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8-08 16:17:15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 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 412-398=14 512-498=14 612-598=14 712-698=14 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初探面积的含义。

  1、感知:

  ①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目标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具准备

  情境图,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教师:老师要给同学们颁发奖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卡通橡皮。

  (1)课件演示:

  (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块橡皮?该怎样列式呢?

  (3)想一想:这里求一共多少块橡皮,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5个4相加)

  2.揭示课题。

  求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复习旧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的算式;通过追问几个几相加使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学生看图,交流信息。(课件呈现主题图)

  (2)说说每种文具的价钱,如:一盒铅笔3元,一块橡皮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本日记本4元。

  (3)说说所求的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

  学生明确:要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必须选取什么信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文具盒标上8元,然后由每组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如:

  (2)说一说:一个文具盒8元,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元呢?(3个8元)

  (3)算一算:如果有学生列加法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3=24(元)

  口答:一共24元。

  (4)练一练:如果想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要多少钱呢?6个呢?7个呢?小组内算一算。

  (5)议一议: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方法: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懂得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懂得解决文具盒总钱数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通过练一练和议一议,发现1个文具盒的价钱不变,买的文具盒个数不同,总钱数也不一样,从而顺利地总结出用乘法求买文具盒总钱数的方法。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想一想。

  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而后汇报交流想法和解法。

  (2)再次看情境图,自由提问,独立解答。

  要求: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6本日记本多少元?

  ①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求购买物品总钱数的方法:可以用物品的单价乘买的数量。

  (3)练习十九第3题。

  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前可以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是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解答。

  2.提升训练。

  练习十九第5题。

  小红和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一起到平安公园游玩,门票价钱: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同时理解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练习注重方法的巩固和总结,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提升训练乘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解读隐含信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______,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中国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

  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师:今年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为了发展果业,又开辟了一片果园,看:【出示图三】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习题1.2.

  1、今年,张大爷家桔子树种了50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少种了100棵,张大爷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树种了400棵,桔子树比脐橙树少种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习

  【出示图四】

  师:秋天到了,两位大爷家的果园丰收了,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两位大爷想让我们帮忙算一算果园的收入,你们愿意吗?

  出示练习

  张大爷家的桔子买了4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2倍,张大爷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脐橙买了9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在我的家乡——寻乌,像张大爷李大爷这样的果农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练习: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当小营业员活动。请问大家,想不想当小营业员呀?

  生:想。[课前测评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当小营业员必须经过测试,合格者才能入选。请看测试题,说出卡片上的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出示卡片,生口答)

  问:503接近几百? 答:503接近500。

  207接近几百? 207接近200

  师:同学们真棒,欢迎大家成为小营业员。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课件展示书上商品图)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超市展销的商品。

  生:一部电话机206元,一辆自行车604元,一台取暖器292元,一台电风扇195元。

  师:你们的口才真好。咱们来听听顾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字幕: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求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师板书 206+292)

  师: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吗?为什么?

  (生:不需要,因为问大约需要几百元。)

  师: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师板书: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

  2 、引出课题

  师:刚才大家求出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500元。就用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法估算。

  (板书课题)

  3、 认识约等号

  师:加法估算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经常用到。简便的写法是这样的(师板书)这个像波浪线的符号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约等号。指尖像在爬山一样,先上坡再下坡又上坡。在你的桌面上练习写几个。我们来齐读算式。 206+292500(元)

  4 、小结:师指算式问:500元是怎样得来的?算式中为什么不写=而写?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因此不能用=,而要用表示。

  三、教学试一试(课件展示)第一问

  师:第一位顾客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请看下一位顾客的问题,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

  生小组讨论,反馈 206+604800(元)

  第二问

  师:接着看她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妈妈带800元内买回这两样物品吗?

  生讨论,交流 206+604=810(元)

  第三问

  师:继续看她还有什么问题,800元钱能买回哪些物品?

  师:想一想,800元买回商品的总钱数必须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组长记录,发言。 (师巡视,全班交流)

  师选择自行车,风扇。板书:604+195800(元)

  师: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是800元,一辆自行车和一台风扇也大约是800元,为什么带800元钱不能买回前两样物品,而能买回后两样物品?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的结果有时比实际结果多,有时比实际结果少。

  师:在今天当小营业员的活动中,大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老师为你们的表现喝彩,你们也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 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第2题 师:咦,这群小蝴蝶来干什么?原来它们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谁愿意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蝴蝶,使其飞到相应的花上)

  第3题 师:小蝴蝶给咱们出的这道题,就是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的练习题。根据这个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下面的习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0页,把估算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4题 师:我们已会估算两个加数的和,那你会做下面的题吗?

  (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第5题 师:老师要求你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能不能做到。请同学们做40页地5题。(集体订正,同桌互说想法)

  第6题 师:看到同学们的突出表现,茄子老师给咱们出了一道题,大家敢不敢做?(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第7题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买法。下面,我们来看白菜老师给大家出的这一道最有趣的题。(指名口答,说出理由)

  五、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加法估算知识.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做爸爸、妈妈购物小帮手,好吗?谁来说说怎样估计几样商品的总价钱?

