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品读文章重点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意。
二、引领学生走进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进而产生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学会在困境中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拼搏进取。
说明: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回忆性散文。文章看似写外婆手艺好,实则表现了外婆对待自然,对待人,对待生活的仁爱、宽容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无限怀念以及想要延续、传承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真挚感情。文中有许多自然清新而细腻的细节和语句,需要学生沉下心来品读,抓住关键词来品味,联系语句前后来思索才能够深知其意蕴。所以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段并品读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是关键,而我校的课题是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的研究,因此在设计时重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谁能谈谈自己收到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礼物?为什么它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谈对礼物情有独钟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感悟。
教学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好本文奠定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
1、师:自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默读,归纳,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明确:手纹
2、整理本文的写作提纲。
明确:一、(1—6)回忆外婆缝补新衣时的心理和习惯。
审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准则:做衣如做人
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二、(7—8)“我”穿新衣的时节和穿旧衣的心情。
三、(9—13)外婆的灵感和作品。
四、(14—20)“我”临摹外婆的作品。
教学时间:10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在整体上进行把握,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三、质疑问难
1、师:分小组活动:
1)、小组准备朗诵。(形式不限)
2)、每组至少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并联系上下文整理出大家认可的.较为合理的回答。 (可关注词、句的含义)
3)、时间8分钟。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注意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并挖掘其深意。
教师预设的主要问题:(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预设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预设的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以“外婆的手纹”为题?而不是“手”或“手艺”?
2) 理解第11、12、14段对外婆绣品的描写,体会作者的用意。
3) 现实中的作者是怎么对待他的私人文物的?结合具体段落和词句分析:保存、复制
4) 我为什么要亲手复制外婆做的私人文物呢?复制的目的是什么?(延续、传承)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相互讨论分析
2、沉浸文本,品读重点段落和词句并挖掘其深意,教师注意引导对于外婆人格魅力的挖掘。
3、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25分钟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因为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所以,开展质疑问难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手纹”的内涵。从而体会外婆的人格之伟大。
四、小结
手艺体现的“三美”不该失传,刺绣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不该失传;外婆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的精神也不该失传。
五、作业
细微之处见真情,请以长辈的某个细节为题,写一个片段,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深刻感悟。(100—200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梅花鹿一只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一次比赛,他们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目的:
一、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就是认识合作很重要的过程,懂得合作的必要性。
二、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写7个字。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过初读课文,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在详细解读中深入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并在读文中随文识字,认识新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巩固生字与新词,学会书写。分配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深入体会合作精神的'可贵与必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出示梅花鹿、金丝猴、小猫、公鸡的图片,逐个认识。
2、说说这些动物都会什么?
梅花鹿会( ),金丝猴会( ),小猫会( ),公鸡会( )。
3、老师:这些动物的本领可真不小。其中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于是它们就进行了一场比赛。
4、板书课题:比本领
二、 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把稳重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比本领的最后的结果怎样?
2、按以上要求进行初读,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 出示生字卡(摘苹果做成的)认生字。
(2) 小组接龙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 大家说说比本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三、 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并画出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想法。
(2)学生汇报:“梅花鹿想……”“金丝猴想……”
2、老师:那真象它们想的那样吗?
(1) 同桌共同学习第二段,并讨论讨论:它们摘到果子了吗?为什么摘不到?
(2) 学生汇报:“没有。”“梅花鹿虽然跑得快,但是果树太高摘不到。”
“金丝猴虽然会爬树,可它过不了河。”
3、学习第三、四段。
(1) 老师范读第三段。
(2) 听了大象的话它们怎么想?怎么做呢?请生说说。
(3) 学生讨论发言。
(4) 读一读,第四段。
四、 深入感悟课文思想。
(1)出示句子指名读:
A 它俩一下子明白了。
B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2) 考:它俩明白了什么?为什么笑了?
