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8-18 07:03:36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课题生活与百分数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合理存款方案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经历信息搜集的全过程,提高搜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经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难点: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一、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相关知识,知道了生活中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板书:生活与百分数)

  昨天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让你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的最新利率,并与教材上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吗?(向学生介绍:国家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来随时调整利率。)

  二、活动二

  (1)调查理财方式。

  师:除了以上关于利率的事情,你们还调查到了什么?

  (2)提出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李阿姨准备给儿子存2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请你帮李阿姨设计一下,黑板上的三种理财方式哪种的收益更高?

  (3)学生用计算器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三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先让学生讨论清楚三种储蓄方式,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再列式计算,最后通过对比发现本金和存期相同时,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3、千分数和万分数

  (1)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千分数。千分数也叫千分率。与百分数一样,千分数也有千分号,千分号写作“‰”千分号具有一切百分数的特点。例如:某市20xx年人口总数是3500000人,这一年出生婴儿28000人,该市的人口出生率是8‰。20xx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6‰。

  (2)万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万分之几的数,叫做万分数。万分数也叫万分率。与百分数和千分数一样,万分数也有万分号“?”。万分数也具有一切百分数和千分数的特点。例如:一本书有10万字,差错率不能超过1?,即该书的差错数不能超过10个。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高就是()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乘(),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2、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练习三第1-4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第五单元 总复习

  数 与 代 数

  课题一:数的分类和读写法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38—40页 1—5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正负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能熟练地读、写数,并进行数的改写。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同学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有关数的意义和多位数的读写法,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谈话激趣。

  谈话主题: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话题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教师和时渗透整理的意义和整理方法。

  2、迁移导课。

  师: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数的搜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数呢?

  同学回忆搜集学过的`数(随着同学回忆屏幕上显示:整数、小数、自然数、正数、负数……)

  2、分类整理。

  师:大家还记得这些数的意义吗?咱们看着大屏幕,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各小组在班上交流,然后独立完成书38页第1题,集体证正。

  3、数的读写和改写。

  小组探究,一起参与

  同学自身举例,出示多位数,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通过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争辩、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三、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填空:(1)在0、8、-15、10、3.15、-3.7、0.43中( )是自然数,( )是小数,( )是整数,( )是正数,( )是负数。

  (2)九亿六千万四百三十写作( ),四舍五入到亿位记作( )。

  (3)二百零七零零四写作( )

  (4)53005300读作( )

  (5)3.92保存一位小数约是( )

  四、总结全课学习情况。

  五、作业。

  教科书39—40页3、4、5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圆柱有多少条高?有几个底面?每个1自由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习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l)自学第43页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两人一组将于中的圆柱切开拼一拼,再说一说你拼成三个近似什么形状的立方体?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由观察、分析、比较,再进行计算,达到运用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l 、2题。

  [总结实: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课前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交流常用的理财方式及其利弊,了解各种理财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在探究各种储蓄方式收益情况的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

  的价值。

  3.在分析、比较各数据的活动中,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4.在课前活动及课上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源自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多种理财的基本方式,感受理财方式的优化。

  2.在解决问题、辨析策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能在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数据、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学科德育、习惯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建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及分析数据、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制作的各种图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组织交流

  (一)以压岁钱为话题,引入要研究的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每到过新年的时候你们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师:对!得到压岁钱,这是我国古代留下来的一种民族习俗,其寓意是祝收到压岁钱的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健康,平安。

  2.提问:那你们得到的压岁钱一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3.小结:看来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是把压岁钱进行合理的储蓄,使其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基本的理财意识。(板书课题:理财)

  4.交流汇报:咱班理财意识强的同学,走访了银行,采访了银行的专业人士,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的信息想与我们大家分享。(课件上出现实践活动的照片)

  (二)借助课前调研,了解理财知识

  下面有请赵新莹同学与我们进行知识分享。

  学生用自己制作的ppt介绍自己知道的理财知识,并且进行简单的说明。

  二、结合调研结果,提出研究的问题

  1.谈话过渡:看来,将钱放入银行进行合理储蓄的方式是比较可靠的,那如果让你用这种方法来掌管你的压岁钱,你最关心什么?

  2.要想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需求呢?

  3.师: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学习资料,大家认真阅读,看看能找到哪些信息帮我们解决问题?(拿出学习资料1--浦发银行储蓄知识单)

  预设:

  (1)20xx年浦发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2)复利计息方式:每次储蓄后将本息都取出来再进行储蓄。

  第二年的本金=第一年的本金+第一年的利息

  三、小组合作计算,尝试解决问题

  (一)组织讨论,探究存储方式

  1.通过阅读学习资料你都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汇报)现在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怎么还不能呢?

  预设:

  (1)还不知道本金呢?

  (2)存多长时间呢?

  2.学生思考存储方式,猜想验证收益最高的方式

  (1)那存三年,都可以怎么存呢?

  出示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将你想到的存储方式写在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2)在这几种存储方式中,你们猜猜哪种存储方式的收益会最大呢?说说你的想法。

  (3)是不是像大家所猜想的这样呢?我们需要--验证(算一算)

  (二)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发现规律。

  1.小组合作,自由计算3年后的本息,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1)1+1+1;(2)1+2;(3)2+1(4)3;

  2.学生交流、汇报

  3.发现规律

  (1)提问:通过计算、交流你有什么发现或疑惑吗?

