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美术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在已有印章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接着一个印,体验新方法印画的美感。
2、能自由选择印画,体验运用不同操作材料和颜色所带来的美感。
二、活动准备:
瓶盖、菜根印章,红、黄、蓝颜料若干,
范画两张,幼儿操作花布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拿出上次作品)
——问:这是什么?你知道这块美丽的手帕是怎么变出来的?(回忆)
——师:你觉得这些图案宝宝在干什么?(做游戏)
——问:它们玩得真开心,你们看,现在它们又干什么了?(出示老师作品)
——师:那它们是怎么排队的`?(一个接着一个开好小火车)
——师:这样排好队,你感觉怎么样?
——师总结:对,美丽的图案排好队感觉很整齐。
2.教师示范讲解(重点强调所蘸颜料的量和印画的方法、力度)
(介绍操作材料)
——师:那我们也来给图案宝宝排队。
——师示范(“蘸一蘸,舔一舔,轻轻按一按,停一停,一个接着一个排好队。”)
——师和小朋友一起一个接着一个印
(出示第二张)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
——提醒幼儿印的时候,一个接着一个印。
——注意卫生,强调一个印章印过一种颜料后,不可以再去蘸其它颜色。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师:看看哪块小手帕排队最整齐?它们是怎么排的?
(比较图案宝宝的大小,学习数数比较大小等)
延伸活动:
——欣赏各种不同装饰风格的手帕,说说他们的花纹是怎样的?
美术教案 篇3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应会:结合绘画、粘贴、插接等不同造型手法,以及漂浮的科学道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想。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将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完美结合的'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探究简单的浮力知识,并结合身边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在制作漂浮物时,创新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游戏l:
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吸管,提出游戏要求:你能想到几种令吸管在水中漂浮起来的方法?
游戏2:
抢答——如果给你一把吸管,让它们漂浮在水面上.设想一下都可能有哪些不同的造型?
二、思考反馈
吸管为什么可以漂浮?
铁很重,为什么轮船却能漂浮在海上?
三、信息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哪位科学家最早发现了浮力?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浮力的小故事吗?
四、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材料:铁、纸、不同造型的盒子、木片、泡沫、毛笔等。)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漂浮?
看一看:书中同学作品给了你哪些启发?
试一试:运用折、剪、卷、组合等不同手段,你能用手边的材料组织什么样的漂浮物的造型?
讲一讲:你能设想一下它的功能及装饰吗?
五、探索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
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能浮在水面上的新颖美观的玩具。
六、展示评价
利用水盆、鱼缸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新颖有趣的展评环境。
七、课后拓展
欣赏不同功能造型的轮船、游船、军用及民用潜艇等。
板书设计
折、剪、卷、组合……
美术教案 篇4
《二方连续》是小学美术第5册的内容,是一节图案设计的课。在上一课《花头花叶纹样》的基础上进行二方连续的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二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就是单个的的纹样向左右或上下重复而组成的花纹。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掌握一种制作二方连续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什么是二方连续。它有什么特点。
2,二方连续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折叠剪纸、磨印、复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写的方法:复写的时候一定要将位置对。
教学准备:
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一些做好的二方连续作品。学生准备:
1,剪刀、彩色纸、胶水。
2,树叶、水粉画的工具材料。
3,绘画材料、拷贝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花头花叶纹样的特点,纹样和真的花真叶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夸张和变形)
二、通过欣赏一些图片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些二方连续的纹样,让学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些纹样都是一些连续的重复纹样,从而引出二方连续的概念。
想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纹样,先请学生讨论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二方连续。
然后师生共同欣赏课件中的二方纹样的例子,体会二方连续的'美(茶杯上、地毯上、织物上、古代建筑)
三、学习二方连续的骨架。
课件出示几种不同骨架的二方连续纹样,如简单重复的、交错重复的波浪重复的。动画显示花纹的骨架,帮助学生理解二方连续的构成方法。
四、学习二方连续的制作方法。
想一想你怎样可以做出一些一模一样的重复图案呢?
(学生可能会联想到,用硬币印重复硬币花纹的经验)
启发学生想想怎样可以作重复的花纹呢?