(3) 学生汇报……
(4) 老师小结……
五、 课后思考题:
1、什么叫合作?举身边的例子说说。
2、试着写一写自己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一件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有关圣诞节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游戏:看图猜节日
(课件出示相应节日中秋节、感恩节、春节和圣诞节的图片)
2、了解圣诞节(课件出示圣诞节图),
对西方人来说,圣诞节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圣诞节的时候,孩子们能收到很多礼物,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有关圣诞节送礼物的故事,相信你们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课题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____树。(学生齐读)
2、指导学生读准给予一词。理解给予的意思吗?想象一下,给予树什么样?会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边读边想,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习生字新词:
⑴投影打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⑵在认读圣诞节一词时,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
⑶在认读沉默不语时,让学生找出书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⑷在认读援助一词时,投影打出有关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教师直接做出解释:援助中心就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⑸在学习如愿以偿、仁爱、体贴等词语时,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指导学生读好。
二、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⑴读通课文,把不易读准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完成下面的填空:在()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送给了一个()的女孩。金吉娅是个()的孩子。
板书:金吉娅陌生女孩
三、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1、在田字格中书写12个生字。
2、练习组词:
予()买()即()
矛()卖()既()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两个泡泡。
4、家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通读全文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些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他们的世界里缺少亲人的关爱,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架起了这爱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一起来重温这感人的爱的故事。(指名5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披文入境,体会情感
1、教师引读:在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课件打出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指名学生读。
2、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呢?她内心的难过还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引导学生阅读后文金吉娅的自述。)
3、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如果你是妈妈会怎么想?(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家里并不宽裕来体会。体会分享与分的不同。
4、引导想像:让我们跟随着金吉娅一起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那张牵动人心的小卡片(音乐声起,课件打出根据课文内容写成的小卡片,指名学生读一读。)
5、看了这张卡片,金吉娅会想到什么呢?请你默读课文,读后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重点体会以下两层意思:
⑴小女孩太可怜了。
⑵只有20美元,买了洋娃娃哥哥姐姐的圣诞礼物怎么办?
(学生发言中教师指导朗读。)
6、观察书上的插图:当金吉娅把洋娃娃和那张卡片送到援助中心的礼品区,她又会和工作人员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学生和老师一起演一演。
(教师扮演工作人员,相机向金吉娅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金吉娅善良、纯洁的爱心。)
7、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指名学生读。
8、想象一下,那个得到圣诞礼物的小女孩会怎样想?你能替她说两句感激的话吗?
9、如果你们就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当得知这一切,你们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互动,进行口语交际。
10、在这个圣诞节,你认为除了棒棒糖,大家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三、深入解读,适度拓展
1、谈一谈你怎样理解给予树的含义?它到底给予别人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愿望快乐爱心友谊真情
2、从下列口语练习中选择一条,练习复述:
⑴如果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明天你打算怎样对你的同学说起这件发生在你家里的事?
⑵如果你是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到家里,在与家人聊起这件事时,你又会怎么说呢?
⑶如果你就是金吉娅的妈妈,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就遇到热心的邻居,听说昨天你的女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说给我听听吗?你该怎么说?
⑷如果你就是那个得到礼物的小女孩,你又会怎样对别人提起这件事呢?
3、小结:勾画板书,画出树形图案。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运用按音序、按部首查字法,弄懂字义。
2、积累有关描写少年的词语、句子、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掌握两种查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在词语选择合适的字义。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表现古诗诗意的图片。课前布置学生找到原诗。
教学过程:
一、练。
这个练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两种查字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并用这两种查字法查字。同时引导学生要根据字所在的词语为字选择合适的字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日积月累。
这个栏目安排了描写少年儿童童心、童趣的词句和古诗,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感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1)放手让学生自由度日积月累1中的词句。
(2)简单说一说这些词句的意思。
(3)教师简单介绍一下荀子和《荀子》。
《荀子》此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4)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读通读顺,读己的感受。
(5)引导学生看日积月累2中的插图,简单说说图意。然后出示股市的诗句,引导学生一一相对应。
(6)用自由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读出韵味。
(7)引导学生交流课前寻找的原诗。
(8)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知识短文,丰富知识短文。
2、通过听故事并转述故事,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用心听、认真记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生存、保健和受教育的权利,国际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11月在莫时科举行会议,决定把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1)自由读、互读,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
(2)你对“六一国际儿童节”知道多少呢?哪一年的儿童节你记忆最深刻?为什么给你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3)今年的儿童节你打算怎么过?
