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时
16:00是下午()时
18:30是下午()时()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后反思:(略)
小学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5、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辅助分析“求另一个加数”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方法,突出检测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 7+9 17—8
16—7 15—5 11+2
2.●●●●●和 ● 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讨论: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我是这样检查的: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3、讨论:针对图文应用题,我们应怎样解答?]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
[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学生收集信息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分析,运用画图、摆一摆等方法,发现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和解决的方法,能找到题目中多余的信息排除掉,从而在图文应用题解答中明确求其中一个加数要用减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3、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运用数对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先请若干名学生站上讲台,要求学生说出xx同学的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确定:列表示竖排,一般从前往后;行表示横排,一般从左往右。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问:确定一个位置要用几个数据?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将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而且表示场馆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问:如果两个场馆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灵堂第二个数相同呢?
小结: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1题: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第2题:
(1)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连接EA。
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列,行)
小学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2.掌握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知识复习
(二)引导探究:带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例1.2(x-2)-3(4x-1)=9(1-x).
解:(怎样才能将所给方程转化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请学生回答)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
遇有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三)练习:(A)组
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若不对怎样改正?
解方程2(x+3)-5(1-x)=3(x-1)
解:2x+3-5-5x=3x-1,
2x-5x-3x=3+5-3,
-6x=-1,
2.解方程:
(1)10y+7=12-5-3y;(2)2.4x-9.8=1.4x-9.
3.解方程:
(1)3(y+4)12;(2)2-(1-z)=-2;
(B)组
(1)2(3y-4)+7(4-y)=4y;(2)4x-3(20-x)=6x-7(9-x);
(3)3(2y+1)=2(1+y)+3(y+3)(4)8x+4=2(4x+3)-2(-3+x)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都教学哪些内容?
哪些思想方法?
应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5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小学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第45题,练习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4题:
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行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2、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乎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小学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
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
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
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
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预设:50=50
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
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
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
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
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预设:40100,100span=
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
2.平衡,一样重
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谈话:小熊猫跳上去后,跷跷板是这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只熊猫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小熊猫的重量+40=100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只熊猫的质量加40千克熊猫的质量等于100千克熊猫的
质量
追问:你能用谁和谁是相等的再来说一说吗?
谈话:同学们找得到了跷跷板中相等的关系,能用更简洁的式子
来表示吗?
预设;a+40=100
2.x+40=100
谈话:真了不起,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知道的数量,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出示课件
谈话:现在两边的熊猫交换了位置,你还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预设;100=x+40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
三、借助素材,理解等量关系
1.理解图示中的等量关系。
(1)课件出示:
谈话:谁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
预设:3x=200+200,x+x+x=200+200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谈话:说说你这个式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谁和谁是相等的)
谈话: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相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相等的式子吗?
预设:10+20=30
x+300=1000
(2)课件出示(出示动物的名字)
谈话:这幅图中,既没有跷跷板、天平,你还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预设:两只金丝猴的质量和一只短尾猴的质量是100千克
教师引导,也就是这些猴子的质量和与100千克时相等的
小结:像这样相等的关系数学上称为等量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先找到这样的关系。
2.理解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看图找等量关系同学们都学会了,有些等量关系还藏在文字信息中,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课件出示: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
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谈话:信息中提供了哪几个量?
预设: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
谈话: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预设: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04年只数
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谈话:你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预设: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谈话:你太棒了,抓住了关键的信息,你很会读题和思考。
谈话:1980年的只数和2004年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980年的只数比2004年的只数多300只
谈话: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用未知数x表示出它的等量关系吗?
预设:x+300=400
(2)课件出示:2004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谈话: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国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技术来增加珍稀动物的数量。
谈话:自己默读题,你能找到哪几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10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 11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y=3,②??x=2.5,?y=4,③??x=-6,?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
(3)已知??x=2,?y=1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1)教材p82; (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小学数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深入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求解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比例尺求解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 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出比例尺前项和后项的倍数关系,并解释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 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将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5。
出示例5并读题。提问:这道题里已知了哪些信息,需要求解哪些信息?按照比例尺的`含义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让学生讨论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指名学生进行口头解题,老师进行板书记录。解题时要注意统一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暂定为厘米单位,完成后再转换为米数。提问:不同的解题方法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可以根据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求解,也可以列出比例尺并用比例求解。
2. 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答。集体进行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并读题。提问:这道题里已知了哪些信息,需要求解哪些信息?能否自己解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解题。指名学生口头解题,老师进行板书记录。对于用比例解题的学生,指名询问如何列出比例并确定未知数x的问题。指出:已知实际距离,可以将其缩小相应倍数求得图上距离,也可以列出比例尺并用比例求解。
4. 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答。集体进行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 完成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该题,随后询问学生口头答案,老师亦在黑板上作笔记。
2. 完成练习七第5题 学生需在练习本上完成该题。
3.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程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技能?
4.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0-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4-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