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5 09:20:1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精)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10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评议的方法,围绕谁的进步说明理由。

  2、学会对人、事的方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迁移,激发兴趣

  1、评论要注意哪几点:

  ①开头语:我认为,怎样(表明态度)

  ②结尾语:我不一定说、对,请老师能指正补充。

  2、讲清目标,提高兴趣。

  二、示题讨论,掌握内容

  1、谁的进步大

  2、提出要求:①首先说明×××在我们组进步大不大

  ②具体说明进步大的,具体情况讨论。

  三、归纳全班讨论内容:

  1、示范:谁的进步大?

  甲:我认为,马小光的进步最大,因为他原来回家老不爱做作业,成绩也不好,可是现在,他变了,作业清清楚楚,上课专心听讲,成绩也有了进步,老师还多次表扬他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说的对,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补充。

  乙:刚才甲的话很有道理,但我认为,有没有进步不能光看成绩,应该看他全面发展的情况。因此我认为马小光的进步最大,同以前相比他现在变得胆大、认真,仰卧起坐也能来20个了,同学们你们说,到底谁的进步大。

  2、方法:

  看了上面的评论,你会评论了吗?你认为评论应注意什么?

  开头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中间要说明具体理由,结尾要谦虚,也可鼓动大家。

  四、同桌试说

  五、指名班说,师生评议。

  六、小组评说《谁是最佳小队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阳节的来历,体会桓景的勇敢精神。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注意积累词语。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能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桓景为了除掉瘟魔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重阳节的传说

  古时候,汝(rǔ)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huán)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mù)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介绍桓景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wēn)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yì),死了不少人。[句导读:“忽然”一词表明瘟魔的出现非常突然。“很多村庄”“死了不少人”说明瘟疫蔓延的速度快,危害大。]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③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段导读: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死了很多人,桓景一家只有他自己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桓景病好后,决定进山学艺的目的。] 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bài)师学艺。

  段导读:桓景想除掉瘟魔,决定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tān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句导读:“一路……一路……”体现了所行路线既陌生又遥远。“翻过……蹚过……磨破……”体现了桓景途中经历艰辛。][④“终于”说明了什么?]费长房和蔼(ǎi)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xiánɡ]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⑤“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桓景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本事。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我给你一把茱萸(zhū yú)叶、一瓶菊花酒。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句导读:师父算出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便赐给桓景制胜的法宝,并传授打败瘟魔的妙计,让桓景回乡斩妖除魔。]他一招手,飞来一只仙鹤(hè),让桓景骑在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段导读:桓景学成本领,回家除魔。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 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

  段导读:瘟魔出来那天,桓景按师傅的方法做了。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⑦通过对瘟魔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⑧这句话表明了什么?]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sōu)地掷(zhì)出宝剑,哧(chī)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句导读:这几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桓景勇斗瘟魔的图画。“直冲”一词表现了桓景的英勇;“对准”表现了桓景把握良机,机智聪明。瘟魔“转身就逃”从侧面反映了桓景的勇敢善战。] [⑨桓景奋勇除魔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段导读:桓景杀死了瘟魔。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老百姓纪念桓景的原因。由于桓景除掉了瘟魔,使百姓又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因此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他。]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⑩“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 为什么要举行这些活动?]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主要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并说出了为什么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阳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茱萸的图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读复姓,了解姓氏文化。

  2.积累含有“言”字的词语6个,理解它们的意思,认识“吉、祥、宣、誓、允、诺”6个字。

  3.描写、抄写、背诵3句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4.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信”字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抄写,背诵3句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2、积累含有“言”字的词语,理解他们的意思。

  教学准备:

  CAI、实物投影仪、生字生词卡片、板书、磁铁、书签。

  教学过程:

  一、学习伙伴,调动快乐的情绪。

  1、同学们,瞧!咱们的老朋友乐乐来啦!

  2、乐乐:HI!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在语文乐园里见面了。

  3、今天乐乐要和我们一起去语文乐园里学习,你们高兴吗?

  二、自主学习,体验尝试的快乐。

  1、首先就让我们和乐乐一起走进“我来试试”。(板书:我来试试)你们听!

  2、乐乐:同学们,咱们中国的姓氏很有意思。你们想了解吗?

  3、咦,“姓”谁不知道?我姓喻,你姓什么?你呢?

  指5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姓。

  4、我们每个人都有姓,这有什么特别的?