二、大家一起来。
(1)要求:一是听的时候要用心听;二是记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有哪些主要的活动。
(2)教师讲故事。
(3)引导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小组内互相讲讲这个故事,评出最佳的成员参加全班的比赛。
(5)评优点和不足,评出优胜者。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火字旁,初步了解其表意的特点,并能列举学习过的带这个偏旁的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各种运动项目,能说说自己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生字、词语和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儿歌的节奏。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字图片或实物演示、动作表演,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一些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及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组词;认识火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运动项目,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但能够锻炼我们的身体,使之变得健康、强壮,还能愉悦我们的心情。周末或放假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去哪儿活动?都会进行哪些活动呢?(学生抢答或指名回答)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同学们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去运动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边音“炼”,鼻音“闹”,平舌音“操、足”,翘舌音“场、热、声、身”和后鼻音“铃、声”。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操、场、铃”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打、拍、跑”等字时,可以通过学生集体表演的方法;学习“声”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身、体”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谜语示例:
眉来眼睛去,士在眉梢踞,捉它用耳朵,听它慢慢叙。(谜底:声)
形近字对比示例:
打—丁(肉丁)—钉(铁钉)
拍—白(白色)—伯(伯父)
跑—包(书包)—泡(水泡)
体—本(本来)—休(休息)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打、拍”都是带提手旁的字,都要写得左高右低;提手旁的横要写短些,稍向右上倾斜;提从左下起笔,向右上方斜拉而出。
“跑”左窄右宽,左边足字旁写得短而窄,位置靠上;右边“包”字形收窄,竖撇不宜过长,横折钩和横折均略向左下行笔。
“足”是独体字,“口”和短竖、短横均写得端正,下面的竖撇不宜拉长,捺要伸展,最后顿笔出锋。
易错提示:
“声”上面是“士”,不要写成了“土”。
“身”书写时注意笔顺,第六笔是长提,位置略平,右不出头,不要写成了出头的横。
“体”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边是“本”,末笔是一短横,不要写成了“木”。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提手旁的字:打(打球)—拍(拍手)—拔(拔河)—操(体操)—抱(拥抱)
带火字旁的字:炼(锻炼)—灯(点灯)—炉(火炉)—炒(炒菜)—炸(炸鸡)
带足字旁的字:跑(长跑)—跳(跳远)—踢(踢球)—趴(趴下)—跟(跟从)
(4)多音字。
好
hǎo:好事花好月圆
hào:爱好叶公好龙
了
le: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
liǎo:了不起不得了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朗读文中出示的六个词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一边读词语,一边做对应的动作),然后思考问题:这六个词语表示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六个词语表示的都是体育锻炼项目。第一排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有提手旁,都和手的.动作有关。第二排的活动都以脚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有足字旁,都和腿、脚的动作有关。
2.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讲解词语,也可现场实物演示相关运动项目。
明确:
①拔河:一种体育运动,人数相等的两队队员,分别握住长绳两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拉绳,把绳上系着标志的一点拉过规定界线为胜。
②跳高:田径运动项目之一,有急行跳高、立定跳高两种。通常指急行跳高,运动员按照规则经过助跑后跳过横杆。
③跑步:按照一定姿势往前跑,多指一种操练科目或锻炼方式。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很多新的生字。同学们说说,今天学习的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对,好多字都表示动作,比如“打、拍、拔、跑、踢”等等,它们都带提手旁或足字旁,表示动作与我们的身体部位有关。同学们课下还可以搜集、积累一些具有这种特点的生字,互相交流一下。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
六、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语文教案 篇8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
要求:1.从爱因斯坦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2.从老师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3.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面综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
讲析:
议论,归根结蒂是要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对同一事物由于选取议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
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就是要从三个角度对《第三只小板凳》进行议论,得出三个不同的明确观点。
首先从爱因斯坦方面来谈。他认为第三只小板凳比第一只、第二只要好。那么,在这三只小板凳中,第三只小板凳当然是“成功”的。这个“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什么有关呢?从爱因斯坦讲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信。如果一个人做事缺乏自信,那么成功是不可能实现的。从爱因斯坦对老师的回答,还可以看出,“成功”和“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有关。
