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4 08:12:3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班数学教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小班数学教案6篇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植物花(樱桃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小凳子)挂图;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油菜花开了,樱桃花也开了!瞧,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采花粉了,你们也想当小蜜蜂采花粉吗?”

  二、游戏;学做蜜蜂采花粉。

  1、出示蜜蜂图片,让小朋友学做小蜜蜂。要求;两只小蜜蜂就是两个朋友手拉手,三只、四只分别是三个、四个手拉手,练习1至4数与量的关系。口令;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三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四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

  2、师:“小蜜蜂采了许多花蜜,要飞回家中酿花蜜了,我们来帮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家吧?”

  3、讲述游戏规则;操场上分别摆放的有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凳。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蜜蜂要分别找到相对应的凳子上坐下,不能找错,否则就找不到家了。

  4、放音乐,幼儿找相对应的小凳子。

  5、音乐停,检查小朋友找家的情况,从而巩固数物对应的知识。并对小朋友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活动小结。

  引导幼儿知道小蜜蜂又爱劳动又聪明,他们不仅采了很多花粉,还能准确地找回自己的家,我们要向小蜜蜂学习。

  教学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小百科:数量,指事物的多少。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达方式。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学习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并会选择相应的标记。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

  1、教具:红色的圆片片、方片片各5个;红、绿、方、圆标记各一个。

  2、小组操作材料:红、绿、方、圆标记和分类盒人手一份。

  第一组:红、绿瓶盖各3个(共5份);第二组:红、绿棋子各3个(共5份);第三组:方、圆同色小积木各3个(共5份);第四组:方、圆同色卡片各3个(共5份);第五组:方、圆同色棋子各3个(共5份)。

  3、活动场地布置:红色、绿色的方圈、圆圈若干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创设为小猫整理玩具的`情景,激发孩子分玩具的兴趣

  ① 请一幼儿将一样的片片放在一起。

  ② 请幼儿选择相应的标记,边送边说:“x标记送给x片片。

  2、小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小猫认真、仔细地分玩具,并做好标记

  第一组:分红、绿瓶盖;第二组:分红、绿棋子;第三组:分方、圆同色小积木;第四组:分方、圆同色卡片;第五组:分方、圆同色棋子。

  操作要求:①分好玩具再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送给xx。”

  ③ 玩好一组,可以请老师检查后,整理好学具再到另一组活动。

  3、游戏:找圈圈

  按标记听琴声滑音迅速站到相应的圈圈里。(巩固分类,提高幼儿排除颜色、形状的干扰,按标记选择相应圈圈的能力。)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手套的特征(大小、颜色、图案),能将相同的袜子、手套进行配对。

  2.初步理解“一双”的含义.了解成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愿意参加活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按实物标记将物体分类的经验,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2.物质准备:晾衣架、夹子各若干,袜子每人一双,手套人手一副,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我们的袜子。

  师:看看,你的小脚上穿着什么呀?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呢?两只一样吗?哪里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袜子.初步感知两只袜子的大小、颜色、图案相同,知道什么是“一双”。

  2.晾袜子。

  (1)展现晾袜子的场景,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妈妈洗了许多的袜子,还没来得及晾,你们愿意帮忙吗?

  (2)出示一只袜子,引导幼儿观察、配对。

  师:一双袜子要晾在一个衣架上,那这只袜子应该晾在哪里呢?谁愿意试一试?

  个别幼儿示范将相同的袜子晾在一起,师幼共同检验。

  师:为什么把它们晾在这里?

  引导幼儿说出两只袜子的相同特征。

  (3)幼儿操作,将相同的袜子配对。

  师:还有些袜子没有来得及晾在衣架上,请你们每人拿一只袜子,找到它的好朋友.把它们夹在一起。你们愿意帮忙吗?

  (4)幼儿集体游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寻找的过程。

  师:袜子都晾好了吗?袜子一双一双晾在一起了吗?

  集体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收手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妈妈很高兴,大家都很爱劳动。瞧,妈妈洗的手套也晒干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收下来吧。什么样的手套放在一起呢?把同样的一副手套用夹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哦!