(剪纸的方法,拓印的方法、绘画的方法)
师做小结:二方连续的制作方法是很多的,(剪、印图章、折、画等多种方法)
重点介绍三种(课件里有动画分别演示三种方法,教师还可以用实物示范制作)
1、剪:将长条的纸折叠好,用剪刀剪,可以剪断,也可以不剪断。剪断的,每个图形都是一样的,排列在一起就是一条二方连续。不剪断,可以将花折的突起,也可以形成好看的二方连续。
2、印:用一片树叶或剪出的一个花纹做底版,在上面涂上水粉色,要注意颜色中水分要少一点。然后转印到另外的白纸上。
3、画:用一张薄纸或者拷贝纸,在上面画一个花纹,用拷贝的方法,画出一条二方连续花纹。
五、作业要求
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用一种方法做出一条二方连续纹样,制作时还可以设计成不同的骨架的二方连续纹样。也可以自己用别的方法来作出一条二方连续纹样。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是新生班,幼儿年龄及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在绘画方面,幼儿基础水平差,不会画,不敢画。通过本次活动,初步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并能大胆,自由作画,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体会手的运动方向的变化带来的线条变化,学习有控制的地用笔。
2、尝试用笔在纸上画各种线条,练习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3、激发幼儿大胆创作,感受绘画的乐趣。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幼儿用线条大胆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尺毛线 记号笔 水彩笔 作业纸 白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甩线条
用游戏引入:1、手指游戏 2、毛线跳舞
(1) 教师用毛线甩出各种线条,幼儿观察并感受手的运动带来的线条的变化。
(2) 幼儿用手指书空画一画。
(3) 幼儿和老师一起甩毛线。
(4) 师小结:线条随手的运动而变化。
二、基本部分——画线条、变线条
1、教师出示“神笔”在纸上画各种线条,幼儿比较后说说不同的线条像什么,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2、请幼儿拿出“神笔”在纸上随意画线条,体会手、笔、纸之间的关系。注意指导幼儿的握笔姿势及坐姿。
3、幼儿对笔和纸有所熟悉之后,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4、鼓励幼儿发明创造新的线条表现各种物像。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增加创作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说线条
请几名幼儿展示作品,谈自己的想法,大家评价,看谁画的线条种类多,肯定与众不同的有趣线条。
四、延伸活动——体游“会跳舞的毛线”
教师甩毛线,幼儿扮“毛线”在我的指挥下“跳舞”。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的画,激发幼儿创作愿望,体验到了绘画的乐趣,较好地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并尝试了绘画教学的新思路——教师乐教,幼儿乐学。本活动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美术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册教材中的三课陶艺是属于“造型表现”课,是向学生简要介绍陶艺知识,通过作品欣赏、动手实践让学生感受泥性、了解陶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方法,
柔软的泥土经过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对着自己捏制的陶器,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在与火、土、水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造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像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它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
(二)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认知领域:了解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方法。
操作领域:感受泥性,并用三种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体,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陶艺作品成品若干。
学具:每小组黏土10—20斤,制陶工具。
课时:3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第一课时)
通过用手或用膝盖等部位来触摸泥土、感受泥性,并导入新课。
●教学新授: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陶艺作坊,通过观察民间陶艺人制陶过程和同民间陶艺人的交谈,让学生初步了解制陶方法。
①练泥。②制胚,方法有两大种:手工成型、轮制成型。③施釉。给阴干的胚体上釉水(视作品情况而定,此步也可省略。)④烧制。分为装窑、烧窑和出窑三步。
●作业形式:小组合作。要求:用自己喜欢的陶艺成型制作方法制作比较大型的陶艺作品,作品题材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或器物特,同一小组制作的作品最好是一个系列的。
●作业展示:说说做陶的感受;谈谈自己作品的创意;评评别人作品的可取之处。
制陶工具:
手动转台:
将塑制作品放置转台,可多角度修正或观赏。
木拍子:
可将泥块拍打成泥板。
修刀;
裁切泥块、刻画形体的工具。
刮刀:
用于刮去形体内或外多余的泥,使形体器壁较薄,便于烧制。
泥塑刀:
用于粘贴泥块或修正形体用。
水壶:
可调节泥块的水份。
其他工具:
擦布、毛笔等,用于清洁桌面和上釉等用。
三、学习建议:
●是否初步掌握了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等制陶基本方法?
●能否尝试运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造型表现?
●能否用语言或文字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进行合理评述?
四、教师教学随笔: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美术教案美术中班教案01-07
经典美术教案02-23
美术的教案06-20
美术教案01-26
美术教案(经典)07-30
(经典)美术教案07-27
(精选)美术教案08-09
美术教案【经典】08-01
美术教案【精选】08-02
[精选]美术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