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小学数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充满肯定,充满分享,充满赞美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 生:看电视、补课等。
2、师:出去玩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上周日小明和妈妈去公园玩就遇到了好多数学问题。 (课件显示)小明最喜欢坐飞机了,于是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票。(课件显示)他花了5元钱,还剩15元,妈妈给了小明多少钱,你们知道吗?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进行汇报 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 (课件显示)玩下一项游乐项目,先去买票,票价6元,买两张,还剩38元,你知道这次妈妈又给了小明多少钱吗? 想一想,这组信息中蕴含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汇报。 师肯定学生发言。 下面,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 学生猜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归纳步骤. 师:学到这,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时经过了哪些步骤?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 师: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归纳的呢?(出示投影) 肯定学生,赞扬学生。
三、实际应用
1、师:小明玩了半天,他和妈妈都感到口渴了,不知买什么饮料好。谁愿意帮小明出出主意? 师:现在我们虚拟购买饮料的'场景。我当售货员,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买饮料。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求每瓶水的价钱。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请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解答过程提出意见。
2、(课件演示)小明选择了买酸奶。 (出示小票)看了小明的购物小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 数量) 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并给有困难的同学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3、最后,妈妈还剩下38元钱,要买些水果回去,看到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2元;香蕉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4元,可还要剩下20元钱买生日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卖哪种水果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算一算,看看能买几斤? 学生可讨论,可试做。做后汇报。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从各方面回答。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课后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才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能熟记5的乘法口诀。
二、过程与方法
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乘法口诀的简洁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编制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游戏,激趣导入
1.猜谜语。
(1)出示谜语: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谜底:手)
(2)每个人都有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一双手有几个手指?三只手呢?四只手呢?5只呢?
(3)独立完成填空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列式计算。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①一盒福娃有多少个?(5个)
②几个5相加?(1个5)(课件演示从一盒福娃渐变成点子图)
③1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1×5=5或5×1=5)
(2)出示两盒福娃。
①两盒福娃有多少个?(10个)
②几个5相加?(2个5)(渐变成点子图)
③2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5=10或5×2=10)
(3)按照上面的`方法,用乘法算式计算出3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
随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2.编制口诀。
思考: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算出了乘法的积,如果要算100个5、1000个5相加……,用加法好算吗?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能又快又对地计算出乘法的积?
学生尝试编制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1)汇报比较,规范表达。
(板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2)解释交流,深化理解。
①讨论: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②比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多5?
3.识记口诀。
根据规律记忆5的乘法口诀(开火车背、指名背、全班背)。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熟记口诀。
(1)对口诀。(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全班齐背5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小学数学教案《应用题(用数学)》。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学生记录。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