  板书设计

  加法估算

  206元接近200元 大约需要几百元?

  292元接近300元 206+292500(元)

  200+300=500(元) 读作:约等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理解每一句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1.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8的乘法口诀,初步培养孩子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通过合作、交流编制乘法口诀,且能利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背诵7的乘法口诀。

  计算乘法式题。

  3×4=126×7=424×2=82×6=121×7=77×7=49

  (二)引出新课

  师:1~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学得真好,今天我们将学习8的乘法口诀,相信同学们也能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这些口诀进行计算。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例2

  课件出题例2的插图。

  (一)提问: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我知道军乐队在演奏;军乐队站成了8排,每排8个人。)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小狗是怎样计算一共多少人的?

  1排有8人;

  2排有8+8=6人;

  3排有8+8+8=4人;

  4排有8+8+8+8=32人;

  5排有8+8+8+8+8=40人;

  6排有8+8+8+8+8+8=48人;

  7排有8+8+8+8+8+8+8=56人;

  8排有8+8+8+8+8+8+8+8=64人。

  (二)提问:小狗的计算简便吗?你能用更好地办法计算吗?

  用乘法计算

  (三)小组合作,尝试编8的乘法口诀。

  (四)汇报交流,教师做巡视、指导。

  (五)找记忆乘法口诀的`规律。

  a同桌相互背诵8的乘法口诀。

  b指名同学说一下自己背诵的窍门。

  c比如,怎么记5个8是几?可以想:6个8是48,用48减8得40。或者,4个8是32,用32加8得40啊。

  (六)谁能说一下乘法口诀的意义?

  比如,8×1=8就表示1个8相加;8×2=16表示2个8相加。

  三、课堂练习

  计算有关8的乘法的式题,并能说出是用哪句口诀的。

  四、拓展提升

  应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条腿,三只螃蟹()条腿,四只螃蟹()条腿,五只螃蟹()条腿,六只螃蟹()条腿,七只螃蟹()条腿,八只螃蟹()条腿。

  【附答案】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三只螃蟹(24)条腿,四只螃蟹(32)条腿,五只螃蟹(40)条腿,六只螃蟹(48)条腿,七只螃蟹(56)条腿,八只螃蟹(64)条腿。

  课后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2.理解了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3.能利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很高兴学会了这么多

  板书

  8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口算大赛

  6+30= 60+8=

  40+3= 50+7=

  3+90= 20+5=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4.变式训练。

  (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三、巩固新知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

  六、教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教学重点:

  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

  二:探究新知

  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

  二(1)班35名学生 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

  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

  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

  (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

  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可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

  师:真棒!谁会列式?

  生:35+32=

  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

  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前后排队法的要求是什么吗?

  生:数位要对齐

  师:非常好!其实前后排队法真正的名字叫竖式法。你还记得竖式应该怎么列吗?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来35+32的.竖式。(教师巡视,找4人到黑板列)。

  师:刚才大家都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了竖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小朋友列的对不对?

  师:四个小朋友两个人列对了,还有两个人数位没对齐,问题比较多。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认真的学习列竖式解题。

  (1)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十位 个位

  (2)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3 5

  3 2

  (3)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4)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

  6 7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也计算出一班和二班总共坐67人。下面我们来算一算二(3)班和二(4)班总共多少人?谁会列式?

  生:37+34=

  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计算呀!个位相加得11应该怎么处理呀!

  生:不知道。

  师:既然我们不会计算这个式子,给自己设置了这么大一个障碍,老师现在也不会算啦!那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这样的安排不合理。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知道第二种和第三种哪一种安排合适吗?

  生:想!

  师:记得我们一定要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上车。

  老师给小朋友们提示一下,遇到个位相加大于等于10时就说明安排是不合理的。现在四个人一组,开始挑战。看哪一组能够最先把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安排好,老师会加分。

  (8分钟后)

  师:同学们算出来哪种是合适的吗?我来请几组的代表来发言。

  生1:第三种合适

  生2:第三种合适

  生3:第三种合适

  师:你们和他们算得一样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看看第三种是否是合适的。

  第二种:一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7

  个位相加得12大于10,安排不合理。

  第三种:一班和四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4

  6 9

  69<70

  二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2

  + 3 7

  6 9

  69<70

  刚好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但是,老师刚才在底下转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出现了计算错误。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呢?同学们现在请拿起笔,跟老师一起来计算54+34。

  按(1)放慢速度,看清数字

  (2)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3)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4)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5)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

  (6)回头在检查一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书写方法和运算顺序,大家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三、课堂练习

  1、13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的第二题,要求列竖式,注意书写的格式。

  四、巩固提高

  玩具飞机 玩具汽车 火箭 轮船

  23元 12元 17元 30元

  (1)、小明买一架玩具飞机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

  (2)、小红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3)、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五、课后作业

  让家长出10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题。要求用竖式的标准格式计算,不能出现计算错误,漏写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习: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习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习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02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03-20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2

数学二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2-1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3-31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2-10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