  乐乐:姓氏的学问可大呢?你们能试着说说他们的姓吗?

  (CAI出示:欧阳修司马光)

  指名说。

  5、像这样两个字的就是复姓!乐乐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趣的复姓呢?

  6、各种形式读复姓。

  (CAI出示所有复姓。)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精彩教学设计,请访问

  (1)自由读、指名读。

  (师注意纠正“令狐”、“皇甫”两个复姓的读音。)

  (2)小组内练读。

  反馈:请三小组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轮读、抢读、齐读)

  7、老师配乐示范读。

  8、你们想读吗?咱们男女生比赛来读读吧!

  男女生赛读。

  配乐全班齐读。

  9、拓展:你们知道哪些复姓人物呢?

  自由发言。

  10、小结:中国的语言真神奇,一个小小的“姓”就有这么多的奥秘。《百家姓》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复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你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三、互动游戏,享受成功的快乐。

  1、乐乐:同学们,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言”字。它也有不少秘密呢。一起去看看吧。

  2、(CAI出示认一认、读一读)

  乐乐说的“言”字都躲到这些句子里啦!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自己试着认一认,读一读吧!

  3、自由练读,自学生字。

  4、反馈:

  小老师领读生字,随即读词。

  (“誓”“宣誓”;“允”“应允”;“诺”“诺言”;“吉祥”。重点指导“允”、“诺”。)

  5、字音都读准了!你们再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自由读、小组内互读、齐读。

  6、游戏:词语都跑出句子啦,你们能帮它们找到正确的位置吗?

  自由发言。

  (1)若生说到吉言。

  评:哦!原来我们平时说的吉祥话就是吉言啊。你能送给同学们一句吉言吗?

  指名说。

  齐读这一行。

  (2)若生说到诺言。

  评:应允别人的话那就是答应别人的话罗。《守信》这篇课文里讲的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指名说。

  师生接读:应允别人的话叫——

  什么叫诺言?

  (3)若生说到誓言。

  评:还记得你们一年级入队时的情景吗?一起去看一看吧!(CAI播放录相)瞧!同学们正在宣誓呢!

  齐读。

  (4)若生说到留言。

  引读:临走写下的话就叫——。那什么叫遗言?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诺言、吉言、誓言。)

  7、师生接读。

  例:表示吉祥的话叫什么?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

  诚恳劝告的话叫什么?诚恳劝告的话叫忠言。

  男女生接读后四行。

  8、拓展:一个“言”字有这么多的表达方式,真有趣呀!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含“言”字的词?

  自由发言。

  9、小结:其实像这样有趣的词还有很多,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收集这样有趣的词语,写在自己的收藏本上。你们能做到吗?相信你们都是守诺言的孩子。

  四、积累名言,品味分享的快乐。

  1、过渡:乐乐还带来了三句名言要送给你们。

  2、(出示书中三句名言。)

  这三句名言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遵守诺言。大家先试着读一读吧!

  3、反馈:

  (1)指2—3人读第一句。评:读真好,说到做到别人才愿意和你交朋友。

  男生齐读。

  (2)指2—3人读第二句。评:对啊,说了的事就要做到。

  女生齐读。

  (3)邀伴读第三句。评:话说出口了,四匹马拉的车都追不回来,说过的话就不能反悔。这就是“一言既出”————

  师生接读。

  4、齐读三句名言。

  5、请大家在书上把这三句名言描一描。

  师巡视时强调写字要注意“三个一”及写字的态度。(CAI播放古筝音乐。)

  6、老师送书签,并提出写字要求。

  老师送你们一个小礼物。赶快找一找!就在你们的抽屉里呢!大家可以选一句名言抄在书签上。注意把每个字写端正、大小一致、距离均匀。比一比,看谁写得最漂亮!

  7、反馈学生书写作业。

  8、学生自由下位送书签、试背名言。

  9、乐乐送给大家的三句名言,你们都记住了吗?自己试着记一记。

  自由练背。

  10、齐背三句名言。

  五、自主探究,感受发现的快乐。

  1、乐乐:你们背得真好!我也想来背背。“言必信, 行必果。”咦,我听说“信”字也有很多学问呢。你们想知道吗?

  2、乐乐说“信”字有不少学问。那我们和乐乐一起去“探究与发现”里看看吧!

  3、(CAI出示书中句子,句子呈现带点的词。)

  (1)自己读读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初读、指名说。

  (2)再读读看看你还有哪些发现呢?

