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小学数学教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分与和
(一)2—5的分与和
一、 教学目标:
1、 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 培养初步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动手的能力。
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铺垫:1、设疑——提问——讲述(教师拿3朵花拿在一只手上,如果用两只手来拿,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办?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讲述:通过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自己动手拿一拿、摆一摆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与合
(二) 实践操作:1、教学4的分与合:
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操作: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他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4有不同的分法。
提问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
2、 教学5的分与合,让学生自己发现。
提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又几种分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可以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1) 通过摆圆形,探究5得分合。
(2) 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得出的结论。
(3) 小组内推荐一名组长说出探索结果。
(4) 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记住5的分合。
(三)想想做做:1—5题。
三、 总结评价。
教后记:1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分合,但是对于按顺序的分合有些学生比较难掌握。
2 小组之间的讨论效果不太好,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显得有点乱。
(二)6、7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发展动手能力。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32页例题中的空格。
2、 动手操作尝试练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3、 活动游戏:想想做做1—5题。①连一连。②说一说。③对口令。④吃螃蟹。
4、 小结: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5、 独立完成6—8题。
(三)10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的组成。
二、 教学过程:
1、 学具操作:10个玻璃球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
2、 教学例题:
①观察上面画了几串珠子,数一数每串有几颗?
②检查涂色情况。
③小结。
3、 巩固深化:
①做一做第1题,接受鲜花,谁对把花送给谁?
②做游戏,火车钻山洞。
③找朋友。(同桌之间开展活动)
4、 练习一独立完成。
教后记:
1 10是在5、6的分合继续深入,因为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能很快掌握这个内容。
2 但是对于10的分合有些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负数灵活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在数轴上找到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
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负数
(1)情境激疑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
1. 今年开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
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
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
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
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
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直接表示 ( 简洁但不明了)
②用文字表示 (明了又不够简洁)
③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
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
(2)认识正、负数。
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
举个例子来说?+3你会读吗?
像(—2)这样的数呢?
怎么读呢
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
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练习:读出下面的数
-100、+6.8、-1.8、36
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
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
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
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习第4页你知道吗?)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
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
(1)(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
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
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
(2)温度计。
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
2.电梯里的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5、-2)
5和-2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呢?
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
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如果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4.43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 )米,海平面的高度为( )米。
练习
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 )。
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1.5表示( )。
4.数轴上的负数
出示例3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
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
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
完成练习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
(3)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 )米。
(分层拓展)
5.运动场上的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你知道风速每秒-0.4米的意思吗?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42例4、例5
教学对象:奉化市实验小学三(4)班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有机渗透数学推理思想、应用意识与反思意识。
教学历程
一、引入
1、教师谈话切入
师:走进奉化实验小学,宋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气特别
旺。我从奉化实验小学网页中了解到,本学期实验小学学生数为1875人,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男生有525人,女生有475人(出示信息);如果想知道实验小学比我校小学部学生数多几人,你能用不同的综合算式来计算吗?看谁写的算式多。
2、学生列式交流:
1875-525-475=875 1875-(525+475)=875
1875-475-525=875 1875-(475+525)=875
师:能看懂这些算式吗?你也是这样想的?
2、师生过渡小结
学生简介列式思路,教师指出:不管是先减去男生还是先减去
女生,都要连续减去两个数;不管是男生加上女生再减还是女生加上男生再减都是减去两个数的和。今天我们研究的话题与这有关。
【教师巧妙地抽取学生熟悉的学校总人数比较引入,亲切自然,在引入环节进行适时小节点拨,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得以呈现。】
二、展开
3、对比计算感知
320-64-36= 320-(64+36)=
100-37-45= 100-(37+45)=
147-47-78= 147-(47+78)=
187-28-87= 187-(28+87)=
在同桌校对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的答案一样。
师: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等于号,使等式成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他的意思是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
个数的和。
师:是这样吗?其他算式也符合他的意思吗?
师:这位男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大的启发,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
一条规律来,真不简单!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
个一个减去。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把老师要讲的心里话也说出来了。
【借助于对比计算,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组织相互交流,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显得自然、大方。】
4、举例验证猜想
师:刚才从三组计算中大家发现了一条规律,这仅仅是大家的
猜想而已。是不是这三道算式凑巧呢?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我们还得进行验证。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
生: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
师: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师: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那好,给大家两分钟,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两分钟写算式,自我验证。
师:你写的算式与我们前面的猜想相符的同学,请朝老师笑一笑。
全体学生笑脸,以示意认同。
教师指向一名男生,问:老师发现你笑得特别开心,你写对了几道?
生:我写了4道。
师:写对了4道及4道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刚才每位同学在两分钟里都平均写对了4道,全班40位同学就写了近160道。如果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写吗?写的完吗?想象一下,这些写不完的算式与我们的猜想相符吗?
师: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用字母把写不完的算式写完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
交流:
生1:a-b-c=a-(b+c)
生2:x-y-z=x-(y+z)
……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看书深化规律。
【从“特殊——一般”不完全归纳法思想对于还处在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师力图将这一理念予以渗透,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限时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极限,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看书整合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将观察到的外化现象建构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虽然,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做数学思想是肤浅的,但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经历、体验、探索”过程性目标较好地得以达成。】
5、变式深入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式游戏,好吗?老师写出左边的算式,
你马上写出右边的算式;给你右边的算式,你很快写出左边的算式,最后计算出结果。愿意试试吗?
出示变式练习:
513-76-24=513-( + )=
188-(89+46)=188- - =
2847-(847+629)= =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
生2:第三道计算也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
师:第二道感觉怎样?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
顺手的感觉?
生1: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
生2:找不到感觉。
师:谁愿意把做完三题的感受小结一下?
生: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有的时候也派上用场。
【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否则对
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的预期目标感知是不充分的。往往教师直接指明规律的功效性,再进行题量训练,造成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简算意识与技能被扭曲。此环节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过渡,不着痕迹地落实了“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
6、判别选用规律
出示:
576-133-67 2791-(791+652)
458-(87+258) 965-(266+134)
逐题反馈交流,对“458-(87+258)”简算进行质疑,借助
于引入部分的“1875-(525+475) 1875-525-475
1875-475-525”进一步理解;对“965-(266+134)”进行反思性辨识。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我认为书上讲的“依次减去”不妥,有的时候可以调个
头。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
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
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运用规律;同时还要敢于向书本、老师提出质疑,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
【简要的巩固练习,一改大题量训练的常规做法,引领学生通过实例联想、反例对比、看书质疑等学习途径将数学主题思想予以纵深,学习数学的一些优良品质得以有机渗透。】
三、反思
师:刚才大家一起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成立,最后还运用规律进行了简算。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还有一点,老师要告诉大家,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我们下学期四年级要学的内容。学会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庆贺一下!老师在恭贺大家的同时,还有一点小小的请求:根据学校的安排,下学期宋老师可能也要带四年级。渡过一个暑假,同学们马上要学习这块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介绍介绍,可以吗?
生1: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
生2:多猜想,多验证,就有很多的规律发现。
生3:课本上所说的方法也可以怀疑。
……
师:同学们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宋老师一定带回去转告,再次谢谢大家!
【别居心裁的小节,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习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习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教师:很好2我们不但掌握了这个单元学习的新知识,还会把新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这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灵活。
二、课堂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还要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做练习十三的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的圆柱的侧面积,加上这个圆柱的底面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据高与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第(1)小题的得数需要取近似值,注意取近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