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5 07:08:2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大全8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时:2课时

  目标

  知识: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能力:辨析形近字,积累词语。

  :感受奴隶起义的壮举。

  重点:学习打比方,背诵景点古诗。

  难点:背诵景点古诗。

  教具:课件、图片

  教法:练习法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特别强调词“翅、蝉、颤、娱”的读法。

  自由练读,知名度,学生评议并正音。

  2.选字填空

  (1)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字意辨析字形,识记字形。

  (2)扩展补充练习课件出示。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先请学生动笔填写。

  (2)学生朗读句子,体会句子运用的表达方法。

  (3)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在阅读中见到类似句子。

  (4)补充练习,课件出示。

  三、日积月累

  1.练习朗读。

  2.根据古诗下面的`词语注释尝试说说诗意。

  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四、知识窗

  1.自由读短文。

  2.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开心一刻

  采用“读读、说说、讲讲”的方式进行。

  1.读读幽默故事。

  2.说说幽默在哪里和自己的感受。

  3.讲解自己度过的幽默故事。

  六、:汇报这节课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其原因,突出他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之心。

  2 学习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3 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学习:

  1 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2 熟悉课文,试着从内容到形式发现本文的特色。

  课堂学习:

  一 学生结合预习,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

  2 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3 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

  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

  5 要记好采访笔记。

  二 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活动步骤:

  1 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

  2 利用网络查找贝聿铭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汇总、删选,确立采访的主题。(在网络教室完成)

  3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

  4现场采访表演。

  (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可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

  三 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

  (教师要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

  四 师生评价,选出最佳记者,最佳合作小组。

  五 教师过渡语:

  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对一个人知识、情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而一次成功的采访也将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相信同学们在身体力行中已有切身的体会。

  世界上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体验记者的经历,采访仅是一部分,如果你要趁热打铁,写一篇人物通讯报道,面对这么多的素材,你会如何下手呢?

  六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文。

  七 细读课文,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

  八 课后作业:

  1 记录自己参与采访活动的经过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

  2 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一次真实的采访,写下自己的体验。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更多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语文教案 篇3

  一、课题:观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七、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我们看到课文分成几个段落?

  五个。

  2.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段落呢?

  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的段落,提出天下奇观。第二段讲潮来前,第三段第四段讲潮来时,第五段讲潮头过后。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详写在潮来时,其他的都应该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九、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板书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语文教案 篇5

  一、生词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饿狼惧怕充足屋檐皱眉一碗酸痛支撑书柜

  二、读读写写

  招牌担忧急切惧怕环境知趣光顾恐怕充足理由屋檐其实支撑鼓励

  三、词语积累

  急匆匆花花绿绿倾盆大雨饥肠辘辘舒舒服服依依不舍

  四、词语理解: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写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放学后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

  六、句子理解:

  句子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通过小作者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

  句子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句子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句子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句子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事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句子6: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七、课后问答:

  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八、读书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_____刘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孔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会不会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字,会认双横线中的7个字,认读新词,适时理解“绿草如茵”的意思。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的双手劳动创造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朗读。

  2、懂得青蛙没有读掉泥塘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知道劳动的辛苦。

  2、想象青蛙的所想、所为,填补文中空白,续编故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生词卡、CAI等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品读课文1——2自然段。(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设境诱情,回忆导入。

  1、(出示烂泥塘图),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知道了这个烂泥塘让青蛙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青蛙想把它卖掉,听,青蛙正在高声叫卖呢!我们也来帮帮它叫卖吧!(出示“卖泥塘哟,卖泥塘!”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2、过渡导入:你们的吆喝声可真响亮,相信森林里的小动物都能听得见的,那么有小动物来买泥塘吗?买了没有?为什么?带着这些课前大家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在课文的3—8自然段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入情入境,探究原因。

  1、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3—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找画对应的词句,初步了解文意。

  2、展示初读效果:

  分别请学生回答问题“哪些动物来买泥塘?结果如何?”师适时板书:老牛没草走了。

  野鸭水太少飞走了。

  3、细品3—8自然段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老牛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吧!

  (一)品读3、4自然段。

  (1)指名读3、4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勾画对应的词句。

  (2)依学生回答,出示老牛说的第一句话,师引导:谁能用你的.朗读声告诉大家,在水坑坑里打滚是件挺舒服的事?

  指名读,师评,突出“挺舒服、嗯”等词,后再指生读、齐读。

  过渡:不过,老牛还是有点不满意,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3)依生回答,出示老牛说的第二句话,指名读,读出不满。

  ①想:泥塘周围没有草会给老牛带来哪些后果呢?(生想象说话,如:没草吃,饿肚子……)

  小结:难怪老牛不满意呢!