  再读、指名说。

  4、乐乐:我也发现了,“信”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可不一样呢。我要想办法知道这些带点词的意思。

  5、你们能帮乐乐想办法知道这些带点词的意思吗?

  指名发言。

  6、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现在可以用你最擅长的办法,来找出这些带点词的意思。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7、反馈:

  指名说,师评价。

  8、齐读三句话。

  六.总结评价,延伸课堂的快乐。

  1、乐乐:你们今天表现得很出色,来咱们为自己鼓鼓掌吧!

  2、总结:今天我们和了乐乐一起去语文乐园五,了解了我国的复姓文化、发现了许多“言”和“信”字的秘密,大家也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从大家一张张笑脸中老师感受到大家在学习中的快乐。课下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品尝到语文学习中无穷的乐趣!

  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五)

  我来试试 探究与发现

  言 信

  教学反思:

  鄂教版实验教材的语文乐园体现了“快乐、想象、探究、创新”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尝试,探究发现与展示自我的平台。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孩子享受生命之乐的地方。因此,在设计语文乐园教学时我紧扣一个“乐”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学习伙伴的'加入,让学生“乐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乐园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创造尝试的条件。

  乐乐是伴随孩子们成长的学习伙伴,他聪明、可爱,同时有点调皮,于是我把“乐乐”带到课堂情境中,让他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陪伴大家一起学习,并不时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发出感慨,为同学的进步喝彩,在这样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学生乐学,这远比教师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好得多。

  二、体验尝试的快乐,让学生“爱学”。

  语文乐园里“我来试试”这个板块的教学,是最能让学生体验到尝试快乐的。当每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时,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先去试一试,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试着读、试着认、试着背……,在学生自己尝试后,再请学生展示自己自学的成果,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尝试的快乐。在教学复姓时,我首先播放了两个人物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自己试着猜一猜人物姓什么,举手的人争先恐后;接着让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复姓,同学们摇头晃脑,读得那么投入;最后让他们合着音乐试着拍手读,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充分体验到了尝试的快乐。

  当然这种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自主尝试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援助,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品味发现的快乐,让学生“活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语文乐园中“探究与发现”这个板块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探究、发现的空间与舞台。

  《语文乐园五》“探究与发现”这一板块安排了三个含有“信”字的句子,意在让学生了解一字多义的现象,并初步了解理解一字多义方法。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反复读句子,在读中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第一次读完句子后,很容易就发现:句子中带点的三个词语都含有“信”字。引导孩子们再次读这三个句子,学生发现:三个带点词的意思不一样。那如何找出它们的不同意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小组同学热烈讨论,找到了多种理解带点词意思的方法,最后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法找出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孩子们通过思考发现了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己主动探究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教师正是珍视学生每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四、注重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巧学”。

  《课标》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乐园的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从而使课堂的情感体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快乐。

  语文乐园中教学复姓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对书中提到的复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复姓人物呢?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谈到历史上的复姓人物司马迁、有的谈到电视中听到的复姓人物慕容复、还有的谈到书里了解到的复姓人物诸葛亮。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时间说出了不少复姓人物,有的甚至是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复姓。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复姓的了解,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语文教案 篇5

  能力目标:

  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 语言描绘春天。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关于春天几幅的图画描述,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大自然充满了美,人们对自然了充满了关爱之情,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不胜枚举,这一单元就是一个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将以这些课文为例,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具体 感知作家们是怎样把那些活生生的自然景物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同时又赋予其美好意境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优美 散文—— 《春》(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欣赏配图朗读

  (1)听准字音,并把生疏的字音标注在书本上(课件出示生疏的字音)

  2、初步理解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课件出示内容和结构)

  (三)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明确(课件出示): 连续反复和拟人 “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明确:(课件出示):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2、研习“春草图”

  (1)齐 读“春草图”

  (2)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有点?明确(课件出示):情 态(神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色泽(颜色):“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 爱,长势: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质地(结构、性质):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

  词语运用特点: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3、研习“春花图”

  (1)课件出示几幅春花图片,让学生观赏。

  (2)齐读课文中的“春花图”

  (3)朗读后思考: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课件出示):特点:花多,花艳,花甜;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

  (4)举例说明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明确这是写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巧用修辞。(课件出示例句)

  (5)引导提问:那么除了运用修辞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呢?明确:扩写…并列举说明(课件出示):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张春天草绿花开的图片

  要求: 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对这幅画面或者其中的某个细节进行精彩的 描述……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方法阅读 “春风图”,并进行书面分析。

  2、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

  我给同学朗读一段现代诗,这段诗写的是一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啊?

