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本节内容是平均分的延伸,跟分数乘法有密切联系,也是学习第十二册教材比例的基础。
2、本节内容设计比较灵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
1、经课前了解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透彻,也非常理解、喜欢比的多种表现方法,而分东西时他们都喜欢用平均分,认为平均分最合理,也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分东西。
2、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挑战各种难题,所以本人设计了由平均分向按一定比分配的策略,让他们的认知由平衡向不平衡发展。并一步步引导他们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最终真正学到知识。
3、学生可能会认为为什么平均分分东西会不公平,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比分才合理。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例题,第3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5以内的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在校园中劳动的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
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例1图
总结:原来有3人浇化,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2 提问:你怎么知道有5人的?
提问: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板书:3+2=5)
读算式:3加2等于5。
提问:3表示什么意思?2呢?
+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
=5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1、连续出示例2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3、谁知道得数多少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动物们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纷纷把自己的宝宝带来向大家学习。你们看,谁来了
(1)出示图1(鸡妈妈一家),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计算。说说怎样算出来的(可以用多种方法) 说说3+1=4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2(小兔一家)、图3(青蛙一家),按图1的要求完成。对算式的含义在小组中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聪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学习,自己也想学加法,回家后,列了许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它正在用画圆圈的方法计算呢!
同桌学生合作,看算式,先画圆圈,再在书上填得数
集体订正。纠正错误,对学生加以鼓励
3、 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加法算式:4+1=□,
你能说出结果吗把得数填在书上
(2)出示:2+1=□,1+2=□。引导学生用3的分与合来计算结果
4比较:刚才我们用数图、画圆圈、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今天同学们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
五、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小白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正在准备礼物奖励大家呢!
(1)出示图1。学生列加法算式,说含义
(2)根据图2、图3的意思,学生在书上完成
(3)集体订正
2 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送信的游戏,大家看到书上的信筒么?上面都有哪些数?
2+2这封信送到了4这个邮筒里,为什么?
你能把其它的信也送一送么,用线连一连。
小结:大家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形状。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形状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各自的学具。
问:这么多学具中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①、活动:按老师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②、学生汇报,在投影仪下分类。
③、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④、活动:师板书球,生拿,并检查是否拿对了。
再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2、摸感知特点
①、感知长方体。
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小朋友说一说。
汇报:用你的话来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②、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汇报:说说这三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③、比较
投影出示33页第一幅画,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
④、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卦衣,你还认识他吗?请闭上眼睛想一想。
⑤、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他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猜物体
请两位小朋友上来,蒙上眼睛猜猜这是什么?(如图2)
2、搭一搭
用自己手上的学具搭一搭,你能搭出什么?
(四)、小结
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物体的形状,还用他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图形、观察、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出示: ,
提问:在这个分数中,8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2.填空:
第一份是它的( ),第七份是它的( ),每一份都是它的( ),共有( )个 .
3.出示下图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这个图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2.教学例7:认识
(l)教师提问:
a、【出示图片例7-1】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 )
b、【出示图片例7-2】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份?(3份)
c、是几个 ?(3个 )
d、也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四分之三)
e、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
因为还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分母用4表示;因为以前表示有这样的一份,分子写成1,现在有这样的三份,所以分子写成3.
窗体底部
(板书: )
(2)指导读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3)练习巩固
①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标出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学生自学例8.
(l)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5份,
思考:l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同样的2份是它的几份之几?
这样的4份又是它的几份之几?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这样的2份是它的 ,这样的4份是它的 .
(2)指导看书,填空
教师板书:
4.教学例9.
(1)自学例9有关内容,并把空填上(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
a、通过学习例9,你知道了什么?(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一份是它的 ,5份是5个 ,就是它的六分之五,写作 .)
b、 里面有几个 ?
板书:
5.练习巩固.
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6.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1)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 、 、 、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的是分子是几.
(2)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分数.
2.写出下面各分数.
七分之二 十分之五 十二分之七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4.判断:
(l)4个 是 .( )
(2)分母是比分子是7,这个分数是 .( ).
(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7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是 .( )
(4) 中包含着11个 .( )
(5)一块蛋糕平均切成8块,小红吃了3块,小红吃了这块蛋糕的 ( )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在每个图里的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3.看图中的涂色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能分辨物体的长和短,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2、乐意参加操作活动。
二、活动课时:1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要求幼儿会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高矮。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四、活动准备:
1、比较长和短。
——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根绳:这两根绳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绳、短短的绳。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绳找出来;把短短的绳找出来。
——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这两支粉笔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粉笔、短短的粉笔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粉笔找出来;把短短的粉笔找出来。
2、谁的鼻子长?
——教师出示两只大象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谁的鼻子长?”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彩笔给鼻子长的小象涂色。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长”“谁的尾巴长”“谁的脖子长”
3、长颈鹿找东西。
——教师出示“长颈鹿找东西”的图片:长颈鹿爸爸/妈妈和长颈鹿宝宝起床了,他们分别在找自己的围巾,围巾应该是谁的?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笔分别给他们连线。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连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