找出“成功”与“自信”、“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的相互联系。再把这种联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述出来便是明确的观点。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不是失败的累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3.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从老师方面谈,他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是老师对这个板凳的看法。这个看法太绝对,因此是片面的。他不知道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板凳比第三只板凳更“坏”。老师这种片面看法和什么有关?要是老师知道这只小板凳的来历就不会断言“坏”了,因此和不能“全面”看问题有关,当然和“不调查了解”有关,还和“静止看问题”有关。
把“片面”与“全面”的辩证关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示,便是明确的观点。
4.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5.要从发展变化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6.任何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综合起来看。对一只小板凳,制作者爱因斯坦认为好,旁观者老师评价它“坏”。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认为好,是与前两只相比的结果,这个比是“纵比”,纵比是和过去比,可以比出进步。老师认为坏,是与他自己见过的板凳进行比,这个比是“横比”,和好的、较好的比,当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来,爱恩斯坦和老师对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径庭,这是“比”的结果啊。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比呢?既要纵比,也要横比,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观点可以归纳为:
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比。
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又可更深入地找出事物的多种相互联系,从而确立明确的观点。
这道题有测试价值,它提出确立明确观点的几条途径。
例文:
1.成功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2.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3.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从,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论据要充分:
精选例题:在下面短文横线处写一段话,用两组对比的事实论据,证明“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蕴含着成功的基因”是正确的,不超过400字。
通往科学凯旋门的路,都是由失败的砖石铺成的。如果你想拒绝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如果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科学的探索中,没有被失败的苦恼折磨过的人,是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的。
在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含着成功的基因。
据说,希腊曾有一位哲学家,走路时因为只注意抬头观察星辰,结果掉进了坑里,于是有人为此讥笑他。黑格尔却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在科学上如果害怕失败而抱残守缺,因袭旧说,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科学的创新永远是一句空话。
科学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金粒是从失败的砂砾中千淘万滤而来的。真理的闪光在谬误背景的映衬下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讲析:
论据,是得出观点的根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因此,论点和论据是统一的。
我们说“论据要比较充分”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足够的论据证明观点,二是不同的论据有相同角度,可以证明同一观点。
论据得来的'很重要途径是积累,怀特黑德有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上述的分析,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内涵作了剖析,很深刻,如果再有论据做依托,那就更充实,让人可信了。这样的论据只有靠积累了。如:
论据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论据二歌德说:“人们若要有追求就不能犯错误。”
论据三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弟,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新领域。
论据四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
以上四个论据,很好地证明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个论点。
在积累论据时,不要零散的记,而要以观点统帅不同论据,一组一组的记。这样用起来,就触类旁通了。
例文: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两千年中,企图证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都遭到了失败,非欧几何却在这无数次失败后呱呱坠地。发明“永动机”的奢望,曾经耗费了许多人的科学青春,而焦耳正是在对“永动机”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热功当量定律。
论证要合理:
精选例题:写两段语言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同的话,证明由格言“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一个观点。每段文字不超过200字。
讲析:
论证,是由论据得出观点的证明过程。“合理”是指证明过程要让人心服口服,万万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东拉西扯,应是水到渠成。例如,有人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是科学家,和他母亲一样也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匈亚利数学家亚·鲍耶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之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著名女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父亲则是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
语文教案 篇9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 同学们,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带领大家一同来回忆一下这个小故事呢?(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
2. 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这是一只怎么样兔子,又是一只怎样的小龟呢?