  (2)交流发现

  预设1:直接存三年收益最大,1年1年1年的存收益最小。

  预设2:1年+2年和2年+1年的收益是一样的。

  4.讨论:在刚才自己模拟的理财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学生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知识,发散思维

  1.提出问题

  如果这6000元钱我们想作为上大学的一笔基金,你们觉得这回又该存几年呢?(六年)是啊,存六年,怎样存收益会最大呢?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

  师:是不是像大家所说的这样呢?咱们课下可以试着来验证一下。

  3.小结:上完这节课后,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成为了是一名小小的理财家。(板书课题)课前,通过调研发现还有众多的理财方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理财方式,老师都有一句话送给大家----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五、板书设计

  小小理财家

  1+1+1 1+2 1+3 2+1

  利率

  存期

  本金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教师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

  4 +41 51负数有:—7?

  3正数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正数:+8负数:—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小黑板或课件。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绳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上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

  3、拿出你准备的圆柱形物品,举起来,大家互相检查,看看你们准备的都是圆柱吗?(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预设:铁皮水桶、烟囱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圆柱

  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在桌上轻轻地滚一滚。

  (1) 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滚一滚。

  (2) 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说)

  预设:1、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2、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2个底面 相等)

  3、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4、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那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

  那你们认为一个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投影]老师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数型质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你们说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说得有理,我们学过有关数的知识很多,就像刚才我们在猜谜时就用到了数的整除中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复习数的整除,板书:数的整除复习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整理在下发的纸上。(请大家认真讨论商量,并由组长记录)待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学合理。巡视

  2、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言。(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个奇数,有()个偶数,有()个质数,有()个合数,奇数中的()是合数,偶数中的()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2)如果a和b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 a B) b C) a b D) 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4)24分解质因数24 = 22231 。()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 15 8 17 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今天我们共同上了一节数的整除的整理与复习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大家特别聪明、好学,老师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渡过了这美好的40分钟,而且我们已经是多次合作,所以我想与大家做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练习补充,可以从中挑选有关正比例的练习,其它可等学习反比例后再做。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学反思:

  反思的第(1)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资料上解释: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个问题是:类型过于多,到底怎么帮助学生整理方法。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但是对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们还是感到困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处理的不够好。我要再去请教其他老师,吃透这个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实践与操作

  1.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1)制作实验用具。

  (2)探索规律,体验“杠杆原理”。

  (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2.小组合作,自主活动。(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3.展示制作实验用具情况。

  4.汇报探索到的规律。

  观察实验二、实验三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只有把它们移动到与中点距离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生2:若满足“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则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的刻度数增大,所放棋子数反而减少;右边的刻度数减小,所放棋子数反而增多。

  生4: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所放棋子数和所在的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5.活动小结。

  “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在物理学上,这个规律叫做“杠杆原理”,拴绳的那个点就是杠杆的支点。

  ⊙典型例题解析

  你能利用杠杆原理算出左边物体的质量吗?

  分析 根据杠杆原理“左边物体的'质量×左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右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进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星期日,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跷跷板,小明体重44 kg,妹妹体重35 kg。如果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2.小组讨论、分析、解答。

  3.交流、汇报。

  (答案不唯一)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原理。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例3。本例是“鸽巢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鸽巢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就把“摸球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

  (二)核心能力

  在理解鸽巢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鸽巢问题,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2.经历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观察猜想,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原理”。

  (五)学习难点

  找出“抽屉”有几个,再应用“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鸽巢原理》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怎么样?看,这是一副扑克牌,去掉两张王牌,还剩下52张,请同学们任意挑出5张。(让5名学生抽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手里的牌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表演一个呢?

  师:现在老师这里还是刚才这副牌,请你抽牌,至少抽多少张牌才能保证至少有2张牌的点数相同呢?

  在学生抽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利用“鸽巢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鸽巢原理)

  2、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①猜想

  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预设:2个、3个、5个…

  ②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来说明理由,并把验证的过程进行整理。

  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课件出示空白表格:

  学生独立思考填表,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汇报时,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看看解决这个问题是否有规律可循。

  课件汇总,思考:从这里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③小结

  师:为什么球的个数一定要比抽屉数多?而且是多1呢?

  预设:球有两种颜色,就是两个抽屉,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摸2个球都不同色,就必须多摸一个,所以球一定要比抽屉数多1。其实摸4个球、5个球或者更多球,都能保证一定有2个球同色,但问题中要求摸的球数必须“至少”,所以摸3个球就够了。

  师:说得好!运用学过的知识、逆推的方法说明了“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板书: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或者说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抽屉原理”。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讲的“抽屉原理”联系起来思考呢?

  思考:

  ①摸球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

  ②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有几个“抽屉”?要分别放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教师讲评:因为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把“摸球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同色球”。

  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设两种颜色的球各拿了1个,也就是在两个抽屉里各拿了1个球,不管从哪个抽屉里再拿1个球,都有2个球是同色的。假设至少摸a个球,即a÷2=1……b,当b=1时,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1×2+1=3个球,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

  结论:要保证摸出的球有两个同色,摸出的球数至少要比抽屉数多1。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和体验。

  (三)课时作业

  1、有黑色、白色、蓝色、红色手套各10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看颜色),才能在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只不同颜色的手套?

  答案:5只。

  解析:4个颜色相当于4个抽屉,保证一定有两只不同的颜色,相当于分的物体个数比抽屉多1。【考查目标1.2】

  2、一个鱼缸里有很多条鱼,共有5个品种。至少捞出多少条鱼,才能保证有4条鱼的品种相同?

  答案:16条。

  解析:5个品种相当于5个抽屉,保证有4条鱼品种相同,所放物品的个数是:5×3+1=16。【考查目标1.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2-1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

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01-19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8-26

六年级下册数学《折扣》教案02-1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