  ②再指生读这一句,后齐读。

  ③男女生赛读老牛说的话。

  (4)师小结:所以老牛——(生接读:没有卖泥塘,走了。)

  过渡:听了老牛的话,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泥塘肯定能卖出去,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二)品读第6自然段

  CAI出示青蛙辛勤劳动的画面,师动情导语:草籽播撒下去了,青蛙经常给草籽施肥、浇水,在青蛙的辛勤劳动下,泥塘周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指生想象说话,适时出示绿地毯似的草地。

  师:同学们,课本上用一个四个字的词来形容这绿地毯似的草地,是哪个词呀?

  (2)生找、说词,适时出示:绿草如茵,理解词义,生齐读生词。

  过渡:快把泥塘边有这么美的草地的好消息告诉小伙伴们吧!

  出示:“到了春天,泥塘周围绿草如茵。”

  (3)指生读,评读,再指生读,后齐读。

  生想像说话:此时,青蛙会怎么想?(预设:泥塘一定能卖出去……)

  过渡:想到这里,青蛙又高兴地大声吆喝起来——

  出示:“卖泥塘哟,卖泥塘!”生齐读

  (三)品读7—8自然段

  过渡:青蛙这响亮的吆喝声又把谁吸引来了,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生自由读7、8自然段,分别依问题勾画文中的词句。

  (2)依学生的回答出示野鸭说的话,指名读,后思考、回答:水太少了,会给野鸭带来哪些不便?

  师小结:难怪野鸭有点不满意,你能读出野鸭的心情吗?

  ①指名读,评议,再指生读,后齐读。

  ②师生合作,读第8小节:

  师:所以野鸭——(生接读:没有买泥塘,也飞走了。)

  (3)男、女生分读7、8自然段。

  4、分角色表演课文3—8自然段。

  三、拓展想象说话。

  1、青蛙听了野鸭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出示:青蛙想:——————-,于是————。

  生自由想象,自思自说,后展示。

  2、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买泥塘呢?它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出示:1、一只小鸟飞来了,它——————,说:“——————”。

  2、————————来了,它————————。

  3、——————————,————————————。

  四、识写“城、站、服、采”四个生字。

  过渡: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会想象了,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帮助小青蛙把泥塘越变越美丽,小青蛙为了答谢你们,送给了你们精美的礼物(出示精美的礼物),不过,你们也要像小青蛙那样,付出你们的劳动,用你们的智慧记住这四个生字宝宝才能得到它,有信心吗?

  1、出示“城、站、服、采”四个生字,生齐读。

  2、仔细观察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3、观察各字占格特点,师范写难写字“城、站”,生仿写。

  4、生继续描红练字,师巡视纠偏。

  五、总结、升华。

  (CAI出示,烂泥塘和环境有所改善的泥塘),看烂泥塘在小青蛙的辛勤劳动下变样了,可是现在它还是没有卖出去。你们已经给小青蛙出了那么多金点子,泥塘最终卖出去了没有呢?我们将在第21课里找到答案。

  板书

  20青蛙卖泥塘(上)

  老牛没草走了

  烂

  野鸭水太少飞走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4、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直接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

  2、读题,质疑:

  师板书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父亲为什么要开辟菜园?

  父亲的菜园是怎样的?

  二、初读质疑

  1、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2、指名汇报:

  多媒体随机出示重点句:

  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

  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3、学习这两句话:

  齐读第一段。

  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

  (菜园对我们家的重要性,也写出了父亲要开辟菜园的原因。)

  指名读第二句话:

  句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碧绿的翡翠。

  多媒体出示图:

  (荒凉的山坡上有一块父亲的菜园)

  理解荒凉的意思?(没有任何动植物,很冷清)

  三、品读感悟

  这么荒凉的山坡,是怎样被我父亲伺候出一块肥沃的菜园的呢?

  自由读2~9自然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及父亲的神态,并用△点出代表父亲动作的词。

  1、指名汇报表示父亲语言及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

  ⑴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板书,理解坚毅(坚定有毅力)

  感情朗读,体会父亲当时心情。

  ⑵ 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从信心十足你又体会到什么?

  指名感情朗读。

  ⑶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难为、拼了命说明了什么?(强调了这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从父亲所说的这句话,有体会到了什么?(父亲不仅了解这土地,而且也热爱这块土地。)

  指名感情朗读。

  2、指名汇报表示父亲动作的词语,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父亲扛着锄头、挑起菀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里。

  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锄头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看新开辟的园子,父亲笑了。

  从父亲的这些动作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执著、聪明、坚毅、勤劳)

  父亲笑了中的笑会是怎样的笑?(会心的、开心的、高兴的、心满意足的)

  分别做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父亲执著、勤劳的高贵品质。

  四、总结升华

  经过父亲不懈的努力,荒凉的山坡也慢慢变成了肥沃的菜地。与此同时,也映射出父亲执著、勤劳的高贵品质,作为他的孩子,我会说些什么呢?而父亲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坚毅、不气馁

  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信心十足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2、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01-20