  (2)幼儿操作,迁移匹配袜子的经验,将相同的手套放在一起。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双”(一副1)。

  (3)相互检查配对结果。

  师:都放好了吗?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都放对。

  4.结束活动。

  师:谢谢你们帮妈妈晾了袜子,还收了手套,我们穿鞋子回家吧。我们脚上两只鞋子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找两只一样的鞋子穿起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里,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教育幼儿做好一些力手能及的事情。而我们往往是怕麻烦和害怕家长的不理解,极少展开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一次的活动,让我明白作为幼儿教师,不单单是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传授给他们生活的本领及增强动手的能力。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能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的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师敲击小鼓。

  幼儿:小鼓声。

  师:快看看,真的是小鼓。知悉观察,小鼓长什么样子?

  幼儿:圆形。

  师: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师:请小朋友沿着小鼓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圆圆的,滑滑的。

  幼:圆圆的,幼:边缘是光滑的,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像小鼓这样圆圆的滑滑的,没有棱角的就是圆形。

  (引出圆形这一话题。)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幼:它像太阳,幼:它像……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二、让我们一起在活动室中寻找,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幼儿在室中寻找。)

  三、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观察幻灯片上的圆形实物,感知圆形的特征。

  五、进一步感知圆形的特征

  1、出示贴着几何图形的黑板,仔细看一看,哪些图形是圆形?挑选出来,让它们站成一排。

  2、幼儿动手挑选。

  六、实践操作,添画。

  1、小朋友你知道圆形能做成什么吗?老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看看。

  一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大太阳,两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可爱的小鸡,三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好吃的糖葫芦,四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可爱的毛毛虫。

  2、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3、观看幻灯片中的圆形变成的图形,激发幼儿的想象。

  七、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的家中一定有很多圆形的东西,回到家仔细去寻找。然后再用圆形去变个魔术好吗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纲要》中对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与我们形影相随的影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也是孩子们一直感兴趣的话题:影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自己的影子有时长、有时短?但对于一些影子的特征的了解只是一些零散的,因此我在我们班组织此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了解影子的秘密,对影子的各种变化感兴趣,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记录与发现,体验影子变化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有光线的地方就有影子,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出现影子,影子与运动有关系。

  2、启发幼儿创造性的玩影子游戏,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形成。学习用表格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学会与同伴交流。

  3、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各种变化产生好奇,愿意探索,大胆提问。

  三、重难点

  重点:有探究影子这一自然现象的欲望,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能用记录绘画、与同伴交流等方式表征。

  难点:理解影子的形成,初步了解影子与物体与光的关系。

  四、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教师充当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幼儿共同探究做中学的乐趣。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本活动先以“踩影子”的游戏导入,增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操作法: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与实验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幼儿的操作去观察、发现影子的相关问题,在操作中找到答案。

  3、演示法:教师把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幼儿看帮助幼儿理解讲述的内容,这个活动我把影子产生的原因、方向,做成课件让幼儿直观生动的了解,解决活动的重难点。

  4、交流谈话法:《纲要》说:“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个活动教师设计了多种表征方式,也是充分给孩子和同伴分享交流交谈的机会。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充分的探究、发现、认识、交流分享,因此本活动的学法有:

  1、观察法:观察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有所发现。

  2、尝试法:孩子们喜欢动手,因此在做中学习是很重要的。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尝试,请幼儿自由探索影子的成因,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同伴合作协商。

  3、表征法: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通过表征的方法让幼儿对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加以记录,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因人而异。

  五、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玩过“踩影子”的游戏,对影子有粗浅的认识。教师课前多看一些关于影子的知识以便于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

  物质准备:手电筒、小巧的玩具、粉笔、记录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电脑。

  场地服装准备:投影仪冲白板、椅子摆成弧形,后面或四周摆放桌子和实验材料。户外选择适合幼儿观察与活动的场地。

  六、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2分钟

  从外面进来,直接就问孩子们“什么是一直跟着你,甩也甩不掉的?”引出影子,调动幼儿说说自己对影子的认识。

  2、演示课件5分钟

  孩子们上一环节的讨论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经验进行的,这一环节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清晰的认识到光线照射在所有的东西上都能产生影子,有时还会产生两个影子。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学习这些知识,避免枯燥无味。

