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主题图(有条件的地方可做成多媒体课件出示),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观察图中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说一说这两个花坛都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3.引入学习内容: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多媒体或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用课件或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如教材第81页的图示)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三、巩固和应用
1.出示例1。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21、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质量单位 “吨”,掌握 1 吨 =1000 千克这一单位换算公式。
2.能力目标:能用 “吨” 表述物体的质量,能进行吨与其它质量单位的换算。
3.创新目标: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医生要给动物们体检,大象第一个到,请你猜猜它的体重是多少?(课件演示测体重的过程。)小熊、小牛、小马和小鹿四个好朋友也从河对岸赶来体检,可到了小桥边,它们却停下来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到了桥边,小马准备和大家同时过桥,可小熊指着桥边的提示牌说:“限重一吨”。于是它们犹豫了。同学们,你给出个主意吧!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帮助它们过桥好吗?
二、感知探究
课件出示情境图
1 、猜一猜:一头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质量和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体重各是多少?
2、用称称一称,验证猜想。(课件演示)
3 、试一试
(1)让学生背一背体重25千克的同学。
(2)提一提质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课件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课件出示
1 桶油质量是 100 千克,这样的10 桶油正好重1吨
1 袋面粉质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约重1吨
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 )人大约重 1 吨
一头水牛重 350kg , ( )头水牛约重1吨
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1 吨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书)教师强调: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5、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 1 吨大约有多重,哪位同学来说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强化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6、解决问题:它们能否同时过桥(出示情境图)
(1)现在谁来说说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为什么?
(2)它们谁和谁能同时过桥?(小组讨论)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
(3)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座桥吗?为什么?
指名发言,教师评价。
三、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 )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三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
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 吨 = 1000 千克;
1t = 1000kg
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吨用字母“t”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
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给予的学习上的必要辅导。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20xx年开始课改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生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
(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是在新学期的第二周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对新书还有强烈的兴趣这一资源,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复习小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及计算,而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达出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综合练习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学生也比较安静,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设计一道综合性的或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点评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的练习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比较书的价格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基础课
教法:多级分析综合法
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数学教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难点: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二课时
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转化课
教法:尝试自学法
目标:1、在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及算理。
2、能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式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及概括能力。
重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和分子是0的分数。
难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方法和分子是0的分数。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三课时
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转化课
教法:尝试自学法
目标: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
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四课时
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课型:训练课
教法:设疑激思法
目标: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五课时
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型:迁移课
教法:引导模仿法
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灵活确定算法、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计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正确率。
难点:计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六课时
课题: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课型:迁移课
教法:引导模仿法
目标:1、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2、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简算方法。
难点:简算方法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七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训练课
教法:设疑激思法
目标:1、进一步更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八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训练课
教法:设疑激思法
目标:1、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的正确率,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具:投影、胶片
教程:
第一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内容:
这一教材分为三小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目标: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 理解整数加法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4、 使学生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课时安排:
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
4、 整理与复习--------------------------2课时
五年级数学第九册全册备课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包括的内容有:分数加、尊、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想:
在前册已有的基础上重点教学分数四则运算,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最简单的立体图形,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 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6、 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数学教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