  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的诗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有着放荡不羁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丽飘逸、自然隽永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他的思想,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背景。所谓的“知人论世评文”就是这个道理。

  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样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年轻时仗剑任侠,在他和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自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至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向朋友倾吐衷曲的一首诗作《梦》。

  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为何要梦游天姥?稍候在课文的学习中请同学们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吟,是古代诗体歌行体的一种,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就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一样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首诗写于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那留别的是东鲁诸公。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以次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过程:1范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2:同学自由朗读。朗读过程中了解诗的大意。3分章朗读4学生串讲看看全诗各节主要都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品味一下一代诗仙的浪漫情怀。同学们说一说诗歌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他那清新飘逸的语言,豪迈奔放的激情来构造出如此奇伟瑰丽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谁先来说一说诗中都出现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在前面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梦游天姥山?有哪个同学能回答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诗人之所以会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来陪衬“天姥”,海外仙山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瀛洲难寻而天姥山却可一见。这里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下面紧接着写天姥山的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处的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横亘长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诗人梦游天姥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中奇景呢?

  四个层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顶奇观(到列如麻)⑷梦醒长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这里的镜湖风清月朗,随即诗人以清风为伴,明月相随,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说“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一想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层:诗人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啸。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径盘旋,到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只见海日生空,天鸡高唱,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从夜晚转到了拂晓,景色也由清幽到壮美。此处道路宛转,山花烂漫,诗人倚石赏花,迷失其中,流连忘返,不觉间暮色降临。

  第三层:此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声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巨大的声响在山岩和泉水间传开,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天空黑云沉沉,水中波翻浪涌,烟气升腾。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令人恐惧战栗的昏暗世界。

  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轰隆一声,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此处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下来。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一片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第四层:可惜,一觉醒来,梦景陡然消失。(板书:梦醒)

  本章句式变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韵节奏跌宕多姿,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气势的特色。第三段:诗人因梦而悟,因梦有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语提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自读这些句子,也可以写在摘抄本子上,再次品味语言之美。

  3、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抄写下来并写成一段话。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例子;

  四、延伸拓展作业:

  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呢?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段你的感想。

  五、反思:

  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收获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体会“张”字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含义。复习巩固本单元字词,积累词语、佳句。

  2.感受发现的快乐,养成积累词语、佳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

  3.能有感情地读背《鞋》这首诗,能根据所给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并使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积累词语,朗读、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录音课件

  3.生字卡片

  4.一张空白贺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知

  1.让学生观察一组象形字。

  2.学生谈观察后的发现。

  3.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并与今字对照。指出学习识字时更需要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发现、探究识字方法

  1.字卡出示“漂、飘、完、园”四个字,学生认读后把字卡贴在黑板上。

  2.观察、比较这两组生字,学生谈发现。

  3.小组内交流、汇报。(尊重学生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学生汇报后,板书“票、元”两个字。学生认读、组词、理解词义。(板书符合教学内容的组词)

  5.出示“直”、“扁”两个生字,生认读后把字卡贴在黑板上。

  6.指导加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师板书

  7.观察、比较这两组生字,学生谈发现。

  8.阅读学习伙伴的话,观察四组生字,总结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9.分别说出,各组字分别用的哪种识字方法。

  10.课件出示6个生字,学生认读。

  三、联系生活,体会“张”字的不同含义

  1.出示“张”字,学生认读。

  2.找出班内姓“张”的同学,说明:“张”可以表示人的姓氏。如:张爷爷(师板书)

  3.出示其它带“张”字词语,学生自学,理解字义。

  4.生汇报交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①“张贴”、“东张西望”、“张开嘴巴”,学生用动作演示词义。

  ②“一张画”实物讲解。

  ③“开张”配画,并在句子中理解词义。如:某某饭店今天开张了。

  5.引导学生根据“张”字不同意思进行扩词练习。

  四、巩固方法,课外延伸

  1.课后,用“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体会生活中“张”字的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1.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汉字了,看看这些字词和你们成为朋友了吗?