  3、自由探索10分钟

  看了课件以后孩子们都很像自己动手试一试,让幼儿自由探索影子的成因,同时播放轻音乐。

  (1)了解影子的形成。将教室窗帘拉上,有二两人一组,教师为幼儿提手电筒和小巧的玩具。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说说怎样才能产生影子,幼儿猜想后进一步验证: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在墙上——没有影子;用玩具挡在手电筒前面的光上,玩具的影子出现在墙面上;关上手电筒,光没有了,玩具的影子也没有了。

  小结:光照在物体上,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出现影子。

  (2)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引导幼儿变换手电筒的位置、变换玩具的形态,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照射玩具,如:与玩具距离远一点或近一点、从侧面照、从前面照等,引导幼儿探索手电筒从不同的方向照,影子发生的变化。请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物体离光近,影子变大;离光远,影子变小。随着光源的远近影子的大小随之变化。物体形态变化了,影子的形状也会随着变化。

  4、观察、记录影子,感受影子的变化。5——8分钟引导孩子把看到的,和自己尝试的内容记录下来,这里就用到表征的方法。

  5、分享交流5分钟

  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尤其是自己已经表征了,这就能更积极踊跃的表述。

  延伸活动:户外活动中可以玩

  (1)找影子:带幼儿到户外找一找周围环境里的影子,如:滑梯的影子、小树的影子、房屋的影子等。引导幼儿沿着物体的影子走一走、玩一玩。

  (2)追影子:幼儿两人一组一人跑一人追,感受身体活动时影子的变化。

  (3)踩影子:教师先与三名幼儿一起在圈里比赛,看谁先踩到别人的影子。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提醒幼儿遵守规则:被踩到影子的幼儿站到圈外,与其他幼儿交换角色继续开展游戏。

  (4)让影子变小、消失:让幼儿尝试通过弯曲身体、下蹲、抱膝等动作放松自己的身体,尝试让自己的影子变小。引导幼儿躲到不同的地方让自己的影子消失。

  教学效果预见及分析

  这个活动结合了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的目标,在活动中重点是要激发孩子们对影子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影子的探究的欲望,继而进行观察表征、交流分享。

  1、教学法的效果预见及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运用观察法操作法的效果就在于幼儿能细心观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影子的变化,观察和操作相结合。演示法的效果在于幼儿能用生动有趣的课件感受这一科学现象,从从而对活动产生兴趣。表征法的效果在于能创造性的对看到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表征,灵活性很强,可以表征的方法也完全自己定。也便于和同伴分享交流。

  2、活动各环节安排的效果预见及分析。

  导入部分用时较少,但是能很好的切入主题——影子。活动中用了近一半的时间操作探索影子的实验,这与在做中学的理念实相符的,相信孩子们能在探究中发现影子的相关秘密和知识。或许孩子们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也可能操作的过程秩序会稍乱一些,但是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孩子们又会被吸引到老师这里来,这也是对平时常规养成的考验。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1、数的概念:

  认读数字、点数、5以内数的按物计数和按数取物、比较5以内数的多少、形成。

  2、形体的概念: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图形分类。

  3、时间的概念:

  早晨、中午、晚上、白天、黑夜。

  4、空间的概念:认识里外

  (1)认读数字:

  在室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置数字版面(比如说:1象铅笔细又长,2象小鸭水中游……);

  在生活当中可以让幼儿通过车牌号、楼房号、门牌号、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遥控器上面的数字等让幼儿来认读数字。

  (2)点数:

  幼儿对10以内的口头数数一般困难不大,但多半带有“顺口溜”的性质。当我们要求幼儿按实物点数时,大多数幼儿就不能准确地按实物数数了。产生了手口不能正确配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不能一一对应地数。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主要是引导幼儿按实物一一对应手口一致地点数。比如:(出示3个苹果,让幼儿点一个苹果数一个数);另外,一些幼儿往往会按实物一个一个顺着数,但却不知道最后一个实物的数目便是该物的总数,即代表“有几个”。(在这里顺便说一说量词的使用:一条鱼、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苹果、一块饼干……比如说有5个苹果,让孩子点数1、2、3、4、5一共有5个苹果)