3. 当年骄傲的小兔子输给了坚持不懈的小乌龟,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海龟的悲剧》,看看在这只海龟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同书空课题,随着老师的手势一同轻声的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本文中的海龟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要注意角色的语气,用你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读后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自由的读文,然后小伙伴们交流.
孩子们,现在老师也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内容,谁愿意告诉老师呢?来吧,说吧!(学生汇报.)
三、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读课文时,完全的投入到文中的角色当中,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现在老师再给你机会来读文,这次是读你喜欢的语句,注意一定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先读给伙伴听,再读给大家听,同时不要忘记在你喜欢的语句旁边写来你的感受.
学生自主的读文,感悟,交流.
学生汇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语句第一个展示给大家呢?来吧!)
在读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朗读,并体会角色的特点,并适时的板书.
四、角色朗读,深入体会.
同学们,细心的你,注意到文中的海龟和海鸥进行了几次对话呢?(三次)那你们愿意把老师带入它们的对话之中吗?那就请你们准备一下,二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老师进行指导.
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也来比试一下,看看哪个组表现的更好,更投入.
学生进行对话汇报.
五、角色表演,升华情感.
刚才我们二组同学表现的都不错,那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呢?
那你们准备一下,合作完成,还可以根据角色的特点加入自己的话,先演练一下,然后展示给老师看好吗?(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表演)
学生课本剧表演.
六、激发情感,创编后序.
1. 老海龟被渔夫翻了个四脚朝天,后来老海龟将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老海龟的故事编个结局吧!
2. 学生汇报.
七、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同感受了并经历了老海龟的悲剧,我想你此时一定有很多的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12个词语都与木字旁有关,并利用这一特点识记这些词语。
2.在读词中认识“柳、榆”等5个字,学写“树”“松”等7个生字。引导学生积累带有木字旁的字。
3.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了解木字旁在不同位置书写时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了解字义。
2.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初步懂得偏旁表义的作用。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有什么树木呢?(指名答)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树为我们挡风遮荫,美化环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几种树。(板书课题《识字一(2)》)
二、认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词语,想想书上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树。(自由认读、同桌互读。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相应的图片,观察树的'特点,指名说树的名称,师板书。
3.再读书中的词语,找一找带有木字旁的字。去掉拼音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木字旁?
4.读词语,想想生字的写法,指名说说记住生字的方法。可提示学生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识记“杨、柏、松、树、梨、枝、材”。
5.:这些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木字旁,说明它们都与树木有关系。所以木字旁表义,另一部分表音,这种字叫形声字。)
6.齐读生字词语,巩固识记效果。
三、指导写字
1.探究发现。
本课中带木字旁的字按照“木”字所在的位置怎样分类?(按木字旁在左边和在下边分为两类。)
2.交流发现。
“木”字旁所在的位置不同写法有什么不同?(木字旁在左边的要写窄一点,最后一笔捺变成点;木字旁在下边的要写宽一点,托住上面的部件。)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树、梨、松、杨”。“树”字左中右3部分要写紧凑,中间的“又”字最后一笔变成点,左右高低要对齐。
4.每字写3~5个。
四、巩固拓展
1.齐读12个词语。打乱图片位置,指名贴出相应的词语。
2.拓展训练。
(1)我知道树木的种类很多,有……,还有……
(2)我还认识很多带“木”字旁的字,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检阅》教案11-07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过秦论》教案01-28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的教案【荐】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