数字有几个朋友?是两个什么样的朋友?

  d教师:数字8有朋友么?他的朋友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它们是8的朋友的?

  f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一个数总比它前一个数大1,比它后一个数小1.

  3.游戏:找相邻数朋友。

  a教师:老师报一个数,就请你在自己的卡片中找,把这两个数的好朋友举起来(多1与少1)。

  b教师报1--10的任意一个数,幼儿举相邻数数卡。

  c该游戏重复多次后,可请幼儿两个人一组,一人报数,一人举数卡,然后交换玩。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三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2、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第一次操作:颜色2种圆形、正方形图片若干个,第二次操作:颜色2种,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图片每二位幼儿一份。分类图。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合作进行分类并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闯关游戏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老师带领一起去图形宝宝家做客。

  2、让幼儿说说图形宝宝家有哪些宝宝。

  二、第一次操作:分家家进行二次分类。

  1、请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图形宝宝扮演这个图形宝宝。

  2、请图形宝宝们想想怎么样分分家?

  3、请幼儿根据图形的一种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说说是怎么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教师进行记录。

  4、观察分完后的图形,看看它们现在都一样嘛?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怎么分分家?

  5、幼儿进行二次分类,教师进行记录。并对这两次分类进行总结。

  三、第二次操作:分组操作拓展幼儿思维。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两位幼儿一组先两人讨论,一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先进行一次分类,另一幼儿进行分类记录,同前方法再根据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

  2、请幼儿两两分组进行合作。教师个别指导。

  3、对幼儿操作结果进行集体检查。

  四、活动延伸:将各种小动物进行二次分类 。

  1、将各种小动物进行一次分类。(海、陆、空)

  2、再进行二次分类:海分为鱼类和两栖类、陆分为家禽和野生、空分为鸟类和昆虫类。

  引发幼儿活动兴趣,先初步接触活动的内容。

  让幼儿扮演图形宝宝亲身体验图形分类的有趣。

  让幼儿根据图形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

  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能更好的分组操作。

  拓展幼儿思维。

  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内容

  数学:大熊储藏室授课日期活动

  目标

  1.在看看、做做、说说中体验分类的作用,引发对生活中分类运用的关注。

  2.探索将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尝试按食物的两种特征进行二次分类,发展分析、归纳能力。活动重

  难点重点

  学习按食物的两种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难点

  能找出食物某一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活动

  准备教具

  故事画面PPT

  学具

  各种食物图片、操作纸人手一份。

  方法与手段

  启发探索法、操作法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活动。

  1、播放画面: “勤快的大熊肯尼为了过冬,就在秋天里准备了大量的食物。”

  2、幼儿根据经验猜测:大熊可能会准备些什么食物?

  3、播放画面:这么多的食物,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种类)

  1、全体幼儿观看画面,个别幼儿猜测准备的食物。

  2、全体幼儿观看食物,个别幼儿说说食物的异同活动开始的猜测主要是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比较食物的异同主要是为下一环节的分类作准备。二、探索整理储藏室的方法。

  1、可是这么多食物,储藏室怎么也放不下,可怎么办呢?播放ppt。

  2、讨论:如果你是大熊,你想怎样整理这些食物?小结:恩,我们可以把食物按照大小、颜色、种类进行整理。

  3、操作:好,现在我们可以按刚才想到的方法整理一下食物。

  4、交流:你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整理事物的?

  5、看看这样整理有没有完成整理任务呀?播放ppt1、个别幼儿根据经验回答问题。

  2、幼儿两两讨论,个别幼儿交流讨论结果。

  3、幼儿动手按食物的特征进行整理。

  4、个别幼儿交流整理的结果。

  5、幼儿观看课件,个别幼儿回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帮助孩子按食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学习初步的事物归类的方法,为幼儿进行二次分类做好知识铺垫。

  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三、引发幼儿进行二次分类,将物品整理清楚并有序摆放。

  1、师:呀!虽然进行了一次整理食物进行了归类,可是有些食物还是混杂在一起,不好找。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把食物分得更清楚呢?

  2、引导幼儿进行两次分类,将食物整理清楚。

  出示二次分类板,看我们只要将食物按照某一特征进行两次分类,就可以把食物分得更细、更清楚?

  3、展示幼儿操作板,交流:你们第二次是怎么分的?请幼儿进行交流。(如:先按种类再按大小)

  4、师:“我们一起看看大熊是怎么分的?”(先按种类再按大小)按大小分好后,大熊又是怎样堆放食物的?引导幼儿说说最大的放在下面,小的叠放在上面,零食一层一层放在架子上。

  师:这样按大小排列摆放更能节约空间更卫生。看,大熊的食物全都放进的储藏室。播放画面,了解故事的结尾。幼儿继续讨论

  解决办法,个别幼儿交流。

  2、幼儿动手将食物进行二次分类,说说自己两次分类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的

  3、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进行交流。

  4、全体幼儿看ppt课件,个别回答问题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知道只有将事物按类归放好,才能便于寻找,由此自然

  引出二次分类。在交流中引导孩子观看绘本,帮助孩子积累整理物品的经验。让数学活动真正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四、连接生活,迁移经验。

  1、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分类的方法,请你说一说。(如超市物品的分类摆放、书店图书的分类摆放、鞋店、衣柜等等)

  幼儿交流经验。

  2、小结:是呀,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将物品分类摆放,不仅可以使环境变得整洁美观,还可以节约空间,便于我们取放。老师希望小朋友在活动中整理物品时,也能用分类的方法把物品整理得更整齐。1、全体幼儿回忆已有生活经验,个别幼儿回答问题。

  2、全体幼儿倾听老师小结,了解整理物品的诀窍。

  迁移生活经验主要是孩子回忆已有的分类经验,帮助孩子归纳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的整理意识,使之形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06-27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7-24

大班数学教案07-20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7-29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7-20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8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04

大班快乐数学教案04-02

大班对称数学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