  在生活中:

  ①分水果时,让幼儿点数一下水果的个;幼儿站队时,让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本班幼儿男孩有几个?女孩有几个?分组游戏时,让幼儿点数每一组的幼儿人数。

  ②在家可以点数一下家中有几口人等。

  (3)5以内数的按物计数和按数取物:

  上学期我们学到的“1”和“许多”的认识,多教幼儿看到一个物体或一堆物体时,会自然地说出一个或许多,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关系。在自然数中,一是一个基本的元素,其它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多个1合成起来的。而“1”是“许多”中的一个,在这一点上既渗透了集合论的思想,也存在着分析、综合这两个密切的相关的部分。这一环的'教学,将直接影响今后的计数学习。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通过多次的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练习、游戏,使幼儿全部掌握了多数这个概念。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将一个、一个物体组成许多,成为一个整体,再将这个整体分为一个一个的。(也就说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

  小班下学期幼儿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训练,已经能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在幼儿熟练点数的基础上,练习按数取物。在教学过程中:

  ①老师可说出某个数字让幼儿取出与数字对应的物品;

  ②出示某一个数字,让幼儿说出这个数字并根据这个数字去取与数字相对应的实物。比如:出示数字4,幼儿可迅速拿出4个积木等。

  (4)比较5以内数的多少与形成:

  比较多、少、一样多,是小班科学活动感知集合类的内容,而比较多、少、一样多也是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如何更好的让孩子掌握和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一样多。小班的年龄比较小,好玩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让孩子在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例如:盖瓶盖(可以提供数量不等的瓶子与瓶盖,让孩子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多少、一样多。喂小动物等),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物品、时间等。

  另外,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常会因物体的大小和排列形式不同常常会影响幼儿对数的认识,如认为排得开的物体数量就多些,即使学习了“3”和“3”是一样多的以后,也会出现此现象,所以我们应常用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物体进行教学,让幼儿比较,培养他们的目测能力,使他们逐渐地不受其它因素影响,知道物体不论大小、排列、所占空间面积的多少,只要数一数就知道,从而达到数的守恒。在幼儿了解了一样多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数的形成及其意义。比如:1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是几个苹果?(1添上1是2),再添上一个苹果是几个苹果(2添上1是3)等,让幼儿了解1个数添上1形成下一个数字。同时让幼儿了解数的意义:例如数字2,2代表任何数量是2的物体,如2可以代表2个娃娃、2个皮球、2棵树、2朵花等。

  (5)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图形分类

  小班幼儿常把几何图形当成玩具,他们总在“做”与“玩”的过程中把这些几何图形和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且给它们取上自己所熟悉物体的名称,如圆饼干、方手绢等。因此,教小班幼儿认识几何图形就要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材料,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在让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幼儿感知、了解图形的特征(如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它们的角一样大、边一样长)。

  图形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

  在生活当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看一看门、窗、电视、桌子、板凳都是什么形状的。

  (6)早晨、中午、晚上、白天、黑夜:

  随机教育:时间与空间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幼儿不好理解。但是要让幼儿知道早晨、中午、白天、晚上和黑夜,并能正确排序。早晨来到幼儿园;中午在幼儿园里吃饭、睡午觉;中午都做什么了;白天我们上幼儿园;晚上家人在一起看电视;黑夜人们都进入了梦乡。

  (7)认识里外:

  随机教育:屋子里面有什么,屋子外面有什么;玩玩具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玩完玩具将玩具放回篮子里面或者橱子里面;延伸到衣服里面穿着什么?鞋子里面是什么等。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小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12-30

小班下数学教案06-23

小班幼儿数学教案03-26

(经典)小班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班数学教案07-22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7-07

小班数学教案[经典]07-26

小班数学教案(精选)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