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3 09:18:0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5篇[热]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5篇[热]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身份证上的数字,其实呀,在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象身份证这样的数字编码,你能举个例子吗?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5、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编好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方法转告给校长,让他来采纳大家的这些建议和方法,你们乐意吗?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及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独立操作,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体会计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从图中两位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再借助算式的对比,通过观察和探究,进一步感受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四基”在教学中得以强化。

  2.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具体,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这个认知规律,使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提炼。本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一观念出发,先让学生观图,阐述列式,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由看图计算到根据组成计算。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3+1= 4-1= 2+1= 5-2=

  1+4= 3-2= 1+3= 5-3=

  2+3= 4-2= 5-4= 5-1=

  2.复习6和7的组成。

  3.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及6和7的组成,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5+1和1+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左图(去掉图中的算式)。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

  (2)如果把图中圆片的摆放情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学生观察,写出算式5+1和1+5)

  (3)交流:根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

  预设 生1: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生2: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1+5。

  小结:由于两个小朋友坐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

  (4)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5+1=6 1+5=6)

  (5)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根据一幅图通常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6-1和6-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右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这幅图中一共有6个圆片,被分成了5个和1个两部分)

  ①从女孩的角度看,6被分成了哪两部分?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一部分,还剩多少个圆片?怎样列算式?(学生观察,写出算式:6-1=5)

  ②从男孩的角度看,情况又是怎样的?你能列出算式吗?(6-5=1)

  (2)想一想,同一幅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呢?(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3)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6-1”和“6-5”比较简便呢?(6可以分解成1和5,所以6减5等于1,6减1等于5)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借助圆片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一图两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在观察、比较中继续深化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4+2、2+4、6-2和6-4。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中间笑脸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从左往右看,你能列出什么算式?从右往左看呢?(4+2=6 2+4=6)

  (2)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4+2等于几呢?怎样计算2+4等于几呢?(引导学生从6的组成进行理解)

  (3)根据笑脸图,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写出算式:6-2=4,6-4=2)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6个笑脸中去掉2个笑脸,就剩下4个笑脸了。

  生2: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类似,从6个笑脸中去掉4个笑脸,就剩下2个笑脸了。

  (4)如果不看图,你想怎么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小结: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4.学生合作学习5+2、2+5、7-2和7-5。

  (1)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很聪明,根据笑脸图列出了四道算式。那你们有信心根据这幅小棒图也列出四道算式吗?(课件出示小棒图)

  (2)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

  根据摆和算的过程,观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3)汇报,全班交流。

  (5+2=7 2+5=7 7-2=5 7-5=2)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学习3+3和6-3。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三角形图。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

  (3+3=6)

  (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

  (6-3=3)

  (2)想一想,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因为这幅图分成的两部分相等)

  小结:当两部分的数量相同时,根据同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促进学生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21、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质量单位 “吨”,掌握 1 吨 =1000 千克这一单位换算公式。

  2.能力目标:能用 “吨” 表述物体的质量,能进行吨与其它质量单位的换算。

  3.创新目标: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医生要给动物们体检,大象第一个到,请你猜猜它的体重是多少?(课件演示测体重的过程。)小熊、小牛、小马和小鹿四个好朋友也从河对岸赶来体检,可到了小桥边,它们却停下来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到了桥边,小马准备和大家同时过桥,可小熊指着桥边的提示牌说:“限重一吨”。于是它们犹豫了。同学们,你给出个主意吧!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帮助它们过桥好吗?

  二、感知探究

  课件出示情境图

  1 、猜一猜:一头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质量和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体重各是多少?

  2、用称称一称,验证猜想。(课件演示)

  3 、试一试

  (1)让学生背一背体重25千克的同学。

  (2)提一提质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课件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课件出示

  1 桶油质量是 100 千克,这样的10 桶油正好重1吨

  1 袋面粉质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约重1吨

  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 )人大约重 1 吨

  一头水牛重 350kg , ( )头水牛约重1吨

  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1 吨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书)教师强调: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5、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 1 吨大约有多重,哪位同学来说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强化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6、解决问题:它们能否同时过桥(出示情境图)

  (1)现在谁来说说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为什么?

  (2)它们谁和谁能同时过桥?(小组讨论)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

  (3)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座桥吗?为什么?

  指名发言,教师评价。

  三、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 )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三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

  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 吨 = 1000 千克;

  1t = 1000kg

  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吨用字母“t”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合作活动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

  师:你们快要毕业了,我们班级陈艾菲的妈妈为我们班级的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是一本长方体的相册,里面有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照片。

  多媒体:相册

  师:我想将这份特别的礼物也送给学校的领导,你们觉得我这个提议怎么样?我打算先将这份礼物包装一下,那我得准备一张多大的包装纸呢?

  2.引题

  师:你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 实践操作,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什么有关呢?

  多媒体:已知这本长方体的相册长是30厘米,宽是28厘米,高是5厘米,包装这样一本相册,至少要多少包装纸?

  师: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再把算式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来。

  2. 分组合作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并把算式贴在黑板上:

  方法一:30282+3052+2852

  方法二:(3028+305+285)2

  4. 在完整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注意写解,单位。

  5. 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根据总结,演示多媒体)

  6. 练习:

  师:老师的难题解决了。那你们昨天不是回家测量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长、宽、高,现在你们给同桌求它的表面积好吗?注意只列式不计算。

  出示几份学生计算物体的表面积:

  (1) 餐巾纸盒

  问:求餐巾纸盒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2)大橱

  问:求大橱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7. 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什么问题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8. 这里有个长方体,看看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272+672+62

  b.(27+26+67)2

  c.27+26+67

  (2)给一个长和宽都是1米、高是3米的.长方体木箱的表面喷漆,求喷漆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11+13+13)2

  b. 112+134

  c.112+143

  问:那2、3、两个算式有什么道理呢?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

  师:先说说112+134有什么道理?

  (多媒体演示)

  生:112求的是上下底的面积,因为上下底是正方形,所以其余4个面的面积都相等,就用13先求出一个面,再4求出4各面的总面积

  师:那112+143有什么道理呢?

  生:112求的是上下底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14就是4个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长,3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4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

  a. 444

  b. (44+44+44)2

  c. 446

  问:为什么第3个答案也是正确的?

  (多媒体演示)

  9.问: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本领?

  完整板书:和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五(1)班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4分米,宽1.5分米,高2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的成吗?

  (小组讨论)

  生:计算的结果是能做成的

  生:66=36(平方分米)

  (41.5+42+21.5)2=34(平方分米)

  师:铁皮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书箱的表面积是34平方分米,看来是够的,那老师就开始做了。

  (教师演示)

  问:不够了,为什么会不够呢?

  问:那怎么办?

  生:把旁边多余的切下来移到左面这里,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

  师:由于我们所用的材料是白铁皮,所以我们可以用焊接的方法拼,那在怎样的情况我们做不成需要的物品了呢?

  师:所以在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还不能单看表面积的大小是否合适,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我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课后拓展练习:

  多媒体出示:一个火柴盒

  问:如果用纸板做一个这样的火柴盒,我们该怎样知道至少要多少纸板呢?可以怎样计算?

  师:我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请同学们课后来解决好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解决。明天上课时我们来作交流。

  五、 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