  2.大屏幕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①指名读。(指导读准轻声和平翘舌音)

  ②开火车读。

  ③同桌互读、互听、纠正字音。

  ④组内交流,理解词义。

  ⑤指导学生用“照顾”、“精彩”等词进行口头造句。

  ⑥全班交流积累的词句。

  二、读读背背

  1.结合拼音,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师范读,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读、理解词语。

  组内讨论,理解“依偎、港湾、享受、温暖”四个词语,认读积累,为阅读扫清字词障碍。

  4.同桌互读,在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分段阅读,理解诗歌。

  第一段:思考,我家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第二段:结合诗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第三段: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家的那种温馨、宁静、和睦的气氛。

  6.指导背诵诗歌。

  7.配乐朗诵。

  三、实践活动

  1.积累看电视、上活动时认识的好词、好句。(张贴在墙报上,展示自己认识的字、词、句等)

  2.体会家的温暖,为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鞋》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①播放动画:画面上,知心姐姐讲述小明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故事。(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思索)

  ②让女生看,男生闭眼睛。

  ③女生把看到的故事讲给男生听,男生听后在全班讲,大家倾听,引导学生评一评谁说得最清楚,谁听得最仔细,评议谁做得对。

  商议怎样帮小明想办法。

  二、合作探究

  ①分组商议:想什么办法说服小明的妈妈爸爸?

  ②小组商议:个别同学发言,大家倾听他的想法,然后评议。

  ③确定本小组的办法

  ④全班讨论:哪个小组的方法比较合理,最后选定最好的办法。

  ⑤让各小组内的同学采用自己小组喜欢的办法扮演父母、孩子、同学等角色。

  ⑥表演劝说父母的过程。

  说服“父母后”,请“父母”谈谈,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

  ⑦各小组选出优秀的,上台表演。

  三、创新发展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哪些类似的经历,自己又是怎么做的?

  说一说自己会做哪些家务?教教其它同学。

  交际感言:用一句话,一句广告语、一幅画、一首歌,表达学习后的情感体验,呼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世界。

  四、布置同学看展示台的内容

  板书设计

  我该怎么办?

  沟通

  说清楚听仔细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取题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为“失物”,那么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呢?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的投影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与说明

  A案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文。

  (出示课文插图2,遮去老师所在的部分)小朋友,你们看,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排着队去植物园参观。看看图,你想知道什么?那么带着问题先去读读课文“12失物招领”(出示)。读课题,读准“失”的字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给觉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3、全班交流。学生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引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才”是平舌音;“准”、“双”、“专”是翘舌音;“请”、“同”是后鼻音。

  4、学生自由识字。

  a、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当小老师领读.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同时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b、交流识字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在课堂上用什么方法记?

  三、再读课文,学习提问。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在1——4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尝试给小伙伴提一个或几个问题,可用上“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词,其他同学试着回答。

  四、感情朗读,练习说话。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

  2、出示“同学们围着园林工人张爷爷,听他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听得可专心了。”

  a、请学生划一划句中带有生字的三个词语并读读。

  b、“专心”是怎么样的?举个例子说说或用“专心”说句话。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3、看课文插图1,引导学生将第3自然段读得欢快些。

  4、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严肃的语气。

  5、练习(任选一题)

  ☆用“准备”说句话。

  ☆☆用上刚认识的生字说话,用得越多越好。

  五、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1、出示“同、工、专”三个字,再读记。

  2、自由发现,掌握写法。

  a、看: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同学该怎么写才漂亮。

  b、记:提出需要老师指导的字。老师示范写,其中“专”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拆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得向左斜一些;“同”包围部分要往上写。

  c、描:在书上描一描。

  d、写:各练二个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引导积累。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引导积累。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a、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b、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当个小老师考考大家。(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词、说话等。)

  二、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5——8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2、与同桌讨论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3、在班中交流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疑难,感情朗读。

  1、当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说没丢东西?”时,指导看图,引导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

  2、当学生问“失物是什么?”时,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b、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3、当学生提问“看到塑料袋里的东西,有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时,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

  a、指名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b、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那你就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4、当学生问“张爷爷和唐老师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时,引导学生说话。

  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看到……看到……,所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出示需要写的字“级、才、队”,读读。

  2、全班交流,找出共同点,掌握结构。

  3、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在写时该注意什么。

  “队”的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的“人”字的撇留出空来;“级”引导学生回忆“红”、“奶”的写法,学会迁移。

  4、学生描红、书写,老师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将本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二)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三、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

  教师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___分钟)

  教师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学生活动: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学生活动: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学生活动: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六、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二)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蜡烛教案08-26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诗经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